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养胃颗粒治疗脾虚气滞型胃息肉摘除术后的临床观察*

2022-11-23陈将南

浙江中医杂志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养胃脾虚息肉

张 兴 陈将南 钱 华

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本研究通过观察养胃颗粒对胃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后患者消化道症状改善情况、血清相关指标及胃黏膜愈合情况,探讨养胃颗粒治疗胃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确诊符合相关标准的患者,年龄18~75周岁,共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53.88±9.09)岁;息肉大小(1.48±0.43)cm;息肉数量(1±0.32)枚。干预Ⅰ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53.68±12.33)岁;息肉大小(1.37±0.61)cm;息肉数量(1±0.29)枚。干预Ⅱ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53.18±9.49)岁;息肉大小(1.51±0.59)cm;息肉数量(1±0.22)枚。3组之间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经胃镜检查行胃息肉内镜黏膜切除术(EMR)(1.0cm<息肉大小<2.0cm),病理提示胃腺瘤性息肉;中医辨证标准参考《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制定脾虚气滞证诊断标准。主症:倦怠乏力、大便溏稀、纳差少食。次症:神疲懒言、脘腹痞胀、脘腹隐痛、遇劳而发、口淡不渴、面色萎黄、排便无力。舌脉:舌淡或伴齿痕、苔薄白,脉弱无力。诊断:舌、脉象必备加主症、次症各2项,或舌、脉象必备加主症1项、次症3项即可诊断。

1.3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EMR术由同一名内镜主任医师操作。对照组:术后1d内禁食,1d流质饮食,3d半流质饮食,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禁止剧烈活动;治疗上予以补液、止血等对症常规支持疗法。干预Ⅰ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术后1周后加用养胃颗粒治疗,疗程为4周。干预Ⅱ组:术前4周即开始养胃颗粒治疗,余同干预Ⅰ组。养胃颗粒(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5g/次,3次/d,冲服。

1.4 观察指标:①中医临床症状和中医证候量化积分:EMR术前4周、术后8周根据《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1]脾虚证主要症状量化分级评分表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包括主要证候积分、次要证候积分和证候总积分,并且对大便溏稀、纳差少食、脘腹痞胀和脘腹隐痛四个典型症状具体分析。②血清指标:EMR术前4周、术后8周分别检测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含量。③胃黏膜愈合评价:观察胃黏膜的愈合情况:EMR术后8周由同一名内镜主任医师对胃镜下胃黏膜愈合情况进行评价。愈合:原病灶为瘢痕期或消失;有效:原病灶表现为红肿充血;无效:原病灶糜烂、溃疡,或病灶扩大再发。④安全性指标: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相关规定评定安全性。1级为安全,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2级为相对安全,出现了不需要处理的不良反应,可继续用药;3级为存在安全问题,出现了中等程度且需要干预的不良反应;4级为不安全,出现严重且需要终止试验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ANOVA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比较。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临床症状量化积分比较:见表1。

表1 3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量化积分比较(±s,分)

表1 3组治疗前后中医临床症状量化积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脘腹隐痛1.68±0.57 1.34±0.02*1.71±0.10 1.02±0.59*#1.59±0.42 0.89±0.41**##组别对照组例数50干预Ⅰ组50干预Ⅱ组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大便溏稀2.28±0.15 2.10±0.72 2.37±0.61 2.16±0.14*1.96±0.61 1.44±0.42**纳差少食1.59±0.92 1.47±0.13 1.63±0.48 1.16±0.49**##1.76±0.44 1.26±0.39*#脘腹痞胀2.32±0.48 2.04±0.35*2.78±0.10 2.02±0.59**2.52±0.42 1.89±0.41**##

2.2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见表2。

表2 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比较(±s,分)

表2 3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比较(±s,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P<0.01。

总积分14.32±5.48 12.54±6.05*14.78±6.10 10.72±5.59**15.72±5.52 8.30±4.60**##组别对照组(n=50)干预Ⅰ组(n=50)干预Ⅱ组(n=5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主要证候积分4.68±1.75 4.10±1.71 4.88±1.60 4.16±2.04*4.96±1.71 3.44±2.02**次要证候积分9.64±4.92 8.44±5.13 9.90±5.40 6.56±4.69**#10.76±4.44 4.86±3.90**##

2.3 血清相关指标:见表3。

表3 3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指标比较(±s)

表3 3组治疗前后血清相关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对照组(n=50)干预Ⅰ组(n=50)干预Ⅱ组(n=50)IGFBP-3(ug/mL)4.10±1.04 3.99±1.00 4.18±0.80 4.03±1.04*4.16±1.05 4.02±1.13**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G-Ⅰ/PG-Ⅱ2.12±1.04 2.42±0.90 1.85±0.91 2.23±0.91**2.46±1.02 2.60±1.09**G-17(pmol/L)6.65±1.18 6.22±1.06**6.89±1.29 6.40±1.22**6.54±1.26 5.95±1.16**

2.4 胃黏膜的镜下愈合情况:3组8周后复查胃镜胃黏膜愈合总有效率均大于95%,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4。

表4 3组胃黏膜愈合情况比较

2.5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出现5例2级安全性事件,其中1例表现为一过性上腹部疼痛,出现在EMR术后第9天,1例局部皮疹,1例头晕,2例在术前出现一过性恶心干呕等表现。5例患者均无特殊处理自行好转。3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3 讨论

脾虚气滞型患者胃黏膜失于滋养,易形成顽痰死血胶结于胃黏膜,蓄而化毒,初为窠囊,后化癌瘤。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有形之病灶虽切除,然体内无形之癌毒未肃清,气滞血瘀痰凝之体质未得改善,瘀血、痰湿再次交阻于胃,形成窠囊。故脾虚气滞型患者更易形成胃腺瘤,也更易术后复发。养胃颗粒由黄芪、党参、山药等8味中药组合而成,功效健脾和中,养胃生津。干预Ⅰ组和干预Ⅱ组患者大便溏稀、纳差少食、脘腹痞胀等症状改善明显,其中干预Ⅱ组更为显著。服用养胃颗粒后患者术后胃黏膜修复良好,未见严重不良事件,安全性较高。

研究表明,血清PG-Ⅰ、PG-Ⅱ、G-17和IGFBP-3的含量对于胃癌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价值。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PG-Ⅰ和PG-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2]。G-17在胃癌的凋亡、增殖、侵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IGFBP-3可反式激活IGFBP-3启动子可刺激胃癌的发生和侵袭活性[4]。本研究发现经治疗后,3组PG-Ⅰ/PG-Ⅱ均有不同程度升高,G-17和IGFBP-3水平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干预Ⅰ组和干预Ⅱ组效果更加明显,可见养胃颗粒对患者血清PG-Ⅰ、PG-Ⅱ、G-17和IGFBP-3的含量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中医学在防治胃癌癌前病变方面经验丰富[5],养胃颗粒重用黄芪、党参、山药意在健脾益气、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而干预Ⅰ组和干预Ⅱ组术后胃黏膜修复良好,胃癌癌前病变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

综上所述,养胃颗粒可明显改善脾虚气滞型胃腺瘤性息肉EMR术后症状,可调节患者血清PG-Ⅰ、PG-Ⅱ、G-17和IGFBP-3的含量,修复胃黏膜,依从性好,安全性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养胃脾虚息肉
养胃六法 缺一不可
息肉虽小,防病要早
早餐这么吃,健康又养胃
你真的了解子宫内膜息肉吗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春季养生六个字 春捂 养胃 护肝
粗粮养生不养胃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ER、PR、Ki-67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