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语境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

2022-11-23

关键词:文科外语学科

任 萍

(浙江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为了使外语专业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学界一直探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路径,在获得新发展、新突破的同时也不断面临新挑战。201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明确提出外语类专业可以与其他相关专业结合,形成复合型专业,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年发出了大力建设新文科的倡议,2020年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语境下对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战略创新,深化外语教育内涵改革、加强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符合新时代国家建设和对外交往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问题剖析

近年来,外语专业特别是大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显,使得外语专业的定位及走向持续受到关注。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机器翻译和语言智能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得到应用,也对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新的革命性要求。由于长期以来外语专业学科定位存在争议,课程体系设置大同小异,各外语语种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使外语专业的发展不能尽如人意。2019年教育部和科技部等共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全面推进新文科等建设。为了借力“新文科”理念,深入研究新文科语境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这一外语专业改革创新的核心目标任务,需要对以往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一)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

长期以来关于外语专业的学科定位问题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分歧在于外语专业应该更加注重复合型培养还是应该回归人文素养。前者认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提出就是针对为“没有专业”的外语专业提供更多的专业课程,使毕业生具有尽可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知识结构,能够更好地为各行各业提供辅助服务的同时形成此类人才自己独特的专业优势[1]。后者认为基于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外语专业应该克服外语工具论的片面影响, 明确学科定位,强化人文学科属性,以有效应对学科发展问题,提升学科竞争力[2]。外语专业一定要坚守外国语言文学的学科基础,否则会从根本上否定外语专业作为一门独立专业的地位和专业品质[3]。前者的不足在于夸大了外语作为工具的属性,后者的问题在于强化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排他性。需要明确的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并非是要改变外语专业的学科归属,而是在此基础上对外语专业的优化调整。

关于突出复合型培养还是回归注重人文素养的争议,表面上看是对外语专业归属工具属性还是人文属性的争议,实质上是外语专业发展是否要确立相关学科意识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的问题。虽然也有意见认为学科建设与本科生教育在实践中是疏离的,学科建设对本科生教育的直接作用极其有限[4]。但是不能否认,学科建设的水平决定专业建设的水平,不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就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很难有持续改进与改革创新。有观点指出,以往的外语学科建设思路主要凸显了外语的“人文性”特征,忽略了外语的“工具性”特征及其对学科内涵发展的基础作用[5]。但事实并非如此。早在1995年全国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会议上,就明确界定了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是指有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其他专业知识的英语人才[6]。“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及“一定的其他专业知识”其实就是强调外语的“工具性”特征及学科内涵发展。新文科语境下重新审视以往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会发现在外语学科的建设中既缺少将“人文性”向广博拓展,没有与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进行融会贯通,也缺少将“工具性”向纵深发展,没有与其他门类下设学科进行充分交叉与深度融合。

(二)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时代痕迹。改革开放后较长一段时间,社会急切需要的外语人才主要来源于外语专业毕业生,曾经出现供不应求局面。各学校相继开设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所不同,但课程体系设置却大同小异。大部分主要课程以训练缺少实际语境的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为主,毕业生不仅不能满足政治、科技和经济等领域对外语人才的社会需求,也无法有效满足自身语言文学研究的需求[7]。

外语专业囿于固有培养模式,缺少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其结果一方面外语专业毕业生大量涌向社会,产生供大于求的表象,不少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专业对口岗位,不得不另谋出路;另一方面不少企事业单位表示无法招到合适的外语人才,尤其缺乏具备国际视野并能准确把握行业发展动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出现了“小才拥挤、大才难觅”的尴尬局面。外语人才供求矛盾逐渐显现并日益加剧,导致部分外语专业毕业生供需错配。因此,外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现象,不能简单归因于供大于求,而是要看到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各行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变得相对多元,高等学校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尽快适应这种发展提升与多元化需要。

(三)各外语语种师资发展不均衡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受经济效益引导,高等学校外语专业设置过度注重英语等“大语种”,轻视非通用语种,外语语种的分布结构很不均衡,导致了各外语语种师资发展不均衡,严重阻碍了外语学科及外语专业全面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太过倾向于英语教育,这样的外语基础教育背景造成了高等学校非英语外语教育后备人才选拔培养缺乏深厚的土壤。很多学校非英语外语专业教学都是零起点开始,教师在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方面占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影响到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投入,使学科的整体科研水平处于劣势。

各外语语种师资发展的不均衡在客观上造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不利局面。教师的科研成果反哺教学不够,科研和教学没有做到相互促进和有机融合。部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和定位是从事语言教学的外语教师,而不是作为高等教育一个独立学科的外语类专业的专业教师。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国际多边合作全面开展,对视野广、语言精、文化通、专业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尤其是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显得尤为急切。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支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有效推动新文科建设的复合型外语师资队伍。

