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渝地区清代民间墓葬建筑中的“寿”字纹饰

2022-11-24罗晓欢

寻根 2022年5期
关键词:墓葬吉祥纹饰

□罗晓欢 余 航

对生命的崇拜和永生的向往是中国人亘古不变的信仰之一,围绕“寿”的雕刻与装饰也折射出各地独特的民风民俗和审美情趣。“长寿”作为五福之首,以寿为主题的艺术表现自然被广泛运用到百姓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川渝地区的民间墓枋建筑也不例外。“寿”是丧葬习俗中重要的吉祥元素,“寿”字及其图案作为建筑装饰有着明确的识别性,是具有典型象征寓意的文化符号。本文以川渝地区墓葬建筑的寿字纹饰为对象,通过对建筑装饰上寿纹饰造型特征的研究,探析其创作手法与背后的文化内涵。

“寿”字纹饰的形态特点

在川渝等“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地区,现存大量的清墓碑坊。人们在“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信仰下,把具有永生和长寿梦想的吉祥纹饰装点在阴宅中。墓葬建筑中“寿”字纹饰的题材多样,表现手法多变,从广义上来讲寿字纹样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能够表达祈求长寿含义的纹样,均可称之为寿纹。本文通过对四川旺苍县、巴中市、通江县、达州市和重庆万州、涪陵等地的60多座墓葬建筑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出其中的寿字纹饰从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类是寿字纹饰,包含寿文字、圆寿纹、长寿纹、花寿纹四种形式;另一类则是祈寿纹饰,即运用象征、寓意、谐音、表号等汉字中常见的寓意手法表现出纹饰内在的吉祥意义与外在的装饰趣味。川渝地区墓葬建筑中的寿字纹饰广泛分布于碑坊中的瓦当、额枋、碑身、抱鼓、碑座、匾额、碑帽等构件之上,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建筑装饰纹样。当地匠师们对寿字纹饰的变形处理不仅仅是为了建筑美观的审美需要,更是寄托着人们对长命百岁、延年益寿的美好理想。

1.寿文字

“寿”字可以称得上是汉字中形象变化最多的字,也是民间应用最广泛的吉祥文字之一。寿字属于造字法中的会意字,由甲骨文中的“老”“耋”“考”等字演变而来,金文中字形由一只扶着老者的手,另一只拿着器皿的手和中间象征着田垅或河流的S形线条组成,意思是祈求丰年和向长者祝寿。川渝地区的墓葬建筑中,寿文字是直接书写并雕刻于匾额、明间、抱鼓等构件上的文字,以楷体形式的寿字为主,手法上阴刻与阳刻均有表现。楷体寿字保留了最初寿字的核心,吸收“老”字和“考”字的上半部分,体现出继承于原始社会的生命崇拜思想以及古代对拥有丰富知识与经验的老者的崇敬。作为民间最常用的吉祥文字,“寿”与“福”字常常在墓葬建筑的构件中以左右均衡的形式在明间和抱鼓上同时出现,完整呈现了生者对幸福长寿生活的追求以及子孙后代们对先人传统孝道观念的表达。

◇寿字字形演变

◇巴中市平昌县土兴镇李吉贤墓匾额◇

◇涪陵区王母谭氏墓匾额

2.长寿纹

长寿纹,也被称为“长脚寿字纹”。川渝墓葬建筑中的长寿纹由篆体的寿字演变而来,在宽度不变的情况下对其进行适当的拉长,以此暗喻“长寿”之意。根据具体纹饰的形态差异,从笔画末端上来看可以分为圆头式、尖头式、平头式等形式,字形工整匀称、分布均匀;采用中轴对称的构图手法,上下和左右对称,并延长其左右两边或四边的笔画而构成。多雕刻于碑帽、门罩和垂花柱的建筑构件上,饱含着人们对生活长长久久和怡然养寿的美好向往。如在南江市赤溪县西厢村岳中河墓的长寿字的纹饰和巴中市杨继震义士墓的长寿纹就分布于额枋和碑帽的建筑构件中,形象上以底部封闭,顶端展开的形式出现,字体中部上方呈现出开放“十”字形,隐喻着“寿限无头”的说法,大多数长寿纹都处于墓葬建筑碑顶居中的位置上,充分体现了长命百岁、延年益寿等理念在人们心中重要的地位。

