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陇剧的前世与今生
——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脉络述略

2022-11-22

黄河之声 2022年8期
关键词:道情陇东板式

邓 莎

引 言

陇剧作为新兴的甘肃省地方性代表剧种。自成立以来也不乏专家学者们对它研究,但大多是涉及其溯源,以及剧目作品,至于它与前身陇东道情戏有怎样的联系,又有哪些异同,这些是鲜少有学者对其谈论的。本篇先是对陇东道情和陇剧分别作了简要的概述,再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方面分析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原因。然后分析了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具体体现主要在板式唱腔,乐器编配,演出形式,演唱曲目四个方面。最后对现如今陇剧的发展现状以及保护措施做出探讨。

一、陇东道情与陇剧简述

(一)陇东道情

道情,因道士用道曲说唱道教故事而得名,多在各种庙会举行,用渔鼓,简板等乐器伴奏,故又称“渔鼓道情”。陇东道情,源于陇东庆阳市环县,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环县与陕西,宁夏相邻,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除了汉族外,还有回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众多兄弟民族。这里地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广人稀,但人们民风淳朴,热情善良,总能在生活中发现创造艺术,让生活过得绚丽多姿,如当地固定举行的庙会,慷慨豪迈的民歌。陇东的道情戏与当地的皮影,刺绣,剪纸合称为“陇东四绝”,作为“陇东四绝”之一的陇东道情,是以皮影戏为演出形式,又结合传统的道情说唱,并吸收了周边秦腔等剧种以及民歌特色曲调等元素的一种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戏曲剧种。主要以二胡,渔鼓①,简板②,四股弦等乐器伴奏,唱腔为板式变化体。代表性的道情名家就有解长春,杜民华,韩德芳等。代表曲目有《反天宫》,《二姐娃做梦》。

(二)陇剧

陇剧是甘肃省的地方代表性剧种,也是新兴的有较大影响的剧种。源于陇东庆阳市环县的陇东道情,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如今已有六十年历史。它大致经历了由环县皮影戏至陇东道情戏最后发展成陇剧,陇东道情戏变为陇剧的标志便是《枫洛池》的诞生,该作品是在秦腔剧目《吃鱼》的基础上结合陇东道情的板式唱腔,演出形式改编而成的一部大型历史剧。由真人代替皮影,由庙会走向戏台,再由舞台剧成为新生的戏曲剧种,这一改革过程离不开陇剧音乐家们做出的不懈努力。陇剧以板腔体为结构,又诞生许多新的唱腔,主要分为“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笛子,唢呐,渔鼓,简板等。代表曲目除了《枫洛池》还有《敦煌魂》,《天下第一鼓》,《谢瑶环》,《异域知音》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二、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原因探讨

陇剧由前身陇东道情发展而来,其原因具体体现在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两方面。如陇东道情自身有待改善的地方催发展,又或者剧目的改革促发展。又比如受周边其他剧种的影响,戏曲发展规律等等。以下就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方面出发,对陇东道情发展成为陇剧的原因进行探讨。

(一)主观原因

首先,陇东道情发展成为陇剧之前,其自身有许多需要改革完善的地方。其一,陇东道情晚清到民国时期曲目丰富,名家众多,但经过战争时期过后,大量剧目遭到损坏,甚至更多的传统曲目面临失传,艺人们流离失所。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不仅陇东道情受到影响,我国的其他剧种也深受其害。其二,陇东道情的演出时间以晚上为主,白天一般演出地点为窑洞,场面较小,更重要的一点是由于皮影戏的演出形式,受光线影响比较大。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陇东道情不管是在剧目方面,还是在演出形式方面,都旨在发展和完善。

其次,陇东道情剧目的创新也促进了它向陇剧发展。如陇剧剧目《枫洛池》的改革,该作品也是陇东道情发展成为陇剧的标志。到20世纪50年代,陇东道情名家更是创作了许多新颖的剧目,如《燕河风波》,同时也从其他剧种移植,改编许多优秀剧目,如《假婿乘龙》等作品。由此可见,陇东道情发展成为陇剧,不仅是剧目发展的结果,也是道情艺人们深深钻研的结果。环县的皮影艺人解长春,一生致力于对陇东道情的改革,他对道情的音乐及唱腔进行改进,并增添了许多新的伴奏乐器,改二股弦为四股弦,对陇东道情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二)客观原因

