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八百》的多模态介入资源研究

2022-11-22

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制作者话语观点

彭 卓

电影《八百》的多模态介入资源研究

彭 卓1,2

(1.韶关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2.西安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128)

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探究电影《八百》中的多模态介入资源的分布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影片的文字单声资源较少,而文字多声资源众多,图像介入资源则以单声资源为主,声音介入资源仅有引发和强调两类,并且数量不多;这些介入资源分布体现电影制作者倾向对情节实施隐性操控,并且这些资源能强化影片主题、电影艺术真实性和观众的观影互动。本研究能为电影剧情策划和电影的文、图、声设计提供启迪。

《八百》;多模态介入资源;文字;图像;声音

电影《八百》是新冠疫情期间电影院复市后的首部华语巨作,曾被誉为电影业的救市作品。它也不负众望,取得了31.02亿的票房业绩。影片故事发生在1937年10月国民革命军在淞沪抗日战场失利并且主力部队撤离了上海的背景下,革命军上峰命谢晋元团附率88师262旅524团第1营留守上海闸北的四行仓库阵地,以示国民党军队仍未放弃上海以及国民政府抗日的意志和能力,从而意图使国民政府在布鲁塞尔九国公约会议中占据有利地位,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影片集中讲述了谢晋元率400余人坚守四行仓库4个昼夜,以寡敌众的可歌可泣的爱国斗争故事。此片引起众多观众的共鸣,让众人动容,体现了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受到众人好评的情况下,此片也引起了一些争议,如在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处理上不尽完美,导致人物塑造中的想象逾越了“虚构的限度”[1]。同时,也有人认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尽管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各异,但往往是艺术真实中的现实主义态度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催生情感力量,参与社会建构[2]。而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非同步往往可通过电影中的介入资源分布得以体现,因此,本文依据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分析电影《八百》中的多模态介入资源,旨在探究两个问题:(1)电影中的介入符号资源是如何分布的?(2)这些分布的成因为何?

一、电影的多模态介入资源

模态指借助感知而得以解释的符号系统,如图像、文字、声音等均为模态[3],多模态则指在构建一种符号事物时使用多种符号模态[4]。评价理论由Martin和White创立,涉及符号(话语)协商的态度种类、情感强度以及表示价值和结盟观众(读者)的各种方式[5]1。笔者将多模态理论与评价理论相融合,从而使评价理论的应用范畴从话语维度扩展到多模态维度。评价理论包含三个子系统:态度、介入和分级,它们都是语义资源。其中,介入系统论及符号(包含文字、图像和声音等符号)的来源及作用[5]35,如电影中各种符号可源自演员、影片制作者等,因而,我们可以透过影片制作者对影片的介入来洞悉影片的真实性、剧情编制等问题。

介入系统包含单声和多声两个子类,前者指交际者在呈现符号时不涉及可替换此符号的其他符号;后者则与前者相反。多声资源包括否定、对立、一致、强调、引证、引发、宣称和疏离8个子类。否定涉及否定词、恶心图像、恐怖画面等;对立主要指让步、出乎意料、对比性的表达和画面,如尽管、虽然、但是、甚至、还、仅仅、只能等话语表达以及对比性画面,它们引入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或事物;一致指符号意指的观点与假定的观众观点一致,符号产出者借此与观众联合抵制其他观点,如反问、当然、自然而然、肯定等话语表达以及大众认可或支持某事物的画面,它们引介一些不容置疑的观点或事物;强调指符号产出者借助符号对某种观点进行强调以抵制其他观点,如事实上、真相是、就是、我们得承认、真的等话语表达和重复性、放大性镜头以及节奏强、振幅大的音乐等,它们能凸显某种观点或事件;引证指符号产出者将某种外部观点识解为正确和可靠的,借此抵制其他观点,如展示、证明、说明、发现等表达以及引证性图像;引发指符号产出者表明符号中的观点只是一系列可能观点中的一种,从而为其他观点留下对话的空间,如情态动词(能、可能、会、也许)、心理动词的第一人称用法(我猜想、认为、料想、怀疑)等话语表达与黑暗、模糊、虚幻的图像以及低沉、振幅较小的音乐(类似防空警报的管弦乐、类似蚊子萦绕的管弦乐、平和的管弦乐以及节奏快但振幅小的敲击乐等),它们能引入一种不确定性;宣称指符号产出者借助符号转述他者的观点,但不显性表明自己对此观点所采取的站位,如某人说、陈述、报道、宣布、认为、相信等话语表达以及某人物视角显性投射的画面,它们只是被符号产出者用于传达中性信息;疏离指符号产出者明晰表示自己的观点与符号所转述的他者观点分离,不对后者负责,如某人声称、所谓等话语表达以及拉远拍摄点与图像人物之间的距离,它们体现符号产出者的疏离性站位。

