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吟诵在表导演台词基础训练中的运用研究

2022-11-24刘丽梅王艺帆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诗词

刘丽梅,王艺帆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吟诵是古代文人表情达意、抒情言志的重要途径。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吟诵从出现到发展至今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中阐述的“声律论”对吟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对诗文中“气”“声”“字”“韵”“情”的展现作了详细的解释。黄仲苏的《朗读法》一书详细论述了古诗文吟诵方法与技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随着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吟诵的重视和深入的探讨,不同专业领域如教育、文学、音乐等都开始对吟诵进行学术研究。然而在表导演台词基础课的教学中,少有把吟诵与台词训练进行结合。本文从表导演台词基础训练的角度出发,探讨吟诵在台词训练和表演创作中的运用技法。

1 吟诵与台词训练

本文所论述的吟诵是“吟”和“诵”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它介于声与乐之间,在一定韵律、节奏的言语和情感表达之间流转和呈现。由于古代人们身处地域不同,各地往来交通不便,因此各地方言音调各不相同。古时文人往往从本地吟诵调学起,通过雅集、师生传授等形式,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将吟诵的表达融入日常的读书习作之中,学习吟诵对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吟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借鉴,汲取一些实践性强的思想与技巧,有效地丰富表演台词基础课教学方式与方法,同时使学生掌握吟诵这样一种古老的表演方式,拓宽自身戏路,提高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升综合能力。

吟诵对当下表演专业台词基础课教学中的“气”“声”“字”“韵”“情”这几方面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与指导意义,不但可以对“气”“声”“字”“情”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与训练,还能对“韵”的缺失进行弥补,为提高学生台词技巧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吟诵在表演台词训练中的意义

2.1 激发身体潜能,提高记忆底线

许多表演刚入门的学生在记忆台词时有诸多困难,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容易忘词。我们在吟诵诗词作品时,可以试着在哼唱的旋律中将每句诗或词转化成连续不断的视像画面,再把它们联结成一个完整的情节,根据对作品的理解,使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诗词表达出来。通过反复的吟诵训练,在大脑中形成诗词的内心视像。每次进行吟诵创作时,大脑皮层重复接收刺激,潜意识提醒接下来的“画面走向”,情感将自然而然地迸发,即使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练习或创作,也是不会忘记的。

2.2 强化台词韵律感,提高艺术表现力

吟诵以“诵”为体,注重语言的节奏性与音律感,并以“吟”作为辅助,将语言的韵律性外化,让人们伴随着语言外化的旋律真切体会文字的魅力,同时深刻理解诗人背后的真情实感。吟诵以诗为本,以意象为出发点,将情感融入其中。学习吟诵,可以提高演员对于台词诗化与音乐感的领悟力,增强演员对语言的感知力和表现力。戏剧中的台词不似音乐一般有着明确的标记,而是需要靠演员对台词的理解、对角色的把握去掌控台词的节奏。台词中的韵律性与诗意是语言音调、音色的变化与情感的激荡结合,是声与情的交融,是内在旋律的跌宕,是疾徐轻慢的变化,是层次递进的变幻。

2.3 掌握技术技巧,完成形象创造

由于作品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不同,吟诵者会将旋律和文字相融合,用声音推动内心视像的联动。音色、音调、音长与诗词作者想要传达的观点和情绪是直接相关的。吟诵训练有利于尝试自身的音高与音色变化,在饰演不同的角色时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吟诵训练达到一定的数量,同时对作品的背景、内容、情感、意境都揣摩得较为深刻,才能创造出丰富、立体的形象。从台词课训练角度出发,经过反复的吟诵训练,再面对一些较为陌生的作品时就能够自如地吟诵诗词全文,使台词技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 吟诵在台词训练技法中的运用

