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文化资源赋能研究*

2022-11-25李艳霞

档案管理 2022年6期
关键词:数字人文文化资源档案

李艳霞

摘  要:数字人文加快了档案数字化进程,使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更加便捷,视觉体验更加生动,公众参与互动更加广泛。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传播和智能化应用,要与时俱进,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创意开发,为社会带来效益:利用技术,提升档案资源开发维度;转变观念,加大档案人才培养力度;着眼内涵,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深度;寻求合作,发展多维媒介融合广度;量力而为,掌控数字人文开发尺度。

关键词:数字人文;档案;文化资源;开发

Abstract: Digital humanities have accelerated the process of archives digitization, which makes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rchives cultural resources easier, the visual experience more vivid, and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teraction more extensive. The development, dissemination and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of archival cultural resourc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the creative develop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multiple channels, directions and angles, and be more benefitial to the society. We should apply new technology to improving the dimension of archival resource development; renew ideas and strenthen the training of archival talents; focus on the connotative construction and excavate more the archival cultural resources; seek cooperation to increase the breadth of multi-dimensional media integration, and do what you can and moderate the digital humanities development to an appropriate level.

Keywords: Digital humanities; Archives; 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档案文化资源是档案中文化性质比较显著的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具有档案性质的其他文化产物,内容丰富,承载着民族文化记忆,具有原始性、权威性。

档案文化资源大类应可分为有形文化资源和无形文化资源,有形文化资源包括建筑、景观、人物;无形文化资源包括地方风俗、人文故事等。

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跨文理学科结合的产物。“数字门户已经成为一个与精准定位事件相连接的全球性公共领域空间,同时也成为一个网上档案馆和‘活的’纪念馆。”[1]档案文化资源不仅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对象,也是数字人文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同样,数字人文又推动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档案数字化进程。

1 数字人文助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升级

信息技术改变了现代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数字人文时代,档案的组织、呈现、传播与创新迎来革命性改变。数字人文利用新思维、新方法、新技术,搭建数字网络平台,丰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主体与客体,同时能够把不同的文化元素数据分析之后进行创新性融合,达到创新再造的结果。数字人文对档案文化资源创意开发也有着极大的助推作用,并对于文化遗产等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提供安全保障和另辟蹊径的传播形式,使其呈现全新的面貌,增加受众接受度,实现档案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对于文化创新性传承、弘扬和文化转化成产业具有极大赋能作用。

1.1 开发利用更加便捷。首先,数字技术有利于公众远程获取档案文化资料。它通过多种方法驾驭新一代网络思维和潜力,使报纸、杂志、图书、绘画、音频、视频等大众传播媒体趋于数字化,并通过网络及各种智能媒介使受众群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带来史无前例的便捷。

搜索引擎已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信息检索工具,针对档案文化资源建立的搜索引擎,方便大众获取信息,极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体现了用户友好性,并增强用户对档案服务的感知。其次,这种便捷性还体现在可以对档案文化资源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分类、组织、筛选并进行不断补充更新,进而走向创新。

1.2 视觉体验更加生动。通过数字技术使档案文化资源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呈现形式升级为仿真现实的全息景观模式,为公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视觉盛宴,极大提升档案文化资源的魅力指数。

当下读图、读视频的时代,这种视觉体验自然会博得更多大众的眼球,不仅使档案关注度提高,大众对于之后推出的系列内容也会持续追捧,从而提高档案利用效率。我国的“數字敦煌”资源库令公众更加清晰地了解“敦煌文化资源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科技价值和艺术价值”。[2]

1.3 参与互动更加广泛。数字人文使数字仓储、文本挖掘、多媒体出版、数字图书馆、信息可视化、虚拟现实、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得以在人文领域施展,档案文化资源建构的数字可视化、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以及混合现实(MR)体验也逐渐兴起。数字人文更具有人文关怀,它提供多重感官体验,支持交互式操作,增加服务对象的自由度。

