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推广应用教学成果,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11-25钟燕李瑾瑜尹后庆

新作文·教育故事 2022年3期
关键词:巴蜀成果学科

钟燕 李瑾瑜 尹后庆

在“做”中推广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是基层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的重要代表。巴蜀小学在教学成果推广应用中的创生实践,展现了巴蜀人一如既往的教育情怀与使命担当。

他们真心做,在传承中发展。从2002年“1+1+N城乡互助行”到2014年“中国好老师 巴蜀公益行”。2018年巴蜀“学科+”成果荣获国家级特等奖后,2019年巴蜀又开启“‘学科+成果的推广深化的机制性研究”。2020年12月,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计划,7个成果应用示范区选择巴蜀小学。2021年9月,重庆市教育学会发起“共赴成果推广应用,共创教育高质发展”教育公益互助行动,巴蜀小学成为重要组织者、参与者。

他们做到真,在守正中创新。在“教育是做的哲学”引领下,他们在实践中集结,管理方进行战略布局,持有方进行成果深化研究,组织方进行协调组织与技术支持,应用方精心“嫁接改造”,实现经验校本化,更多第三方及普惠方得到滋养,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此获得新的生长点;他们在实践中创生,妥善处理好应用方需求与持有方供给匹配的问题、成果引渡与创新应用的关系、理论转化落根实践助力学生发展的关系、成果推广应用与教育整体改革的关系,构建起一种自主型、系统型、联动型、生成型、发展型的成果推广应用新范式。

他们做至美,在共生中成长。巴蜀小学全体教师深度卷入,研发“学·教小助手”课程资源系统,借助课题研究,提升成果推广应用效能,让成果推广应用成为应用方可看、可触、可操作、可借鉴的现场示范。在“我们都是巴蜀人”的感召下,参与各方共同内化成果核心精神,优化升级,构建起“三维一体”的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即“有料,一体化生发机制;有法,实效型推广应用机制;有光,联通态影响机制”。

“做的哲学”与“哲学地做”

作为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持有方,巴蜀小学寻找到了教育的底层逻辑:一切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基于儿童的立场,来实施“学科+”的综合化育人。在成果推广应用的过程中,携手各成果应用校进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实践。

作为成果应用方,在共同学习中,既要坚定儿童立场,又要“哲学地做”。即围绕着成果本身所秉持的价值理念以及目标愿景。所以,对于如何哲学地去做,需要厘清几个关系:

一是厘清成果与学校真实需求的关系。成果的推广应用需以学校真实问题为出发点,不断地寻找和巴蜀成果的契合点,从而找到更加符合自身实际的、更广泛的生长点。要强调本土化应用与原成果之间的高度关联性,找到自身生长的契合点和突破口,促进优秀教学成果本土化转化,进行百花齐放、各显特色的探索与创建。

二是厘清成果样态与生成的环境、条件、路径与策略的关系。推广应用其实也是不断深化学习的过程,要不断对“巴蜀成果”进行深入理解。成果是教育系统改善的结果,所以区域性的教育生态变革也是需要关注的。成果推广的应用要借助于这个成果,推动整个区域的教育生态变革,助力区域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是厘清工作思维与专业思维的关系。在成果推广中,我们从工作层面做了很多,比如怎么组织,怎么管理。我们需要更加确立专业的思维,明确一些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应用?学习成果时的问题是什么?成果能不能破解问题?诸如此类,我们的成果推广应用才会更落地、更有成效。

“学科+”是一种理念思维,其根本是育人,是基于课程的结构、建构和重构。再好的教学成果都是要回到师生成长,让“学科+”成果校本化的创造实施,服务区域发展,发挥“学科+”成果推广的最大价值。

以赋能为特征的推广策略

巴蜀小学在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后,积极地开展着“学科+”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特别是以赋能为特征的推广策略非常值得借鉴、推行。

1.坚守本源

巴蜀小學以赋能为特征的推广策略充分体现了坚守教育本源。高度统一的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会让教育离开育人的本源。教育关乎人的生命成长。学校从形式上来讲一定要是学生喜欢的学校,从内涵上讲要始终关注儿童立场,有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点。坚守教育本源,要找到最贴近学生生命成长的点,始终对学生需求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积极的主动作为。

2.真做实做

学校是教育变革的基本单元。真正的变革是发生在学校内部,所有的资源也需要通过学校专业化的、创造性的劳动才能转化为最贴近学生发展需要的资源、过程和方法。巴蜀小学所提供的成果,包括推广的策略、推广过程中的思路,反映了这样的真做实做,做到关键点上,赋能所有学校,赋能所有老师,实现课堂变革同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结合起来,真正促进孩子内心世界的成长和发展。

3.不断更新

教育是一项不断更新的事业,我们要不断发现它的新价值。学校的实践也是动态发展的。要坚持对教育规律、办学规律、办学策略的研究,持续地从理论进步到实践操作,形成学校特有的发展模式。一届届学生入校以后都处在一个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需要用这种最具有生命价值的、学生的生命形态来激励老师,让老师对孩子、对孩子教育抱着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与态度。

老师始终处于一个创造生命、创造专业发展的过程,这将是学校持久的生命价值。巴蜀小学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在动态发展中不断更新,形成了学校特有的发展模式,充分体现了教育的生命价值。

猜你喜欢

巴蜀成果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工大成果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