3.1 以气托声,声致忘我

气息,通俗来说是指人的呼吸。在表演创作中,气息的合理控制与娴熟运用是演员不可或缺的技能,是一切表演实践的前提。台词演员在演绎大段台词时若只是通过喉咙发声,或气息控制得不好,观众听起来会觉得刺耳。演员在不同的剧本里扮演不同的角色,需要强烈的气息控制才能将各种类型的角色拿捏得当。因此,在演绎迥然不同的角色时,学会自如地控制和运用气息对演员来说是必经之路。

吟诵时融入恰当的感情,会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当我们面对不同的诗文作品时,运用的声音也各不相同。如在吟诵王之涣的诗作《登鹳雀楼》时,声音应当抑扬顿挫、层次分明;吟诵孟浩然的《春晓》时,平易浅近则是最好的吟诵方法[1]。控制好自己的声音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技巧和长年累月的练习。

吟诵主张“调气为情”,无气则无声。吟诵者在入门阶段大多存在两种问题:一是气息较弱,声音厚度不够,因此发声吐字不够圆润饱满;二是气息较短促,容易上气不接下气,破坏作品原有意境。吟诵者需根据作品题材选择恰当的呼吸方式,例如在吟诵婉约派作品时,一般采用腹式呼吸法,吸气时让横膈膜下降,吸入的气深入又充足,吐气自然会绵延悠长,使人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之中;吟诵豪放派作品时多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胸腔、横膈肌、腹腔同时控制气息、调节声音,以展现豪放的气势和恢弘的力量。吟诵者掌握以气托声的技术技巧后,方可游刃有余地驾驭自己的语言,达到声致忘我的境界。

3.2 依字行腔,循字入音

从古至今,几乎所有用语言表达的艺术形式都遵循“依字行腔”的原则,即按照汉字原本的读音进行发声,不管是有旋律的吟咏还是无旋律的诵读,都要从诗文字词的本音出发。在字音准确的基础上,吟诵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放大四声字、尖团音的特殊作用与音韵效果,严格按照诗文字词的平仄粘对,使声调变化多样,最大程度地展现汉字的音韵美。

以绝句为例,根据格律诗平仄粘对的原则,平起诗节奏点上的平声字位置应为第一句第二字、第二句第四字、第三句第四字、第四句第二字,即“二四四二”。四句之后若还有诗句,重复此原则即可[2]。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诗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该诗第二字为“竟(jìng)”,为去声字,在吟诵时应当遵循“四二二四”原则,即“湖、光、天、花”及韵脚“中、同、红”,要拖长它们的节奏;拉长平声,使其有舒展之感;仄声要果断,使其有强调之意[3]。吟诵时声音随着节奏的高低而流动,做到字正腔圆。要在吐字和归音两方面下苦功,注意汉字音节的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字头要叼住、字腹要饱满、字尾要收准,念出的每一个字都应饱满有力,不拖泥带水。吟诵不能把去声字拖成长音,相较其他声调的字要更短,需及时归韵。古人作诗使用去声字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心境,加重诗文的豪迈雄奇、沉郁顿挫、婉约细腻等风格。拖成长音会显得拖沓,难以体现其风格。仍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为例,全诗共二十八字,杨万里却用了“毕、六、月、不、接、叶、碧、日、别”九个去声字,借荷花表达对朋友深深的惜别之情。在吟诵四声字前,喉部状态应当是紧绷的,出口即断,稍稍往回收一点,与其他声调的字作明显区分。

巧妙地运用方言能够使吟诵作品熠熠生辉,如陕西人艺版话剧《白鹿原》通过方言塑造台词,重现剧作的主要情节,增强了真实感和氛围感。学生在掌握吟诵基本技法的基础上,可以多尝试运用地方方言进行吟诵,从而更好地渲染情境,凸显表演特色与地域风格。

在创作和教学中,掌握好吐字归音的要领后,才能够进行相对完整的吟诵训练。学生结合情感理解,结合方言,把字音融入“do re mi fa so la xi do”中,将汉字原本的读音放在音阶上“依字行腔”。

