APP下载

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2022-11-26张永团

科学咨询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孩子

张永团

(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三滩镇联合学校,甘肃白银 730615)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推展,农村小学学困生问题已成为阻碍教育事业前进发展的一件大事,学困生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学困生转化问题早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日常工作中一件非常棘手的工作重难点。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主要指标和任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工作中,教育应该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当然也包括学困生。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中,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全面培养出具有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难免会出现几个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有因为智力方面原因的学困生,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学困生。如何转化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学困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复杂而又艰辛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作。作为一名教师,自然会更加偏爱那些成绩好的、更听话的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地错过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心理倾向,可以说是我们正常人都有的喜善厌恶的心理一般规律。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小学老师,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要努力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发展规律,在教育过程中摸索出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科学有效方法。我们教师要尽力学会用爱心去感化“学困生”,使学困生不再“困”。

那么,我们身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近年来,我着重研究非智力因素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方法,致力于发现转化学困生的一般规律。现在,我就学困生的问题从以下几点谈谈:

一、农村小学学困生成因剖析

小学阶段是儿童学习伊始的初级、基础阶段。对小学生而言,小学是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开始。由于小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对学习没有形成潜在的学习意识。由幼儿园到小学,教学形式的转变,使得很多学生一时无法接受一定难度的知识。因此,部分学生就会产生一些厌学的情绪。时间越久,这些孩子累积的问题就会越严重,从而导致他们的学习和思维都不能紧跟教师的教学进度。天长日久,这些孩子就会产生日益严重的自卑心理,学习成绩下降,逐步就会成为学困生。“学困生”通常被称为“后进生”,是我国目前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要解决“学困生”的转化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他们落后的具体原因,进行因材施教,方能有的放矢,做到事半功倍,让他们不再“学困”。

从客观的角度来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学困生”产生的非常重要的原因。由于部分小学生的父母对于儿童的教育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对孩子的学习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引导。学校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做到因材施教,没有兼顾到全体学生,使得部分学生没有得到足够的学习上的关注和引导,促使他们学习积极性受挫,因而慢慢地成为“学困生”。

小学阶段的农村学生,大部分父母都忙于工作或外出务工,多数小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在家照料。他们这一辈人绝大部分对孩子在生活上关照可以说是无微不至,有求必应,但在孩子学习教育、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却严重不足。现代社会知识、经济、文化、科技等高速发展,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这部分人大多知识结构老化,更新迟钝,思想观念相对比较守旧,导致这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和行为习惯上,比较容易出现或多或少的偏差。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单元,父母是孩子的首任启蒙教师,孩子有什么样的道德文化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发展。个别父母的教育方式非常简单粗暴,孩子出现问题时,只会吼叫或是拳脚相加。久而久之,这些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与学习上的支持,身心发生转变,产生厌学情绪,逐渐加入到了学困生的行列。部分父母在小孩面前成天迷恋于扑克、麻将、手机、玩微信、刷抖音或追求吃喝玩乐,完全不顾及学生的学习环境,这种做法会使学生对学习的意义产生困惑,从而不思上进,这些父母在学生面前不能起到表率作用,学生的学习效果自然很差。

也有些父母迫于生活压力,成天忙于工作,或远离家乡出外务工,丧失了对小孩教育和交流的机会,不得不把他们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顾。老年人照顾孩子生活也许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对于学习方面的要求近乎为零,许多学生因此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甚至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学习钻研的兴趣,逐渐加入了学困生的行列。当然,也有部分家长溺爱自己的子女,娇生惯养、包庇纵容,甚至放任不管,学习上任其发展,不加以引导和督促。这些被宠坏的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自制力较差,对学习没有太高的追求,学困生的队伍自然也增添了这些新成员。

学困生的突出表现是他们通常具有厌学情绪、自卑心理。厌学情绪主要表现为课堂上不注意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消极懈怠。课后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是仓促完成,敷衍了事。日复一日,形成恶性循环,课堂上不敢主动发言、提问,课后作业对得数、抄袭答案,甚至连音、体、美这些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都不愿意参与。厌学情绪,正常人多多少少都存在一点,但学困生的厌学情绪比较而言较为严重,自卑感也比较强烈,缺乏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困生的厌学情绪是一种心理病态反应。这种病态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①由于精神高度紧张。②由于长时间单调、枯燥地学习。③学生思想发生转变,由于长期受打击、挫折等现实生活冲击而形成的。通过对学困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学困生产生厌学、自卑心理等消极情绪的原因主要有:①学习知识内容日益增多,思想紧张加剧,由于思想意志相对薄弱,不能及时做出调整和努力,学习效率下降,成绩滑坡严重,从而形成思想上的挫折感,对学习产生畏惧情绪,甚至出现干什么事都缺乏信心。自然而然地,这部分学生就会对各课程、活动提不起任何兴趣,从而失去了积极学习的驱动力。②在学习方面的心理压力过大,造成精神疲劳,产生苦闷、焦躁、抑郁和不满等情绪。这些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生改变,挫折感、恐惧感油然而生,通常表现为自暴自弃,毫无学习热情,成日无所事事,坐等放学。

