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散文语言密码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22-11-23张冰凌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抒情散文意象

张冰凌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 河南济源 459000)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素养尤为重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而高中散文的教学争议是最多的,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时往往无所适从、难以确定,更无法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的第七单元入选了“写景抒情的散文”,在单元教学任务中要求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强调了语言品读的必要性和关键性,通过作者个性化的语言表述来把握作者隐藏或显示的特殊情感,得以分享或产生共鸣,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王荣生教授也认为“散文教学应该完成两个相统一的教学目标。一是体认作者在散文中所传达的独特经验,进而丰厚自己的人生经验,二是通过学习散文,提升自己的阅读散文的知识与能力,即提升自己的语文经验[1]。”这就给我们指明了教学设计的方向,应从提升学生的阅读散文知识和能力入手。而优秀散文往往能够做到言和意的统一,朱自清说“文字就是思想”。要想体认到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就必须从文章所运用的个性化语言入手,批文入情,体会到作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地点对象产生的独特人生感悟。

这样,散文教学的重点就落实在语言的品读教学上,只有亲近文本,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揣摩体会,解读散文语言的密码,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与建构能力,从而提高审美能力,通过鉴赏或优美或悲伤或平实的散文语言,读懂内蕴的思想情感,落实到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上。

一、解读意象丰富的句子,提升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季羡林先生认为,一般讲到散文的应用,无外乎抒情与叙事两端。抒情接近于诗歌,而叙事则接近于小说[2]。写景状物的散文更多是体现其“抒情接近于诗歌”的特质,自然在抒情的时候也会借用一些诗歌的手法,特别是大量意象的选用,对表达情感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解读意象丰富而极具特色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独创性。

《荷塘月色》中“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两段,正是选用了丰富的意象,营造了诗一般的意境。广东一位教师就将其分行成诗歌的形式来排列,果然颇具诗歌的意境、韵味。教学时就可以从意象“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入手一一品读,那意境之美一点也不亚于唐诗《春江花月夜》的静谧唯美和《山居秋暝》的宁静清新。

而散文《故都的秋》,其中对众多意象的描写则完全是宋词的意境。“破屋”“浓茶”“碧绿天色”“训鸽飞声”“丝丝日光”“破壁腰”“牵牛蓝朵”“尖细秋草” “落蕊满地”“无声无息”“扫帚丝纹”“秋蝉残声”“秋雨索落”“都市闲人”等等丰富的意象,既有《醉花阴》的无奈幽愁,又有《天净沙》的幽远清冷。感受这故都的秋清静而又悲凉,这秋日里的郁达夫闲适而又落寞。品读意象自然探知郁达夫内心深深的清净悲凉,对故都的不舍忧虑,也体现了他为文为人的忧郁气质。

链接古代散文《登泰山记》,欣赏其泰山日出图。作者选取“大风、积雪、云雾、红日、东海”等意象,运用比喻、衬托以及各感官的互动等手法,写出了作者由期待而欣喜万分的情感变化。用笔极简,用情却很深。登高心自远,姚鼐找到了他心中的太阳!因病离开官场,仕途已然走到尽头,在人生的路口徘徊,他登泰山赏落雪,把赞美之情、攀登以历绝美的哲理融入了自然之中。坚守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这便是姚鼐告诉我们的自然之深味!

“作家能把平常的景象描写十分形象、逼真、有趣,常常得益于作家独异的情趣和精妙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孙绍振先生认为,文学形象是从优选的细节开始,细节要突出表达事物的主要特征,要必庸俗,求新颖[3]。所以选择解读那些具有独创性、新颖性的意象,方可体会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特殊情感。

二、解读句式多样化的句子,提升思维品质的灵活性

句式多样化的句子,如长短句、整散句等,往往有不同的表达效果。比如长短句,长句就是修饰成分多,结构复杂、字数较多的句子,短句就是修饰成分少、结构简单、字数少的句子,各有各的表达效果。通过解读体会作者独特的语气、鲜明的态度、隐藏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让思维变得敏捷、灵活,能根据不同语境和情感需要做出合理的语言表达。

比如,学习散文《记念刘和珍君》,开头就运用了一个长句,“‘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这个长句就长在修饰成分状语上,不惜用五十六个字来交代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缘由,真有山雨欲来、黑云压城、地火攒动、泰山将崩的感觉,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在这个时间段内内心压抑的沉重悲伤和愤慨之情。结尾时又呼应开头选用了另一个长句“至于这一回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这是回忆了可爱可敬、可惜可叹的刘和珍之后对全文的一个收束,五十五个字,表达了“事实即是明证”的观点,可正是由于那么多的修饰语才更凸显出刘和珍等人的勇毅和作者对未来的信心,若换作短句情感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岌岌可危。

鲁迅运用语言的高妙之处还在于短句的交叉使用。如描述刘和珍等遇害经过的句子“我没有亲见;听说,……”,写同去的张静淑君“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写同去的杨德群“也被击,弹从左肩入,……”这些场面用大量的短句来叙述,少则一字,多则八字,单独成句,就像一组慢动作的镜头,我们能读出鲁迅强压愤怒一字一顿地、咬牙切齿地把反动派镇压屠杀革命青年的凶残揭露无遗,又像是一组快速闪动的镜头,短枪连击,把对刘和珍之死的痛惜之情,对反动派的憎恨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整句的运用也往往能表达一些特殊的情感。浙江特级教师蒋军晶在讲授节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中节选内容《祖父的园子》时,按照大多数老师的做法,将文章当作一篇散文来处理。目标之一是“学习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采取的环节之一就是用朗读、默读、精读、老师读上句学生接下句等多种朗读方式来阅读两处运用整句的段落。

