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现状分析及建设思路

2022-11-24彭良玉彭小佳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环境监测预警污染

彭良玉 彭小佳

广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000

重新审视环境监测方法的要求和需要的研究样本,依据不同区域可能产生的灾害问题,对监测和预警机制进行评估,有利于确保整个工作的完整,也能够对照现实情境中的各种需求,基于我国自然、气候以及地质特征,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用于提高监测体系的完整性、可靠性。由此可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作用在于,针对灾害类问题,进行监测和预警,从灾害发生的初期阶段,制定处置策略,以达到减缓灾害问题产生的目的,最终形成常态化监测机制,使之成为应对综合性环境问题,提高应急管理效率的一项工具。

1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建设架构与建设方式

1.1 基本架构

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建设,需要软硬件的支撑,从技术层面出发明确整个架构的特点和应用要求,可以发现互联网技术、政务外网等互联网资源技术的引入,能够依据环境监测标准、以及环境预警标准,搭建出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初始架构。而主机房、云端虚拟存储技术的应用,解决了最底层数据分析层面的问题,有助于统一不同环境监测标准下的行政管理、行政执法信息,也能够通过数据测算,明确该环境预警标准下的警戒线和指标数值。最后,配合诸如电脑端、移动终端的操作控制,能够基于数据库查询管理系统中的信息资料,明确不同情境下的管理问题,基于警兆指标,对环境系统进行描述,并解决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污染问题。通过搭设环境监测基本架构,有助于促使环境管理工作不断朝向规范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有通过环境监测,降低风险问题的波及面和危害程度。如图1所示,基于风险、突发性灾害转变为危机事件的内在逻辑,探索设立环境监测机制的意义,并提前制定监测机制,有助于通过对突发灾害的预测,缓解实际危机的波及面,从而化解危机,这是建设环境监测机制的原因所在。

图1 风险、突发灾害与危机的传递逻辑

1.2 建设方式

数据信息层是进行环境监测的底层架构,而基础设施建设层是对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等内容进行拆解,并依靠理论研究进行实践验证的上层架构,通常用于提供数据支撑,明确两个层级的逻辑关系,是了解环境监测建设思路的思维起点。同时,在确立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之前,需要依据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概念,逐渐对管理系统软件的基本构架进行细分,根据基础设施建设层、数据信息层、运用支撑层之间的差异,明确工作流程,以及每个层级下包含的网络信息安全机制、技术标准体系等内容,这有助于确保整个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也正因此,需要以政策法规管理体系为基础,通过环境监测体系以及云服务技术将为市环保监测中心、监测站连接在统一的数据平台,并依靠此种方式进行推进,可以避免概念混淆的问题产生,也有助于利用好环境监测这一治理自然灾害的工具,使之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多的贡献作用,最终针对区域污染问题,实现对区域地区的灾害预警和监测。为此,必须了解不同检测标准体系的类型和基本概念是什么,如何所搭建的监测平台,利用环境监测技术确定预警和监测方法,依靠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渐趋完善,化解突发灾害事件导致的内在危机。

2 我国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基本内容

2.1 对农业污染源的监测

将农业污染监测与治理事项,纳入环境监测的标准体系之中,基于点源、面源两种农业污染类型,结合容缺处理这一方式,对定点污染物进行监测的方式,将一些原本需要经过再处理的变量,纳入到对农业污染的治理与监测工作之中,有利于通过标准化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土地沙化、盐渍化等问题的事中、事后监管,从而在管理体系层面,对这一类污染问题进行引导,逐步发挥出监测与预警机制的价值和社会引导作用。在环境预警与环境监测标准体系之间的逻辑基础上,配合一定的政策规范,以信用激励和惩戒的方式,对农业污染治理工作进行优化,可以逐步发挥出环境监测的作用,确保农业污染治理工作能够按照标准流程,及政策法规要求,对土壤污染等问题进行处理。可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确立,有利于对点源、面源污染进行溯源,从而使污染者必须履行自身的职责,依照法律程序,确保区域地区的土壤安全发挥出环境监测的效用。