◇长寿纹在墓葬碑刻中的不同表现

◇南江市赤溪县西厢村岳中河墓额枋

◇巴中市杨继震义士墓碑帽

3.圆寿纹

圆寿字,也是川渝墓葬建筑中出现最多的寿字形式。它是将金文中象形“寿”字的内部线条相互组合,并在其中添加有着吉祥含义的文字,外化成为一个圆形的寿字,构成一个寓意吉祥和圆满的图案。在空间分布上,圆寿纹常出现于墓葬建筑构件中瓦当、碑檐、碑帽、碑座等位置;造型上同样是以对称的形式呈现,从纹饰内部的笔画排列上看,有复线式、上下等分式、左右等分式等形态。这其中既有尺度大、位置明显的浮雕圆寿纹,也有作为点缀装饰的细小圆寿纹,还有的内部分别由“”“吉”“工”等带有吉祥寓意的文字组合起来的圆寿纹,表达着后人对家庭、事业和生活上的诉求。其精简的造型结构在墓葬装饰上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在万州区向光伦周君合葬墓的瓦当上,圆寿字并列相间二方连续排列,既考虑到了适于瓦当的器形,同时又兼具视觉上的秩序性和完整性。而在巴中市平昌县大田村李吉贤墓的碑帽上,精心雕刻着中间部分由对称的“”字纹所构成的圆寿,蕴含着“万寿”之意,这样的装饰形式在当地非常普遍。匠师用重复、满密、平铺的手法将这些丰富多彩的寿字纹饰置于墓葬建筑之中,无不强调着寿文化与祈寿观念在当地习俗中的重要意义。

4.花寿纹

◇圆寿纹在墓葬碑刻中的不同表现

◇巴中市平昌县大田村李吉贤墓碑帽

◇万州区罗田镇向光伦周君合葬墓

◇花寿纹在墓葬碑刻中的不同表现

花寿纹,是指以寿字为主要元素,用如意、松、佛手、祥云、蝙蝠、龙等带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动物类纹饰或图像对“寿”字纹进行点缀修饰;借物喻义,是“寿”字与传统吉祥图案的组合与搭配,谓之“花寿”,使之成为更具吉祥象征的纹样。其中最典型的要数“五福捧寿纹”和“如意云头寿纹”,前者将五只变形飞舞的蝙蝠喻作“五福”,向中间的寿字聚集,代表着“福寿双全”之意。后者则在寿字纹的框架上添加了上下左右放置的如意云纹,这样字与画的相互搭配,呈现出字画同图的效果。在广元市旺苍县查元村五郎坡墓群的碑座上就有一个由如意云头纹和长寿字纹相互组成的花寿纹,寿字纹的线条呈现出优美的曲线造型,云纹在寿字笔画的四角上蜿蜒交织,相互交错,充满着形式上的节奏感与韵律感,表现出了一种刚柔并济的装饰美。共用形的设计手法也常常在寿字纹饰中出现。共用形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相互借用,相互依存,形成因势造型,你中有我的共用图形。如万州区八角村青龙嘴唐氏墓的额枋上,弯曲的植物纹样以上下等分的形式盘曲成一个饶有兴味的花寿纹,匠师这样的创作甚是有趣。

