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叙事学理论的非遗博物馆展陈设计研究

2022-11-25胡雪莹

今古文创 2022年44期
关键词:叙事学文化遗产物质

◎袁 梦 胡雪莹

(郑州轻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一、非遗博物馆展陈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是指通过与公共相关的由传承人相传的、以非物质的形态存在的传统文化及其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在社会中扮演着无形财富的地位,有社会人文美学等价值,而且还是现代及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1]。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非物质文化遗传是我国千百年来凝结成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中华儿女千年百年来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记忆,非遗博物馆作为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物质空间能够反映非遗的文化历史、生产方式、风俗传统以及发展过程,能够切实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和传承。

我国大多数非遗博物馆目前存在展示方式过于同质化、程序化和模式化的问题。展示方式大多采用扁平化的文字信息展示,给人以冰冷的感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不应该是“死”物,而应该是作为来源于我们生活和记忆中存在的活态化的东西和我们的情感连接在一起的。它应该是热情的、有温度的和观众的情感意识态度所紧密相连的。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展陈设计进行改革和创新,通过运用叙事学理论以讲故事的方法向观众娓娓道来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神魅力,可以通过在整个场景中构建叙事主题内容、建立叙事场景,运用多元叙事策略、丰富叙事语言等紧密地把观众

的焦点和注意力集中在整个场景当中,沉浸式体验感受非遗的魅力,可以解决我国非遗博物馆现存展陈方式过于程序化、单一化、同质化等问题,为非遗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实践提供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进而可以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对于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以及民族文化血脉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二、叙事学理论

叙事学在源初的意义上就是一种针对“非遗”的研究方法,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与弗拉基米尔普洛普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普洛普的《民间故事形态学》(Morphologyof the Folktale,1928)被誉为叙事学的发轫之作[2]。将叙事学理论的内容融入非遗博物馆展陈设计当中,充分展示非遗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可以以多个维度推陈出新,从空间的主题内容、情感化表达、活态化展示等多方面建立起多元非遗博物馆空间设计,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获取接收信息,而是能够融入整个非遗博物馆当中,切实感受非遗的魅力,主动地去吸收空间当中的内容,沉浸其中,深入地去了解和体会非遗本身蕴含的文化底蕴。

三、叙事与非遗博物馆

非遗是在某一地区内,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发展将影响到整个城市的精神文化面貌[3]。面对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各种思想文化意识之间的激荡,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碰撞以及融合,导致许多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非遗由于自身的传承性、地域性等特点面临着生存环境艰难,经济效益低,失传甚至消亡的风险。非遗博物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证实者、研究者、保护者、传承者和发扬者。非遗博物馆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等做出了强有力的支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继续深入研究,传承创新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更加认识、了解、认可非遗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非遗博物馆不仅能够展示我国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满足现代人们日益增高的非遗文化需求,还能够拉动该区域的经济效益,促进人类文化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非遗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是不可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传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应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传承和延续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建立非遗博物馆能够有效传承和保护非遗项目,打造非遗名片,提升地域知名度,拉动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经济效益。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研究的非遗博物馆设计手法形式,为非遗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实践提供创新型理念,能够解决现存的一些问题并带来新的思考,加深参观者的认同感与兴趣,丰富展示形式,更好的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氛围,进而可以更好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非遗博物馆叙事策略分析

(一)空间叙事主题构建

作为连接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非遗,从精神层面来讲,它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鲜活的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增强普通民众保护非遗的意识,有利于维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导致传统文化消失[4]。基于叙事学理论的非遗博物馆空间设计就离不开空间主题的构建,主题内容作为叙事的重要部分能够将整个非遗博物馆的空间串联起来,针对不同的非遗博物馆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传的内容就需要相应的主题内容去进行相应的构建。非遗博物馆在主题内容的选择上要与场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适配,当场馆当中出现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时,对于整个场馆的主题内容的把控就需要格外的注意叙事展示方式,整个空间内容的呈现以及展示方式都要保持和谐一致以及高度的连贯性,这样才能确保观众能在沉浸式的参观环境中进入叙事的角色,从叙事的视角去感知非遗在整个场景中的空间设计,而设计主题、空间结构、空间形式以及空间语言等都是建立在主题内容之上的,而相应的馆中的具体的展示设计、场景设计、装饰设计、灯光设计等都是围绕着主题内容进行相应的同调性的相互贯通,这样才能使得整个非遗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是建立在叙事结构的基础之上的,是建立在主题内容的具体的叙事文本上的,无论是在整个的空间的设计当中,还是在文本内容当中,通过细致精心梳理排版过的文本是能够将整个空间建设得更富有吸引力与魅力的重要因素。

(二)空间叙事场景建立

新西兰威灵顿维多利亚设计学院“叙事设计”课程创办与主持者丹尼尔·布朗认为:“叙事的设计意味着在设计中以叙事作为一种场所意义的表达方式来达成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流, 从而获得心理的反应与体验。[5]”基于叙事学理论的非遗博物馆空间的叙事场景的建立依靠的是展品、展示空间以及观众这三者建立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具有活态化的特点,那就意味着与博物馆那种以物作为展示陈列对象而言非遗博物馆更加注重的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发展的过程以及叙事方式的呈现,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展示的是活态化的东西,它们不应该是陈列起来冷冰冰的物品,而是围绕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动态化的历史,活态化的展示,是激发出来的穿越千年的思想交流。

