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民经济获得感状况调查与分析
——以广东省潮州市、梅州市为例

2022-11-25张怡苗陈景信刘舒婷陆祉睿洪业应

台湾农业探索 2022年3期
关键词:潮州市梅州市农民

张怡苗,陈景信,林 莉,刘舒婷,陆祉睿,洪业应

(1.广东药科大学医药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重庆市涪陵区行政学院,重庆 409000)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经济获得感息息相关,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任务。广东以独特的担当与智慧肩负起振兴乡村的重任,但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短板,粤东、粤西、粤北等地的乡村经济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其中潮州市与梅州市被列入2021年广东省确定的原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山区县名单。在此背景下,对潮州市、梅州市农民经济获得感现状及提升进行研究,一是有利于增进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加快乡村振兴建设的步伐;二是有利于促进城乡、农村内部之间的融合发展。

获得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焦点,它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客观享有与主观感受的综合测量,可以将其划分为经济获得感、政治获得感和民生获得感等维度[1]。杨金龙等[2]将经济获得感定义为个体基于其实际经济收入的主观满意程度,包括横向经济获得感、纵向经济获得感和预期收益获得感。王恬等[3]认为经济获得感维度与个人家庭收入、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并涉及横向对比、纵向对比和分配公平的主观感知。可见,客观物质获得是主观经济获得感的基础,故本报告以被调查农民的客观物质所得和主观评价来衡量其经济获得感的基本情况。在经济获得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上,研究发现,农村家庭经济情况和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经济获得感显著增强,但城乡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加深了农民的不公平感[4]。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角来看,需求层次的不断提升及多样化使人们对获得感提升的感知能力下降[5]。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以及内部之间的获得感差异主要受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差距大等因素的影响[6]。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等方式可以保证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7]。在个人层面上,人力资本因素、婚姻状况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经济获得感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8]。这表明,经济获得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但其不平衡不充分以及钝化的情况,主要是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因素、人力资本、主观感受等因素的影响。综上所述,学术界主要聚焦于农民经济获得感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但对于乡村振兴如何影响农民经济获得感,以及通过经济获得感的测度来反映乡村振兴成效的研究仍十分匮乏。鉴于此,选定研究区域并深入调研分析乡村振兴与农民经济获得感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拓宽现有的研究领域,又有利于及时发现地区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即以“广东乡村振兴对农民经济获得感的影响”为主题设计问卷来开展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通过“问卷星”的形式于2021年12月23日—2022年1月21日向目标人群随机发放问卷。问卷题数共16题,包括基本信息4题、对乡村振兴的熟悉度与态度6题、经济状况与经济获得感调查6题。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55份,获得有效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为84.51%。调查涉及地区包括潮州市潮安区、饶平县和梅州市蕉岭县、丰顺县、五华县、大埔县、兴宁市,涵盖了两市的主要地区,但受课题组人力与时间的限制,故未能纳入所有地区。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通过样本统计分析可知(表1),男女比例为33.33∶66.67,女性数量多于男性。被调查对象年龄以18~30岁为主,占56%。居住地分布上,农村居民为 214人,占 71.33%,城镇居民为 86人,占28.67%。在学历水平上,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为126人,占42%。这表明调查样本以青壮年及女性为主,且具有较高的受教育程度。

表1 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 调查结果分析

“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做出的重要指示。基于此,本课题组针对“广东乡村振兴对农民经济获得感的影响”这一主题来设置问卷题目,调查结果(表2)分析如下。

表2 农村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续表2)

2.2.1 对乡村振兴政策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 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调查农民对乡村振兴在经济方面上的相关政策不太了解。当被问及“您对乡村振兴在经济方面相关政策的了解(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时,有4.21%的人选择了“十分了解”;18.69%的人选择了“比较了解”;24.77%的人选择了“基本了解”;43.93%的人选择了“不太了解”;还有8.41%的人选择了“完全不了解”。只有47.67%的人了解乡村振兴相关的政策,关注广东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情况;52.34%的人对乡村振兴政策缺乏了解。另外,从城镇与农村对比来看,城镇居民比农村居民更了解乡村振兴,基本了解乡村振兴的占比为36.05%(表3),但了解程度也不高。乡村振兴的宣传工作目前比较集中在与组织、干部的联系,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力度尚不深入。另外,当地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对乡村振兴缺乏主动认识精神,从而形成对乡村振兴认知度低的现象。由此看来,被调查对象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较为模糊,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参与度不高,这意味着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农民与乡村振兴战略有一定程度上的脱离。

2.2.2 互联网是农民了解乡村振兴的主要渠道 为了调查人们了解乡村振兴的方式,调查涉及到“您所在的乡镇宣传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这一问题。调查显示,选择频次最高的是“互联网媒体(包括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头条、视频软件等)”,被选次数达114(频率为24%),可见超过一半的人是通过互联网获取相关信息的。截止2020年底,广东省率先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全光网覆盖,4G网络覆盖率达99.7%,行政村实现全覆盖。以上数据表明,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农村数字经济、信息惠民服务等数字乡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信息技术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其次选择频次较高的是“公告栏、横幅等传统信息”,被选次数达110次(频率为23.16%);选择“人与人沟通中获得消息”的,频率为22.73%;选择“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频率为19.16%;选择频次最少的为“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总之,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促使信息传递方式更加多样化,但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仍是当地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此外,城镇居民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媒体和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了解乡村振兴,比农村居民更重视电子媒体在获取信息中的作用。

