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创融合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22-11-24高小迪景然孙世梅刘辉吉林建筑大学应急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118

安徽建筑 2022年9期
关键词:专创安全工程创新能力

高小迪,景然,孙世梅,刘辉 (吉林建筑大学 应急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0 引言

教育的根本责任和使命在于培养人才。高等学校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阵地,更承担着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重任[1]。在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要求愈发综合的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足以适用当今社会的需要,只有打破单一要素桎梏的融合式教学模式才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加满足时代的特征[2]。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不断加深内涵、扩大外延和实践活动的应用而日益丰富,逐渐形成一系列具有中国优势、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专创融合”作为一种结合专业、创新、创业等多重要素的培养模式尤其受到重视[3]。从党的十八大开始,《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等的重要文件精神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与课程建设等内容引入大家视野,并不断扩大影响范围[4]。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指出,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并全面提升高等学校原始创新能力。为此,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 “专创融合”与安全工程专业的结合

“专创融合”顾名思义,需要将融合与交叉作为核心要义,以高等教育中的专业教育作为基础阵地,在理论教学、实践培养、实验操作等多个环节设置更丰富、更新颖、更融合的创新教育[5]。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作为培养目标,以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实习为载体,形成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合力,使创新能力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专创融合”对于学生提高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创业活力等方面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安全工程专业本身有着学科交叉性强、技术实践性高的特点[6]。在专创融合背景下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学术创新能力、实践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和进入社会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2 “专创融合”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在“专创融合”大背景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已开展了相关研究,作者将其概括为“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两种模式。针对“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王占仁[7]提出以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将创业精神同等普及给每个学生,以提升学生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为本体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创业课程和活动针对全校学生统一开展;王章豹,张继延等[8]提出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特别培养,根据智力水平、性格特点、内在潜质不同分层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针对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丁俊苗[9]提出将高新技术应用化、商业化作为创新教育重点,教学生如何发掘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商业价值,实现创新与创业的结合、创新创业与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结合;李璟琦,王立志等[10]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培养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蔡展望[11]提出学生是高校各项活动最根本的主体及中心,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实践工作,将创业问题作为高层次的就业问题进行启发与鼓励。

国外没有明确的专创融合概念,在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合方面的研究主要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美国以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为例,斯坦福大学的互补模式通过设置与传统专业学院行政级别等同的独立跨学科研究中心,与企业紧密合作,形成企业尖端科研支持和企业资金支持的相互促进机制,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12];哈佛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设立创新实验室(i-lab)作为跨学科研究和创新的集中学习与发展机构,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研发满足人类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将创新创业活动从“各自为战”转为“合作创新”[13]。英国的创业角色模式通过大学领导的中介运行方式,以学校自身创业资源为基础建立“专家中心”,面向各院系建立创业项目,引入校内外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关注校内外的沟通合作。通过校内外资源推动科技园和技术转化中心的发展,为高校师生提供创业教育培训项目,促进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

综上,国内外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国内主要集中在教育模式和平台方面,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的研究鲜见,还未形成完善的能力培养模式,因此将“双创”融入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从安全工程专业角度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要素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该以专业特色为立足点,从专业课程出发找到适合的课程进行专业与创新创业的融合。依据此精神,确定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如下。

3.1 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

创新知识的积累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根基。创新能力的提高决不能一蹴而就,是由足够种类、数量和质量的知识慢慢累积而成,这就需要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共同作用。专业知识作为大学生走入社会后的立足之本,是学生之所以进入学校系统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是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掌握了专业知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全面,才能了解前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更好地突破现有研究瓶颈,实现创新;创新创业知识是学生开阔思路和创新研究的钥匙。在目前对于创新人才需求持续增加的现状下,不断更新创新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推陈出新,实现知识的创新应用。

3.2 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一种不同于常规模式化、固定化的思考方式和思想观念,从角度或方向上打破原有思维定式,创新性得出一种新型思维模式。创新思维的产生需要在掌握足够专业知识和创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思维模式的培养,可以使知识有效运用,在认知事物过程实现科学性创新。

3.3 创新基本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除了需要专业、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思维,还需要具备基本的创新态度与价值观。创新基本态度和价值观决定了科学创新过程中是否真正能够使成果有利于现实需求。在国家层面,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创造者需要将自身科学创新研究与国家发展需求相统一,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发展相融合,决不能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国家利益;在个人层面,实现创新就要成为抢占未来先机的领头者。机会与风险并存,想要实现创新也要勇于面对前期的失败。创新的基本态度与价值观就是在满足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前提下灵活运用专业、创新创业知识和创新思维勇于创新、敢于创新。

4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多样化增加的趋势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是必然趋势。为了培养出真正拥有创新能力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4.1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需求情况调查分析

在专创融合背景下,依托安全工程专业和应用的各行业领域,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设计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需求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应包括培养对象学生、培养主体教师和培养评价者行业专家三个群体,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了解创新能力的时代性、全局性、针对性需求。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确定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的真实需求情况。

4.2 安全工程专业“专创融合”课程建设

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科研与创新理念,突出“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流程、新案例”的“五新”教育,以创新问题和创新课题为切入点,建立1至2门安全工程专业“专创融合”课程,形成包括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教学文件。同时“专创融合”课程教学文件也可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总结。

4.3 安全工程专业“导师制”创新创业团队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组建创新创业团队,对专业课程知识进行实践补充。学生“专创融合”课程建设跟随专业老师进入相关团队,在团队教师指导下,参与相关科研和创新能力训练。团队组织科学研讨、大学生论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活动。在每个团队内部,再组建若干小组。此举措可有效缓解学生和教师联系少、学习盲目性大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4 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与激励措施制定

针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出台具体制度与激励政策。从立项开始对学生进行进度跟踪,设置定期与不定期的进度检查,以过程跟踪模式替代传统的结果检查模式,做到按规执行。同时设立奖学金等激励措施,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活力。

5 结语

在专创融合背景下进行安全工程专业创新能力培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与学术创新能力、实践动手与问题解决能力和进入社会后的自主创新能力,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对安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新要求。此创新能力培养过程取得成功,同时可以为相关学科的专业创新素养和能力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猜你喜欢

专创安全工程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与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专创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专创”融合式教育的实践探索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现状及发展对策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专创融合视域下旅游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施路径探索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通商达天下 侨心联四海 南通警侨联动打造“海外安全工程”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