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门头沟区旅游民宿发展模式、困境与建议
——以洪水口村和白虎头村为例

2022-11-22何艳琳崔建裴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门头沟区白虎精品

何艳琳 崔建裴 李 耘 杨 栋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2442; 2.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委会,北京102311; 3.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委会,北京102309; 4.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双塘涧村委会,北京102311)

0 引言

民宿是自然生态与当地居民生活完美融合的一种乡村住宿形式,以旅游民宿主人文化和管家式管理为突出特色,特别受高端客户青睐。乡村旅游的常态化,带动了乡村旅游民宿的快速发展。2004年,北京市门头沟区被定位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1]102,原以矿产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不得不面临着资源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了更快地实现转型,门头沟区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引资入村,依托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发展旅游民宿业,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生机。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和斋堂镇白虎头村,分别依托景区资源和农业资源两种不同模式发展旅游民宿,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试图通过分析门头沟区旅游民宿发展模式及其面临的困境,实现资源与民宿最佳结合,以提升乡村旅游民宿吸引力,促进乡村发展与振兴。

1 门头沟区旅游民宿发展概况

近些年,门头沟区政府结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旅游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LB/T 065―2019)、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指导意见》,先后出台了《门头沟区乡村振兴绿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实施方案》《“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扶持办法》相关文件,以鼓励和支持精品民宿提质升级,并明确了未来几年精品民宿发展方向和资金倾斜政策,同时推出“大额度、长周期、广覆盖”的精品民宿政策服务包[2]57,推动门头沟区民宿产业向规范、理性发展。2019年底推出了北京第一家地区性的精品民宿品牌“门头沟小院”。2020年推出了“门头沟小院+”项目,覆盖41个村,地区精品民宿迅速拓展至57家,其中创艺乡居等4家民宿达到旅游民宿国家级“五星”标准[2]57。

1.1 洪水口村旅游民宿

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是北京市最偏远的村庄之一,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村子位于海拔高达2302米的北京最高峰灵山的山脚下,是京冀地区登山爱好者的必去之地,但耕地匮乏。1998年,依托北京最高峰灵山景区,村民在当地干部的带领下筹资筹劳建起了第一家乡村酒店——灵峰山庄,并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开发聚灵峡景区。2014年,借助新农村建设,村子在原来的宅基地上,依据原建筑面积将全村村民宅基地重新划分成大(建筑面积270m2)、中(建筑面积210m2)、小(建筑面积165m2)三种户型,建起了联排别墅,改善了村内环境。2016年,村民基本完成入住。村内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提升,为发展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村集体明确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众旅游逐渐普及,到景区的游客增多,洪水口村逐渐把视野转向乡村原汁原味的农家体验,催生了农家乐在村内遍地开花,并带动周边村子纷纷效仿。自2000年开始,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2016年接待游客达到3万人左右。

1.2 白虎头村旅游民宿

门头沟区斋堂镇白虎头村处于灵水举人村、双龙峡、爨底下、珍珠湖4个景区的中央位置,距最近的双龙峡景区5公里,传统产业是煤炭。2007年响应国家号召,村子将煤窑全部关停。白虎头村最初想依靠周边景区发展乡村旅游业,2009年提出了“分时度假”的理念,效果并不理想,其间也有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均以失败告终。

为了发展旅游业,白虎头村积极挖掘村内文化资源。村内十余处明清古民宅、悠久的枣树种植历史,都成为旅游发展的新资源被挖掘出来。白虎头村通过与农科院林果所携手,打造了以科普功能为主的“百枣园”种植基地,形成了独特的白虎头枣文化,并根据村内特色资源,推出了“采百枣,免费住民宿”的活动。在枣成熟季节,客人从百枣园采摘够100个品种的鲜枣,即可在民宿小院免费住宿。村子还通过不定期举办“寻味白虎头”美食比赛,每期一个主题,如全枣宴、酱菜大赛等各种推广活动,极大地提升了对游客的吸引力,提高了知名度,促进了当地旅游民宿发展。

2 门头沟区旅游民宿发展模式

门头沟区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乡村最早自发形成了农家乐。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人们对乡村旅游休闲的品质追求提高,农家乐逐步转型为乡村民宿或乡村酒店等形式。政府为促进乡村旅游民宿发展,利用政策不断提高精品民宿补贴限额,为“门头沟小院”及“门头沟小院+田园综合体”建设等项目注入了更大的活力。吸引外部资金进村,打造精品民宿,极大促进了区内各村镇旅游民宿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活力。

洪水口村与白虎头村因资源条件的差异,其旅游民宿发展模式各有独特之处。乡村元素是两村旅游民宿的主基调。

2.1 景区依托型

洪水口村依托景区资源发展旅游,形成了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洪水口村依托灵山景区和村内开发的聚灵峡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客源条件比较成熟,旅游民宿就是在原农家乐的基础上进行硬件升级发展起来的。村子知名度提高,促进了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游客也在逐年增多,带动了村内旅游住宿业的发展。

