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评估胸腰椎骨折术后愈合及功能康复的研究

2022-11-22张德龙李玉美周建华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伤椎压缩率植骨

张德龙, 李玉美, 周建华

1. 宜春市中医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2. 宜春市第三人民医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临床发病率较高,胸腰椎位于胸椎与腰椎移行区域,因此当形成应力集中表现后会造成胸腰椎骨折发生,目前临床针对胸腰椎骨折一般采取手术治疗,通过后路椎弓根撑开复位、固定,确保患者骨折椎体恢复至原有高度[1]。近年来发现临床存在较多因素影响植骨融合效果,因此通过对术后患者骨折预后和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对早期评价手术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多层螺旋CT(MS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通过图像重建可以对骨折术后恢复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对骨折椎体和附件等骨结构空间改变提供影像支撑,可为临床提供更为有价值的术后恢复信息[2]。本研究以胸腰椎骨折后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层螺旋CT(MSCT)评价骨折恢复效果,目的是为分析患者病情状况、选择治疗方法及评价患者预后提供科学的数据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宜春市中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采取切开复位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的102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的改良Prolo功能评分将患者分为优良组(72例)和一般组(30例)。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性别、吸烟、饮酒、受伤原因、骨折节段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年龄18~59岁;患者具有外伤病史,表现为脊柱畸形、疼痛及活动受限,入院后接受CT、X线检查确诊为胸腰椎爆裂骨折,均为单节段骨折;患者未出现明显的脊髓神经功能损伤,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分级≥D级;术前综合评估患者存在明显的脊柱高度丢失,需要实施植骨治疗,均由我院同一组医护人员实施手术;患者术后至少接受了6个月的随访观察,数据资料完整;研究方案符合我院医学伦理专家组要求,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患者因骨质疏松、脊柱肿瘤或脊柱结核等疾病诱发胸腰椎骨折;甲状腺功能疾病患者;痴呆、智力障碍等患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合并全身多处骨折、损伤,严重的开放性创伤等患者;伴有严重的肾脏疾病、代谢性疾病、凝血系统疾病等患者。

1.2 方法

手术方法:患者麻醉满意后俯卧,以患者伤椎作10~12 cm后正中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切开后在骨膜下分离竖棘肌,暴露伤椎和相邻的椎体棘突、椎板、关节突,在伤椎上下两个椎体椎弓根进针点置入定位针,透视满意后进行扩孔,置入椎弓根螺钉,使用预弯钛棒撑开固定,确定位置满意后将伤椎一侧椎板开窗切除,根据情况取出骨折块并打入植骨棒复位,同时植入同种异体骨颗粒填充,确认伤椎高度恢复效果使用横连杆连接,冲洗创面采取胶原蛋白海绵进行覆盖,留置引流管后结束手术。

检查方法:采用GE公司Revolution CT设备,管电压100 kV,管电流120 mA,层厚0.5 mm,层间距0.5 mm,以伤椎椎体为中心开展扫描,根据得到的相应脊柱节段图像,通过测定、计算,获取CT值、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伤椎后缘压缩率数据。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用于腰腿痛患者自我评价功能障碍的问卷调查表,共有10项,每项有6个备选答案(0~5分,0分表示无功能障碍,5分表示功能障碍最明显)。将10个项目的选择答案得分累加后,计算其与10项最高分合计(50分)的百分比,即为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3]。指数越接近100%,则功能障碍越严重,0%为正常。

改良Prolo功能评分:主要包括疼痛、日常生活状态、工作状态、服用药物情况4个项目,每个项目评分范围为1~5分,最高总分为20分、最低为4分。4~8分的临床疗效为差,9~12分疗效为可,13~16分疗效为良,17~20分疗效为优[4]。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椎体影像学指标比较

术前,优良组和一般组的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伤椎后缘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优良组患者的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测定值均小于一般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椎体影像学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CT值、ODI值比较

术后3个月、6个月,优良组患者的CT值大于一般组,优良组患者的ODI值低于一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CT值、ODI值比较