二、介入资源的分布

(一)文字介入资源的分布

综观电影《八百》中的背景台词和人物台词,单声资源共22个,如片头第8分钟时的淞沪战争背景介绍、片中时间片段的文字引介、片尾对战争双方的人员伤亡情况以及相关英雄人物的背景介绍。这些文字均不属于电影角色的话语,而是电影制作者(如导演、编剧)的话语,制作者借其来辅助观众对影片的理解和提升影片的真实性,同时,这些文字资源主要是制作者的陈述性信息,对话性不强,也不具以上8类多声资源的特征,因此,它们为电影制作者的单声介入资源。

因为在文字维度,多声资源主要以词汇为载体,所以一句话语能承载多种多声资源。依据《八百》中台词的穷尽性统计,电影角色共表达了2 375句话语。就电影制作者的视角而言,这些话语都具角色源头,换言之,它们是由“某人说”所投射的。因此,影片存在2 375个宣称资源。这些宣称资源又包含22例二阶性宣称,即由电影角色转述他者的观点,如“中央社三十日电”“总裁手谕”“英方要求我们所有人在桥面上通过”等。宣称资源数量较多是由于电影制作者的直接性介入数量少而导致的,即电影制作者的话语较少直接介入影片,让电影角色的话语推动剧情发展,但是电影角色的话语实则是由电影制作者所编写和安排的,因而,这些宣称资源可被看作是电影制作者的间接介入资源。

2 375个宣称资源本身也内含了其他多声资源。其中,引发资源有157个,这些引发资源大多为提问词句,如“抽签你认吗?”“再继续下去意义是什么?”“这里是八百壮士吗?”“你那个照片能寄我家吗?”等,这些资源有助于引发他者的回应,推动话语互动的延展,即它们是电影角色直接和电影制作者间接用以介入不同声音的资源。否定资源有74个,如“不许后退”“一步都没有退走”“中华不会亡”“半个连都没了”等,否定资源往往用于表达中方军人抗日的决心以及战况的危急。强调资源有61个,如“这些孩子真是疯了”“实际上这种抵抗终究会失败的”“这简直就是屠杀”“丈夫许国实为幸事”等,这些强调资源往往体现战事的残酷和中方军人卫国的坚韧不屈精神。对立资源有46个,如“但是日军前线军官似乎不愿意服从这样的命令”“手榴弹不能行,只能爆破”“中国军队还没有撤”“中民只求以军人之身国破家碎之际报效先人”等,对立资源常常能凸显中方军人在战斗中身处绝境和坚强的意志。一致资源有34个,如“枪炮都停了怎么会睡不着?”“他肯定是疯了”“今天晚上肯定要出大事了”“上海沦陷既成事实”等,这些一致资源展示了中方军人处于极度危急的境地。引证资源有8个,如“三小时(攻下我们)是吗?日方是这么决定的”“升起这面旗比再多坚守两天更能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的态度”“升旗给这一帮狗娘养的看一下我们还在”“我们这四百人让对岸的民众看到了我们中国还有希望”等,这些引证资源表明中方军人处于危险之中以及抗日的决心。疏离资源有0个,究其原因,一方面,本片主要描述中方军人坚守四行仓库的过程,对日军的介绍不多;另一方面,本片不是中日双方话语争辩类的电影,双方对对方的话语描述不多,因此,疏离资源没有出现。

(二)图像介入资源的分布

图像的单声与多声资源类别的区分主要以图像意义特征来界定,当图像只传递一种确凿的意义,不引发观众对图像的其他解读时,则此图像属于单声资源;若图像虽传递了一种意义,但引发了观众对图像其他可能意义的思考,则此图像属于多声资源。电影《八百》共有2 954幅图像(同一摄影视角下短暂延续的动态图像只被当作一幅图像)。其中,2 886个图像为单声资源,这些图像均由电影制作者的全知性视角产生,它们的功能是在观众不自觉中将信息传输给他们,因而留给观众的协商空间不大。例如在片首驰援上海情节中,全知视角俯视老葫芦、端午及小湖北向上海方向奔去,这种写实的图像目的是向观众讲述故事和传递确凿的信息,很少引发观众对图像的其他解读,即不会介入其他观点。

