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及路径

2022-11-22任凤国张艳霞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稿件

吴 静 任凤国 张艳霞

(1.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研处,北京 100042; 2.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育学院,北京 100042)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做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对全媒体时代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为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印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2015年2月9日,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教社科〔2015〕1号),提出加快高校出版融合发展步伐。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号),提出加快融合发展。为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纷纷支持和推动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努力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优势互补、一体发展。高职学报在繁荣学术研究、推动文化创新、引领科技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事关高校出版工作改革发展和学术期刊高质量创新性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新兴媒体、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媒体融合发展迈向纵深,传播内容、形态、渠道日益多元,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升级也成为大势所趋。然而,受各种因素制约,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艰难,发展相对缓慢、落后。高职学报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晰自身的发展困境,积极主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1 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的困境

本文以RCCSE(Research Center for Chinese Science Evaluation,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收录的18种北京市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综合类1种,社会科学综合类17种)为调查对象,通过不同方式,调查其投稿方式、微信公众号、出版周期等情况,从而分析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的困境及其制约因素。

据2020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第六版),在18种北京市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的评价结果中,9种被评为A等级(核心期刊),其中,自然科学综合类1种,社会科学综合类8种;2种被评为A-等级(扩展版核心期刊);1种被评为B+等级(准核心期刊);2种被评为B等级(一般期刊);4种被评为C等级(较差期刊)。因此,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1.1 采编技术应用能力低

高职学报提供的投稿方式一般有3种:(1)只用电子邮箱;(2)只用采编系统;(3)既用电子邮箱又用采编系统。通过核实各期刊的征稿启事或稿约,对RCCSE收录的18种北京市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的投稿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1种只用电子邮箱,占61%;3种只用采编系统,占17%;4种既用电子邮箱又用采编系统,占22%。可见,被调查的高职学报仍多采用电子邮箱的投稿方式,采编系统的使用率偏低,反映出高职学报的采编技术应用能力不高、编校手段陈旧的问题。

在编辑工作实践中,电子邮箱的投稿方式日益显现出稿件处理效率低的弊端。作者通过电子邮箱投稿后,不能实时查询稿件受理状态,只能频繁地发电子邮件或打电话询问稿件审理进度,这使责任编辑不得不疲于回复邮件或接听电话,给编辑部的工作造成了很多困扰。责任编辑要对收到的稿件进行统一登记、编号,并通过电子邮箱向作者反馈信息和稿件受理状态,并回复作者的询问,这一过程既烦琐又容易出现差错。

1.2 传播力弱

高职学报具有定向、定期发行的特点,有明确的受众,有较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有较稳定的发行量。高职学报传统纸刊主要是通过赠阅交流、订阅等方式传播,范围有限。近年来,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传播渠道日臻成熟。微信是当前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其消息机制为动态消息传播提供了一种极其便利的方式,可弥补纸刊传播的限制。微信公众平台具有认证功能,安全可信,可以避免PC端网页中一些中介机构伪装学报官方网站欺骗作者的现象发生。通过在手机端微信公众平台搜索期刊名,对RCCSE收录的18种北京市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的微信公众号开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只有6种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占33%。可见,被调查的高职学报微信公众号开通率偏低,反映出高职学报的传播力偏弱,导致学术内容在当前网络环境中不能及时传播。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学报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建设和利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普遍存在功能模块开发不足、推送内容单一、推送频率不高、原创内容较少等问题,阅读量和关注人数也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个方面。

一是高职学报编制少且缺乏数字出版专业人才。编辑人员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无法完全胜任新媒体工作,欠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内容加工和组织能力。编辑人员在处理完编辑工作和编务工作外,再进行微信公众号的功能开发和完善、图文处理、文字编辑、数据上传、信息推送以及用户交流等,就会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一些技术性的问题仅依赖编辑技能无法完成,导致很多高职学报的微信公众号形同虚设,无人问津,未能充分发挥其服务期刊和读者的作用。