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除了它本身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外在影响因素。首先,受到周边其他剧种影响,具体体现在唱腔方面,陇东道情唱腔为板腔体,与同为板腔体的秦腔关系密切。如陇东道情唱腔的“花音”,“伤音”与秦腔唱腔“欢音”,“苦音”类似,秦腔伴奏音乐也分文场,武场。庆阳与陕西相毗邻,陇剧与秦腔都使用方言演唱,两者唱腔语言也因此具有趋同的地方。这说明秦腔的发展也间接地促进了陇东道情的发展。不仅如此,陇东道情除了改编原有的传统剧目外,也吸收融合了许多其他剧种因素,如越剧,昆曲,川剧等。

其次,受到当地人文环境的影响。几百年来,陇东道情深受陇东地区人民的喜爱,它是由陇东人民集体创作,以皮影戏的演唱方式呈现,抒发内心情感的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外交流频繁,西方文化不断进入中国,同时也给陇东道情等传统音乐文化带来一定冲击。再加上信息时代到来,陇东地区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在发生改变,这也促使陇东道情往更好的,适应适时的方向发展。

此外,政府对陇东道情的关注与支持,也相对地促进了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是这时期的真实写照,20世纪50年代,陇东道情皮影团参加了“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周总理听了道琴名家们的演唱亲切地说:“听了陇东道情,我又像回到了陇东”。当时的甘肃省政府,甘肃省委等也对陇东道情的发展非常重视,鼓励陇东道情艺术家们改造陇东道情,发展新生陇剧。涌现了一大批新生陇剧音乐奠基人,如剧作家金行健,李迟,舞美设计王天一等。

三、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具体体现

陇剧作为陇东道情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加工,改造。改造过后的陇剧保有传统道情风格的同时,也具有结构完整,板式规整,“板,牌,簧一体”的新的音乐风格。具体体现在板式唱腔,乐器编配,演出形式,演唱曲目四个方面。

(一)板式唱腔

陇东道情具有鲜明的说唱风格,在节奏节拍上没有强弱,板眼区分,常用四二拍,四三拍,四四拍等节拍记谱。主要的板式有弹板,飞板,也有附属板式,如还阳板,大哭板。陇剧则结合梆子戏唱腔创造出新的板式,如慢板,紧板,二流板,散板等。其中慢板是在陇东道情弹板基础上发展而来,二流板是在陇东道情飞板基础上发展而来。[1]另外,陇剧在具有道情戏风格的同时,也在唱腔中融合吸收了民歌小调,曲牌唱腔体等新的音乐元素,形成“板,牌,簧一体”的完整而有规律的风格特点。

由此可见,相对陇东道情来说,陇剧的板式,唱腔,旋律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这在陇剧剧目中也有所体现,如陇剧经典剧目《枫洛池》中的《邬飞霞坐愁城》选段。在该选段中,陇剧艺术家对它进行加工改造,改两个“嘛簧”为一个“嘛簧”,改两个唱腔为一个唱腔,改自由重复的散板为现在的一板三眼,有板有眼。让整个作品板式,唱腔上更加规整,具有新颖特点的同时,又保有传统道情的风格。

(二)乐器编配

伴随着板式唱腔,剧目的发展,陇东道情的伴奏乐器也得到很大的改进。陇东道情最初的伴奏乐器只有渔鼓,简板,音色独特。后来加用四胡,笛呐等乐器伴奏,对陇东道情进行改革的道情戏大师解长春增添了许多新的伴奏乐器,改二股弦为四股弦,对陇东道情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经过多次重要的改革,如今的陇剧乐器编配规模庞大且已成体系,管弦乐有四胡,二胡,笛子,扬琴,唢呐等,打击乐除了渔鼓,简板外还有大锣,铰子,板鼓,水梆子等乐器,形成了陇剧特有的锣鼓经。

(三)演出形式

陇东道情是由环县皮影戏发展而来,由一人在前台操作皮影,同时也负责演唱,伴奏则由后台演员担任。由于以皮影戏的方式呈现,因此,观众看不到人,也无生,旦,丑等角色之分。且皮影戏受光线影响大,一般在晚上演出,民间俗语“走亲戚毛驴一赶,心慌了牛窑里一喊”可见陇东道情演出场所多在窑洞,也反映了陇东道情在陇东地区的受欢迎程度。但窑洞容纳人量少,场面较小。

