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炎的中医药预防及治疗研究进展

2022-11-21杨依玲马莉妍裴艳玲刘丽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静脉炎硫酸镁金黄

肖 蒙,杨依玲,马莉妍,裴艳玲*,刘丽岩

(1.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长春 130033;2.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指在临床静脉输液期间发生的局部血管的炎性反应。常见的类型包括化学性静脉炎、中线导管/PICC置入后的短期机械性静脉炎、感染性静脉炎和输液后静脉炎。静脉炎的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影响诊疗计划的实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临床工作量,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1]。静脉炎的治疗以热敷、抬高患侧肢体、外用凝胶或药膏的方式为主。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临床采用中药制剂防治静脉炎的方法显示出了独特优势[2]。

1 静脉炎的病因病机

从中医辨证角度来看,静脉炎的归属于中医学的“恶脉”“脉痹”“血痹”等范畴。中医认为,静脉炎的发生机制为输液治疗过程中反复穿刺及药物刺激等多种因素致使局部脉络血行不畅,血瘀阻滞,不通则痛;气血运行不畅,凝聚肌肤,津液输入受阻肿胀;瘀血内蕴,蕴久化热,则局部发热;脉络损伤,血溢肌肤或血热内蕴则局部发红[3]。也有学者认为静脉炎的病因主要是辛热有毒药物在特定条件下转化为火热毒邪损伤机体,导致局部热毒炽盛、热盛肉腐、脉管腐烂,表现为脉管及周围组织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反应[4]。其治疗应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主。

2 静脉炎的中医药治疗

2.1 单味中药外敷

单味中药外敷是指采用单一中药在静脉炎局部进行外敷。单味中药外敷的优点是用药过程及操作相对简单,在临床中更容易推广使用。但单味中药外敷疗效不如中药组方全面。目前关于单味中药外敷的文献报道较少。有学者将生大黄粉用麻油调和后外敷于化疗性静脉炎患者,明显缩短了疼痛缓解时间和红肿消退时间[5]。夏乾颖等将使用β-七叶皂苷钠引起静脉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基于芒硝外敷患处皮肤和50%硫酸镁湿热外敷,结果显示,芒硝外敷较硫酸镁湿热敷能更有效的治疗β-七叶皂苷钠引起的3级静脉炎[6]。

2.2 中药湿热敷

中药湿热敷是透皮给药,通过局部热敷,使药物透过皮肤直达病所,起到活血化瘀、温经通脉、行气止痛的治疗作用,同时不受肝脏代谢及胃肠道消化等因素的影响,在静脉炎的治疗中有着显著的优势。此方法选用的药物多具有芳香走窜之功,气味浓烈、穿透性强,可扩张局部血管,帮助药物渗透入体内[7]。

邹生燕等将含有生黄芪、黄芩、黄连、黄柏等具有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等功效的中药粉自制成中药湿敷袋与蜡疗热敷相结合,缓解了患者局部疼痛及肿胀的症状[8]。房笑丽等[9]将七味通脉热敷贴应用于静脉输注β-七叶皂苷钠、甘露醇药物等发生静脉炎的患者中,通过持续外敷并采用加热袋持续加热,在预防和治疗静脉炎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赵楠等[10]将六味通络热奄包应用于PICC置管患者,有效预防了PICC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了穿刺手臂疼痛、肿胀等早期不适症状。和智娟等[7]使用制川乌、制草乌、红花、没药、乳香、路路通等中药液制作中药热奄包,借助药效和热力作用,集温热效应、经络效应、药物局部渗透为一体,促进局部气血流畅。也有国内学者[11-12]使用艾灸联合四黄散外敷、艾灸联合芦荟红花当归酒精提取液治疗静脉炎的研究,有效预防了静脉炎的发生,同时缓解了静脉炎患处的疼痛。

2.3 中药湿敷

曲文巧等[13]将输液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西药组,分别给予消肿散外敷和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外涂治疗,结果显示中药组治疗率高于西药组。余丽娟等[14]将主要成分包括大黄、栀子、黄柏、乌梅肉、白芷、乌金散等组成的六合丹应用于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中,相对于使用喜辽妥软膏的患者对比,其预防PICC导致静脉炎的疗效更高。穆欣等[15]将自制消淤膏应用于静脉炎患者,结果显示自制消瘀膏因其良好的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作用,缩短了静脉炎患者红肿消退时间和疼痛改善时间。

出自清代《外科正宗》的经典方剂如意金黄散又称金黄散,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静脉炎的治疗和预防。金黄散外敷对静脉炎确切的治疗效果已经被诸多Meta分析所验证[16-18]。金黄散为黄色至金黄色粉末状,气微香、味苦、微甘,其成分包括姜黄、大黄、黄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天南星、白芷、天花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痛[19]。金黄散在临床的应用方法常见的包括金黄散加75%乙醇湿敷[20]、金黄散加入金银花露冲调外敷[21]、自制茶黄膏[22]、金黄散加入蜂蜜冲调湿敷[23]、金黄散加入醋冲调湿敷[24]等,其治疗功效在国内多名学者的研究中均已得到证实。