2.2.3 乡村振兴促使农村经济呈现更多积极变化 在“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显著变化有哪些”问题上,选择频次最高的是“生活条件改善”,频率为27.69%;其次是“收入水平提高”,频率为19.52%。由此可见,乡村振兴给农民带来的最直接福祉在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换言之,近年来,由于潮州市、梅州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既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2.4 乡村振兴创造机遇与实惠 乡村振兴的逐步推进,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新机遇。调查的样本数据中,有41.12%的人能感受到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机遇和实惠,其中认为“感受非常深切”的有10.28%;认为“一般”的占比为40.19%;而有10.75%的人选择“感受很小”,还有7.94%的人几乎没有感受到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和实惠。据此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潮州市、梅州市的农民迎来重要机遇,但仍有一半以上的人无法切实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与实惠。根据调查可知,被调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主体性欠缺,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对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与农民自身能力有限、农村人才外流形成难以平衡的困境。潮州市、梅州市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存在产业总体实力不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的问题,以致使部分农民对乡村振兴创造的机遇与实惠感受不深。农民积极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是加快其转型的重要途径,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能量,从而助力乡村振兴,在使机遇惠及农民的乡村振兴战略建设上,潮州市、梅州市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5 乡村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有待加强 关于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分析,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农民认为乡村旅游明显促进经济发展的占39.72%;有43.93%的人认为促进作用一般;16.36%的人认为作用很小,这意味着潮州市、梅州市在乡村旅游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9年潮州市旅游总收入398.23亿元,占总GDP的36.84%,梅州市旅游总收入550.02亿元,占总GDP的46.33%,可见两市旅游业发展较快,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梅州市旅游的知名度在近几年不断上升,潮州市作为文化古城,同样拥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然而两市的旅游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危机与挑战,梅州市、潮州市旅游资源丰富,但存在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开发层次不高、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乡村旅游业是农村经济的关键增长点,在推动两市旅游业更好地发展上,还需对乡村旅游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不断创新升级进而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2.6 城乡差距问题依然存在 城乡差距是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矛盾之一,在被调查农民对目前城乡差距的评价中,有42.06%的人认为城乡差距较大;36.92%的人认为差距一般(表2);仅有21.03%的人对城乡差距问题态度较为乐观。可以看出,更多被调查农民认为目前城乡差距较大,虽然农民收入状况在近几年得到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而从城镇居民的被调查结果来看,他们认为城乡差距较大和非常大的占34.88%,认为一般的占40.70%(表3)。虽然两者对城乡差距的感受略有不同,但都认同城乡差距存在的事实。因此,缩小城乡差距的工作仍是重中之重。

2.2.7 个人与家庭收入水平偏低 在收入情况方面:2020年个人收入(含种地、打工、租金、分红、各种补助和馈赠等方面收入的总和)在15000元以下的农民占比超过75%,其中39.25%的农民个人收入在5000元以下,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20000元以上的占14.49%,收入水平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占比较小。由此可知,潮州市、梅州市的农民个人年收入水平偏低。数据还显示,2020年,约有一半农民的家庭总收入(含种地、打工、租金、分红、各种补助和馈赠等方面收入的总和)在20000元以下,19.63%的农民家庭总收入在50000元以上。由问卷结果分析可知,当地农民家庭总收入内部差距较大,且主要集中在20000元以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家庭总收入总体水平偏低。

被调查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从产业情况看,潮州市第二产业占比最高,梅州市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但第一产业比重远高于全省平均比重,两市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此外,农民自身知识人力资本不足是制约收入提升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为职业技能不足、文化水平偏低和综合素质不高等。因此,大多数农民处于收入水平偏低和未就业的状态。

2.2.8 外出务工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表2中数据显示,潮州市、梅州市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以外出务工为主,占比34.11%;其次是本地务工,占30.37%,二者占调查人数的64.48%,而农业生产的仅占13.55%。这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务工成为被调查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2020年,潮州市户籍总人口275.93万人,常住人口为256.66万人,城镇比64.2%;梅州市户籍总人口543.96万人,常住人口387.32万人,城镇比51.58%;两地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农村更为显著。究其原因,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是一个重要因素,潮州市、梅州市是广东综合经济实力较弱的地级市,也是乡村振兴的两个主战场,当地产业发展不足使农民就业和收入问题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此外,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也是造成人口外流的原因之一。因此,外出务工成为农民主要收入来源,其次是本地务工,根据从事的产业与当地经济水平来看,收入相对偏低。另外,有16.82%的农民选择“自营工商业”;3.27%的人选择“依靠救济和补助”,仍有一小部分人的收入来源依靠政府、子女和亲友的救济,缺少维持生计的能力;选择“其他”的占1.87%,除了以上几方面的收入来源之外,还有退休金等其他渠道。从城镇与农村对比看,城镇居民中有33.72%的家庭主要经济来源是本地务工;其次是外出务工和自营工商业,分别占29.07%和25.58%;依靠救济和补助的人数为0(表3)。可见,城镇居民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农村居民依靠救济和补助的人数多于城镇居民,缺乏基本生活保障的人数更多。