2.3 影像学资料

某32岁男性患者,交通事故导致T8椎体骨折,A、B分别为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的CT图像水平面及矢状位CT图像,可见CT值逐渐增大,骨折处逐渐愈合。见图1。

图1 某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前(a)及术后6个月(b)的CT图像结果

3 讨论

胸腰椎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目前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但是术后骨折愈合是人体生物修复过程,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骨组织坏死会对应力刺激反应较为明显,因此在不同的力学因素变化下均会对成骨效应细胞增殖和分化产生影响[5]。植骨手术治疗可以对椎体高度进行恢复,确保脊柱的稳定性,但是通过固定器械很难实现伤椎前柱理想的负荷状态分布,而且椎体的骨质会受到不同程度压缩,因此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会出现椎体高度恢复后形成内部空腔,严重的会出现断钉等内固定失败发生,因此了解患者植骨术后骨组织愈合恢复情况对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6]。

本研究发现,术后3个月、6个月,优良组患者的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测定值均小于一般组,说明胸腰椎骨折后椎体内植骨成形术可以恢复患者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度。CT值是通过像素点相对性物质对X线的平均衰减量数值的体现,能够对不同物质密度开展评价,且其值越大,密度越高,植骨块属于松质骨和皮质骨联合打压形成,因此植骨区域CT值高于松质骨,低于致密骨[7]。本研究中术后3个月、6个月,优良组患者的CT值大于一般组,优良组患者的ODI值低于一般组,CT值越高,表明植骨密度越高,骨量越大,同时结合患者椎体压缩率减小,Cobb角减小,伤椎高度恢复,可以说明植骨疗效显著,同以往研究结果一致[8,9]。

CT检查通过图像重建可以对图像进行窗位、窗宽以及图像旋转全方位分析患者病情变化,重组出类似线平片效果的三维图像,了解骨折椎体和附件等骨结构在空间上的变化,有研究在腰椎椎弓根分析发现椎弓根松质骨高度和宽度占整个椎弓根高度和宽度的50%左右,大约是皮质骨厚度的1.8倍,每个椎体上下壁的皮质骨厚度相似,因此通过对CT值开展分析可以对术后患者骨折恢复情况进行一定程度反映[10,11]。还有研究分析了不同密度患者伤椎前后缘压缩率、Cobb角及CT值,结果发现,不同密度患者伤椎前后缘压缩率、Cobb角恢复情况基本相当,其中骨移植效果较好表现为骨移植区域相对密度的数值在410~510 Hu,当超过此数值后骨移植密度接近低密度组,骨移植效果则不明显,因此证实了不同密度患者的治疗效果接近[12]。

笔者在应用CT检查时也总结了一些经验,CT成像图像治疗一般取决于扫描层厚,层厚大图像阶梯状显著,会影响观察,而扫描层厚变薄,分辨率提升,图像的真实性更高,但是会增加扫描层数,可能引发机器发生故障[13],此外,CT阈值的设定可去除无关组织对骨的遮挡,但是不应设定过高,过高可能造成原先正常的骨组织会出现许多稀疏影、假孔或假骨质缺损[14,15]。本研究采用CT检查分析了CT值同患者术后骨折愈合之间的关联,证实了CT值是一种可行判断骨愈合的方式。但是研究纳入病例数量少,CT值测定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扩充样本量、开展前瞻性研究论证分析。

综上,对于胸腰椎骨折后行椎体内植骨成形术治疗的患者,植骨区CT值增高可提示骨折部位内部骨质逐渐形成,植骨区密度增加,CT值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骨折愈合的效果。

猜你喜欢

伤椎压缩率植骨
经皮伤椎强化联合经皮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短节段固定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效果观察
水密封连接器尾部接电缆的优化设计
缠绕垫片产品质量控制研究
某型飞机静密封装置漏油故障分析
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观察
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比较研究
分布式多视点视频编码在应急通信中的应用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多孔钽棒联合植骨治疗成年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研究
腰椎附件结构性骨块植骨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