2.4 中药制剂涂擦

黄玉青等[25]将中药散淤止痛酊湿敷于化疗性浅静脉炎的观察组,与采用50%硫酸镁湿敷的对照组对比,其治疗化疗性浅静脉炎的效果及安全性较好。时秀华等[26]将包括延胡索、红花、陈皮等组成的中药酊剂涂抹于化疗性浅静脉炎患者静脉炎患处及周围皮肤,缓解了化疗性静脉炎引起的疼痛。潘红梅等[27]将醋乳香、白芷、延胡索、醋没药、红花、金银花所制的中药酊剂应用左于氧氟沙星注射液输液后静脉炎的患者,每日涂擦3次,具有活血通络、行气定痛、清热解毒的功效,血管恢复时间和红肿消退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疗静脉炎的总有效率达97.5%。时秀华等[28]运用自制活血行气中药酊剂以延胡索为君药,活血行气、通络止痛的功效能够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及静脉再次穿刺成功率。

2.5 中医药治疗联合物理治疗

中医药治疗与物理治疗联合应用是指利用红外线照射、微波照射等物理治疗联合应用中医药的方法。通过中药结合神灯或红外线照射的疗法,红外线的温热作用使皮肤毛孔扩张,药物效力和热力通过体表毛窍同时透入经络、血脉,起到通络止痛、调和气血的作用。有学者取伸筋草、冰片、桂枝、牡丹皮、芍药组合的中药塌渍处方联合红外线灯照射,在患者进行PICC后24 h,在置管处上方3~5 cm沿穿刺静脉走形进行中药塌渍治疗,降低了PICC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29]。邱丽娜等合用独活、生天南星、芒硝、乳香、没药、黄柏、冰片、大黄等方药封包联合红外线治疗静脉炎,降低了静脉炎的发生率[30]。也有学者通过中药离子导入治疗静脉炎,其原理是通过直流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改善局部的营养代谢,并可将药物直接导人病变部位,在直流电作用下促使药物有效成份分解成离子进入皮肤,刺激皮内神经末梢,引起局部生理效应,有消炎、止痛作用[31]。侯秀芬等[32]将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汽化药热疗仪治疗,对照组常采用硫酸镁湿热敷,结果显示汽化药热疗在静脉炎的治疗中有显著作用。汽化药热疗中所使用的“泰起I号”能活血化瘀、散寒行湿、舒筋活络,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但对于已发生皮肤溃疡者不可使用汽化药热疗。

2.6 中药熏洗热敷疗法

中药熏洗热敷疗法是通过熏洗热敷使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在热力的作用下,经毛窍进入筋骨,起到理疗和药疗的双重作用。赵雪莲等[33]将150名化疗性静脉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给予中药熏洗配合喜辽妥外涂、50%硫酸镁外敷、喜疗妥外敷。熏洗液中的有效成分及自身温度有活血利湿、消肿解毒,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与喜疗妥联合可以达到保护和修复血管壁的效果。刘蕊[34]选择胸外科因化疗出现静脉炎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湿敷,观察组给予萆薢、野赤豆等加水煎熬成中药汤后进行熏洗,每次30 min,每日3~4次;同时给予喜辽妥软膏沿静脉炎血管走形涂抹,每日3~4次。苏少萍等[35]将使用静脉留置针并输注七叶皂苷钠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拔除留置针后,取伸筋草、鸡血藤等熬制后进行局部熏蒸,每次30 min,减少了因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注刺激性药物而发生的静脉炎发生,达到了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

2.7 中药口服

国内关于口服中药液或饮片治疗静脉炎的报道较少。崔璇等[36]将60例因化疗置管导致的输液性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迈之灵片和硫酸镁溶液冷湿敷,治疗组患者采用篷子菜浸出液冷湿敷联合口服康迈Ⅱ号胶囊,治疗后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康迈Ⅱ号胶囊主要成分篷子菜具有活血通经、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药效,其中以水提取法抑菌效果最强。通过篷子菜浸出液冷湿敷,能够快速降低患处温度、消除肿胀,与康迈Ⅱ号胶囊联合应用,有效缓解静脉炎的症状。李慧园等[37]选取44名因接受长春新碱、环磷酰胺、顺铂、氟尿嘧啶等化疗药物导致化疗性静脉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口服水蛭中药饮片治疗后,化疗性静脉炎的症状和体征都得到显著改善。

3 小结

我国传统中医药疗在静脉炎的预防及治疗领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相关治疗方法已经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研究者针对静脉炎的中医药防治更侧重于利用中药组方进行外敷,但中药组方存在药物配置程序复杂、临床不容易操作的问题。在所查阅的文献中,所报道的研究多局限于临床经验性用药或单纯的实验效果观察,且现有大多数研究纳入的样本量较小,缺乏高质量的科研论文。建议继续开展多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中医药治疗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进行进一步论证。

猜你喜欢

静脉炎硫酸镁金黄
硫酸镁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分析
子痫前期患者进行硫酸镁联合拉贝洛尔的治疗效果观察
妊高症患者治疗中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的应用研究
无边的旷野,一只金黄的老虎跑过
染成岁月的一砣金黄(外一首)
护理干预在预防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
我从金黄的稻田看到我的祖国
微量泵结合PICC减轻5-Fu导致静脉炎的观察及护理效果分析
任金黄谷粒丢失在风里
硫酸镁联合硝苯地平治疗妊高症40例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