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策略刍议

2022-11-21

西部学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当事人危机心理

雷 榕 郭 平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似乎“灵魂已经赶不上前行的脚步”。面对纷繁复杂、变化无常的世界,人们需要有效、适时、恰当地应对各种变化,尤其是各种危机、灾难事件。一般来讲,刚刚跨出家门的大学生要学会适应陌生的环境、适应大学新的学习方式、承担学业和升学就业压力。有效、适时、恰当地应对这样的变化和压力,与大学生当下的处境、现有的认识水平和应对能力是不匹配的。一部分心理脆弱、承受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很难经得起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猛烈刺激,产生紧张、焦虑、孤独、自我封闭等情绪或情绪失控,有的甚至会出现暴力犯罪、自伤、自杀等行为,有的可能会心灵扭曲、精神分裂等。如果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危机而没有及时有效干预,任其恶性发展,于个人毁一生,于家庭是灾难,于社会是伤害。因此,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并提出解决策略,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乃至国家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积极实施自我干预

自我干预是指大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自我调适、自我疏导、自我干预的方法,其策略主要有:激发防御潜能、尝试自我调适和认识现实的自我。大学生的心理危机要想完全依赖危机干预者去解决是不可能的,因为完全依赖危机干预者本质上否定了大学生是自我救助、自我干预的主体,这就不能发挥大学生自我救助、自我干预的能动性。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承认大学生是心理危机的主体,要相信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救助、自我干预的能力。大学生首先要树立自我救助的意识,这是一切心理危机干预能够起效的心理基础。换句话说,想要自救的人,获救的机会就大;放弃自救、甚至求死的人,获救的机会就很渺茫。“只有主体的自我觉悟才能从根本上排除心理危机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大学生,避免受到心理危机所带来的伤害,因此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应该始终以大学生自身为主体。”[1]常用的自我干预策略有:

(一)激发防御潜能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即将进入社会,拥有对社会的好奇,多数却缺乏应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时,一部分人会表现得力不从心,由此引发内心巨大的冲突,进而有可能被击垮。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挫折与压力,面对一般的挫折和压力,是可以通过自我的认知、情绪和行为调节来应对的,这里便涉及自我防御机制的使用:(1)歪曲,即曲解自己不能接受的外界事实致使其符合内心需要;(2)幻想,即对难以解决的困难充分想象,让自己脱离实际,在幻想的世界中得以实现内心的平衡;(3)潜抑,即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观念、感情进行“有意识地忘却”或抑制在潜意识里;(4)转移,即把注意力转向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冲淡原来的负面情绪;(5)补偿,即用一种心理优势来弥补危机时的心理劣势,从而降低紧张感、增加轻松感;(6)合理化,也叫自我暗示,当面对不利于自己的事情时,寻找内心可以接受的合理解释来说服自己,从而让自己摆脱心理上的窘迫,如“酸葡萄”“甜柠檬”“破财免灾”。可以学习和使用的心理防御机制还有很多,这些防御机制可以使大学生暂时远离危机事件,赢取向他人求助的时间。要强调的是,很多心理防御机制因为具有消极、否认、退缩、回避等性质,在面对危机时使用具有保护价值,而长期使用便会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方式。这对于大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人格品质并非益事,因此要看处境而甄别使用。

(二)尝试自我调适

大学生作为心理危机的主体,他们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刺激事件。如果每个刺激事件都向别人寻求帮助,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要相信大学生有能力自己应对,能够学会调适内心冲突,从而保护自己。自我调适有两个前提:一是大学生需要具有自我救助的意识,二是大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当前的危险。也就是说当认识到位、困境清楚的时候,自然就会启动自救的心理机制去设法应对。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调适方法,比如在遇到不顺心或者自己一时难以接受的问题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放松或催眠;(2)体育锻炼;(3)情绪发泄;(4)阅读;(5)休闲;(6)参与集体活动;(7)自学心理学原理,尝试提升认识、理解原因、寻求策略。