在信息化手段下,从汗牛充栋的档案文化资源中提炼文化精华、文化主题等成果,开发出文创产品,实现智能化、个性化和时尚化的文化消费需求。无论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内容设计还是虚拟现实都使更多的大众群体热衷于参与互动。档案文化资料的保管、保护、解读、开发等系列活动,将融入更为广泛的公众参与。例如采用众包模式开发的档案项目,把用户真实使用感受作为重要的参考点。数字人文环境下,不同社群可以借此“生成并保管好自己的档案资源,由此提高人们的文化意识并加深对文化遗产具有所有权的现实感受”。[3]

数字人文带来的互动体验使实际的和潜在的用户加入项目中,并且部分用户还会积极主动参与文化资源的加工、标记和元数据建设。因此,数字人文能够扩展人们的理解,进而创造新的互动空间和互动节点。

2 数字人文环境下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瓶颈凸显

数字时代,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技术融合、工具更新、平台建设、应用转化、人才培养等多个维度的问题有待解决。

2.1 技术利用不够充分。传统档案文化资源管理和整理工作效率不高,成本较高,进程缓慢,收效不大,发展前景狭小,对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显得格格不入,尤其疫情和后疫情时代,远程“参观”“参与”已成为普遍存在的方式为大众所接受。当前形势要求档案文化资源开发速度加快,手段要愈加先进。

2.2 思想观念相对滞后。档案及档案管理工作延续几千年,档案馆作为事业单位,属于国家全供部门,守着“旱涝保收”的思想,以传统形式的“不变”应“万变”“重藏轻用”,一味因循守旧,造成开发档案动力不足,档案文化资源发展步履维艰。

2.3 內容挖掘不够深入。档案文化资源开发主要以传统开发、数字开发和综合开发三种模式为主。目前传统开发依然占据主流,表现为文本展示、专题展览、纪录片制作等。数字开发也处在初级摸索阶段,也就是主要把档案文化资源单纯地进行数字化处理环节,实质上这还只是“量”的积累层次。所以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内在的规律与联系,达到“质”的飞跃还有待不断努力推进。

3 数字人文赋能档案文化资源路径探索

借助数字人文,在文化资源层面建立数字人文基础档案版块、数字文化产业版块和数字人文应用技术版块,从档案文化资源形式、内容开发与利用上提供各方面保障,促进档案文化资源在数字时代的有效开发、传播与智能化应用。

3.1 利用技术,提升档案资源开发维度。档案文化资源借助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使广大百姓足不出户,随时随地就能够接触到鲜为人知的珍贵文化遗产,而且优秀的数字人文项目使尘封的或者少人问津的档案文化资源迅速复苏,“活起来”并“火起来”。数字技术的超强传播力加上文化资源的民族记忆功能、权威性及感召力,使文化产品能够在国内外广为认可和接纳。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档案突破技术瓶颈提供更为广阔的展示空间。“只要拥有充足的数字记录和一定程度的计算能力,那么人类文化的相关研究就会达到新的制高点。”[4]短视频的流量时代,借助抖音、快手、bilibili网站等,开发出的文化产品迅速走红的可能性增强。在全国火热出圈的《唐宫夜宴》节目,还原河南博物院的唐俑形象,利用“5G+AR”技术让观众对“莲鹤方壶”“妇好鴞尊”等实物档案了解的情况下又增加了独具一格的节目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并催生了一系列市场畅销的文创产品,爆款口罩、手办、汉服、玩具、游戏等深受粉丝热捧。之后每逢节庆活动,河南卫视的创新节目奇妙游系列“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频频“妙”出圈,愈发炙手可热。“奇妙游”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影像技术、视觉技术等先进技术,以民俗节日文化资源为核心,开发具有极高审美性的文创节目。

“数字敦煌”“数字故宫”“虚拟紫禁城”利用VR 技术进行虚拟文化场景的设置;通过AR进行增强现实文化场景的设置,模拟仿真,还原“真实”历史,开发沉浸式体验和交互式体验。“数字敦煌”成功推出“窟内文物窟外看”智能化虚拟体验项目,又推出了《敦煌岁时节令》《字在敦煌》等数字媒体品牌。

