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隧道施工与维护”融合立德树人与工匠精神课程思政研究

2022-11-24解鹏王玉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31

安徽建筑 2022年9期
关键词:工匠隧道思政

解鹏,王玉华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1 课程改革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高速铁路技术正在不断的发展,铁路隧道的世界记录也不断被更新。高速铁路隧道建设不仅对我国的铁路事业发展能起到重大作用,而且对经济和社会整体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铁路隧道建设大发展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对隧道施工及维护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应变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从铁路行业职业教育的前景出发,培养更多高素质铁路隧道施工专业技能型人才对当下的社会发展来说,已是越来越不可忽视的问题。

本文以“隧道施工与维护”课程作为培养铁道工程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研究主体,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等融入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发挥专业课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独特优势,助力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隧道人。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工匠精神的认识

张坤晶[1]认为,工匠精神是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李宏伟[2]从哲学的角度出发,指出“造物”的精神追求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徐耀强[3]提出工匠精神是一种体现了职业道德、能力和品质的职业精神。不同的学者观点不尽相同,但都表明了卓越严谨、精益求精和专注认真是工匠精神的内在要求。

2.1.2 工匠精神的缺失

工匠精神的重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工匠精神的缺失。李云飞[4]从观念因素、政策因素、文化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工匠精神缺失的缘由。徐红勤[5]认为,当下工匠精神的缺失是因为“尚不足以培养和塑造于发展所需相适应的工匠精神”。张博[6]指出,当今企业追求爆发式收益,而忽略了应该通过时间的积累去打磨作品形成品牌、提高品质,乃至传承精神。

2.1.3 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

关于工匠精神的有效培养,陈金灿[7]提出了从制度建立到习惯培养再到精神层面的建设路径,依靠制度去完善并内化工匠精神。熊蕾[8]结合高职教育实际,认为加强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要从构建立体式课程体系、创设情境式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渗透式校园文化体系、完善外化式制度体系等方面构建“四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工匠精神研究现状

在The Tinkerers:The Amateurs,DIYers,and Inventors一书中,亚力克认为工匠精神存在于手艺人和使用现代工艺和器具且具备创新精神并有能力解决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发现者和发明家[9]。学者Hill[10]认为,对于员工的工作来说,职业精神是一种过程性的文化规则,员工应当对从事的工作高度负责,体现工作的责任意识。Myers[11]提出职业精神是员工个体在工作中存在的层次的尺度。

2.2.2 国外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Dybowski[12]提出德国的双元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下的学生,有很强的企业岗位技术适应性,为德国经济的崛起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Polach[13把英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命名为“三明治”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反复映证,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的就业机会,同时掌握了工作技能。

3 课程改革内容

3.1 深化三教改革:深挖思政元素,贯穿教学始终,实现价值引领

教师改革:构建“功能整合、结构合理、任务明确”的结构化师资团队。关注专业发展前沿,参加专业提升培训,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组建专业研究团队,积极参与教材、在线开放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细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果。

教材改革:深挖思政元素,以“隧道施工与维护”课程为载体,对课程标准、教学设计、资源等进行全面整合,探索先进专业技术,研究典型工程案例,搜集热点新闻,发挥好专业课的思想引领作用。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等融入教材改革中。

教法改革:创新“三切入两载体”教学模式:从典型超级工程、施工现场问题和经典施工方法切入,以信息化手段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为载体。融合信息化和虚拟仿真等手段打造新型教学平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能兼备的工程技术人才。引入上海铁路局现场实际案例,促进产教融合,推行全流程评价体系。

3.2 落实五育并举:加强体美劳引导,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以体炼人,落实体育固本行动:铁道工程专业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团队严格执行学生体能综合测评标准,在桥隧课程实训中,通过设置技能竞赛,锻炼学生体质,对接岗位需求,达到企业的体能综合素质考核指标。

以美化人,助力提高审美素养: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教学过程以我国典型的桥隧超级工程为例,如港珠澳大桥、沪通大桥等,制作系列精品微课,激发学生对我国桥隧施工技术的认同,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以劳育人,树立学生劳动观念:在教学中加强实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以及个人职业素养。培养学生成为热爱施工、奉献施工的新时代铁路人。

4 课程改革方法

本研究主要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将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

①充分探索先进的专业技术、大国工匠人物,挖掘思政元素。“隧道施工与维护”课程是在无数学术专家的研究之上,结合了能工巧匠的经验才应运而生的一门铁路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认真研究专业技术,例如盾构法、掘进机法、沉管法等,以及大国工匠人物,例如林鸣、管延安、陈忠祥等,发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来引导并教育学生,树立专业自信。

②深入研究典型工程案例,挖掘思政元素。近年来,我国先后修建了厦门翔安海底隧道、南京长江隧道、扬子江隧道、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等超级隧道工程。教学团队深入研究我国在隧道施工方面的典型工程案例,对学生进行“主角”意识教育,增强其参与感,引导学生对国家隧道发展的认同、对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激发其社会责任感。

③搜集利用热点时事新闻,挖掘思政元素。教学团队充分搜集隧道施工方面的时事热点新闻,抓住学生的眼球,例如课堂引入扬子江隧道、草海隧道漏水渗水等事故案例,告诫学生隧道施工安全无小事,培养学生未来职业的责任感,将安全意识渗透进每一个教学环节。

④充分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由于隧道的施工环境多变,施工工艺复杂,更适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手段来呈现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隧道施工虚拟仿真平台、微课、动画、思维导图APP等教学资源,采用线上线下、实战演练的混合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明原理、知步骤、懂评价。教师混合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起知识与具体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们对于课程的积极性和自主意识。

⑤充分利用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挖掘思政元素。实际教学过程中设置“施工方案论证会”环节,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各组成员分别转换角色,对不同项目进行案例分析及方案设计,各组进行组间答辩,将各组完成的内容上传至网络课程平台,并进行组间评价,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增强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的能力,为未来的岗位工作打好专业技能以外的坚实基础。

⑥加强自身学习,将课程思政也一并融入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专业课教学的桥梁,增强教师自身对思政元素的辨别和挖掘能力,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才能将思政元素恰如其分地镶嵌到每一个专业知识点的讲授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赢”。这对教师的育人能力和育人意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作为当代合格的人民教师,不仅要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也要结合时代需求,将课程思政纳入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

5 课程改革结果

本改革自实施以来,学生课堂参与度明显上升,期末综合考试优秀率提高了30%以上,“隧道施工与维护”课程在学生测评和教师互评中优良率为100%,现已搭建出具有思政特色的“隧道施工与维护”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多名学生在2021年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道路与桥梁施工技术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高职组个人二等奖和三等奖若干。毕业生在入职企业一年内中级桥隧工考核通过率高达95%以上,毕业生回访调查数据显示,在城市轨道交通集团、相关施工企业和各大铁路局,我院的毕业生在铁路隧道工程技术方面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也有很强的实际工作能力,更会做到主动钻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

6 结语

当代高职教育要求我们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准确理解和把握隧道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内容,统筹规划“隧道施工与维护”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明确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切入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知识传递、能力提升和品质培养进行有效的结合,使本课程在思政建设中定位清晰、特色鲜明。

猜你喜欢

工匠隧道思政
90后大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云南:弥蒙高铁隧道全部实现贯通 弥蒙高铁最后一座隧道大庄隧道贯通
工匠风采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预见2019:隧道的微光
工匠神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神奇的泥巴山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