二是学术论文不易满足人们碎片化、图像化的阅读需求。高职学报的内容讲究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具有理论性、专业性、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逻辑性等学术特征,能满足人们对深度信息和真实准确信息的需求,但在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和传播的难度较大。此外,高职学报虽然以纸质内容为依托,借助网络传播渠道,但仅仅是把传统纸质出版的“千刊一面”变成互联网出版的“千网一面”,展现方式比较枯燥,传播方式为信息的单向传递,很难引起读者兴趣。

1.3 出版时滞长

高职学报出版的时效性主要受刊期、出版流程、出版模式等因素的制约。通过核实各期刊的封底,对RCCSE收录的18种北京市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的刊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种是季刊,占50%;6种是双月刊,占33%;2种是月刊,占11%;1种是半月刊,占6%。被调查的高职学报的刊期以季刊和双月刊为主,反映出大多数高职学报的出版周期较长。高职学报的出版流程包括审稿、编辑、排版、校对、印刷等环节,传统出版模式通常是先纸刊整期出版、后互联网出版,只有每期内容完全确定后才能编辑出版[1],对学术内容的快速传播构成了明显的瓶颈,不能适应作者对成果发表的时效性要求。

如果论文发表不及时,就会使一些本来很有意义的成果因出版时滞过长而失去时效性、新颖性。出版时滞越长、论文发表越晚,研究成果丧失首发权的风险就越大,学术创新的影响力、知识的利用价值也必将会降低。

2 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的路径

高职学报普遍受技术、人才、内容、刊期等因素制约,处于采编技术应用能力低、传播力弱、出版时滞长的困境。在此现实困境下,谋求与成熟、集成、权威、专业的数字出版平台融合发展,是当下高职学报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创新探索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国内涌现出一批高效、智能的全流程数字出版平台,为学术期刊提升办刊质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出版创新与知识服务模式,在助力学术期刊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出版融合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一些高校学报把论文编辑权保留,把期刊的发行和经营交给第三方公司,借助规模化的数字平台扩展学报的影响力[2]。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平台合作,是绝大多数学术期刊数字化融合发展、扩大影响力的重要渠道之一[3]。大型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拥有规模化的知识信息资源,具有强大的超文本和超链接检索功能,已实现互联网出版、电子出版和手机出版等出版方式,充分显示了数字出版的强大优势[4]。

2.1 发挥采编系统优势

高职学报要发挥采编系统的优势,利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出版方式,促进编校手段变革,弥补电子邮箱投稿方式的弊端。采编系统又称远程稿件处理系统,面向期刊采、编、审、校、发全流程业务,实现从投稿到稿件发表整个过程的全方位信息化管理,对学术期刊吸引优质稿件、建立高效规范的审稿流程、组建高水准的审稿专家队伍、提高精细化办刊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采编系统逐渐呈现出智能化的特点。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基于期刊编辑部的应用场景,通过一整套智能化工具,在投稿方面为作者提供方便,在审校、检测稿件重复率、推荐审稿人等方面辅助期刊编辑部的业务决策,使编辑流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使编辑部的工作更高效、便捷。

2.1.1 智能投稿

智能投稿工具基于最新的碎片化技术和云计算技术,使作者投稿成为一件轻松的事情。作者上传文档后,系统自动校对稿件格式、要素是否齐全,提醒作者重新修改再投。同时,系统自动将文档碎片化,转换成标准的XML格式,提取标题、关键词、参考文献等信息,使作者节省了投稿、修改稿件时间,无须再做重复的复制粘贴工作。作者按自己投稿注册的账号和密码进入采编系统,既可以自助投稿、随时更正自己的信息,又可以随时查询稿件审理进度,了解稿件处于流程中的哪个环节,无须频繁发电子邮件或打电话向编辑部咨询稿件情况。系统自动登记稿件和统计稿件信息,能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人工登记容易出现的差错;系统自动提取作者发文情况、学术简历等信息,有助于编辑部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

