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昌黎地秧歌传承创新发展研究

2022-11-22石媛莹

黄河之声 2022年10期
关键词:秧歌秦皇岛文化背景

石媛莹

昌黎地秧歌是河北民间秧歌舞蹈之代表,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的表演形式而盛名。昌黎地秧歌细腻、风趣、灵活、自如,风格独特、韵味悠长,在民间得到了良好的传播和传承。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昌黎地秧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有了新的改变,正在努力寻求新的发展模式。众所周知,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因而总结和探寻适合昌黎地秧歌文化传承的策略,将有助于持续地推进昌黎地秧歌的创新发展,使其在民众之间更为普及,迸发出璀璨的艺术光芒。

一、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昌黎地秧歌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一)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昌黎地秧歌作为秦皇岛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之一,进一步推进和加强对秦皇岛地秧歌的文化发展依然是重要的研究内容。因而,结合当前时代文化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进行昌黎地秧歌的文化创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实践具有显著的意义。昌黎地秧歌是本地世代群众在艰苦岁月中乐观的民族精神体现,是贯穿于秦皇岛民间民俗文化发展的重要文化形式,寄托和承载了深厚的民族情感,记录了百姓的生活百态,展现了群众的精神面貌。因而,昌黎地秧歌作为秦皇岛地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应该在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做出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因而,结合当前的多元化文化背景,对秦皇岛地秧歌的传承发展进行全面的探索,不仅有利于国家、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还能够使其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彰显自身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现昌黎地秧歌浓郁的地方风情和多姿多彩的舞蹈特色。因而,国家文化部门和广大社会力量要齐心协力的助力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保护工作,整合各种渠道和途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深入发展,赋予秦皇岛昌黎地秧歌蓬勃的艺术风采。

(二)推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的讲话中提到: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形式,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传承。因而,积极响应国家优秀文化传承的伟大号召,全面地进行昌黎地秧歌的发展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昌黎地秧歌的发展要摆脱传统方式的束缚,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创新,从而实现推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目标。昌黎地秧歌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以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展现了昌黎地区民俗文化的风采,在宏大壮观、热闹非凡的场景中体现了昌黎地秧歌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作为参与性广、形式自由的民间舞蹈,昌黎地秧歌边歌边舞的艺术表演,鲜明地展现了昌黎地区广大群众的审美追求,以丰富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突显了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因而,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对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工作的要求更高,昌黎地秧歌的文化发展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做出调整和革新,以信息化、产业化、系统化的多元途径推进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昌黎地秧歌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响应国家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号召,发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作用,确保传统音乐文化的大力传承和发扬。

(三)打造特色的地域音乐文化环境

每一种民间音乐文化的形成,都通过了百年的文化润色和精心雕琢,因而也是最符合群众审美和心意的文化精髓。因而,昌黎地秧歌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下,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地域特征。昌黎地秧歌从舞蹈动作、表演特色到艺术形象,都具有隽永深刻的文化魅力,这与秦皇岛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人文底蕴相关,昌黎地秧歌也成为展现秦皇岛传统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之一。昌黎地秧歌作为秦皇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在漫长的艺术文化形成中,得到了地域音乐文化环境的熏陶和滋养,形成了符合广大秦皇岛地区群众文化审美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秦皇岛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传承,能够保留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特色,打造特色的地域音乐文化环境,使昌黎地秧歌在丰富多元以及创新改革的文化环境中,得到持久良好的传承。尤其是在“十四五”时期,在新的经济、文化背景下,进一步完善秦皇岛昌黎地秧歌文化传承体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部署,树立地域音乐文化品牌特色,形成特色化的地域音乐文化环境,从而“以点带面”带动地方其他音乐文化发展,在浓厚的音乐文化传承活动中,为昌黎地秧歌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二、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昌黎地秧歌传承发展的创新

(一)系统的进行传承人才的部署工作

众所周知,民间音乐的传播和传承依靠民间群众的自发性。所以,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力量也主要在民间,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但是,在现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传统音乐文化依靠民间群众的自发传播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也使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传承发展受到了限制。基于这一情况,加大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人才体系构建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形成系统、全面的人才建设,才能保障昌黎地秧歌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得到持续的发展。秦皇岛地区首先要从大局出发,根据国家、省、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要求,进行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塑造工作。秦皇岛的非物质文化主管部门要指导昌黎地区进行地秧歌的文化传承人才培养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全面的支持,加大昌黎地秧歌创作、表演、管理人才的拓展培训,使昌黎地秧歌发展具备扎实的人才基础保障。因此,在省市、地方的协同发展视域下,根据新的文化格局和民间音乐市场需求,系统的进行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部署和实施工作。