(三)认识现实的自我

塞万提斯曾在《堂吉诃德》里说:“把认识自己作为自己的任务,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课程。”可见认识自我的重要性。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局限于能看到的或者能想到的,存在以偏概全、极端思维、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比如:“我做任何事都注定失败”“周围的人都不喜欢我”“我有缺陷,别人看不起我”“我是最棒的”“他凭什么比我优秀”等想法。长久以来,多数大学生在高中、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被告知“唯有学习最重要”、被灌输“唯有分数最可靠”,高分可谓“一白遮百丑”,遮蔽了某些大学生在生活自理能力、心理调节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等方面的严重不足。

因此,大学生亟需准确、全面地认识自己,常用的认识自我的方法有:(1)通过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认知评价,经过梳理归纳来认识自己;(2)通过与同学朋友的言语、行为等反应差异来认识自己;(3)通过以前的言行举止和当下的言行举止的对比来认识自己;(4)利用“乔哈里视窗”扩展未知的自己和盲目的自己。大学生利用这些方法有助于全面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面对心理危机。

二、勇于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系统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和同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协会、学习型组织(因学习需求而组建)、交流型组织(因某种兴趣爱好而组建)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和物质上的联系,能为个体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这些都是解决心理危机“可利用的外部资源”。社会支持有利于帮助当事人和救助机构共同化解危机,从而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概率。因此,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时,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是非常有必要且有效的。

马建青等认为,“社会支持系统是心理危机形成的最后一道防线,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是心理危机形成特别是最终发生的重要原因。”[2]社会支持的作用是指给心理危机当事人以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一方面解除他们当下的经济困境、生活困境,一方面提供给他们心理抚慰和情感支持,陪伴他们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光。特别要强调的是,心理危机当事人要学会并敢于向他人和组织寻求帮助,这对那些社会支持系统本来就缺失或薄弱的人来说至关重要。

(一)寻求社会物质支持

物质支持是一种基础性、保障性的心理危机救助方式。人的生存需要一定的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灾难发生后,水、食物、帐篷、棉被等物资就发挥了巨大作用。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的是家庭的经济危机,如交不起学费、缺少生活费等。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通过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贫困补助、学费减免等政策、制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大学生可以通过以上多种方式获得资助,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兼职工作赚取生活费。因此,有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可以向学校、社会慈善机构申请提供经济支持,同时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而获得奖学金,还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而自食其力,逐渐转化或淡化自己是“被施舍者”的心理包袱。当然,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应完善经济和物质支持的政策,从而保证大学生能入学、能够正常生活。

(二)寻求社会信息支持

已经发生了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面临着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或心理危机进行认知和识别的需求,即“我怎么了,在我身心中发生了什么”。这是自我救助、自我干预的必然行为。大学生必定会利用自己熟悉的网络来了解相关的心理学知识、相类似的案例、专业的心理诊断、行之有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问题是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有的是断章取义,有的是夸张至极,更为有害的是,网络上存在着非专业、非职业、非道德而貌似专业的、职业的机构,还有打着情感咨询、陪聊等幌子的机构,行诈骗之实,或者打法律、政策的擦边球。因此,专业性的学会、协会等组织机构应该发出以职业道德为底线的专业性信息,包括:真实可信的心理学知识;真实可信的机构信息;真实可信的心理咨询师信息。时下,大学生一般会喜欢在相关网站、微信、微博、知乎、B站、抖音上获取信息。这提示心理行业从业者应注重打造专业性、服务性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便于大学生了解并记下,以备不时之需。

(三)寻求社会朋辈的支持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当高校学生遇到生活事件的打击时,如果拥有他人的关心、有用的社会信息以及社会资源,特别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危机干预系统的帮助,即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那么他的抗压能力就会提高,就能更好地抵抗压力,或者就可以减少危机源的冲击,不致造成严重的心理危机。”[3]可见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

“朋辈”是指“朋友”和“同辈”,即年龄相仿的人。“朋辈”之间有相近的价值观、经验和生活方式,他们天然地在认知上比较接近、情感上容易沟通、行为上容易趋同。因此,利用大学生的“朋辈”系统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行之有效、立竿见影的工作方法。事实上,大学生在遇到心理危机时,有相当大的比例愿意获得同辈的帮助,其次才是寻求家人帮助。可见朋辈支持是大学生在面临心理危机时常用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在危机来临时寻求帮助,特别是朋辈和家人的支持,发挥朋辈支持的效果。学校、父母、教育部门应指导大学生建立忠实可靠的同学关系、伙伴关系、同事关系,培养他们的同窗情感、校友情感、同事友谊,这些都将为他日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提供重要支持和助力。