二、新文科语境下外语专业建设改革创新的关键任务

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问题亟需跨学科专业的知识整合,推动融合发展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选择。”可见,新文科的关键词是“融合发展”,即“学科交叉”。不仅要注重文科内各学科的融会贯通,还要加深文理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因此,外语专业建设的重点是进一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能够将不同学科与外语学科深度融通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新文科语境下的外语专业建设不仅需要具备大文学观念,为外国语言文学与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等文学门类下设学科的融会贯通提供基础,还需要具有跨学科视野,推动外语学科与其他门类下设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

(一)守正出新,建设外语学科

新文科语境下的外语专业建设需要明确学科定位,加强学科建设,守正出新。“守正”一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不能弱化外国语言文学作为文学门类下一级学科的属性。“出新”是改变传统单一的学科基础,具有跨学科视野,这不仅体现在将外语学科体系内部的所跨学科融会贯通,还要在大文学视野下与文学门类下的中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相融合,更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与其他门类下的学科进行交叉。

新文科教育需要树立“价值引领、文化自信、开放包容”的文科理念[8]。外语学科建设,首先要明确外语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要主动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担当好沟通桥梁的同时肩负起文化使者的重任。要明确外语学科作为文科属性的价值核心,即通过对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对人的“教化作用”[9]。其次,需要展开文化关联,把相关学科知识置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尤其是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解析,了解相关学科知识发展所依托的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展开文化比较,树立文化自信。最后,需要有更加宏阔的视野和更具包容的心态,确立跨学科视野,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相融通。

新文科语境下外语专业建设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这不仅需要对中国语言文学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还需要借助新闻传播学的相关理论,能讲、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首先应该是与同属文学门类的中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例如,在外语语音词汇特点和外国文学发展特色等问题的研究中,与中国语言文学相结合,共享语料库等资料以及研究方法和研究理论方面的成果,有可能获得更大突破。同时,在融通中国语言文学的过程中,特别关注中国语言文学在所学语种国家的译介传播,培养国际传播意识与能力。“传播”(communication)更能体现外语专业的语言学科本质,外语人才培养要以“传播”理念来指导,优化外语教育过程各个环节[10]。因此,应该在加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融通中国语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的大文学研究格局。

在融通一级学科的思路下,外语学科更要重视在学科体系内部所跨学科层面优化学科设置、明确学科概念且泛化学科界限。《国标》给高等学校外语专业以明确的学科定位,为外语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外语类专业是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基础包括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具有跨学科特点。”可见,由于外语类专业学科基础的跨学科特点,要求外语专业的建设既不能以单一的学科作为基础,也不能脱离学科基础。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尝试跨界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对于外语学科而言,意味着除了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下各二级学科之外,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积极建设复合型外语学科专业(如外语+人工智能、外语+中医学)。基于跨学科研究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不同于多学科研究的并置与排列,而是所跨学科的融合、互动与合作[11]。例如,基于英语语言文学与中医学学科建设中医学英语专业,在英语学科方面开设的课程可以有计算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等,在交叉中医学学科方面开设的课程可以有中医学传播史、中医学话语分析、中医学国际会议交流与国际期刊论文写作等。增加与其他学科复合的外语学科,需要用新文科语境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来规划新型外语学科的培养目标与规格,并按新的培养目标与规格来评判新的外语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革故鼎新,建设课程体系

《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要紧紧抓住课程这一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持续推动教育教学内容更新”。以课程体系为主体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根基所在。专业定位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课程设置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实施。学科的形成是知识发展细化与提升的结果,而专业的设置则是社会各种需要的结果与运用,专业在学科知识体系下开展知识教学,但更多是以问题导向和以需求导向进行设置[12]。加强外语学科建设,可以引领外语专业建设;加强外语专业建设,可以引领外语课程体系建设;提升外语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更好落实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建设要根据当前社会需要与学校发展特色以及外语学科建设的重点发展方向进行课程重组与设置,以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发展优势。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辑出版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其中“日语专业教学指南”指出:实施《指南》要坚持核心课程的底线,不容改变或省略,要千校一面。鼓励设定凸显自身专业特色,符合自己发展的课程体系[13]。这里的“千校一面”是指核心课程所涉及的外语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不能改变,与不能弱化外语学科属性是一致的。基于这一理念,要实现学科交叉的深度融合,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革故鼎新,不仅在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中进行课程融合,在核心课程设置中也可以进行课程重组。以日语专业为例,如果与中医学进行复合,那么在核心课程中可以将原来的“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笔译(口译)理论与实践”改革为具有复合型特色的“中医学日语阅读”“中医学日语基础写作”“中医学笔译(口译)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在专业方向课程中再进一步打造与核心课程同体系的课程,并对课程内容进行提升,例如可以设置中医学语料库语言学、中医学话语分析等高阶课程,实现外语与中医学的深度融合。

外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各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第一是特色独有课程。一般来说同类专业,课程体系大体一致,但是需要设置能够体现本专业特色的课程,并将课程设置向纵深发展,能够将相关教师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研究水平直接体现在专业教学中,甚至能够将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学养引领到相关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第二是特色课程内容。同样的课程名称,可以教授不完全一样的内容,可以在课程名称上加入体现本专业特色的关键词,强化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不同学校外语专业学生具备不同学校特有的文化知识结构及外语素养,在课程设置中将其凝练和凸显,便形成本校外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特色。