洪水口村自发形成了快捷酒店、居家和精品民宿三种村民个体经营模式,其中知名度高、收益好的是灵山木屋、小苗人家、向往时光等几家星级“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游客评价很高。这些精品民宿在设计理念上更偏重现代化风格,同时融入了不少不可分割的乡土元素。景区跟旅行社合作,推广一日游及团体接待,使得当地旅游民宿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民宿小院灵山木屋、小苗人家、向往拾光等已经成为网红民宿,推动了本村旅游民宿的发展,促使当地农家乐逐步向精品民宿转变。

三种村民个体经营模式互助互补,满足了游客需求,使洪水口村先后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在此基础上,政府牵头先后以“九九重阳节尊老活动”“中秋团圆美食活动”为主题组织了两届长桌宴活动,吸引了多家媒体争先报道,极大地提高了洪水口村的知名度,激增了游客数量。同时,在镇工会平台推出会员半价入住活动,进一步拓展了旅游的客源市场——企业团建市场,客流量不断增加。目前,村内已有精品民宿10多家,其中精品民宿品牌“门头沟小院”3家。在2017年新农村建成当年,由于灵山景区关闭,游客数量减少到只有15 000人左右,旅游年收入(包括景区门票收入)只有450万元。直到2020年年底,游客才增至30 000人左右,旅游年收入(包括景区门票收入)达到900万元,村内旅游发展呈良好上升趋势。

洪水口村将现代化与乡土元素结合,景区与旅行社联合,推进村内旅游民宿发展。全村70家接待户,因不同的格局、不同的接待对象、多元化的住宿接待标准,在旅游接待上游刃有余,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洪水口村依托景区资源,对环境精心打造,使旅游民宿每一处都透着精致,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

2.2 农旅一体化型

白虎头村挖掘内部资源,形成了农旅一体化型发展模式。白虎头村在发展精品民宿的同时,依靠市农科院等多个科研所帮助,开展林下经济,建成了高效食用菌大棚、日光温室草莓大棚,引进景观草、耐寒猕猴桃、鲜食玉米、食花百合等,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精品农业的转化,并推出了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如观光采摘、果树认养、小菜园认养等。精品农业的发展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促进了精品民宿的发展,真正地实现了农业与乡村旅居融合发展的农旅一体化发展理念。

白虎头村坚持原汁原味和原生态,打造“最乡村”生态宜居村,提出“最乡村”经营理念,为游客提供静谧的“最乡村”体验。对于旅游民宿建造,坚持保持当地房屋原貌,修旧如旧,运用当地木梁、石瓦、水缸、旧筐、锄头、茅草等营造住宿环境,充分展现出原生态的“最乡村”味道;对于住宿体验的舒适度,在原生态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体现高品质,让游客感受“最乡村”的生态宜居。

在当地政策支持下,白虎头村积极招商引资入村,打造精品民宿。2018年与地产企业朗诗集团签订了精品民宿开发框架协议,合作成立北京朗诗虎跃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诗乡居)。目前村内已有4个院落改造成精品民宿投入运营,引企引资入村,企业参与指导旅游民宿运营,打开了白虎头村以精品民宿为主基调的乡村旅游新局面。2020年的疫情让旅游业遭受重创,但白虎头村的旅游民宿当年营业收入仍达到了100多万元。有客人花7万元在朗诗乡居住28天的记录,展现了“最乡村”的魅力。至2021年底,全村共有9个院子经改造成精品民宿已经开始运营。

白虎头村从传统农业转化为精品农业,旅游民宿也从村民的生活空间拓展到让客人体验高品质乡村慢生活的最佳选择。“最乡村”的生态宜居理念,让游客感受到乡村原有的味道。

3 门头沟区旅游民宿发展困境

“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决定了门头沟区的旅游发展。长期的矿产资源开采给门头沟区造成了严重的生态景观破坏,而发展旅游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由于游客和当地居民缺乏生态意识,当地缺乏统一管理,产业人才支撑不足,门头沟区旅游民宿发展陷入困境。

3.1 缺乏生态意识

实践证明,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必须关注乡村生态功能。由于缺乏生态意识,对乡村生态功能保护措施不到位,随着游客不断增多,洪水口村灵山生态环境及一些深层次的生态因素被严重破坏,触碰到生态红线。生态红线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也是生态宜居的制度保障[3]。景区于2017年被迫关闭,当年村内收入因游客减半而减半,旅游发展处于半停滞状态,使村子陷入困境。