三、发挥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功能

高校应当依法依规制定本校的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明确所设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的职责和人员构成,以及配合单位、辅助单位的职责,还应明确该机构的运行机制、处置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建立一个由心理危机干预机构的人员为主导、有关人员积极参与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该系统包括心理危机识别系统、心理危机处置系统,功能是及时发现危机、有效应对危机、减少危机的伤害性。一旦发现可能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或者遇到正在发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就应立即启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一)制定心理危机干预制度

心理危机干预制度是用来规范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各方人员的行为规则,即什么人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条件下做什么,都应有明确、细致的规定,并具很强的指导性、操作性,以保证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及时、有效。

一是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危机干预的信息平台应该随时有人在岗,接听值班电话,查看心理咨询信息系统,查看心理中心的官方公众号留言板信息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心理危机当事人的求助信息。

二是建立相关工作人员的联动制度。处理心理危机干预事件,需要校内多个部门人员联动。“首先应判断当事学生所面临的危机是否超出学校干预能力和范畴,组织由分管副校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心理健康教师、辅导员、学生家长参与的多方会谈。对于超出学校干预能力的心理高危学生应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对于不需要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的,……多方联动,分析研判下一步危机干预方案,提供积极干预,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重新步入学习和生活正轨。”[4]为了保证能够及时有效地实施心理危机干预,这些人员务必做到共享信息、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直至干预成功。

三是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信息保密制度。心理危机事件会暴露当事人诸多的个人隐私,当事人大多不愿意自己的个人私隐被公之于众,因此对心理危机当事人信息予以保密是非常重要的。这既是工作人员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同时会促进当事人在包容而温暖的环境中早日清除心里的阴霾。

(二)建立心理危机识别系统

在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中,应设置各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实际就是建立心理危机的识别系统。该系统的功能是依靠各方人员在自己的视域范围内发现并识别出有行为异常、情绪异常、言语异常等现象的心理危机当事人。越是及时发现异常并在第一时间内报告,就越能够赢得更多的干预时间,从而有效防范隐患、降低伤害程度。它的难度在于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对于异常的行为、情绪、言语等缺乏警惕性,从而降低了辨识度,而这就是日常防范的重要性和价值所在。构建心理危机识别系统,应当认真挑选心理危机识别系统的构成人员,应包括:多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危机干预者,对大学生充分了解的学生工作负责人、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寝室同学、关系好的同学,以及楼管、校医、保卫人员等。这些人与危机当事人相处时间最多,是最了解当事人的人。如果他们随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就能及时发现异常并向学校的心理机构、上级领导报告,便能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有效地帮助学生化解危机。对可能参与危机处理的人员进行一定的专业性培训,使他们在面对心理危机当事人的情绪和行为时具备敏感力、识别力。第一时间识别和发现心理危机当事人的异常行为,是能够成功干预的关键因素。

(三)构建心理危机处置系统

设置心理危机快速反应小组,实际就是建立心理危机处置系统。设立该小组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及时地、有效地作出应对、临机处置。这个小组由经验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负责学生工作的院系或部门领导和辅导员(班主任)构成。他们应当依据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办法中的应急预案分工协作,临机处置,并与上级以及辅助人员共同做好信息交流、处置情况、请求支援等工作。心理危机快速反应小组是实施专业化的危机干预组织保障的核心力量。

心理危机的产生、发展及激化都经历着复杂微妙而短暂的心理过程。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有时某个危机一旦出现,其他危机也会尾随而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发生连环效应,甚至有的心理危机当事人在一瞬间就会丢掉性命。因此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以确保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危机,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四、结语

不得不说的是,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仍处于探索期,还有很多不足。“高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强,领导不够重视;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5]不仅如此,许多高校仍然缺乏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更不要说具有丰富的心理危机干预经验和专业能力的人员,这些都是需要尽快解决的现实问题。

猜你喜欢

当事人危机心理
我不喜欢你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危机”中的自信
当事人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