2.1.2 智能审校

智能审校工具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实现易错词、敏感词、文章逻辑、上下文重复等多维度审校。智能审校工具能够自动检验学术文献的文件合法性、结构完整性、逻辑正确性、内容正确和规范性、学科专业性,既遵循行业国际通用的出版规范和审校标准,又能够满足学术文献基于某一学科的行业标准或者单一期刊出版社自身的出版标准。此外,学术期刊对于语言、体例、公式、图表、符号的精准度要求尤为严谨,通过智能审校工具把这些最烦琐和精细的重复性工作交给机器来处理,为编辑节省了更多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审校工具对自定义格式的参考文献提供自动、高效、精准的引文在线审校,比对源涵盖全球各级各类文献,能够充分保证引文的正确率。通过先进的云计算架构,系统自动推送相似文献,有助于编辑全面客观了解并快速判断稿件的创新性。

2.1.3 智能查重

学术不端检测工具将被审稿件与海量文献进行比对,自动生成检测报告,为编辑部审查稿件提供了便捷、有效的预审手段和客观准确的技术服务。系统自动查找和比对相似文献,提供“文字复制比”“重复字数”等抄袭检测信息,帮助编辑在初审环节快速、准确、客观地衡量稿件质量,有效识别论文作者剽窃、重复发表等学术不端行为,从而提高初审的工作效率,避免低质量稿件的发表。在收稿时将不符合期刊办刊宗旨、写作不规范、经学术不端检测文字重复率过高的稿件直接退稿,可以帮助编辑节省大量时间甄别稿件,减轻初审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2.1.4 智能推荐

专家遴选工具在外审环节智能推荐最适合的审稿人供编辑部选择,帮助编辑部组织或更新审稿专家队伍,建立高质量的审稿专家库,降低拒审率。系统通过建立和匹配文章和学者画像,构建学术信息传播与人际关系网络,最终实现多维、多源的审稿人智能推荐,从而满足编辑部在选择审稿人时的多样性需求。系统提供2种推荐维度,即按专家近年学术成果推荐和按专家审理历史推荐。前者基于专家近年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推荐,后者基于专家为期刊已审完的文章进行推荐。所有智能推荐都依托于客观存在的学术成果而进行的大数据统计分析,保证了智能推荐的准确度。

使用采编系统,不仅能保证稿件得到及时处理,缩短审稿周期,而且能永久保存每篇稿件审理过程的清晰记录,避免编辑对审稿意见的误操作和修改,保证用稿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审稿专家还可以随时补充自己的审稿意见、阅读其他匿名审稿专家的评审意见,进一步提升审稿效率。

2.2 探索新型出版模式

高职学报要依托优势出版平台,积极探索网络优先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全媒体出版、域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获得与核心期刊相对平等的被索引机会[5],提供高效精准的知识服务,提升知识服务能力,实现从数字化内容服务到知识服务的转型发展。

2.2.1 网络优先出版

网络优先出版是指在符合国家出版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将编辑部录用并定稿的稿件,于正式印刷之前,借助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以互联网、手机等数字出版方式,在具备网络出版资质的数字化知识服务出版平台上提前发布印刷版期刊的内容。

学术论文的网络优先出版在缩短文献发表时滞、快速确认科研成果首发权、加速学术传播与交流、增强信息时效性、促进科学发展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网络优先出版不仅能够为有重大创新观点的高质量论文设立快速发稿通道,保证作者的研究成果首发权得到确认,迅速抢占竞争主动权,不断提高我国的科研水平和软实力;而且能够有效解决纸质期刊的出版时滞问题,缩短稿件出版和知识传播周期,加快学术成果传播和知识更新速度,提高学术信息利用价值。

2.2.2 增强数字出版

增强数字出版是指将与文献有关的图、表、数据、推导过程等以附属材料的方式实现出版。通过多媒体形式增强内容表现力与可理解性,将文献转化为数字化学习研究工具,易于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和更多读者学习、应用。