1.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蝴蝶愿意飞到哪儿就飞到哪儿……

2.祖父戴草帽我也戴草帽;祖父栽花,我也栽花;……祖父铲地,我也铲地,……

这样反反复复运用排比构成的整句、短句,完全是儿童视角,孩子口吻。读起来,韵律是那样和谐,画面是那样唯美。读者能明显感觉作者的自由、任性、调皮、可爱,一切都浑然天成,毫不矫揉造作。而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当时的“我”与现在的“我”处境却是如此的不同,才更会对往事充满留恋,让人产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共鸣。

三、解读矛盾对比的句子,提升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常用的技巧,就是把正反两面放在同一层面构成比较,或者把矛盾的双方集中到同一视域形成呼应。解读矛盾对比的句子,让学生能够辩证地理解作者矛盾而复杂的情感,从而结合写作背景,能够身临其境地对待人、欣赏景、分析事,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解读散文《荷塘月色》时,不妨从几组矛盾对比的句子入手:

(1)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2)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文学性的散文往往是高度个人化、符号化的,作者有一贯的、独特的抒情对象,也有个性化的、偏好的表达方式。换句话,就是某种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背景下产生的特定感情,如果时、地、人、事其中某项发生改变,就不会产生类似的情感了。所以《荷塘月色》中的矛盾语句正是此时朱自清内心的矛盾纠结,才有了这篇独属于他本人的散文。身处北方思念南方却不得归的矛盾,周围纷纷扰扰不断变革自己去毫无头绪方向不明的矛盾,追求唯美而现实骨感的矛盾等等,只能通过矛盾的表达来展示了。因言求意即可反推出他内心的纠结矛盾了。

再如,散文《故都的秋》结尾处,作者欲表达对故都的秋难以割舍的情感,就借用了对比这种手法。“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四组对比,连续追加,一比之下自见高低,无须赘言,读者自能领会郁达夫对故都那份浓烈、厚实、刚强、博大之秋的深厚情感。这种矛盾对比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间的异同,凸显被表现事物的典型特点,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给读者带来强烈的感染力。

古代散文《赤壁赋》,面对客人之悲,苏子之理是“变”与“不变”的对比哲学。时光一去不返,时事变化不止,但“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月缺月圆,只是形式上的变化而已,而其真正的实体却一点也没有变。人生亦如此,虽然人有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而一生也将有其恒久不变的一面。若从其变化一面来看,天地只不过是一瞬间而已,若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将与我永存,何必去羡慕他们明月江水呢?悟“变”与“不变”之理,冲刷了上文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愁。春去不必伤感,秋来无须烦恼;成功不必狂喜,失败无须伤心。在自然中获取力量,在人生里寻找乐趣,这便是成熟的苏轼,这才是旷达的苏东坡。

四、解读直接抒情的句子,提升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钱理群先生在谈到语文课程应有的性质时说:“中小学语文教育主要培养对真善美的追求。”而思维的批判性即强调在批判中去伪存真、弃恶扬善,既能准确评价批判他人他事,更能客观评价反思自己。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写景状物,最终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在借助意象来抒情之外,作者还常常直接抒情,这也是理解文意的重要途径,不容忽视。散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往往正是解读全文的钥匙,贵志浩先生提到现代散文语体中的“独语体”,就是专注于内心的灵魂拷问。积极解读直接抒情的句子,引起警觉和反思,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升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巴金先生的散文《小狗包弟》,讲述“文革”期间自己因无力保护小狗包弟,只好把它送到医院,小狗成了科研人员的实验品,巴金先生则久久陷入了心灵的煎熬,文章通过一系列直接抒情的句子做出了忏悔:

(1)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我不能原谅自己!

(2)一方面责备自己,……倒是我的幸运。

(3)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4)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在一个黑白颠倒的特定时代,人的尊严底线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又有多少人只能委曲求全地苟活于人间,而又有多少人在事过之后反而去粉饰太平或逃避不言。但我们读到巴金先生这些对自己无情解剖直抒胸臆的语句,就更能理解他内心深深的伤痛自责和无比的勇气决心!这也是回忆性的散文,晚年的巴金质朴真挚、勇于自剖的决心去回顾历史直面错误,也为自己赢得了“20世纪中国的良心”的美誉。

散文《囚绿记》中伴随着作者喜爱绿叶、囚禁绿叶、释放绿叶、怀想绿叶的叙事过程,始终穿插着作者的直接抒情语言: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绿是自然的颜色。

(3)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做无声的歌唱。

(4)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的囚人……愿它繁茂苍绿。

这一系列抒情句子不正是作者对绿喜爱、占有、惋惜、尊重、敬佩的感情变化吗?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正如画龙点睛的一笔,正如美味佳肴添加的味精,顿时让文章的内涵得以提升,让作者的情感得以抒发。

当然,每篇散文都是独特不可复制的,所以也不可能用统一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但佘树森说:“散文产生美感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语言文字的美。这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的确如此,无论有怎样的文体分类之争,无论从哪个角度开发教学内容,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都不能绕过对文本的深入细读,对语言的咀嚼鉴赏。只要我们抓住了语言这个“表”,仔细品读揣摩,必能直达文章的“里”——思想情趣,正所谓“因言求意读散文,由表及里探情感”,在解读散文语言的过程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猜你喜欢

抒情散文意象
抚远意象等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意象、形神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会抒情的灰绿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约会
对一只母豹抒情(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