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触媒理论下的江苏运河沿线后工业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2022-11-24许晶晶陈洁炀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江苏南京211171

安徽建筑 2022年9期
关键词:触媒运河景观

许晶晶,陈洁炀 (南京晓庄学院 美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1 引言

1989年美国学者韦恩·奥图和唐·洛干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最先提出“城市触媒”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在不需要彻底改变的情况下,通过新元素的注入,逐渐去改变城市的特征、外形和质量这些特点”。他们将“触媒”的概念运用到了城市设计和更新工作当中,目的是解决美国的城市问题,并重新焕发城市的生机。由此表明,城市触媒理论是通过引入新的触媒元素来激活原有场地要素,使其形成新的景观效应,营造出活跃的公共空间,持续带动场地周边街区改造更新。京杭大运河是世界文化史中一座不朽的丰碑,它是贯穿中国南北流动的血脉,见证了沿河城市的发展与变迁,确立了城市格局,扩展了城市空间,繁荣了城市经济,孕育出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江苏运河沿线后工业景观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线性文化遗产资源,是将工业废弃地上遗留的设施和场地环境加以保留、更新利用、艺术加工与再创造,以保护有价值的旧工业建筑或工业遗产为手段,挖掘和展现其美学特征以及传承工业历史文化的多义内涵为目标,并作为优化和美化中具有主导意义的景观构成元素来设计和营造的新景观。同时,从城市发展意义上来说,依照城市触媒理论对城市后工业景观进行更新设计,可以合理利用现有工业资源,最大程度上创造触媒环境,联动多个空间的触媒效应,提高触媒效应的影响力,从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2 江苏运河沿线后工业景观更新设计研究的意义

2.1 后工业景观的形成与发展

“后工业景观”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并在九十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景观设计领域。国内外学者对后工业景观的保护和再利用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废弃工业区复垦的经典案例、废弃景观重整的系统设计、将棕色地带改造成绿色空间以及考察景观、生态和当代城市主义之间关系的“景观城市主义”。

在西方,很多学者对后工业景观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早在2001年,哈佛大学设计学院教授尼尔·柯克伍德(Niall Kirkwood)先生在出版的编著Manufactured Sites中一书中,将后工业景观解释为设计师应用科学和艺术的景观手段、改造、重组工业遗址,使其实现再生和改造,达到工业遗址的景观更新、生态改善和文化重构以及经济提升的目的。P.威克林(P.Wakelin)先生认为:“工业景观的出现扩大了工业遗产的内涵,一个真正全面的方法包括景观的表面、边界、水道、植被、建筑物和道路等所有方面。”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主席L.伯格恩(L.Bergeron)教授指出:“工业遗产不仅由生产场所构成,而且包括工人的住宅、使用的交通系统及其社会生活遗址等等。但即使各个影响因素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们的真正价值也只能凸显于它们被置于一个整体景观的框架中;同时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够研究其中各因素之间的联系。因此,整体景观的概念对于理解工业遗产至关重要。”在我国,也有学者称为“工业景观之后”,是指后工业时代语境下,对失去工业生产意义的场地中各种工业设施、地表痕迹等的保留、改造和更新利用,它直观地反映出人类社会工业发展这个重要阶段,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审美的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物证。因此,后工业景观的保护与再利用就是培植社会文化的根基,保持人类文化的传承,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其设计对象本身就具有从生态到人文的修复和复兴目标,是21世纪具有标志性和典型性的专业类型之一,也是风景园林界关注与实践的重要目标。

2.2 江苏运河沿线后工业景观更新设计现状

城市后工业景观的更新是城市更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过去的数十年里,工业景观对城市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改造更新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①功能模式单一。旧工业建筑丧失其使用功能被保留下来之后,往往仅具有展示城市历史文脉的功能,不能与周围社区功能进行互补,造成了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触媒理论中关于城市更新的全面性与阶段性是其重要指引,它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联系,并根据其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大小做出进一步的调整,建立不同触媒要素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触媒反应。

②缺乏景观活力。后工业景观不能较好地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共创宜居环境。而城市触媒理论则通过对各个触媒方案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调节,以不同的方式对周边区域进行激励,在更新设计的过程中对棕地进行生态治理,对景观空间进行立体化整合设计,利用老工业区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开展触媒式更新,塑造区域特色,营造生态景观空间。

③文化传承断裂。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推进,许多国家都先后出现降工业化①注:降工业化(Deindustrialization)是指工业份额不断减少的过程,包含着工业企业区域面积的不断减少,工业创阿棕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现象,大量工业设施闲置,大量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导致了后工业景观不断遭受破坏和消失。对于一个曾经有过辉煌工业传统的城市来说,由于后工业景观的消失所造成的文化遗产断层,对城市肌理和个性特征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城市触媒理论恰恰是一种不断循序渐进的更新,从而形成正面的、合理的触媒回应,理解并维护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城市触媒理论的指引下,后工业景观成为一种全新的城市资源,在更新设计过程中既保留了工业历史文化,又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属性和经济意义。

3 城市触媒理论在后工业景观更新设计中的原则

3.1 全面性原则

城市触媒理论其本质是通过城市触媒的连锁反应来带动周围区域发展,从而推动城市各个要素进行整体性的优化。在城市触媒理论的支持下,多层次和多角度的设计目标使得后工业景观在更新设计后形成了良好的整体效应,避免了触媒作用之下局部效应的机械加和。因而,后工业景观是城市空间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利用各种不同的触媒因素,使其在更新设计之后产生较好的综合效应,从而推动城市更新的发展。