展品、观众、展示空间这三者相互依托、相辅相成。对于展品而言,当展品出现在整个展示空间时候,它就是连接观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桥梁,观众通过展品感受非遗本身那段动态化的文化历史,而当叙事主题内容将展品之间进行连接之后,则会在整个叙事语境之下重新被观众感知。观众本身所具有的五感,视、触、嗅、听、味觉成了整个叙事场景建立的重要依托部分。空间叙事场景建立依靠在观众的五感之上,更能够形成对观众的认知刺激,唤起观众对于展品的共鸣,多层次,多角度的开发,不论观众生活中拥有什么样的身份职业,当进入场景当中,便应当成为整个空间叙事场景的内容之一,观众不应该再只是被动地去接收信息,而是应该是进行沉浸式的体验,融入整个非遗博物馆的叙事场景之中。展示空间作为承载着展品和观众的场景空间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丰富震撼的视觉体验,多元化的空间展示,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表现效果,利用能够充分调动观众的感官技能例如利用全息投影等打造多种艺术效果,激发观众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沉浸其中,使得观众不再是简单的通过文字获取信息,而是通过多种艺术呈现方式从而去感受感知整个场景空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三)多元叙事策略运用

非遗博物馆叙事策略能够将多元的展品以及观众连接起来,在整个叙事空间中,所有的展陈场景信息都是直观的展露在观众的面前,所以运用叙事策略能够将整个空间连接得更为紧密以及融洽,非遗博物馆场景的叙事策略的选择也是根据主题内容来进行综合的选择,例如通过丰富叙事机制、进行连续性叙事场景的构建等来对整个非遗博物馆空间的叙事策略进行多样化的处理。非遗的特性就决定了非遗的展示不仅仅涉及过去,还联系到现在,以及发展到未来,所以对于非遗空间的叙事策略需要根据整个的场景进行选择。例如萨格勒布失恋博物馆运用叙事元素概念进行展览,主动收集各个国家的人们在结束感情之后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并用文字进行说明,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段故事,尽管这些物件存在着地域的差异性,但是背后蕴含的感情却是相通的,它们不再是冰冷的物件,它们与观众的生活记忆与情感态度相连接,以情感化、故事化的方式成了整个空间的叙事元素。安妮之家展览向我们展示的是小女孩安妮因为犹太人的身份在二战情况下不得不躲藏在阁楼里避免逮捕,整个展览以个人化叙事的立场,以小女孩安妮日记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安妮视角下的二战,从这本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二战时的客观事实,也能切身感受到小女孩安妮展现出来的勇气和毅力。展览视角超越了传统战争纪念博物馆叙事给人们心理造成的地域化、国家化、民族化或宗教化的设限,观众变得多元化的同时有也不需要为不同的政治、民族或经济因素转变自身叙事方式与立场,更能够将观众带入到整个空间的叙事场景当中,引起观众的共鸣。米兰世博会英国馆则是构建连续性的叙事场景,始终使观众是以一只蜜蜂的视角来参观整个过程。不论是整个空间的主题内容,场景的搭建,还是叙事的角度,都是以蜜蜂的视角来完成的,这样能够使观众即使场景在不断地切换,但是视角却没有发生改变,能够一直保留有统一的连贯性,这样观众在整个空间中的叙事体验是非常的完整以及连贯的。

(四)丰富空间叙事语言

在非遗博物馆空间当中,丰富空间叙事语言即对整个非遗博物馆的空间进行修饰,对于整个的空间美学的处理、空间意境的创造、周围环境的处理等一系列进行设计与营造,整体环境氛围的营造能够切实影响观众在整个场景中的切身感受,对于整体空间、光影、材质、色彩以及图案之间的运用可以创造出来多样的空间艺术效果。例如在空间的分割上,不同的空间尺度的分割以及整个空间的参观流线的布置会给予观众不同的体验。非遗博物馆中的叙事内容可能比较庞杂,那就可能需要多样的空间处理设计以及多种组合的参观流线。重合、交错、复合等不同的流线都能在不同的视角上给予观众不同的体验。光影的明暗变化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能够达到渲染空间氛围,烘托场景主题气氛,营造光影的艺术效果,观众通过视觉感官体验光影所带来的魅力。材质也能够在视觉以及触觉上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如混凝土能够给人以坚实极简的感觉,木材的使用则会给人以舒适自然的感觉,玻璃幕墙则会给人以纯粹通透的感觉,这正是通过运用不同的材质进行的情感意识的表达,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对于色彩而言,色彩作为最具有艺术效果表现力的要素之一,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为观众带来丰富的视觉体验和感受,色彩之间的差异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艺术想象活动,每一种颜色都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艺术想象与创造,那么在空间场景中就要善用不同颜色之间的融合或者衬托打造出来丰富的空间艺术效果。对于图案来说,不同的图案造型也会给人以不同的视觉体验,几何形状、线条以及各种对称以及非对称图案图形的应用在设计中会设计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给予人以不同的视觉冲击与表现力,并且具有实用性,是整个空间场景功能性和情感化设计的统一体现。因此在非遗博物馆的场景中就需要结合场景主题的内容以及展品的特性来进行相应的空间叙事语言的处理以丰富整个场景的内容。

五、结语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如今面对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研究以叙事学理论为基础的非遗博物馆展陈设计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现存的同质化、模式化、程序化的非遗博物馆展陈设计方式。时代在进步,作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遗博物馆也应该与时俱进,守护非遗文化,传承人类文明,这对于充分弘扬传承和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国家的文化保护、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推陈出新建设独具特色的非遗博物馆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叙事学文化遗产物质
中国后经典叙事学发展回眸与反思*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物质至简,精神至盈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Tough Nut to Crack
叙事学与文体学双重视域下的小说“三要素”教学模式重构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八大突破口攻克物质推断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