此片共有68个片段为图像多声资源。其中,22个片段使用图像宣称资源,即有22个片段是由电影角色的视角所投射出来的,如淡江大学张教授的望远镜、中方军人的望远镜、日方军人的望远镜、方记者的照相机(摄像机)、租界区外国人的望远镜等视角。这些视角表明片段中的影像是某角色看到的,由某角色对这些影像的真实性负责,这会让观众产生自觉和自我意识,因而观众可能会对这些影像形成不同的视点和判定。这说明电影制作者为其他替换性视角的介入留存空间,即为观众和假想性人物介入自身视角留下了可能。

影片共有13个图像强调资源,即某些图像在影片中反复出现或对某个角色进行放大特写,从而让图像中的事物或人物得到凸显和印象强化,以抵制否定这些事物或人物的潜在声音。例如影片第17分32秒、30分55秒、49分58秒、61分54秒、105分06秒、143分30秒6次展现一匹白马离开马厩跑到仓库外的影像,反复出现此图像是为了强化白马所象征的正面意象,即难以被征服和勇于抗争的精神。此外,在第102分25秒的护旗情节中,对端午临终前的头部放大特写,强化端午的英勇,并引起观众对爱国英雄的爱怜。

此片共有9个图像一致资源,这类资源包含一些大众认可或支持某事物的图像,它们旨在基于从众心理和心声共鸣来引介一些难以置疑的观点或事物,因此,电影制作者能利用这类资源来联合观众,构建相同站位,从而抵制其他相异观点或事物。例如影片第126分45秒时的影像为苏州河两岸的中方军民相互敬礼,体现民众对中方军人的崇敬和热爱。电影制作者利用这种军民一心的图像唤起观众的共鸣,使观众萌发爱国的热情,构建荧幕内外的一致性站位。此外,影片141分38秒时的图像展示了租界中的人们在栅栏内伸手迎接中方军队入租界的场景,此场景是全片的高潮,也是军民一心抗日的精华体现,感人至深,最能唤起观众的共鸣和激动,观众无法抗拒爱国主义的站位。

影片共有7个图像引证资源,此类资源指电影制作者借助图像将某种外部观点识解为正确和可靠的,即利用图像来介入和印证某种外部观点,从而摒除质疑此观点的可能。例如在影片第41分16秒的情节中,端午本想通过仓库水道逃入租界,但偶然发现日军从水道潜入仓库,端午告知对岸租界警卫日本人越界,此时镜头立即转向仓库外面的日军。电影制作者利用此图像来印证端午的话语,不仅让银幕内的警卫信服,而且也让银幕外的观众相信此话语。此外,第115分21秒的图像展示了总裁手谕文件,此时特派员正对谢团附口头传达总裁的命令。电影制作者利用此图像印证特派员的话语,使荧幕内外的人们都相信此话语。

电影共有7个图像引发资源,电影制作者利用黑暗、模糊、虚幻的图像来体现一种不确定的观点或事物,从而为其他观点或可能的介入留下空间,最终引发荧幕内外人们的对话和协商。例如39分06秒时的图像为端午、老算盘和川军三人在仓库水道探路逃离的画面,画面中四分之三的部分都昏暗模糊,只有四分之一的部分展示远处有一个光亮的出口。电影制作者也许向观众暗示三人能从水道逃离,但这不是图像的唯一含意,周围昏暗的构图要素难免让观众觉得还存在许多未知,这种未知正是恐惧和危险的根源。此外,80分39秒的关羽骑着白马的图像是小湖北的幻想,观众也许认为这表明小湖北崇拜关羽的杀敌形象,但图像也可能隐含战事一触即发的意义。结合103分32秒关于关羽的二次幻想可知,关羽形象也许还暗含了小湖北认为端午从踌躇迎敌向英勇抗敌的蜕变。

此片共有4个图像对立资源,这类资源属于对比性画面,电影制作者借此让两种对立的观点或事物介入影片中。《八百》最典型的图像对立资源为15分49秒的画面,谢团附向小湖北和小九月介绍苏州河两岸的境况。画面呈现河的一边为歌舞升平、灯光璀璨的天堂,另一边则为遍地废墟、烟雾萦绕的地狱。