2.2 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监测

量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前,需要依据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容量,对资源使用率进行推算,并从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研究中,减少因资源环境污染,而导致的社会问题产生。同时,还应基于马尔萨斯的理论模型,逐渐对自然资源和预警机制的对应关系进行探讨,将此理论应用于对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研究中,有助于基于理论研究内容,对不同区域的生态危机、自然资源损耗程度进行实践与验证。同时,结合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配合相应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区域设施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积极的影响。可见,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量化,并建立仿真计算模型,在极大程度上确保了整个工作的科学性、完整性,将此种理论应用于生态保护、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有助于以保护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为基础,实现环境监测工作与多种自然环境科学的融合,随之将其纳入环境治理的体系之中,利用好环境监测这一进行环境治理的工具,对区域地区的环境进行监测,依靠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完善,化解我国在土地资源、粮食资源层面或将面临的内在危机。

2.3 基于环境污染的公共监测

利用环境监测方法的标准体系,对公共事务进行监测,配合对环境监测方法要求和方向的重新审视,有助于依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以及或将产生的污染问题,对现有的公共环境监测机制进行评估,以对环境污染的收集能力、处理能力为标准,确定整个机制的实际效用,有助于确保整个工作的完整,可以基于环境监测理论,对污染源的危害程度进行监测,评判污染标准,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由此可见,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法能够解决现实情境中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处理公共事务时,基于对公共利益的威胁程度,评判污染等级,建立相对标准化的惩戒机制,从而提高公共监测体系的可靠性。由此可见,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作用在于,针对区域范围内的污染问题,以及对公共利益的危害程度,进行有效地监测,对风险问题进行预警外,也能将环境类污染控制在问题发生的阶段,达到维持公共环境安全、提高管理收益的目的[1]。

3 我国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主要版块

3.1 硬件板块

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虚拟技术的基本特征,对软硬件层面的架设要求进行初始判断,依靠与电脑、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融合,能够提高环境监测方法的可交互程度。并依靠数据查询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支撑,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方法,建立标准化的预警机制,这是进行环境监测的基本逻辑。除此之外,依据图2所示的内容,从环境风险问题的运行逻辑层面出发,从互联网管理服务平台的应用中,确保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稳定性,可以逐步提高环境监测的完整性、可靠性。然而,在现实语境下,在搭设硬件架构时,往往难于依照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要求,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层的流程和方式进行把控,这将导致难于根据点源、面源等实际污染类型,对区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警。

图2 环境风险的发生逻辑

3.2 数据信息板块

我国对环境监测方法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导致实际监测方法缺少一定的系统性,其具体表现形式为,难于根据环境监测流程,确定工作标准,从整体层面出发,逐级对环境监测系统的硬件板块内容,以及数据信息板块内容进行探究。数据分析板块是基础设施层的上层架构,通过云端存储技术统一收集区域环境信息,并将数据分析结果用于解决突发环境事件以及危机问题。此外,云端存储技术提供的资源共享功能,有效解决了环境监测效率问题。可见,数据信息层的搭设,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数据和存储条件,需要对基本资料库数据查询系统的运行机制进行探究,以此解决环境监测工作在方法上的适用性不足问题。

3.3 技术支撑板块

对数据信息板块内容进行汇总和分析,是技术支撑板块的基本功能,也是提高环境监测方法的有效手段。同时,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执行往往需要以数理分析为基础条件,依靠得出的结果去量化监测工作的标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便减少社会生产带来的环境危机。技术支撑板块的GIS服务系统以及安全性加固技术,有助于确保监测业务流程的稳定,也能够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依靠此种方式完成数据的统计分析工作,以及解决工作流引擎效率不高所引起的问题。此外,技术支撑板块处于基础板块和网络数据信息板块之间,起到了对监测系统进行安全加固,以及对数据分析进行归类处理的作用。可见,技术分析层的应用能够减少环境监测在风险分担上面临的问题,从而确保整个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稳定,基于低、中、高污染源,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监测和调节。最终,确保整个区域地区灾害预警和监测工作的实施,也就易于基于环境监测技术要求,确定预警和监测方法,逐步化解与人民生产生活相关的环境危机[2]。