(四)演唱曲目

陇东道情的剧目有《反天宫》,《杀庙》,《二姐娃做梦》,其中《杀庙》将皮影戏表演改为以真人表演,这也是陇剧的雏形。陇剧的剧目繁多,有新创的如新编的情景历史剧《枫洛池》,大型现代戏《草原初春》,小型现代戏《最后的钟声》,《六姑娘》,《细水长流》,也有整理的传统剧目《黄花情》,《吵宫》,移植剧目《石龙湾》,《武则天》,《断桥》等。有了《枫洛池》的诞生,由陇东道情发展成陇剧才正式形成。该作品具有中国戏曲“善恶分明”的美学特点,也有“生旦净丑”行当的划分,剧中人物性格鲜明。值得一提的是,该剧中突出了陇剧本身独特的表演风格,如马瑶草边唱边侧身微摇着身躯,又比如“地游圆场”等身段动作。

四、现今陇剧的发展与传承

如前所述,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时代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便利,也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如今大多数人更倾向于电影,抖音,演唱会等娱乐途径,更多的青年人对于通俗流行音乐的接受喜爱度,远远大于对传统音乐的接受喜爱度。因此,陇剧作为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在发展与传承方面也面临严峻的考验。以下是对现如今陇剧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它的发展与传承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现今陇剧的发展现状

首先,陇剧剧团面临数量减少的问题。社会进步促进城市化,大量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但陇剧剧团并没有因此增加,反而是相比较七,八十年代而言,陇剧剧团的数目相对在减少。其次,陇剧人才流失较严重。陇剧老一辈的艺术家由于年龄增大渐渐退出陇剧表演,剧目创作,但由于宣传力度小,许多年轻人对陇剧不了解,后继人才缺乏。此外,陇东道情至产生以来有三百年历史,陇剧至产生以来已有六十年历史,作为甘肃省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人们对其理论研究却比较欠缺。但是,在上述诸多不利条件下,陇剧也不乏精品剧目诞生,如剧作家曹锐创作的《官鹅情歌》,大型现代剧《苦乐村官》,新编历史剧《西狭长歌》。也出现了赵希顺,敬怀宝等代表性传承人。

由此可见,剧团呈减少趋势,人才流失严重,新创作的剧目较少等诸现象不管是对陇剧的传承,还是对陇剧今后的发展都形成一定阻碍,有待解决。

(二)现今陇剧的发展与传承

针对现今陇剧的发展与传承可以从上述发展现状出发实施相应措施。其一是对陇剧本身的改良;针对新创的剧目数量少,要更加重视剧目的创新,鼓励陇剧艺术家剧目创作,即保留传统剧目又创新发展新剧目,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其二是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和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如举办有关弘扬继承陇剧的活动,发展相关产业等,让更多的人了解陇剧,喜欢上陇剧。又比如甘肃省陇剧院在剧院前厅设立展览馆,让观众欣赏剧目的同时也能对陇剧的起源,诞生,发展有一定了解。注重对陇剧表演艺术家的培养,设立专门研究机构,将陇剧引进学校,社区等,解决陇剧人才流失问题。最后是在学术方面;陇剧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撑,需要众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的理论进行钻研探讨。

结 语

综上所述,陇东道情至陇剧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了几代陇东道情艺术家们的不懈努力,与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原因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经过艺术家们的不断钻研,陇东道情的板式唱腔,乐器编配,演出形式,演唱曲目都得到了改善,日渐向戏曲“趋同”最后成为舞台剧陇剧。同时陇剧发展到现如今也浮现出许多阻碍其发展的问题,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树立文化自信无疑是对陇剧发展传承提供背景支撑,相信陇剧今后定会熠熠生辉,再创辉煌。■

注释:

① 渔鼓:长竹筒,一端蒙上鱼皮,渔鼓道情伴奏乐器。

② 简板:上端分开的长条竹板,渔鼓道情伴奏乐器。

猜你喜欢

道情陇东板式
河南太康道情戏及其生存现状
春日 陇东花事
陇东唢呐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义乌道情:道不尽情长
浅析陇东窑洞文化
陇东民歌在地方高校合唱教学实践探究
KD399:便装式窗帘固定架
浅谈洪洞道情的渊源与发展
“有板有眼”最初形容什么
浅析京剧“皮黄腔”的板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