(三)吐故纳新,建设师资队伍

《宣言》指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新文科视域下外语学科应当以语言文化研究为本,着力培养知识结构实现学科交叉尤其是文理交叉的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大力开展跨学科研究。然而,这些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直接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能够满足新文科建设和发展需求的外语学科师资队伍[14]。教师需要在思想认知和知识结构上吐故纳新,在理解新文科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凝聚新文科建设共识,积极投入到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实践之中。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需要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更新并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学校在政策和资源上应该给外语专业特别是小语种专业以相应的倾斜,激励教师进行深度再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深度融合,促进发展以多媒体、网络、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外语课程教学。加强跨学科、跨学校、跨区域教师教育与培训,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对话能力的复合型外语教师团队。此外,应当探索建立符合新文科建设需要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实现教师评价的多元化,鼓励教师把更多精力放在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上,引导教师重视交叉学科研究,并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14]。

三、新文科语境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

2019年3月吴岩司长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指出:“高等外语教育发展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着力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高素质体现在“精”“专”,复合型体现在“多会”“多能”。“精”“专”是外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多会”“多能”是外语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让外语学科自身特点得到继续发扬光大,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层面强化多元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分层分类有序推进,应该是新文科语境下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积极策略及有效路径。

(一)基于外语学科的跨学科特点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与传统文科相比,新文科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强调以文科为本,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之间的交叉与融合[14]。正是由于外语学科内含的跨学科特点,外语专业的知识架构本身就具有复合性。外语专业学生的知识复合问题,不一定是外语加另外一个专业的知识,而是以外语为主要专业并具有综合能力[15]。人文社会科学内部之间知识架构的复合,首先是外语与语言、文学、传播等的文学门类内部的复合。新文科语境下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要回归中国实践,坚持中国立场,推动国际对话[16]。以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为例,从传播学的视角看,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接触和了解优秀的语言艺术,会为今后进行国际交流与传播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17]。因此,外语专业的文学课程不应该只是了解外国(对象国)文学史及文学作品,还需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了解各时期传播到外国(对象国)的中国优秀文学作品译介的话语特点,为今后推动中国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与国际对话打下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上海外国语大学在西班牙语专业率先开设了西英(西班牙语+英语)双语方向,通过复语型人才培养最早试点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此后,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等学校都相继设置了复语班或复语专业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并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2018年开设了“英法双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本科实验班。可见,外语专业可以通过组建拔尖人才培养试验项目等多种方式,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以国别区域为导向,加强外语学科基础内部各方面的交叉融合,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发展,努力实现“语言通、国家清、领域精”的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以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培养既深谙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又熟练掌握外语相关知识与技能,具有更好地建立具有引领作用的理论话语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国家经济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

(二)基于各学校的优势特色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尝试跨界交叉融合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新”既包括对原来学科和专业提出新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指新学科和新专业的产生[7]。“外语+专业”并非是使专业课程更多,也并非是简单地在外语课程之外加上专业课程,而是从形式的复合走向内容的复合。形式的复合可以由外语专业通过开设其他专业的课程或外语专业学生修学其他专业作为辅修或第二专业实现。但是,只有这种复合还无法真正做到“一精多会”“一专多能”。内容的复合主要是指外语专业知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比如外语+法律、外语+医学、外语+人工智能等,它们明显不同于外语与语言、文学、传播的复合。前者交叉复合在学科的语言体系上,后者交叉复合在学科的内容体系上。前者可以说是一种专门用途的外语教学(ESP),后者则可以看成是一种“全外语教学”。“外语+专业”从本质上讲立足点还应该在外语上,通过外语去学习和研究某一学科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是如何构建的,其专业领域的话语是如何交流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通过把握其学科专业领域的外语交流特点,从而提升该学科专业领域的外语交流能力[18]。例如,“外语+中医学”,不是用外语去学习中医学的知识,而是去研究中医学的学科知识是如何用外语进行建构和传播的,即中医学在国外是如何被翻译和接受的。

“外语+专业”的复合不是随心所欲的复合,更不是无条件无限制的复合。这种复合应该建构在外语学科自身特色属性之上,更应该建构在所在学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特色基础之上。前者需要从新文科建设需要的角度出发,从人文学科大类的特色出发,选择有针对性的复合。后者需要从各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角度出发,在建设外语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和吸收该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的有利因素为己所用,从而实现外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专业可以由单一学科支撑,也可以由两个乃至更多学科支撑,由于专业与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更密切相关,专业可以以学科为导向,但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或以职业为导向[7]。新文科语境下支撑外语专业的学科除了传统的外语学科体系之外,还应该加入新外语学科体系,即专门用途语言,研究特定领域的语言性质、功能、结构、运用和发展。通过专门用途外语的学习,可以了解外国对某一领域话语范式的接受习惯,才能运用外国人易于理解的句法结构、修辞手段、话语特征去表达与传播中国故事,推动国际对话[17]。

猜你喜欢

文科外语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超学科”来啦
孙文科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