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及优化建议

2022-11-24黄燕芳梅州市西阳水电站有限公司

环球市场 2022年26期
关键词:内审职能审计工作

黄燕芳 梅州市西阳水电站有限公司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得到更多发展空间,自身经营规模在不断壮大,对内部管理工作提出全新的执行标准。对于企业来说,内部审计是自身发展道路上不可缺失的关键环节,在经营活动规范、内部资产保值增值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1]。但就目前来看,虽然许多企业已经着手开展了内部审计工作,但往往对该项工作的职能定位存在认知偏差,使其在实际工作中面临一定困境,无法充分发挥其根本作用,阻碍了内部审计的顺利推行,需要灵活选用适宜的管理方法,突出内部审计的职责所在,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企业内部审计内容

(一)内部系统审计

内部系统审计顾名思义,便是对企业内部执行系统的执行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查看其是是否达到预期指标评价标准。在进行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使内部审计的综合性评估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其指导管理作用;针对评估管控与调控管理的不断完善,可以做到问题的有效识别、严格管控,保证企业内部活动的合理规范性,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是完善审计制度的一种制度形式,也是经济制度中的核心因素,可以有效规避资金外流无人监管、资金运转混乱现象的出现。从本质层面来看,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指在国家经济政策方针、决策部署的正确带领下,对管辖范围内的单位组织以及主要在任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开展审计,对国有资产、公共资金、国有资源以及重大经济风险问题实施监管的法律职责,以此保证各项经济活动的合理规范性[2]。

(三)经营绩效审计

该环节的审计内容,主要在“三性原则”的指引下,对被审单位、被审部门的资源使用情况实施想要的检查与评价活动。所谓的“三性原则”主要分为: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个方面。其中,经济性是指利用最低收入取得更理想的目标,通俗来讲便是查看前期投入是否节约节省;效率性便是体现在投入与产出二者之间的关系,重点查看支出情况是否具备效率性;而效果性便是体现目标的实现方面,确认是否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二、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

(一)监督职能

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但往往许多企业对内部审计的了解并不深入,误认为其只有监督这一职能作用,使整体工作执行受到一定阻碍。但就事实来看,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不但包括内部经营情况、管理情况,还需负责对财务活动的监督审查、确认会计信息记录是否完整、政策法律是否准确落实等,便于错误与舞弊行为的准确发现与及时改进,严厉杜绝不良习气的出现,为企业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其中,内部运行控制是审计监督的主要内容,决定着各项政策文件与法律制度是否准确落实,直接关系到企业的风险隐患规避与防控效果,是开展内部审计时需要重点关注的话题。对于内部审计的监督管控优势,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便于企业经营情况的全面了解与准确掌握;其二,内部审计相对比较独立,不会受到其他部门或人员的影响或干扰,有助于内部监督的合理进行[3]。从战略角度来看,开展高质量的经营管理监督工作,是保证企业目标、股东目标二者保持高度一致的有效举措。以委托代理关系为基础的审计工作,其经营管理监督领域主要分为管理层、各职能部门的监督与管控。前者是通过对管理层实施监督,将所获取信息传递至董事会中;而后者则是对各职能部门进行监督管控,向管理层进行报备。无论是针对管理层还是基层部门,内部审计能够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通过合理开展检查工作,确保他们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保持相同,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有效性。

(二)协调职能

该职能是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具备的关键职能,其存在意义便是改善与调整。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宗旨,便是企业内外各种关系的妥善处理,保证经营活动规范进行,推动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具体来讲,内部审计的协调职能主要划分为以下两点:一方面,内部协调。以企业发展战略、年度计划为切入点,重点查看二者与被审企业(单位)的步调是否相同,在此基础上对其职责关系作出具体协调,使被审企业(单位)内部部门的职责权限得到清晰划分,规避“矛盾冲突、相互推诿”等不良情况的出现。另一方面,外部协调。外部协调更多倾向于外部审计机构的协调,是保证审计监督体系科学、规范性的前提条件,有助于外部审计的良性发展。与其他监督部门建立协调互助关系,可以有效提高监管质量与效率,使外部监管机构的监督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实现监管水平的显著提升。

(三)确认职能

该职能环节的涉猎范围比较广泛,虽然属于客观检查,但往往贯穿在企业风险管理、控制过程、治理效果等多个评价环节中。以内部审计为导向的监督管理,可以对治理效果和风险进行确认,便于短期风险或威胁因素的准确找出,为企业探索、挖掘更多增值空间,以便更好改善企业的组织运营,实现价值提升。该职能通常体现在风险效果、内部管控效果、治理环境三方面:其一,风险管理效果确认。在确定某一特定目标后,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实际经营情况,准确识别出影响目标实现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风险类型与具体形成因素,进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查看是否对风险隐患实施有效管控。其二,内部控制效果确认。控制活动(是否规范、有效)、内部环境(能否符合组织经营标准)、信息传递与沟通(是否保持准确且及时)。其三,治理效果确认。治理效果确认相对比较烦琐,不但包括内部经营活动与部门落实情况,还牵扯到企业文化、治理政策、价值观、治理环境等多个治理环节,确认是否与实际规定相互一致。