通过对当前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现状分析,可进行“创作—表演—管理”一体化人才建设,从内到外的进行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系统培养,从而在将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能够提供各种专业的传承人才。可以从民间组织、文化部门、学校等各种渠道来吸收和优选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并且通过文化部门牵头组织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从昌黎地秧歌的理论知识和舞台表演、作品创作等内容上进行系统的培养。全面的调动各个层面对于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培养工作,激发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的参与性,从社会活动、学校活动、社区活动的文化开展中,挖掘更多具有昌黎地秧歌传承发展潜力的人才,将其纳入到昌黎地秧歌传承人才体系中。唯有这样,昌黎地秧歌的传承人才培养才能全面,才能满足不同阶段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才能满足文化市场的需求,持久地推动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创新和文化传承。

(二)全面的进行艺术创作实践探索

昌黎地秧歌是百姓生活的写真,是群众情感的载体,是地方文化特色的展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色形成中也融入了昌黎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赋予了昌黎地秧歌浓厚的地域特征。因而,无论从昌黎地秧歌的舞蹈动作还是表演特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我们不可否认昌黎地秧歌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以及特有的舞蹈表演特色,这也是形成昌黎地秧歌文化魅力的根本。但是,时代在发展,群众的艺术审美也在不断地变化,如果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创作一成不变,总是保持着原有的艺术风貌,显然已经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难以获得年轻人的喜欢。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探寻出一条符合昌黎地秧歌文化发展的正确之路,也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笔者认为全面地进行昌黎地秧歌作品的创作将是非常可行的一条路径,才能保持昌黎地秧歌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因为,丰富变化的文化市场和多元化的群众审美,需要更多符合时代发展的昌黎地秧歌作品,即:在保持昌黎地秧歌传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艺术创作思维,呈现昌黎地秧歌丰富的艺术特色。

例如,秦皇岛地区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创作竞赛,鼓励昌黎地区的民间艺人和音乐人才进行昌黎地秧歌作品的创作。对反映社会新风貌、人民新生活的优秀作品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且推荐优秀的作品参与省级和国家的相关比赛,加强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宣传和文化传播,使其获得更为持久的艺术传播影响力。同时,也要积极地调动文化部门、专业传承人、舞蹈教师等各类人才,参与到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创作中来,蓄积不同渠道的人才力量,共同进行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创作。在此过程中,使昌黎地秧歌的艺术表演,展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又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让群众不仅喜欢观看昌黎地秧歌的表演,也愿意参与到昌黎地秧歌的艺术实践中来。从而激发更多的群体对昌黎地秧歌进行艺术创作,打造更多的昌黎地秧歌舞蹈精品,形成特色突出的地方音乐文化品牌。

(三)广泛性的进行地域音乐文化宣传

昌黎地秧歌来源于民间文化的滋养,因而流传的范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现今,随着城镇化的快速进程,村落逐步的合并,人口向城镇转移,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也逐步地缩小了。面对这一状况,昌黎地秧歌的传承发展,就必须突破生存土壤的限制,创造出更加卓越的文化价值。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昌黎地秧歌进行广泛性的文化宣传,借助各种渠道加大昌黎地秧歌的文化渗透,使昌黎地秧歌从特定区域内走向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从民间舞台步入更广阔的艺术舞台。因而,昌黎地秧歌的文化宣传,要结合传统方式和信息技术渠道进行全面的开展。一方面,要保持昌黎地秧歌文化传播的习惯,在民间文化活动开展中,创设丰富生动的昌黎地秧歌表演环境,让更多的群众对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价值更加地认同,对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更加地喜欢;另一方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的大力发展,为昌黎地秧歌的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渠道。不仅使昌黎地秧歌的展现方式更加的多样性,也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平台对昌黎地秧歌的艺术特征进行呈现,这也进一步打破了昌黎地秧歌文化宣传的局限性。不仅为秦皇岛地区的群众提供了观看昌黎地秧歌表演的平台,而且也为不同地区的观众提供了昌黎地秧歌产生渊源、发展历程、表演风格等内容的搜索渠道。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途径宣传昌黎地秧歌,为其传承发展提供生动的活力,注入蓬勃的生机。

结 语

总而言之,时代的年轮在不断地前进,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昌黎地秧歌作为河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对昌黎地秧歌进行创新传承才能使其保持永久的文化活力,使其获得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为了进一步解决昌黎地秧歌文化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空间缩小、传承力量薄弱等现实性问题,在其文化保护和传承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展开策略性的改革,缩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发展差距,融入到社会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展现出自身卓越的艺术魅力。昌黎地秧歌作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代表,需要加强其文化宣传力度,增强文艺作品创作实践,拓宽传承人才的培养渠道,在多管齐下的合力作用下,开辟昌黎地秧歌艺术传承的新路径。我们也希望,昌黎地秧歌在众多力量的参与下,能够总结出适合自身长久发展的经验和措施,不断深化昌黎地秧歌表演内容,形成系统的管理机制,彰显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深厚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秧歌秦皇岛文化背景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新出路研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地秧歌”的探究
秧歌:老北京的“广场舞”
2019“中华诗词—秦皇岛海港金秋笔会”启事
2019《中华诗词》第16届秦皇岛·金秋笔会在秦皇岛举行
2019“中华诗词——秦皇岛海港金秋笔会”启事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扭起秧歌,留住记忆
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