◇广元市旺苍县查元村五郎坡墓群碑座

◇万州区八角村青龙嘴唐氏墓额枋

5.祈寿纹饰

◇万源市宣汉县插旗山村曾学诚墓亡堂匾额上的骑鹤仙人装饰

寿字的构成与形式在汉字中就有几百种之多,具有强烈的装饰性与图案性,应用范围之广泛,字体变化之大,其他的汉字难以匹敌。除了前文以“寿”为主的寿字纹饰,与“寿”相对应的人物、植物、动物等图形样式也在墓葬建筑中层出不穷地出现,本文称之为“祈寿纹饰”。这些生动的形象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寿文化的内涵,也使得纹样本身更活泼有趣,富有生命力。川渝地区的墓葬建筑中以祝寿典故而出现的人物类叙事性祈寿纹样组合,就以“骑鹤仙人”图为代表,在墓碑上多以骑着仙鹤的老者形象出现,一手持拐杖葫芦或一手持仙桃,留着长胡须,头部长且有着向前隆起的大脑门,在民间传说中是掌管人寿命的神仙,也被称作“南极仙翁”,民众们以此来祈求生命的长寿。此外还有“八仙”纹饰,“八仙”是我国道教中的神仙,他们多出现在墓葬建筑的明间或额枋上,手持法器,脚踏云纹或水纹,左右对称或并列排置,多以西王母或骑鹤仙人为中心,场景上以拜寿的形象为主。如在万源市宣汉县插旗山村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曾学诚墓亡堂的匾额装饰上骑鹤仙人就位于四周的中心,分开双脚骑着仙鹤,仙鹤的羽翼张开,八仙位于左右两列,手持法器,以面朝仙人的方向为中心点。

与祝寿人物相对应的还有以长寿为主题的动植物。尤以鹤、鹿、桃、松、柳树为代表。鹤在我国的历史与传统信仰中是代表长生与升仙的吉祥物,传说中就有王子乔得道乘鹤修仙的故事,对于年长去世的人也有“驾鹤西游”的说法。在人们的认识中,鹤寿命长久,在生存条件较为恶劣的古代,“长寿”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此外,桃也是吉祥的象征,寓意长寿。川渝地区墓葬建筑的墓碑形制以“桃源三洞”和“桃源五洞”式最为常见,匾额中也多出现“似桃源”三字。其名称就取自“桃花源”的典故,标志着墓主人回归自然,享受长长久久的生活。桃纹也是墓碑中常见的植物类祈寿纹样,碑帽、明间、碑檐、碑座等结构上都能见到桃纹,分布广泛。如在平昌县兰草乡木阁村任存万墓中,匠师巧妙地将桃纹与长寿字纹结合在一起,使得寿纹饰更加丰富有趣。桃纹也常与八仙、西王母、童子等形象联用,呈现出热闹、祥和的祝寿场景。

◇巴中市平昌县兰草乡木阁村任存万墓碑帽

“寿”字纹饰的构图形式

古人无法解释超出认知的自然现象,更无力去改变,为了趋利避害,避凶纳祥,祈祷长寿,人们便将现实中的物象转换为纹样、符号等形式并赋予它们吉祥的寓意和不朽的神性。在川渝民间墓葬的寿字吉祥纹样上,这些有着美好寓意的图形范式被完整地移植到了墓葬建筑中,期冀和渴望死者能在另一个世界安享生活并保佑他的子孙后代健康长寿。在这样的态度和观点的引领下,匠师通过精雕细琢与巧妙设计,结合圆雕、浮雕和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用对称、连续、组合等形式美的法则将这些生动的寿字纹样融入墓葬本身,以适应各个建筑中的不同环境与空间,其每一种形式的背后都有着自己固定的规律和方法,是先人的抽象概括与经验总结。