表3 城镇居民调查结果分析

2.2.9 收入变化呈现向好的发展态势 在“与2017年相比,个人与家庭近4年年收入(含种地、打工、租金、分红、各种补助和馈赠等方面收入的总和)的变化”问题上,有58.41%的人认为个人年收入得到增长;33.64%的人认为近4年来自身收入变化不大;只有7.95%的人认为个人收入减少。在家庭收入近4年的变化上,调查结果显示,55.61%的家庭认为收入有所增加;有35.05%的人认为近4年来全家收入变化不大;有9.35%的人存在家庭经济境况变差的情况,该结果与个人近4年年收入变化的数据结果具有一致性。综上可知,虽然有一部分农民的个人与家庭收入保持平稳,极少数个人与家庭收入有减少的情况,但近4年来潮州市、梅州市农民个人与全家收入大多呈现增长趋势,收入变化态势向好。这表明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大部分农民增收,切实提高了农民经济获得感。

2.2.10 对金融需求满意程度一般 金融服务对乡村振兴建设工作有关键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广东省将实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行动作为“九大攻坚行动”之一,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的作用,推动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更高效地为乡村振兴服务。在金融服务需求满足程度方面,54.46%的人认为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为“一般”;认为满足程度“较高”和“很高”的占比分别为16.9%和9.39%;还有19.25%的人对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低,这表明潮州市、梅州市农民具备一定的基础金融素质。从城镇与农村对比看,城镇居民中有48.84%的人对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一般;认为较高和很高的占47.67%;认为不满意的仅占3.49%(表3)。由此可知,在金融需求满足程度上,城镇居民对金融服务有着更高效的需求。潮州市、梅州市通过普及金融知识、推广数字普惠金融产品、扩大金融服务范围等形式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并且梅州在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欠发达、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以及农村产业发展具有规模小、分散化的特点,导致充分发挥金融作用的难度提升,并且存在金融市场体系尚未健全,农村信用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问题。因此,金融在助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上面临更大的挑战。

3 结论与建议

3.1 主要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乡村振兴战略缺乏足够的宣传力度。超过50%的农民对乡村振兴政策缺少认知,24%左右的农民处于基本了解的层面。(2)乡村振兴为农民带来的实惠与机遇不充分,当地农民对乡村振兴认知不足,让乡村振兴结出的硕果惠及所有农民这一目标尚未实现。(3)农民总体收入水平偏低。收入和待遇问题是经济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些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但收入水平不高,制约了农民经济获得感的增强。(4)城乡差距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目前城乡差距问题较为突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来源和金融需求等方面有所体现,提高农民经济获得感需要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3.2 建议

3.2.1 加强乡村振兴的普及宣传力度,提升农民认知 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与乡村振兴建设工作密不可分,正确把握乡村振兴的内涵是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增加经济获得感的重要前提[9]。潮州市、梅州市农民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度较低,其主要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公告栏等途径获取信息,这意味着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工作,不仅要重视传统的电视新闻、广播、公告栏宣传,还要建立更多乡村振兴宣传平台,通过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社交平台等新媒体平台,展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和工作焦点,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形式,共同推进乡村振兴宣传工作,增强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3.2.2 增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农民人力资本政府应发挥作用,强化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农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10]。当地农民人力资本存量不足,提升人力资本是解决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的关键措施,通过提高受教育水平、加强技能培训等方式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培养农村职业技能人才队伍,依靠人力资本的积累实现收入水平提高,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提升其经济获得感。

3.2.3 推动现代化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对于产业结构仍需调整优化、资源禀赋利用不充分、资金支持不足等问题,潮州市、梅州市应依托良好生态和特色资源发展重点优势产业,推动人文、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并利用数字技术为产业发展模式带来创新和突破;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发展多元化,积极发展富农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优质就业岗位,为促进农村富裕、农民增收打下基础。

3.2.4 普及金融知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金融支持是乡村振兴得以更好推进的基础,通过金融知识的普及、金融产品的推广、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来优化金融服务,并以推行税收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方式满足农村地区对金融的合理需求,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充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助力农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建设工作赋能。

3.2.5 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密切联系农民 乡村振兴与农民利益息息相关,农民获得感是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的检验指标,通过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反馈,站在农民角度考虑乡村振兴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完善,充分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更高效、高质量实施,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贡献,为农民经济获得感的增加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潮州市梅州市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梅州市丰顺县汤坑镇侨思小学作品集
饸饹面“贷”富农民
潮州市汛期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国内
解决孕吐难题 让孕妈妈更安心——记梅州市早孕安科技食品有限公司
潮州市少儿跆拳道学习兴趣的调查研究
潮州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及气象服务对策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