电影共有3个图像否定资源,这类资源涉及恶心图像和恐怖画面,它们能让观众感到厌恶和反感,由此隐性介入对美好的向往或对丑陋的排斥。例如3分07秒的图像展示了遭受轰炸后的街区,残垣断壁摇摇欲坠,寸草不生,遍地乌鸦,让人倍感恐怖。这体现战争的可怕,也是对日军罪行的控诉。此外,20分40秒的图像再次呈现废墟画面,并且对泥泞道路上的一只死狗特写,让人恶心和恐怖,这再次宣泄日军侵华行为的非人道。

影片共有3个图像疏离资源,这些资源明晰体现电影制作者与图像所呈现的观点或事物分离,故意拉远拍摄点与图像人物之间的距离,体现电影制作者的疏离性站位,从而为图像的理解介入多种可能。例如4分21秒的图像摄影点设置在端午的背后,将日军祭灵行为置于图像的远端,形成和端午一起窥视日军的意象,电影制作者借此构建疏离日军的站位和暗示日军的危险性。此外,111分59秒的图像展示了谢团附与日军队长会面的情形,电影制作者从远距离透过残垣拍摄两者的会面,故意采取疏离视角来呈现此情景,从而体现当时危险的境况,隐含不敢近观的意味。

(三)声音介入资源的分布

电影声音包括话语声、事物自然发出的音响以及背景音乐等,而声音介入资源主要指电影的非自然性声音,如背景音乐。《八百》中的声音介入资源不多,只有引发和强调两类资源,共有37个。其中,引发资源有28个,这类资源主要是一种低沉、振幅较小的音乐,如类似防空警报的管弦乐、类似蚊子萦绕的管弦乐、平和的管弦乐以及节奏快但振幅小的敲击乐等,它们能在图文表意的基础上产生煽情和渲染的功能,对观众的联想和心理活动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对图文意义起衍生之效。例如在64分34秒陈树生等战士身缚手榴弹跳下仓库与日军同归于尽的情节,背景音乐为类似警报的管弦乐和平和的管弦乐,极大地引发观众对爱国战士的怜惜和震撼之情,具有极强的催泪作用。同时,在27分54秒端午掉进仓库水道,独自勘探水道的情节中,背景音乐为振幅小的类似蚊子萦绕的管弦乐,这能引发观众关于水道环境潜伏危机的联想。此外,在70分42秒刀子冒生命危险过桥为中方军队传送电话线的过程中,背景音乐为节奏快但振幅小的敲击乐,这能引发观众的紧张心理以及关于情境危急的联想。

影片的声音强调资源有9个,此类资源为节奏强、振幅大的音乐,用于强化或凸显某种观点或事件。例如43分31秒中日军队在仓库内正面交战的情节中,背景音乐为节奏强、振幅大的管弦乐和敲击乐,这种乐曲能强化战事的激烈,给人以震撼感。93分01秒中方军队在仓库楼顶为死去的同仁鸣枪的情节中,背景音乐也是节奏强、振幅大的管弦乐和敲击乐,它们能强化鸣枪行为的庄严性,并能振奋人心。

三、资源分布的成因

综上,本片中的文字单声资源有22个。文字多声资源共有2 755个,其中,宣称、引发、否定、强调、对立、一致、引证、疏离子类资源分别有2 375、157、74、61、46、34、8、0个。图像单声资源有2 886个。图像多声资源共有68个,其中,宣称、强调、一致、引证、引发、对立、否定、疏离子类资源分别有22、13、9、7、7、4、3、3个。声音介入资源只有引发和强调两类,两者分别有28个和9个。笔者认为这些介入资源分布存在以下原因:

第一,文字单声资源是电影制作者介入电影的最显性痕迹,如他们通过文字描述和话语表达来交代电影的背景或引导剧情的发展。此片的文字单声资源较少,表明电影制作者不想在文字维度过多地显性介入电影剧情,这样至少在表面上能让电影角色自身的话语互动推动剧情发展,使剧情的推进较为自然。

第二,文字多声资源主要由宣称资源构成,它是电影角色所投射的话语,它们远多于文字单声资源,这再次印证电影制作者较少借助文字显性、直接干预剧情。同时,2 375个宣称资源还承载着380例其他6类多声资源(疏离资源数量为0)。文字引发资源是这6类多声资源中最多的一类,它们大多为提问词句,这也是让电影中的话语互动乃至剧情自然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他6类多声资源与此影片的主题紧密关联,即它们体现了中方军人抗日的坚强意志及其身处的危险境地。