学困生大都是课前不进行预习,课中也不会做笔记,课后更不会及时复习巩固,作业,不求甚解,老师批改后的作业也不去订正。大多数学困生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自信,如果长期得不到老师、同学的认可及鼓励,体验不到成功,就会出现厌学情绪。

二、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学困生在心理素质方面通常表现较差。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着重疏导学困生的心理情绪,帮助他们将不良心理情绪克服掉,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扬长避短,充分有效地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这就需要我们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加强思想教育,帮助学困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力

这些容易产生挫折感的学生,大多数心胸比较狭隘,思考问题更是不全面,凡事总喜欢斤斤计较,不能识大体顾大局。因此,我们教师要对这些学困生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阳光教育,让他们能最大限度地放开眼界、畅想未来,让心胸开阔起来,跳出个人狭隘主义的小圈子。摆脱落后,首先要有不甘落后的动力和思想意识。同时,我们学校和教师也要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力量,努力营造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的校园氛围,切实解决学困生的思想上的问题。我们教师要密切关注学困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采取合理措施,切实帮助他们予以克服和解决。要特别重视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建设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二)加强正面引导,强化侧面督促,使其敢于付出努力,愿意付诸行动

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一般都是比较差的,他们自己也有所意识,这些孩子也曾经多次地尝试过努力,却总是以无功而终。深究其因,主要是因为这部分孩子大多意志薄弱、缺少顽强的、必胜的决心和毅力,总是浅尝辄止。于是,我经常向这部分学生讲解些浅显易懂的心理知识,让学生明白,学习本身就是一种艰辛的劳动,是必须自己完成的工作,其他人代替不了。只有学习才可以提高能力、开发智力、获得知识,从而享受知识带来的满足感、幸福感。这样,慢慢引导他们敢于去参加一些简单的学习活动,并积极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不过,这部分学生容易半途而废,往往经不起外界困难的考验。

这时候,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抓住他们的心理动态,鼓励他们能够学会持之以恒。上学年,班级里的一名学困生,主动找到我,提出他想要当纪律班长。对于他的这一要求,我十分欣慰,积极给予表扬与鼓励,让他如愿以偿,成了班级的纪律班长。这一任命,刚开始的时候,让他对学习也变得很努力,工作也能够认真负责,我暗暗惊喜,认为他转变了。可期中测试时,他成绩又下滑下来了。课余时间,我与他耐心交流,并多方面向其他同学了解他的家庭及其他情况。了解到近段时间他的父母都忙于农活,松懈了对孩子的管理。“前半学期,你一直很努力。身为纪律班长,学习要继续努力,不能半途而废”,在期待与鼓励之下,他坚持了下来。此后,他的学习又有了很大进步。因此,对学困生的教育需要常抓不懈,教师必须经常、及时地督促和鼓励,才会逐渐让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学困生能否彻底转变,其关键是教师的持之以恒。没有持之以恒的细心观察和耐心教导,无法换来学困生持之以恒的动力源泉和恒心、毅力。

(三)因材施教,培养自信心

我们正常人尤其是小学生,在心理上都不会拒绝,甚至是很享受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都有优越感、自尊、表现欲的心理需求。往往在集体中,越取得多数人的充分肯定,越容易使其自尊心、满足感、成就感倍增。因此,我们教师更应该注意在课堂上让学困生有更多的时机来展现自己的才华。第一,可以让他们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第二,可以改变其他同学对他们的看法。第三,可以培养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久而久之,学困生的自卑感便可逐渐得以消除,自信心也会慢慢得以树立起来。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对不同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如加减法计算,改变过去全班统一作业的情况,而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分层设计作业。

我们教师要尽力打造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充分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个体差异,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从而达到差异化发展学生的目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个学生都是有思想的、鲜活的生命体,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探索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校要努力创设宽松、愉悦、民主的校园学习氛围,让我们的学生产生渴望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树立学习信心,真正做到主动地学,自主地学。

(四)学校、家庭、社会的多维联系

一般学校每学期都会召开家长交流会,邀请家长相互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利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更好地接轨。交流会上,通过教师对孩子的情况分析,可以及时让家长了解到自己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具体情况,采用正确的教育子女的方法,从而有效指导家长深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要我们为人师者,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怀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壮志,那些学困生一定会取得进步与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开设沟通信箱,多召开座谈会等,形成有效的沟通渠道,让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畅通地传递到老师、学校,促进相互沟通、了解,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在对待学困生的问题上,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收集学困生各方面的有用资料。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教师绝不能失去爱心、耐心,更不能灰心。我们应该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帮助学困生克服困难,启发他们加强自身意志的锻炼,使学困生在心灵花园的这块沃土中,获取茁壮成长的有机养分。相信只要我们共同携起手来,乘着素质教育的赏识之风,捧起关爱之情,燃起信心之火,播下希望的火种,采取合理有效的策略方法,相信我们身边的每位学困生都会沐浴在教师温暖而滋润的温床中,开出鲜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最终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猜你喜欢

学困生心理孩子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基于实证调查的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