1.纹饰的象征性

不同寿字纹饰的构图样式分类

民间的美术表现中,常常用隐喻、象征的方式将现实中的物象转为具有个性化、情感化的吉祥意象。在艺术表现上,匠师通过谐音、符号、喻义等的象征手法将不同形式的寿字纹饰或图形都赋予美好的现实意义。人们将篆书中的寿字写成长形和圆形,寓意“长寿”和“团圆”。这些文字逐渐演变成长寿纹和圆寿纹,最终指向着人们延年益寿、家庭团圆的美好理想。花寿纹更是以巧妙的方式,将书法美和装饰美相结合,构成墓葬建筑装饰中的一道风景线。作为一种适合建筑物的纹样,匠师也会根据建筑的形态结构对纹样的特征和构成规律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五福捧寿纹就常分布于建筑内顶部构件的藻井或额枋上,具有很强的象征性。如苍溪县清水村张家河墓内的顶部藻井,匠师运用适合的造型方法,在顶部狭小的空间上描绘出五只蝙蝠围绕着圆寿字相映成趣。此外,鹿鹤同春、松龄鹤寿等象征长寿的祈寿纹饰也在墓葬建筑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几种纹饰的组合和它们所构成的位置特征进一步强化了福寿文化在墓葬建筑的特殊地位,也表现了人们对于延年益寿的企望。

2.图形的对称性

不论是圆形的寿字纹饰、长寿形寿字纹饰,还是花寿字纹饰,最重要的构成特点就是它的中轴对称式。墓葬建筑的结构是中轴对称,墓葬建筑的装饰纹样也大多是中轴对称式,圆寿字、长寿字、花寿字等寿字纹饰也是以对称的形式呈现。对称结构庄正整齐,利落大方,给人一种整体的美感,是先民根据自然规律的总结,是形式美的法则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中轴对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深层次的象征韵味,其最终目的并不是体现左右,而是凸显“中”,这种装饰结构和布局展示出了“中心的力量”。匠师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出寿字纹饰在视图平衡中心的聚焦性。除了各类的寿字纹饰,像骑鹤仙人、寿桃这样的祈寿纹样也常常出现于墓葬建筑结构的额枋、亡堂、明间、门罩、碑帽中轴线的位置,正是其“中心的力量”不断地强调着“寿”在墓葬吉祥文化和丧葬观念中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3.语义的多重性

川渝墓葬建筑的寿字纹饰和祈寿纹饰常常多个共同出现。吉祥文字的图形化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较为系统的范式,在长期的艺术创造实践中,匠师对墓葬建筑构件上纹饰的造型呈现出一个约定俗成的集体程式化的共性特征,不同地区墓葬建筑的寿字纹饰在造型和工艺乃至出现的位置都大致相同,似乎在匠师群体中有着如芥子园画谱般的图像范本和案例。在通江县陈俊吉墓的瓦当上以圆寿纹的装饰纹样构成,以散点二方连续的交替排列式一直延长到末端的飞檐上。作为仿木构建筑的墓葬雕刻,这样的装饰手法与应用在川渝其他地区的墓葬建筑上最为常见;即便有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同,诸如福禄寿三星、赵颜求寿、骑鹤仙人等祈寿纹饰也是墓葬建筑中匠师们技艺上代代相传的母题,在封闭式的古代乡村社会,反复强调“寿”这样的图像语义充分反映出人们对长寿观念的普遍认同以及在图形表意上的重要诉求。

“寿”字纹饰的审美意蕴

《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古人对长寿的向往和追求无所不在。我国许多的神话传说中有很多都与求寿有关。如八仙贺寿、麻姑献寿、赵颜求寿、南极寿星等故事都反映出人们对永生长寿的梦想。在民间,寿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对寿的崇拜和敬仰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老人过生日叫“寿辰”,给老人祝寿要送“寿桃”,寿宴桌上还有寿面、寿酒、寿糕等,各式各样的寿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对中国历代的艺术作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的石刻、钟鼎、画像砖、器物、书画、服饰、家具中都有大量的寿字与纹饰出现。这一传统也一直延续到了川渝地区清民间墓葬建筑的雕刻与纹饰工艺之中,对生命价值的诠释和对祖先的崇敬是民间观念信仰不变的主题。