第三,图像单声资源的数量远多于图像多声资源,这是因为图像单声资源对剧情的操控较为隐性,它们往往在观众不自觉中将信息传输给他们,留给观众的协商空间较小,例如观众很少有意识地思考画面的切换和镜头的转变是电影制作者沿着自身思路将信息串并,从而让电影按照预先规划的剧情发展,隐性实现对观众思维的操控。可见,图像单声资源比文字单声资源更为隐性地构建虚拟的真实(艺术真实),让观众误以为艺术真实就是历史真实,从而在“受骗”中得到知情满足和沉浸快感。因而就这点而言,此片的图像单声资源就是虚构和操控性的,也就无所谓“人物想象逾越了虚构的限度”了。

第四,影片中的图像多声资源较少,其中,宣称资源是多声资源中最多的一类,前者的使用体现电影制作者想告知观众,这不只是电影制作者一人“讲述”的故事,还有其他人一起在“讲解”此故事。而强调、一致、引证图像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是电影制作者用以增强故事真实性的资源,引发、对立、否定、疏离图像资源则能促使观众与电影的互动,让前者参与电影情节解读的协商。总之,这些图像多声资源是电影制作者增强电影艺术真实性和让观众沉浸电影互动之中的辅助资源,过多的多声资源反而会让电影失真和让观众的观影互动过多而身心疲惫,因而多声资源适可而止。

第五,影片中的声音介入资源较少,只有28个引发资源和9个强调资源。这些资源能加强观众在观影中的沉浸式互动。资源少更能凸显其强化观影互动的作用,也能避免观众因频繁互动而身心疲惫。

四、结语

本文在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视角下探究了电影《八百》的多模态介入资源分布及其成因,待解决的两个问题都得到解答。首先,影片的文字单声资源较少,而文字多声资源众多,并且多声资源以宣称子类为主;图像介入资源则以单声资源为主,多声资源数量较少;声音介入资源仅有引发和强调两类,并且数量不多。其次,以上资源分布的成因为:电影制作者意欲减少对电影剧情的显性介入,对情节实施更多的隐性操控,同时,多模态多声资源与影片的主题紧密关联,对强化电影艺术真实性和观众的观影互动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能推动电影的介入资源研究,并对电影的剧情编制和影片的文、图、声设计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1] 耿坤. 历史传奇与“战争秀”: 《八佰》的一次症候阅读[J]. 电影新作, 2020 (6): 106-111.

[2] 陈希洋. 艺术真实: 现实题材电影真实观念的“命脉”[J]. 四川戏剧, 2020 (2): 38-43, 52.

[3] FORCEVILLE C J. Non-verbal and Multimodal Metaphor in a Cognitivist Framework: Agendas for Research[A]. FORCEVILLE C J, URIOS-APARISI E. Multimodal Metaphor[C].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9: 22.

[4] KRESS G, LEEUWEN T V.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 London: Arnold, 2001:20.

[5] MARTIN J R, WHITE P R R. 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M].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5.

Multimodal Engagement Resources in

PENG Zhuo1,2

(1.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Guangdong 512005, China;2. Graduate School, 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8, China)

Based on theof,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stribution of multimodal engagement resources inand its cause. The researchers find that: there are few textual monogloss resources, while textual heterogloss resources are many. The picture engagement resources are mainly monogloss resources, but there are only two types of sound engagement resources (provoking or emphasizing), whose amount is not larg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engagement resources reflects that the filmmakers tend to control the plots recessively, and these resources can strengthen the theme, the artistic reality and the audience interaction. This study can provide enlightenment for the plot planning and the design of texts, pictures and sounds of films.

; Multimodal engagement resources; Texts; Pictures; Sounds

2021-08-14

2020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评价理论视阈下中美报刊对香港国安法报道话语的对比分析”(2020GXJK071);2020年度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共建课题“系统功能语言观照下韶关红色旅游景点简介的语类结构分析”(G2020021);2020年度韶关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语言战略视角下的韶关红色文化传播研究”(SZ2020SK02)

彭卓,男,广东佛山人,韶关学院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部党支部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话语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

G63

A

1672-3724(2022)02-0119-05

猜你喜欢

制作者话语观点
画与理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更多观点,请扫码阅读。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卷雪茄
网络表情包的版权保护研究
纪录片伦理问题的几个维度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