意大利“威尼斯时光机”项目是威尼斯国家档案馆以80公里的档案资料为资源,建立了一个涵盖威尼斯千年历史的大型数据库用于研究和教育。

荷兰“记忆宫殿”通过数字化,利用馆藏档案,进行实体展览和在线检索服务,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数字可视化,展示8个历史主题,其中包括10个街区的“虚拟城市”,令公众有触手可及的美妙体验。这些都是国内外数字人文项目的典型案例,成功见证了数字人文的巨大能量。而且,数字人文推动数字档案馆建设及优化升级,满足大众文化消费体验与需求,形成或增进民族文化记忆,促进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以及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使档案更具生命力。

3.2 转变观念,加大档案人才培养力度。当今档案管理工作不再只是存续千年的收集、归纳、整理、存档、建档就万事大吉的传统程序,而是需要后续进行不断创造性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最终使档案不再只是封存的“文化记忆”,而是焕发光芒、彰显民族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

数字人文是新兴专业知识,与新知识的接轨,掌握数字人文专业知识,是档案工作人员势在必行之路。针对档案工作存在制约其高质量发展的观念障碍、制度缺陷和人才短板等问题,第一,实施人才强档工程,加大多层次人才培养力度。从档案专家到中青年档案业务骨干,再到档案工匠,形成人才梯队建设;其次,创新人员管理机制,引进多种专业技术人才,不再仅仅局限于档案类专业人才,使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适应跨界研究,使资源开发更加合理;再者,档案工作者还需要在数字人文背景下重新定义其工作的受众群体和使命,需要把档案文化资源有序地、合理地分类整理,从散乱到聚合,联通古今、连接各地、部类贯通,进而转向文化产品的开发,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鉴于此,档案管理者和工作者要主动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档案是赋予生命存续性的无价之宝,而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价值才能够真正完善档案的使命;工作人员还要拥有敏锐的意识,包括精品意识、主题意识、产业意识等,纵观国内外文化发展趋势,加速转型成为开放型人才。同时,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善于利用多种媒体加大对档案文化资源的推介与编研,使档案走出“深闺”,面向公众,吸引关注,增加档案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3 着眼内涵,挖掘档案文化资源深度。“大数据变革的结果将改变人类看待自己的方式,其带来的崭新观测方式则会使人们更有效地探索人类社会的变迁规律”[5]档案内容是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核心。通过数字人文技术,把档案中海量的文化资源梳理、归类、总结进行系统性、可视化的数据存储及关联分析,向纵深方向挖掘文化资源与历史、现实的内在联系,寻找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内在规律,审视、剖析文化背后的经济、政治因素,新旧动能融合发展,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新能力,从而使档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使用价值与参考价值。

一是要挖掘文化新主题。档案保存社会记忆具有广泛性、多元性,同时又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档案本身不可能呈现社会生活的丰富性,需要工作人员对档案整理、归纳、提炼后进行一些社会主题的归类与展示。挖掘档案文化资源,需要结合数据对档案内容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研发,发现新主题并赋予主题时代感和趣味性以吸引更多公众的关注。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使诸多文化产品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大众休闲娱乐为目标,充分开发档案文化价值,包括资料价值,历史价值,教育价值、鉴赏价值等,从而获取更多市场关注和经济效益。美国档案馆以“盘子”为切入点从档案文化中发掘“烹饪史”就是挖掘新主题的典型启示。虽然档案是封存的文化记忆,但是人的思维和创意具有无限性,借助数字信息技术,从内容上寻求新的突破口,实现长足进展。针对时间跨度足够长的文化资源,短数据发挥的价值并不大,大数据才足以展示历史文化变迁,因此档案数字化项目是一项长数据的工程。例如数字人文项目“谷歌图书”,旨在包罗所有書籍的数字图书馆,是大数据、长数据的代表,可以和数字技术时代的任何一个数据集相媲美,它涵盖的主题范围相当广泛,挖掘新主题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二是要开发文创新产品。数字人文赋予文化创新以更深刻的思想和更丰富的想象,运用全新技术与多媒体,进行跨时空、多领域的资源整合。数字人文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对人类核心创意活动认知根本性转变的标志性时代,要借此东风大力发展档案数字文化产业。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数字文化产业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呈现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有利于培育新供给、促进新消费。”[6]

