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及时代价值
——从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谈起

2022-11-23王凤志

关键词:斗争精神时代

王凤志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提出“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并多次强调敢于斗争和发扬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斗争精神曾是党赢得事业不断胜利的重要法宝。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新时代斗争精神必将是这个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伟大事业、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创新了“斗争”及“斗争精神”的时代话语体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坚持民本思想和人民至上。同时,如何在新时代正确认识斗争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创新品质、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也是必须解决好的紧迫时代课题。

一、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矛盾和斗争,需要不断地发扬斗争精神,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推动社会进步。但不同的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是不同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的“斗争”及“斗争精神”重要论述中的“斗争精神”有其时代的丰富内涵和特质。

(一)新时代斗争精神内涵解读

如果说“斗争”在内涵上有褒贬之分,那么,斗争精神的内涵主要侧重向上的心理意识,体现一种催人奋进的心理状态。斗争精神既体现共时性,表现为人的一种相对固定的情感意志;又体现历时性,斗争精神涉及的要素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新时代斗争精神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人们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擅于直面内外矛盾、勇于较真碰硬、敢于尽责尽力、力于善作善成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品质。深入理解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应主要从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明晰发扬斗争精神的主体。斗争精神的主体应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国家层面,斗争精神的主体是党和政府。按照党的十九大报告,新时代所进行的具有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是进行“伟大斗争”的行动者、领导者,是带领人民弘扬斗争精神的政治主体,是决定党在新的历史阶段进行“伟大斗争”成败与否的关键政治力量。紧紧依靠党和政府分析局势,认识所处的时代方位,明确敌对势力和腐朽的外来思想,化解党内消极怠惰情绪等风险与挑战,并且,需要党和政府带领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坚持斗争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牢固树立全体人民的爱国意识与抗争精神,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历史阶段打好奋斗图强之战。二是从群体和个体层面,斗争精神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及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个人来说,人类社会满足了人的需要,而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一员,其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促进作用是极具重要性的。斗争精神作为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作用是鼓励人民群众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勇敢追逐人生目标,实现自我发展的宝贵精神品质。随着国家的强盛,温饱等基本生存问题早已被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转化,人民群众正致力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满足和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有赖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制度法令,还要依靠全体人民群众的力量,享乐主义、懒惰情绪、消极退缩等不良风气需要被克服。斗争精神恰好具有顽强拼搏、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等方面的进步品质。人民群众应该运用斗争精神,同怠惰消极进行抗争,在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为国家发展做贡献。不仅如此,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的主体意识,曾指出,“领导干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培养和保持顽强的斗争精神、坚韧的斗争意志、高超的斗争本领”[1]。各级党政机关的党员领导干部都应把工作之责作为伟大斗争的训练营和试验场,发扬好斗争精神。

第二,厘清发扬斗争精神的作用对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仍然属于由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社会阶段,虽然还存在阶级,但阶级斗争早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斗争精神的作用对象也不具有特定历史时期意义上的那种指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斗争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迎难而上、坚守底线原则和努力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它的作用对象表现在多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斗争是多方面的,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都需要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宏观的方面来说明斗争精神的作用对象。“全面从严治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消除金融领域隐患、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治理生态环境、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全面依法治国、处理群体性事件、打击黑恶势力、维护国家安全,等等,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具体的方面来说明斗争精神的作用对象。归结起来,一是同外部的不良因素作斗争过程中要发扬斗争精神。随着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崛起,一些不认同或不理解我国文化理念的国家和政党开始公开或暗地阻挠我们国家的发展,他们鼓动和支持台独、藏独等境内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宣扬“中国威胁论”,企图抹黑中国形象;打压中国经济,发动贸易战等。对于这些行径,要同各种国际反华势力作斗争,为中国的发展获取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二是同内部的不良因素作斗争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个体思想方面应坚决反对消极的思想和意识,反对非马克思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作为执政党应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主要矛盾的斗争上。在党的自身建设方面,虽然有很多如艰苦奋斗、顽强斗争的优良传统,但也有不思进取、消极懒惰的个别存在,甚至还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官僚主义等消极怠惰的不良风气,这些风险和挑战亟待解决。进入新时代,解决新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是刻不容缓的时代课题,需要发扬斗争精神加以推动和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坚决与一切党内腐败、脱离群众的现象作斗争。反腐败斗争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全面从严治党,净化政治生态,增强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等都存在一定的阻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敢于斗争、坚定斗争意志,需要共产党人不断地弘扬斗争精神,全面提高党的执政韧性、工作定力,从而为推进伟大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第三,明确发扬斗争精神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伟大”,第一位的就是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重要的是必须进行多方面的伟大斗争,这是进行其他“三个伟大”的基础和前提。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发扬斗争精神。要坚持保证人民利益、坚守底线及斗而不破原则,即使是与敌对势力的斗争也要本着这些原则。发扬斗争精神也不意味着斗争结果是必然的决裂和冲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曾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要发扬斗争精神,……在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大是大非问题上坚定不移,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敢于碰硬,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敢于动硬,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上敢于针锋相对,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2]。这句话很好诠释了以一定的精神定力作斗争的过程、方法及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恩格斯曾说过,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精神和思想的出现及养成要遵循历史和逻辑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外部来讲,弘扬斗争精神是为了破除恶意阻碍我国正常发展的一切霸权主义,是为了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的艰难险阻作斗争。对内部来讲,目的是要通过发扬斗争精神、鼓足干劲,实现整个中华民族的福祉和全体人民的幸福,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既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体现时代奋进的特征;又符合思维的逻辑,体现解决矛盾问题的精神保证。经过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成功实践,国家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民族复兴和党的伟业需久久为功,不进则退。精神动力是力量之源。新时代的斗争精神作为国人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品质一定能够助力民族的千秋伟业。