4 环境监测平台的搜索应用

4.1 移动智能终端在样品收集阶段的应用

配合数字通信技术,引入移动样品收集终端,可以减少环境监测工作受到的限制。同时,将蓝牙打印机、执法记录仪应用于环境监测、污染源监测工作之中,能够随时接受管理任务,并对实际环境风险进行监测,从而基于现场测试的取样信息,得出较为科学的数据,用于提高环境监测的效用上。此外,将得出的量化结果,纳入到环境监测的机制中,有利于更好地完善政府规制,也使得环境监测和管理两种制度逻辑相互联系在一起。因此,应按照以下几点要求,逐步优化取样阶段的工作:(1)基于点源、面源两种类型的污染,结合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样品信息的收集和录取,对区域地区的环境风险问题进行监测,有助于在定点监测中,增加整个工作的合理性,也能对污染物的类型、属性和波及范围进行调查,从而将一些原本需要经过再处理的变量,纳入治理环境的范畴中,达到动态治理与灵活监测的总体目标;(2)通过GPS技术以及GIS技术特征,随时更改取样路径,有利于减少空间、技术等要素,对取样工作的影响,最终阻止污染物排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减少土地沙化、盐渍化等问题的产生。

4.2 无线网络技术在样品转运阶段的应用

无线网络技术分为信息录入、信息搜索两个内容,在进行环境监测过程中,有利于管理人员基于样品转运阶段录入的网络信息,从网络平台根据样品特征进行信息采集,以此完成对样品接受、派发和转运的管理,提高整个监测工作的适用性,逐步解决软硬件交互使用层面的问题,最终发挥出无线网络技术以及视频监控技术的应用价值,为样品收取、现场指导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依据搭设的系统平台,配合系统软件把握样品转运阶段的现场信息,有助于减少突发性问题的影响,通过无线网络技术完成对工作现场的指导工作。除此之外,通过提前监测、报备、通讯输出的方式,在对突发事件进行监测时,如果发现灾害与危机的存在,可以通过仿真模型的测算结果,根据数据信息,量化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对污染物体进行综合评估。

4.3 云服务器技术在数据剖析阶段的应用

基于样品收集、转运过程中录入的信息,结合云服务器技术对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中的信息交叉、标准体系分布问题,进行预测和分析,有助于明确区域地区环境监测工作的差异,并结合本地区自然、气候以及地质特征,通过技术赋能的方式,将数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到环境监测的过程之中。同时,随着样本数据量的增多,能够逐步完善数据分析功能的准确性,从而对区域地区不同行业的污染程度进行初始评估,也对自然类风险问题进行预测,有助于将环境监测方法落实在实际之中,从而借助数据分析、通信技术赋予的工作条件,确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预警机制。可见,利用技术提高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建设的有效性,并规避其中的影响问题,是进行技术赋能的基本逻辑。有助于解决我国对环境监测方法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等现实问题,从中加强环境监测方法的精准度,使之具备监测功能上的系统性、完整性。最终帮助工作人员,建立相关的数据库,用于记录和分析本地区的环境监测状况,最终根据环境监测流程,确定整体工作目标,从技术层面出发,逐级将现有技术应用在生态环境、预警机制的设立过程中,以便提高环境监测方法的有效性[3]。

5 结束语

首先对环境监测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明确相关概念与概念定义,为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的建设提供条件。其次,依据环境监测标准体系的基本类型,对现有问题进行分类总结,依靠数理分析的方式,总结不同类型污染问题的特点,同时,依靠得出的结果去量化监测工作的标准,有助于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减少社会生产、自然条件变化带来的危机。最后,对环境监测方法进行探究,从而将检测工作划分为自然风险预测及公共区域污染监测两大方面,在监测形式和流程上,提高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建设的普遍性,以此规避环境风险。

猜你喜欢

环境监测预警污染
预警型智能包装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和设计
关于物联网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分析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关于如何做好水质环境监测的质量保证研究
基于6LoWPAN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
预警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