1.稚拙朴实的风格

作为象征性的墓葬建筑,古人为此建立了复杂、全面、完善的图像系统。尽管匠师在技艺、雕工和熟练程度上略有差别,但这一地区的寿纹饰依然与大多数的民间美术的创作一样,追求构图上的圆满、完整和形式上的率真、质朴。以寿为主题的雕刻与装饰,曲折地将寿文化与丧葬观念有效连接,反映出古人对生前生活的依恋与不舍。民众们相信,死只是代表着现世生命的尽头,先人的灵魂依然能够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额枋、明间上出现的诸如八仙贺寿、郭子仪求寿等热闹的雕刻图案,匠师们用如此喜庆、率真的视觉效果来装饰这些本该哀伤的阴宅,民间美术朴实、自由、豁达的表现方式与该地区人们“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相互融合,使得这些墓葬建筑表现出了一种特殊的情感。

2.和谐的审美趣味

《墨子·天志》中指出:“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古代朴素的审美思想便决定了民间墓葬的艺术精神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生、和睦、协调。这些精雕细刻和巧夺天工的技艺,将现实中的规律与美好的物象相联系。墓葬建筑中,匠师将松、竹、云纹等植物和“寿”字纹饰巧妙结合;又或是在动物和植物的祈寿纹饰中,雕刻出在松树间摇曳的仙鹤、树林间游荡的仙鹿。这些自然界中富有强大生命力的图像被民间工匠带入到亡者的阴宅中,呈现在各个建筑的构件上,寄托着墓主人生前的愿望与死后回归自然、落叶归根的理想。八仙、骑鹤仙人、童子童生等人物祈寿纹样同样也调节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古人对年长老人延年益寿的祝愿,另一方面是对家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的追求。在中国人的生命观中,寿与天下万物并联,通过艺术的形式来彰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下,实现人与自然的沟通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塑造。

3.长寿信仰的寄托

考古专家齐东方先生曾提出:“丧葬活动与其说是对死者的哀伤与悼念,不如说主要是生人的行为表现和目的追求。”(康旭:《川东北清代墓碑吉祥图案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17年)古人认为,墓葬建筑的位置、结构、装饰题材等选择都将关乎着子孙后代的吉凶祸福。正所谓“神灵安而子孙盛”,人们相信,对逝去祖先的供祭与崇奉,子孙后代便会得到先人从仕途、福禄、年寿和子嗣等各方面的赐福与垂佑。正是出于这样的动机,匠师们运用平铺、繁复、寓意等手法尽可能多地将不同造型的寿字纹饰装点在墓葬建筑之上,构建了一个富贵长命、福寿康宁的墓室空间。死者与生者以墓葬建筑为媒介的“互酬”沟通,搭起了两者之间交流的桥梁,生者对死者的厚葬,死者给予生者的荫蔽,正是对灵魂不灭、死者不朽的民俗信仰,人们才选择以这样的方式,通过审美化的表达和艺术化的手法,表达对福寿延长的期冀。

结语

明清以降,川渝地区的民间墓葬建筑由埋藏于地下不予示人的封闭阴宅转化为地上供人欣赏的仿木石构建筑,避凶纳吉、灵魂不灭、祈寿延龄一直是民间墓葬建筑营建与装饰的基本原则。寿字纹样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许多固定化的纹样范式与艺术风格,寿文化在这些建筑上得以充分表达。这其中不仅有直接书写的寿字,还有各样“寿”字纹饰以及各种寿字图形,这不仅仅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更是源于对祖先的崇拜和长生不老的追求。“阳寿有尽,阴寿永存”,人们尽可能地使先人能像生前一样在地下安宁自得地继续生活,并荫蔽后人福寿康宁、长命百岁。正是因为这样的“互酬”动机,进一步强化了人们“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与此同时,在“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间美术主题原则指导下,人们将对生命的美好想象和延年益寿的憧憬,通过不同的载体与寿字纹样相结合,以一种轻松、浪漫、乐观的态度与审美化的表达叙说着自己的诉求。“寿”字纹样不仅集中反映了民间的审美志趣,也是千百年来人们精神追求的外化与凝练。

猜你喜欢

墓葬吉祥纹饰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同敲吉祥鼓 共度欢乐年
与人为善 一路吉祥
雕漆纹饰的修复
墓葬中的女人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扬州胡场汉代墓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