(二)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特征

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仍然需要继续发扬和不断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斗争精神的重要论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遵循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强化理论自觉和实践担当,体现了自我革命精神和担当精神。结合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涵,其特征集中体现在了客观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等方面。

第一,新时代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色。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存在对立面的统一,斗争性与统一性构成了事物存在的状态。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就像马克思的学说所主张的“某个社会内部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造成发展的内因”[3]。发展是曲折的和充满斗争的,因此,斗争精神是反映客观事物矛盾状态的自觉反应和主观把握。斗争精神从来都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底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仍然要以矛盾、对立的思维来看待和推进,斗争精神恰好是这种对立思维的展开和表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帆风顺的,必会充满矛盾和斗争,如果没有斗争精神,就不会达到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第二,斗争精神是党赢得新的伟大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新时代的斗争精神是党对人民群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发出的思想“动员令”。在民族复兴过程中,党非常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和思想水平,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倾向。斗争精神是与当代社会发展诉求的时代契合,是新时代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仍然保持了斗争精神,但70多年的和平环境,斗争精神也会慢慢弱化。如果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在国家发展中对内外环境估计和准备不足,一定程度上会忽视和失去斗争精神。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1]。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非常清晰,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需要拥有远见卓识,做好应对一切挑战和风险的准备,特别是要坚定斗争精神,并且,重视人民群众的思想能动作用,不惧艰险,敢于担当,培植人民群众的进取精神。也就是说,发扬斗争精神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冲锋号角和动员令。

第三,新时代斗争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对症良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模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新的历史特点”这个概念,含义是很深刻的,这是全面审视和判断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大势得出的重要判断[4]。中国迈入新时代,伟大斗争也就具有了新的历史阶段的特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决反对一切削弱、歪曲、否定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行;更加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坚决反对一切损害人民利益、脱离群众的行为;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创新时代潮流,坚决破除一切顽瘴痼疾;更加自觉地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破坏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的行为;更加自觉地防范各种风险,坚决战胜一切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5]。报告充分表明了,针对民族复兴征程上的困难,党鼓励全体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投身到新时代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敢于斗争;表明了新时代斗争精神是党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实现伟大事业的精神状态和特定形式,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斗争精神是党赢得新的伟大斗争的有力思想武器;是攻克难关、创造奇迹的顽强意志;是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坚定信念;是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本领和能力;是解决精神懈怠问题的对症良药;是化解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及自我净化的重要方法。新时代斗争精神是“赶考”必要的精神状态,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推动力量。

二、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斗争精神的重要讲话及论述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即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立场,这充分表达了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弘扬斗争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体现了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心;体现了民族复兴伟业依靠人民群众伟大智慧和实践的理路。