数字文化产业传输便捷、绿色低碳、需求旺盛、互动融合,符合大众消费升级的需求。随着物质生活的丰富,以及信息技术迭代升级的助推,大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对数字文化产业更加青睐,这又反向提升了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热度,形成了双向良性生态循环。档案文化产业包含档案文化元素:档案的实体、内容、观念、传统、经验、知识、管理、理论、技术等。[7]开发文创产品要充分考虑这些元素才能彰显档案文化特色内涵。对于开发档案文化,一些固有观念认为,档案文化不可能像大众文创一样具有消费娱乐性质,诸如网络游戏、网红打卡地等,但是早在2015年美国国家档案馆的“探索美国餐饮文化史”特色系列活动却令人耳目一新,极大程度上吸引了大众的眼球和提升了参与度,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备受追捧的主题节。这是一次从新视角、新思维开拓创新,使档案与文化产业结合,碰撞出新亮点的成功尝试。同时,通过提炼百年饮食文化的档案资料,使民族文化身份和价值的认同感得到深化,在民族内部通过梳理历史的集体记忆,催生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民族文化记忆。

“数字故宫”借助皇家文物档案,即故宫IP成功研发出独具故宫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宫廷猫、宫廷人物盲盒、故宫陶瓷、香薰蜡烛、玺香膏等,都烙有故宫独一无二的元素。故宫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同时,“数字故宫”新近研发的数字产品《紫禁城365》App(iOS版)通过美图、答题、知识、故事四种体验形式,贴合当下移动阅读习惯,多角度诠释紫禁城建筑文化,全方位展示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成果。[8]

开发文物档案文创产品,一方面提升了经济效益,为文物档案的保护、开发提供更多的经济支持和开发动力,同时又使文物档案的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使文物不再是静态的“古董”,而是华丽变身为拥有无限生命价值的精神产品,真正从一种少人问津的“无价”之物转变为众星捧月的“无价”之宝。更何况档案资料提供的文化资源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其他渠道的资源只能望尘莫及。

因此,档案文化资源内容开发不能囿于档案的权威性就遮遮掩掩、自我束缚,完全可以通过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趣味,大放光彩。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档案的期限、保护、利用规则等诸多规定确实使其在文化产业开发和利用上存在阻碍,公共档案馆馆藏内容基于国家记忆层面,有不同秘密级别的档案,部分档案即使解密也还有延续期,因此保密性使档案公开程度、开发的广度与挖掘的深度受到限制,影响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范畴。因此不能盲目乐观和过度开发,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档案文化资源发展的绊脚石和消极对待档案文化资源开发的理由。

3.4 寻求合作,发展多维媒介融合广度。数字信息处理需要专门人才,单凭档案管理人员的现有技术达到项目开发目标可谓难上加难,甚至遥不可及。信息革命时代,合作才是硬道理。档案文化资源数字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积极寻求合作,多方融创赋能,借力打力。

一是要借助多种媒体及平台。档案要突破现有的形式,借助多种新媒体及网络平台,利用科技赋能,开发新的利用形式,如建立网络档案云平台,开发实用档案APP,传播档案信息与文化。温州市档案局开发的“档案云阅读”APP,共有9个栏目,提供多方位档案咨询、查询等相关服务,内容丰富实用。上海东软公司开发的个人用户档案创建服务“X档案——时光、记录、个人画报”APP更具有个性化的特色。[9]档案不仅具有提供查阅资料的功能,还有诸多长远价值、持续价值和深度意义。档案文化产品开发可以通过提供权威档案资料,借助大众传播进行影视作品或者短视频的制作加大宣传力度,如《中国近现代影像史》《红旗飘飘》《邓小平的故事》《毛泽东档案》等优秀视频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双向交互式传播。

二是要寻求多方合作。档案开发要突破自身局限,努力寻求对外跨域合作,可以联合博物馆、图书馆、艺术馆、各个高校等,包括文化、出版、教育、旅游、传媒和网络等领域进行资源整合,搭建共享平台,实现档案文化产品多元化开发。例如档案有向文化旅游方面开发的巨大潜力:美国国家档案馆已经成为著名旅游景点,每年有上百万游客参观,设有礼品部,出售历史文献复制件及历史照片、明信片和图书等;上海档案馆联合旅游局共同开发海派文化旅游线路;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入选“上海最值得外国人去的10个地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9个地方”,进入顶级旅游圈。[10]