增强数字出版模式是内容融合的主要体现,通过综合运用多种内容运营方式,将学术文献与科学数据进行链接,提升整合能力。增强数字出版以交叉链接、多媒体数据、开放共享为理念,通过“静态文本”加“关联数据”的方式,大大增强了学术论文承载科研成果的能力。增强数字出版具有内部及外部链接功能,补充出版了原印刷版无法承载的高清图片、音视频媒体文件、公式推导过程等附加材料,丰富了出版内容,改进了传统阅读方式的不足,是国际上流行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

2.2.3 数据出版

数据出版是指通过互联网出版的方式来发布数据,以数据论文和数据集的方式实现。数据论文主要提供学术数据及其相关的信息,包括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等,但不一定提供科学结论。

2.2.4 全媒体一体化出版

全媒体一体化出版强调多渠道的同步出版,即一方面以传统方式进行纸质出版,另一方面以数字形式通过互联网、手机、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同步出版。全媒体一体化出版模式是传播渠道融合的主要体现,通过综合运用多种传播渠道和手段,在多个出版平台上对出版内容进行深度开发和加工,实现一次性生产、多媒体发布,增强学术传播的时效性。

2.2.5 域出版

在数字出版中,期刊编辑部按学术规范处理完稿件后,根据稿件内容决定编入哪个专题栏目,这个专题栏目就是“域”,按“域”组织发布和出版传播数字论文就是期刊的域出版[6]。域出版基于最先进的期刊数字出版技术,打破国内期刊数据库数字出版模式,从PC端、移动端全终端清除学术阅读障碍,全面提升学术阅读体验。

2.3 加强新媒体编辑力量

高职学报要加强新媒体编辑力量和技术力量,重视微信公众号的开发、建设和利用,通过新媒体推送手段提升优秀文章传播效果。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微信公众号建设已经成为学术期刊探索新型出版模式、推动学术成果大众普及和应用转化的新路径。许多学术期刊开设微信公众号推送本刊论文和学术资讯,以拓宽学术期刊传播渠道,提高学术期刊传播影响力[7]。高职学报可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高级开放接口,将学报原有的官方网站、采编系统等嵌入到微信公众平台上来,搭建起“纸质学报、采编系统、微信公众平台”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内容生产和传播体系,支持采、编、审、校、发全流程业务核心环节的主要功能,为作者、编辑、审稿人、读者提供跨终端的融媒体出版服务平台,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一是满足作者移动投稿和查稿需求,为作者提供在线投稿、稿件状态查询等服务,提供稿件状态动态变化即时通知、催修改稿通知、催清样通知、退稿通知、录用通知等;二是满足编辑人员移动办公需求,为编辑人员提供从收稿、审稿、编辑、发送邮件、统计稿件信息,到信息发布、内容发布、优先出版和读者关系维护等全方位的服务;三是满足审稿人移动审稿需求,为审稿人提供送审邀请通知、催审通知等服务;四是满足读者移动阅读需求,为读者提供论文查询、检索、阅读和分享服务,提供更加友好、信息含量更高的富媒体服务。

高职学报要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充分释放人才活力,提高新媒体编辑人才吸引力和竞争力。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随着媒体融合发展迈向纵深,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向融媒型和全媒型深化发展,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人才,具有融合思维的全媒型人才已成为数字内容产业的迫切需求和未来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着力点[8]。

3 结语

在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高职学报数字化转型升级,必然要从生产方式的转变、传播能力的提升入手,进而逐步实现向知识服务模式的转型。鉴于采编技术应用能力低、传播力弱、出版时滞长的问题,高职学报要充分发挥采编系统优势、积极探索新型出版模式、加强新媒体编辑力量。在全媒体时代,高职学报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坚持一体化发展,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选题策划、论文采集、编辑加工、出版传播的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生产力、传播力、影响力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稿件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哈尔滨音乐学院“学术期刊”创刊暨《北方音乐》改版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征集汽车电子类稿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整合品牌栏目征集优秀稿件
总局首次开展学术期刊资质审核认定
学术期刊评价指标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