3.3 应韵而生,依律觅调

对吟诵训练来说,“韵”至关重要,诗词作品的中心思想多通过“韵”体现。文人常常借韵抒情,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韵脚隐藏的感情可见一斑,诗中所压的“烟”“川”“天”,韵腹皆为a,韵尾为n。由于a韵属于宽韵[4],发音时声音在口腔内形成共鸣,音量较大,语言真切,在吟诵时瀑布的景象和气势自然可见。

“韵味”包含声音语调的高低起伏、恰到好处的节奏以及丰富而充沛的感情等。吟诵初学者可以选择不同的流派以及自身擅长的曲风、节奏,进行反复的模仿与跟唱,随着训练的成熟便会形成自己的“韵味”。有的流派偏重吟诵的利落与洒脱;有的侧重曲式曲调的婉转悠扬;有的运用声音的老诚赋予作品原生的味道……表导演专业的吟诵初学者要根据自己的气质与声音条件找到合适的吟诵流派,经过探索和练习,提升“韵”的训练与表达技巧,彰显个人独特的“韵味”。

吟诵依韵抒情,沿着旋律寻觅曲调,可以“一诗多调”,也可以“一调多诗”。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口音多有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地方吟诵流派。同流派的人成长环境并不相同,因此一个人在不同时刻吟诵的曲调也不尽相同。对同一首作品,不同地域的吟诵者会吟诵不同的曲调,有的甚至融入地方特色。天津人吟诵,儿化音和转调较为明显;苏州人吟诵,吴语婉转的曲调会隐隐可见;东北人吟诵,韵尾会收得较为干脆……所以,同一首诗有不同的吟诵调,并没有固定的官方示范用法。“一调多诗”指的是一个流派的曲式曲调几乎可以涵盖所有诗词作品,不受其他限制。吟诵者只要牢牢掌握好一个流派的吟诵调,即可创作作品[5]。初学吟诵,可从平起、仄起、五言、七言四种曲调样式入手,掌握这四种吟诵调,所有的格律诗都能够吟诵。若要更上一层楼,则需要深入了解诗词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吟诵出扣人心弦的曲调。

3.4 情通古人,创造意境

要使欣赏者对诗文作品感同身受,吟诵者需要“情通古人”,与诗人共情共感,完全领悟创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这对吟诵学习者来说要求颇高。表导演专业的学生在此训练阶段,需要先进行案头分析,走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才能将作品中的角色鲜明立体地呈现出来。

做到“情通古人”,有以下几点要求。首先,对作者身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动机进行深度了解,站在大时代背景下,以第三视角俯瞰作者的创作意向;其次,深刻剖析作品的结构层次,适时变换语音腔调、节奏韵律,更加贴切、适时地表达作者的主题思想;最后,丰富联想诗词中描写的画面和场景,感受作者当下的内心情感,自然顺畅地体现其丰富的情感世界,并结合肢体辅助,将上乘的艺术作品完整地呈现给欣赏者。

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忆江南》为例。吟诵者要通过联想将自己带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充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首句三字“江南好”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与向往之情果断地展现出来;“风景旧曾谙”是诗人的亲身感受,体现江南好不是听人说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用明艳夺目的色彩展现了一幅层次鲜明、炫彩斑斓的江南春景图,给予创作者审美的感官刺激;以“能不忆江南”收尾,体现江南的美好以及诗人对江南的怀念,使从未去过江南的人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江南的春日氛围。在吟诵本诗时,吟诵者的内心活动和诗人的创作情感是相通的。白居易寥寥几句便将自己对江南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我们在创作时已被他笔下的江南美景迷了眼,欣赏者又怎能不被眼前创造的美景和深远的意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动?

4 结语

吟诵是一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艺术。通过吟诵技巧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提升表演实践创作所需的各类技术技巧。司汤达说过:“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对于表导演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坚持不懈地磨练,才能将散发着“韵”味的艺术作品栩栩如生地体现在观众面前。

猜你喜欢

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