云南档案馆联合普洱茶协会、报业集团出版了关于普洱茶的档案画册,既是对茶文化的整理与宣传,更是对茶叶产业的推动,可谓一举多得。

数字人文大环境下可以预料,档案馆与政府、大学、博物馆、图书馆和其他文化机构之间的战略合作有可能会促进一个巨大的数字文化共享空间的形成,为公共利益服务。

3.5 量力而为,掌控数字人文开发尺度。档案文化资源传统开发与利用方式不能由于时代变迁而被全盘否定,同时避免步入一哄而上的误区,应因时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利用数字人文进行开发与利用,真正为档案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解决实际问题,开发出实际成果。

一是不能唯数字人文马首是瞻。数字人文是数量和质量的融合,不是所有档案文化资源均要迎合数字人文。开发档案文化资源,数字人文只是手段,是技术,是媒介,内核仍然是具有文化价值、拥有文化记忆标志、需求度高的文化资源本体,不断开发与其联系在一起的档案文化产业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使其得到发展。而且,利用数字人文的目的也要明确,如果仅仅为了哗众取宠,就偏离了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的初衷和目的,最终不仅耗费社会宝贵资源,同时也无益于档案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

二是档案文化资源开发要增加人文关怀。在数字人文的关照下,积极分析文化资源与“人”的内在联系,归纳出用户偏好与兴趣点,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开发某项文化资源。对于受众较小的资源开发适时减少投入,降低成本。同时也能够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具有价值梯度的文化资源,根据梯度,对利用频次高的资源有所倚重,使资源开发更加合理,更加人性化。

三是要保障信息及用户安全。开发档案文化资源牵涉到档案的信息安全以及保护用户隐私等问题,平台安全措施的实施和防范机制的制定至关重要,还需要继续探讨和研究。

当然,档案文化资源信息化、网络一体化,要求国家、社会、部门克服困难,积极顺应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价值,从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不断地努力,开发出具有中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档案文化产品。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各方继续努力探索,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供持久动力。

总之,基于数字人文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方兴未艾。数字技术对于档案文化资源的长期、有效、安全、完好地保存以及传播、使用、开发、创新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驱动下,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数字人文是深化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的必然趋势,人文与科技、传统与现代、古老与年轻的多种基因被糅合在一起进行对撞、共振与融通,改变了档案和大众的关系,实现了档案文化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并且一些热度不减的优秀文化资源已经并将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增进民族文化记忆的同时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有力推动了数字时代民族文化的历时性传承弘扬与发展。在未来,数字人文能够使档案熠熠生辉,成為智慧的聚集地和传播地。

*基金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当代西方记忆理论及其对于文学理论构建的价值研究”(18BZW012);2019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2019GGJS269);2022年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新媒体时代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22240041034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3]安妮·伯迪克等.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造与分享的游戏规则[M].马林青,韩若画,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91.

[2]中国小康网.数字敦煌,走出石窟[EB/OL].[2022-08-08].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208082473899835.html.

[4][5]埃雷兹·艾登[法]让-巴蒂斯特·米歇尔.可视化未来数据透视下的人文大趋势[M].王彤彤,沈华伟,程学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11.

[6]文化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7-04-11].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230291.htm.

[7]蒲婧翔.档案文化产品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J].中国档案,2017(08):72-73.

[8]“数字故宫”上新,《紫禁城365》App亮相[EB/OL].[2022-07-15].https://t.ynet.cn/baijia/33068528.html.

[9]赵之咏,张照余,黄青.档案文化资源商业化开发路径探索[J].档案学研究,2017(01):47-50.

[10]李凤霞.档案文化的资本化刍议[J].档案管理,2016(01):81-82.

(作者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 来稿日期:2022-08-17)

猜你喜欢

数字人文文化资源档案
数字学术与公众科学:数字图书馆新生态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跨界与融合:全球视野下的数字人文
大规模古籍文本在中国史定量研究中的应用探索
武当山道教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研究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于文化资源的区域形象体系构建初探
档案的开发利用在供电公司全面管理中的作用
浅谈北京卫视《档案》的叙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