(一)坚持为人民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纵观中华民族史,斗争精神始终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不过,今天所发扬的斗争精神与近代以前的斗争精神不同,虽然古代的斗争命题也讲民本思想,但这种民本思想的前提是维护当时旧的统治阶级的利益。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人的解放、为人民服务作为宗旨,以人为本的价值对象发生了变化,体现的是真正的民本思想,这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人民观和群众观。以人民为中心体现为:一是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的作用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作用,也就是斗争精神的主体对象问题。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6],这与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对人及无产阶级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看法完全不同,即“依靠谁”的问题;二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的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7]。建立的新世界应该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7],即斗争精神“为了谁”的问题,也就是斗争精神的目的指向。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都为此在不断奋斗。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始终是为人民大众谋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上,站在人民立场上,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初期,始终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挑战当中不退缩,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和斗争精神,实现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和永远的革命者和奋斗者。在新时代从富起来到强起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必定不是敲锣打鼓那么简单,注定是新时代的长征路,也必然要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8],这充分彰显了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初衷是为人民谋利益。在建党百年的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总结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实际上建党精神中的每一个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并且,在7 000多字的讲话中,“人民”一词就出现了86次,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党的命运与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坚持了人民至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不懈的价值追求。

(二)坚持民本思想,体现了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决心

人是现实的人,人的本质的实现需要制度的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几千年历史中阶级关系最根本的变革,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普通人民大众地位得到彻底解放,给人民群众带来了真正的福祉。党成立百年和新中国建立70多年取得伟大成就的实践证明了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政党和制度保障。按照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理论主张,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成为实现人的真正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生产力还要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要不断改善,社会还要不断发展。俄国革命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历史活动并不是涅瓦大街的人行道。在内政外交等“拦路虎”及一系列风险考验面前,缺乏一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状态是危险的[9]。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民群众是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关系党的执政地位和制度的稳固,忽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力量是最大的危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扬斗争精神,目的是实现社会理想、人民富裕幸福,更重要的是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的重要保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需要伟大斗争和发扬斗争精神加以推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10]。只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才有能力防疫情、战洪水、抗地震、化危机,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人民”是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为人民的斗争史,为人民而发扬斗争精神的思想已深刻融入党的精神血液,成为了党领导国家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各国都有所行动,但并不是都体现民本的思想和做法,有些国家由于主客观原因造成了大量的感染和死亡。中国党和政府提出了抗疫斗争,形成了抗疫精神,实际就是针对疫情的斗争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把人民至上作为宗旨,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放在首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优势。从一定意义上说,制度和人民是相互选择和价值趋同的,通过斗争精神实现的制度稳定、社会繁荣,一定会给人民大众带来真正的福祉。

(三)坚持依靠人民的主体思想,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理路

社会主义发展史表明,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作用,就不可能真正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人民群众属于历史的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人民群众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力量。毛泽东曾指出:“革命的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1]。“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6]。在革命战争年代,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革命的队伍不断壮大,后勤的补给持续有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斗争精神成就了党的伟业。虽然人们的意识和思想随着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社会关系的改变而改变,但道德、哲学、政治、法律等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有其历史继承性。斗争精神依然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和体现伟大斗争中的“以人为本” 及“思想为引”。和平及建设时期,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更应该鼓起斗志、锻炼胆魄、磨炼意志、增长才干,以顽强和担当的精神面貌做新时代实现美好社会目标的坚强“战士”。同时,新时代弘扬斗争精神最主要的问题之一是民族复兴“依靠谁”“为了谁”。毛泽东曾经认为,“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12]。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领导干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1]。把人民的事业用“战争”来对待,这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状态。现实生活中,有些党员领导干部存在工作作风懒散,脱离群众,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错误工作意识,对民族复兴的大业势必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弘扬斗争精神就是要克服这种工作方法和工作状态,深刻认识“四大考验”,尽力消除“四大危险”,以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态度和“斗争”及“赶考”的姿态,争取最好的工作成效。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致力于团结一切力量,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伟大工程,这使人民性的价值追求具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实践中,以人民作为新时代斗争精神作用主体的同时,共产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人民中的先进群体,更应在发扬斗争精神中体现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员及党的领导干部的党性决定了要与一切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言行做坚决斗争。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13],表明了领导干部更应发扬斗争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夯实伟大斗争的基础。

三、新时代斗争精神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时代是思想的源泉,紧跟时代步伐,紧贴人民的命运与幸福,紧密关注时代与实践所提出的重大课题并予之解答,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得以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奥妙之处,也是党取得革命战争胜利、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飞跃性发展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并弘扬斗争精神的重要论断,体现了其时代的价值和创新的品质。

(一)推动了思想意识和斗争精神元素的与时俱进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4]。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我们“伟大的认识工具”,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立足当代中国的实际,丰富时代理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主张的与时俱进。新时代所提出的必须要发扬与坚持的斗争精神不是简单的继承与应用,而是党根据时代变化与发展,所作出的重要论断,其具有深刻的规律性、清晰的针对性和鲜明的时代性。这一重要论断的精神特质是具有科学的哲学抽象性和时代问题的概括性。发扬斗争精神符合意识能动性的原理。即人们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与计划性,并且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在意识的指导下人们可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毛泽东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5]。这对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深刻启示。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16]。中国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必须重视思想层面的发展与进步,让理论创新引领社会发展。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提出迎合了这个时代国家发展中凸显的挑战,是思想意识和斗争精神元素的与时俱进,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新时代斗争精神属于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范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包括思想、理论和实践的逻辑,其中,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斗争精神是这个思想中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丰富了顽强拼搏语境的时代话语表达