三、新时代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优化策略分析

(一)注重内部审计结构配置权限的优化处理

为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更好履行岗位职责,企业应从内部审计结构配置与权限两方面入手,全面突出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一方面,内审配置的优化与完善[4]。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客观性为目标,需要设立专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赋予该部门足够的独立与自主性,避免受到其他部门或人员的干扰,进而影响本身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作为企业的掌舵者,领导干部应积极参与其中,由董事会成员、党委部门强强联手,对内审工作进行科学指导,必要时可以设置审计委员会,对各基层部门及政策落实情况实施严格管控。注重职能领导、行政部门关系的明确划分,使内审部门地位得以真正体现,按照相关规定配套专业的总审计师,突出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机构权限的合理划分。以内审工作现行权限为基础,充分考虑其相关职能要求,适当拓展权限范围,实现对企业各个生产经营活动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控。在此过程中,应加大惩罚处置力度,针对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部门或负责人,应通过通报批评、实施问责权、采取强制措施等多种方式,对不良行为进行正确引导和改善,在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权威性、严谨性的同时,促进企业经营活动的规范进行。针对整改不到位、整改力度薄弱等问题,需要适当行使内审问责权力,严肃处理不配合审计工作的单位及个人,严厉杜绝不良行为的出现。

(二)以制度建设促进内部审计的有序开展

制度是治理之基、是工作的保障,完善的管理制度能够起到良好的保障作用,带领整体工作走向正确、科学化的发展道路。为使内部审计职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应结合工作性质,认真梳理工作重点、业务范围,从组织架构、文化建设、资源投入、技术支撑、制度流程等多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对内部审计工作实施全过程的追踪管理,以此实现专业化、流程化、制度化的发展目标。

首先,构建权威的审计组织管理体系。企业应着重加强对内部审计的关注度,将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由董事会、党组织进行直接领导,在设置内审机构的基础上,成立下设审计委员会,落实配套的总审计师机制,主要负责对党组织、董事会的汇报与决策传达工作,保证企业各项经营决策的准确落实,进而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

其次,建立内审质量管控机制。在此期间,企业应严格遵循“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的管控原则,切实做好内审计划、实施过程、结果总结与报告三个环节的控制管理,实时跟进内审执行情况,便于问题的提早发现、妥善处理。必要情况下,可以推行部门自评、同行评审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对业务执行与职责履行情况进行评定,并对现行内审绩效管理模型进行完善,合理运用“定量化”指标体系,对内审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衡量,为“降本增效”目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推行内部协同管理机制。针对企业内部,应注重业务部、财务部、纪检监察部门以及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建立监督信息共享机制,从多角度出发,对审计成果实行“双验收”,以此保证内部监督的合理规范性,确保问题得以及时整改并准确落实到位[5]。而对于企业外部,则需与国家认证的专业审计、监管机构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邀请外部专业审计师进入到企业内部,深入分析内部审计的工作成果与外用价值,必要时可以面向社会购买审计服务,使审计建议的权威性得有明显提升。

(三)注重审计风险的防控与应对

风险是企业发展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话题,在经济、贸易、政策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风险隐患,给企业的经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适当拓展内部审计职责领域,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加强风险防控,做好风险预警与评估,将各类风险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在实践中,企业应对内审执行、企业经营发展期间可能出现的风险隐患做出超前判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重点加强企业内、外部风险的分析与评估,为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切入口,避免风险出现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出现。在此基础上,企业应适当拓展风险防范与控制领域,秉承“内外并举”的理念,全面增强外部风险预警和评价能力,充分掌握不同风险类别的基本性质,并做好相应的咨询与建议工作。除此之外,企业还需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转型升级,实现工作质量与效率的共同提升。

(四)利用信息手段助力审计工作的创新发展

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多种先进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为居民生活、企业办公带来较大便捷,成为新时期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企业应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不再以人工模式为主,而是在此基础上引入信息手段,合理运用ERP、OA、云计算等信息软件,搭建内部信息化审计管理平台,落实配套的信息化审计管理机制,全新增设审计计划、流程追踪管控、审计结果分析、整改问题查询等多个信息模块,便于数据信息的高效传递与深度挖掘。在各部门安装电子移动接口,促进信息传递效率的有效提升,实现信息共享,进而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的内部审计。勇于突破传统模式下的局限性,安排专人负责内审工作的执行监管与数据处理,在保证内审数据真实、准确性的同时,提高数据信息的处理与管控能力,进而实现高效、科学化的管控工作,落实配套的数据分析机制,使数据价值与管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各项工作的执行开展提供数据参考[6]。

此外,需要对信息化数据格式进行统一规定与处理,全面加强数据管控力度,合理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完成系统化的数据搜集、汇总、分析与处理,以此保证内审工作与数据信息的合理性。全面加强审计人员素质培养力度,建立相应的人员聘用、选拔、考核、培训等制度体系,定期对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传递与考核,做好信息技术操作与管理能力培养,进而打造一支既懂专业知识又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的复合型发展人才队伍,更好满足新时期提出的发展要求,以更专业、严谨的态度投入岗位工作中,不断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内部审计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工作效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经营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关系到企业本身的权威和信誉。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企业应准确掌握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正确认识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积极创新工作形式,保证内审工作质量,促进自身的稳健发展。

猜你喜欢

内审职能审计工作
督办职能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讨
基于分级审核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研究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数字化时代政府掌舵职能的再思考
发挥人大职能优势 推动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
高校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审计工作思考
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浅析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
做好企业审计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