3.2 阶段性原则

城市触媒理论是一种以一系列引发连锁效应为基础的流程性设计,它注重于流程的动态性以及渐进性,它强调设计并非最终的产物,而是要以小型的触媒元素来刺激周边的后续发展。与此同时,还需要根据触媒作用的预期效果对后工业景观进行循序渐进的更新,并在随后的反馈中不断改进。

3.3 可持续性原则

后工业景观更新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主要包括:第一,对工业历史文脉的更新,注重历史的延续性,使那些本身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遗产能够获得新的价值;第二,使周围的环境能够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改善工业用地周边的生态环境,创建一个人性化、趣味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生活社区。

4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后工业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4.1 城市触媒的应用

4.1.1 功能触媒设计

从人的实际功能需求和规划设计出发,对后工业景观进行完善的保护更新,确保后工业景观的全面性和阶段性更新,实现功能适应性调整和建筑循环利用。在设计实践中,针对室外区域,可以通过提高对走廊、广场、庭院等公共空间的利用率,实现功能在室外空间的拓展。具体形式可以表现为在沿街发展合理的零售业、酒吧、茶座等,结合街道的服务功能,提高功能的适应性。另外,室外小型业态的开展也可以通过步行交通系统将室外空间各个功能串联起来,既实现了功能的混合也提高了步行易达性。

4.1.2 文化触媒设计

历史建筑保留着人们对某些历史事件的怀念,寄托了集体记忆和情感,容易引起人们的怀旧和追忆,因此后工业景观更新设计要在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外观基础上,对那些具有特殊历史、文化及美学价值的工业建筑和设施进行适宜的保护,保留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建筑外貌的原真性。同时,将新的文化表现方式融入建筑与环境中,既加强建筑工业的张力,又不偏离建筑原有的主题表达,既适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又传承地域文化和工业文化。

4.1.3 引导触媒设计

后工业景观中具有标志性的工业设施应尽可能地保留,例如贯穿厂区的外露架空管道体系不仅视觉上能够增强街道的纵深感,而且使街道因过于宽阔而导致透视感弱的问题得以解决。闲置的生产设备能够使人们切身感受当时的生产工艺流程,甚至成为城市中的装置艺术品。此外,特定历史时期的标语赋予了久远的年代气息,真实还原了工业生产中的人文气息,是社会历史的重要写照。通过这些设计方式,拉近触媒效应与人的距离,在满足人的需求的同时,使触媒效应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让原有工业建筑在功能上更为丰富。

4.2 更新设计的策略

4.2.1 保护运河沿线工业遗产

后工业景观思想将废弃工业场地上遗留的各类设施及其周边环境视为具有特定工业历史文化内涵与技术美学特征的景观,它映射出人类开发自然、获取资源而从事生产活动的这一现代技术背景,见证着人类工业文明发展进程,应对有价值的工业文化信息加以保留并作为后工业景观设计中的主要元素。推倒重来不是更新设计的最优手段,与此同时,它也将丧失其对于工业建筑开展保护的初衷意义。在对运河沿线工业遗产进行价值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保护手段,对原工业设施的特征、价值、内涵、逻辑充分尊重,进行适应性再利用,以使其获得新的使用价值。在更新设计中,通过系统科学的景观设计应尽量还原建筑原有表皮、保留建筑结构特征以及体现建筑形式的完整性,从而实现运河景观与生态的复兴,运河文化和工业文化的延续。

4.2.2 建设运河独特工业风貌

全面地体现工业风貌,是基于对后工业景观的保护与尊重。在更新设计中,对分散的工业遗存加以梳理,并通过设计来凸显其景观特征和工业美学价值,同时与建筑立面空间、地面铺装材料设计、种植设计等内容相结合,从而强化运河沿线城市的工业风貌。使观者感受到运河沿线工业文明与内涵,强调工业风貌的原真性。通过公共空间及园林景观的设计营造,改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并与场地历史文脉建立有机联系,成为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中的风貌特色。

4.2.3 改善运河人居生态环境

后工业景观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用地上的一种新型景观模式,由于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有着不同程度的污染,对后工业景观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是建筑改造再利用的前提。在尊重原有场地景观环境的前提下,对场地采取最小的干预原则,将废弃的工业材料、设备设施等融入到景观环境设计中,从而减少新资源的使用,节省能源,体现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工业景观更新。在更新设计中,遵循景观生态设计,顺应机质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土地、植被和其他自然资源,乡土材料和可循环材料,降低造价及维护成本,减少人工痕迹的干扰,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从而重塑宜居的运河生态环境。

5 结语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江苏运河沿线后工业景观更新设计研究,实际上就是把江苏运河沿线现存工业建筑和场地环境的相关要素进行整合,形成一条以运河为依托的线性文化景观带。这项研究的主体是工业废弃地上遗留的各种自然和人工要素,包括废弃工业设施和场地环境等,这些废弃工业设施和场地环境既涵盖了原来直接用于工业生产的工业建筑物,又涵盖了工业构筑物、工业设备、场地以及场地上的绿化植被、水体等。通过保护有价值的工业遗产(遗存),挖掘其美学特征,在传承工业文化的基础上,对沿线城市工业遗产适应性再设计,从而形成具有连续性、艺术性、文化性和历史性的新型遗产空间。

猜你喜欢

触媒运河景观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景观别墅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如泰运河谣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烟气制酸触媒筛分装置设计与应用
加氢触媒化学清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