思想及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承载着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价值观念的话语体系也需要不断丰富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斗争精神是具有时代意义和针对性的话语表达,但不再单纯是传统语境中内涵意义上的表达。一是关于斗争精神的语境方面与传统的语境有所不同。目前,国际国内环境相对和平稳定,不存在疾风暴雨式的斗争和冲突,但还存在社会矛盾,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针对国际形势深刻变革,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四大风险”“四大挑战”等经济、政治、文化等问题亟待解决,也就是说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曾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10]。二是关于新时代斗争精神的内容方面,过去所指的“斗争”,无非是阶级斗争,各团体、组织的斗争等,当时发扬的斗争精神面对的对象和问题也与现在有所不同。新时代的斗争精神不是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呈现的“无情的揭露和打击”,也不是短期的以经济和政治斗争为目的的“运动”,更不是简单的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阐述的斗争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同样,发扬斗争精神也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就是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亮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扬斗争精神,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深远的战略考量。三是关于新时代斗争精神的适用范畴和作用边界,与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也已不同。新时代斗争精神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排除各种艰难险阻的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10]。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斗争表现和斗争方式具有了时代的特征。四是发扬斗争精神的原则和方法更加灵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策略方法,讲求斗争艺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合理选择斗争方式、把握斗争火候,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策略问题上灵活机动[10]。五是新时代斗争精神在某些领域更接近于奋斗精神的运用。从概念上讲,奋斗精神是不怕艰苦、顽强拼搏的斗争精神,但与斗争精神相比更侧重于个体美德的表达;斗争精神是激发奋斗精神的一种内在动力,行为表现的力度比奋斗精神更强烈一些。不过,在针对外部矛盾的解决时,更多体现的是主体斗争精神的表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节点,面对世界百年未遇的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斗争精神”的提出,体现了非凡的政治勇气、高度的理论清醒和深刻的思想创新。新时代伟大斗争精神不仅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还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理论之窗,丰富了具有思想引领的时代话语。

(三)增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实践动力

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提出深化了对实现党的奋斗目标的深邃思考。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丰沛强大的精神推动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发扬斗争精神进行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也都将在继往开来的自强、奋斗、永不退缩中实现。在面对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出现的艰险境地和挑战,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迎难而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因此,发扬斗争精神,既可以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的世情党情和国情,认识到党和国家进行伟大斗争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又可以鼓舞和支持全体人民奋勇前行,共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斗争”和实践。目前社会上偶然存有“躺平”的意识倾向,这种现象是十分危险的,对国家及个人的发展均有影响。“躺平”意识倾向表明在发展面前止步不前,在挑战面前消极应对,特别对年轻人意味着缺乏理想、无所作为,实际上是缺乏奋斗和斗争精神。这种现象在欧美等国家已经出现。我国新时代斗争精神的提出和弘扬正当其时,就是要克服“内卷”和避免“躺平”,以斗争的姿态投入到实践中去,逐步实现个体的理想和民族的复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史。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70年代后,关于斗争及斗争精神基本淡出了视野。然而,新时代回避和放弃斗争精神就是放弃了前进和发展的动力。自从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斗争”及“斗争”精神的重要性,可以说,开启了新时代发扬斗争精神的实践大幕。新时代斗争精神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践的精神引领和精神保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固然需要激情,需要发扬斗争精神,但同时也要既斗争又合作,在斗争中合作,在合作中斗争,以精准的合作促斗争,团结有利因素,增强斗争精神的实效。

中华民族几千年永续发展的成功密码之一当得益于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带领人民群众发扬斗争精神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百年党建的成功经验足以证明,接受向上向善精神感召所焕发出的强大意志力、战斗力、凝聚力,是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强敌、取得一切成就的信心能力所在[17]。斗争精神应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推动力。当然,发扬斗争精神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它既不是口号,也不是意象,需要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和实践的动力,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为人民的美好生活创造中,要针对斗争对象发扬斗争精神,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党的目标奋勇先行。

猜你喜欢

斗争精神时代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领导干部要勇于斗争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强迫症患者的孤独斗争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以斗争精神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拿出精神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