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2-11-23李长春

西北园艺(综合) 2022年4期
关键词:细菌性病斑田间

李长春

番茄既是蔬菜,又可以当水果食用,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深受人们喜爱。 在生产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各种病虫害,使番茄产量和品质下降,影响菜农的经济收益。细菌性斑疹病是番茄常见病害, 在露天栽培和设施栽培中均可发生。 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又称细菌性叶斑病,可使番茄产量降低10%~30%,严重时减产幅度可达50%以上, 合理有效地防治番茄班疹病是保证番茄优质高产的关键。

1 症状表现

苗期和结果期均可感病。叶片染病时,先是下部老熟叶片发病,然后蔓延到植株上方,发病部位产生水渍状小圆斑,边缘比较明显,病斑略下陷,后逐渐由黄色或淡绿色变为褐色,最后中央形成灰色或褐色病斑, 慢慢扩大成不规则形斑点,病叶对着阳光透视,病斑周缘可见黄色晕圈。 叶脉上感病时,沿叶脉串生多个病斑。 湿度高时,病斑处有细菌脓液。叶片因为病害导致畸形,易产生落叶现象。

茎部染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点,随后病斑逐渐增多、 扩大。 病斑颜色从透明到灰色,棕色,最后变成黑棕色,病斑从圆形到椭圆形,边缘略高,呈疮痂状。 发生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使一段茎干变黑。 侵染花芽,萼片上会形成许多黑点,当黑点连接在一起,萼片变干,不能正常开花。

番茄幼果被感染, 形成小的黄色水渍状斑点, 病斑周围通常能长时间保持绿色, 然后变灰, 周围有一些中空的果肉。 有时有黄白色晕环,通常很浅,可能会延伸到果壁。 番茄成熟变红时,果实表面病斑绿点不会变红。

2 传播途径

细菌性斑疹病在番茄植株、种子、病残体、土壤和杂草上越冬。条件合适时,细菌主要从伤口侵入,也可从茎、幼果角质层和花茎侵入,侵染种脐或种皮,使种子带菌。 病健果混合收获,细菌会污染种子,导致种子上滋生细菌。细菌可通过风雨传播,或通过农事操作、昆虫、土壤和水侵染传播,可在田间发生多次侵染。 另外,采用喷灌栽培有利于病原菌传播, 出现病株可以感染整个区域。

3 发病规律

早春气温低,低洼地块,田间排水差,设施栽培关棚时间过长, 植株表面有水滴或潮湿状态,是番茄细菌性斑疹病发生的重要诱因。 湿、冷、低温多雨、喷灌均有利于病害发生,一般喷灌比滴灌或沟灌发病重;叶面结露时间长,感染概率高;播种带菌种子导致幼苗发病;地块环境温度低于25 ℃,湿度80%以上利于发病。

4 防治措施

4.1 物理防治

1)选用良种。 选用优良品种,如粉都312、T737、石番28、石番33、金粉108、石红401 等耐病抗病品种。

2)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用55 ℃温水浸泡种子30 分钟,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浸泡1 小时, 或用4%农抗120 瓜菜烟草专用型100 倍液浸泡12 小时,捞出晾至半干后直接播种。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和50%富美双可湿性粉剂按1 ∶1 混合,加入种子质量的0.3%拌种,发芽后播种。

3)合理轮作。 合理选择地块,避免与番茄、辣椒等茄科、葫芦科蔬菜连作,与非茄科、葫芦科蔬菜轮作3 年以上,减少田间菌源。

4)清洁田园。 及时修剪、打杈,摘除病叶病果,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园深埋或焚烧。在拔除部位撒施生石灰或草木灰, 防止病菌积累和传播。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及周围的杂草,清理残枝残叶,带出田园集中处理,减少病源。保护地栽培时,要在收获后灌水密闭闷棚,高温高湿可促进残留组织的分解和腐烂, 降低致病菌的存活率。

5)加强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和堆肥; 酸性土壤每亩均匀撒入80 kg 生石灰,能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采用滴灌和沟灌,避免大水漫灌和喷灌;田间湿度较高时,避免整枝打杈等农事作业;移栽避免伤根;合理密植,增加田间透气性;喷施叶面肥,提高植株抗病性;设施栽培要注意通风,控制好棚内温度和湿度;合理灌溉,避免过多浇水。

4.2 药剂防治 发病早期及时进行药剂防治。可选20%噻菌灵悬浮剂6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 倍液,或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 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 或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400 倍液, 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 600 倍液, 或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 600 倍液,或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 天喷1 次,连续2~3 次,可有效防治番茄细菌性斑疹病。

猜你喜欢

细菌性病斑田间
陕西黄龙:春来好时节 田间农事忙
历史上那些骇人的细菌性传染病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调查与预防浅谈
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调查研究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一份从田间地头到人民大会堂的报告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Ophiognomonia castaneae协同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致病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