3.2 缺乏统一管理

洪水口村具有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含量高、海拔高的特点,村庄环境优美,是夏日避暑的胜地;但村内旅游资源一直得不到有效开发利用,村庄产业规划一直没有得到批复,限制了村庄旅游业的发展。村内景区沿路游玩设施及购物配套设施基本不具备,仅有基本的安全提示牌、指路牌、厕所及临时休息的座椅等,缺乏必要的便民服务。村内自行开发的二帝山森灵公园于2017年因为暴雨造成新修的道路水毁严重,也因生态保护等因素不允许开发修复,其旅游业处于严重停滞状态,直接影响到当地旅游民宿的发展。同时,因村内旅游资源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吸引力不强,游客接待没有统一标准,影响到旅游民宿的发展。

3.3 缺乏产业人才

近年来白虎头村农业能得以发展,更多是依赖低收入帮扶项目,如发展林下经济、配套设施农业等,销售也多依赖帮扶企业和单位。2021年起村内不再有低收入帮扶项目,村内农业产销完全要靠自主经营,鉴于产业人才缺乏、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目前处于农产品销售不畅、集体经济薄弱状态,旅游民宿发展出现产业支撑乏力征兆,农旅一体化发展受到限制。

4 门头沟区旅游民宿发展建议

“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指明了门头沟区的发展方向,明确了乡村旅游民宿发展主题。门头沟区乡村旅游民宿发展应紧紧围绕“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宣传,提高知名度,助力乡村发展。

4.1 依托资源创新

自然资源丰富的乡镇可根据适宜性进行植物栽植和鱼类增殖放流,逐步增加区内生物多样性[1]105。可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民宿+”活动,创新乡村民宿发展,开发“民宿+研学旅游”;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以“关心生态环境发展,享受绿色生活”为主题,开展门头沟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竞赛,让游客获得免费到门头沟一日入住农家院的体验。

4.2 打造文化品牌

鉴于门头沟旅游资源开发受到生态保护等相关政策的限制,可从文化品牌打造入手,打造“民宿+戏剧”,坚持文化挖掘,开发一些独具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项目。挖掘区域内特有的地方戏、秧歌等,利用村民农闲或夜晚进行演出,丰富游客住宿体验。加强与北京市高校和企业的合作,获得人才、资金等方面支持,形成品牌项目,提升当地旅游吸引力,不断提高乡村发展水平。

4.3 统一管理宣传

乡村旅游民宿要发展必须进行统一管理和宣传。根据当地情况,可建立乡村旅游民宿专业合作社,将村内所有旅游民宿接待户纳入统一管理。以绿色生态环保为主题,从食、住、服务、定价、营销宣传到推广等,全面由合作社统一制定标准,旅游民宿接待户共同遵守。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旅游民宿服务质量,打造特色突出的民宿集群。

4.4 搭建自有渠道

乡村旅游民宿要发展必须有自己的宣传渠道,以技术促发展增活力。要积极与政府建立良好互动关系,在营销渠道上获得政府支持,线下主要打通政府-协会-企业的路径[4];线上可以考虑与北京市高校合作搭建专门的旅游民宿营销平台,形成自有营销渠道,加大营销宣传力度,逐步摆脱线上如OTA(Online Travel Agency,在线旅行社)等平台的控制和依赖,通过多渠道营销模式,扩大客户群。

4.5 广纳人才技术

乡村旅游民宿要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人才,通过各种方式吸引高素质技术人才,促进乡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发展离不开人才,农旅一体化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5],更需要人才支撑。首先,要做好农业产业,根据需要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吸引技术投资;其次,要通过政策激励,吸引外出能人返乡创业;最后,可以通过入股等方式,吸引人才进入乡村,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4.6 获得政策支持

乡村旅游民宿要发展必须获得政策支持。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旅游民宿是乡村旅游体系的重要内容[6],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当地政府要用好政策,打造地方特色,以此引起上一级政府部门关注;同时积极与上一级政府部门沟通,争取优惠政策,简化申报流程,提高办事效率,进行规范化管理,指导和帮助旅游民宿产业健康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民宿发展必须成长于乡村土地,植根于农业、农村,依赖于农民。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洪水口村和斋堂镇白虎头村,应立足“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好当地自然、人文以及产业优势资源,对接国家和北京市产业政策,进一步挖潜、赋能,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发展,营造宜居环境,打造乡村旅游业态联动,走民宿与资源融合发展之路,使乡村旅游民宿特色突出、精致有品,以增强当地人和游客幸福感,逐步实现区域转型发展,促进乡村发展与振兴。

猜你喜欢

门头沟区白虎精品
“三暖”工作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
白虎
门头沟区医院燃煤锅炉改燃气锅炉安装工程
精品画廊
白虎
釉光青精品欣赏
视界 精品
唐白虎等
唐白虎(四格漫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