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视域下的新发展格局分析

2022-11-21杨林美

西部学刊 2022年19期
关键词:世界市场资本主义资本

杨林美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十六世纪新航路开辟以来对世界产生的影响今天仍然存在,基于资本主义的属性,资本的扩张性在本质上包含了把触角延伸至世界各个角落的趋势。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世界市场这一范畴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一环。由于时代发展局限,马克思所研究的世界市场,是由资本主义所创造,满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要求,以资本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本文以马克思的世界市场理论为指导,对新发展格局作一探讨。

一、以资本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由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市场

十六世纪,欧洲开始海外扩张和殖民征服,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独占鳌头,积累了在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第一桶金。从十七世纪开始,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纷纷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制度大大加速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进程,不同主体在市场上自由竞争,资本在全球范围流动寻找利润。十八世纪后半期,英国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开拓了大量的新兴市场和廉价的原料市场,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完成了从工厂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历史性转变,“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和现代的世界市场,控制了商业,把所有资本都变为工业资本。”[2]资本在世界范围寻找广泛市场,加速了商品在供需两端的循环,推动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商品的生产既以替市场和世界市场生产为基础,也以世界市场造成的生产条件为基础。”[3]逐步扩大的生产要求开辟更广阔的原料和销售市场,越来越大的市场为商品的流通销售提供了渠道和平台,生产和再生产不断循环。

(二)垄断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市场

机器大工业带来的高度生产社会化在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也发展到新的阶段。马克思指出,自由竞争的发展一定会引起垄断。第二次工业革命加速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国际化,更加依赖国家的强制力来开拓和稳固世界市场,谋求世界市场上的更多份额。

随着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产生,国家政权对垄断资本的干预越加强化,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强大的国内市场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争夺、控制世界市场。列宁把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称之为“帝国主义”,他指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4]1858年,马克思在与恩格斯的通信中就曾预言:“资产阶级社会的真正任务是建成世界市场(至少是一个轮廓)和确立以这种市场为基础的生产。”[5]雄厚的资本、先进的技术和发达的生产力成为国际垄断资本对外扩张的有力武器,它们在金融自由化、市场经济全球化、全球自由贸易和对外开放的背景下,迅速进入全球各个有利可图的角落。

(三)以资本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引发的危机

首先在经济方面,西方发达国家政府放松对资本市场的管制,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脱钩,产业资本越来越依靠制造金融投机和泡沫经济获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震荡被普遍认为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资本主义危机,大卫·哈维称,此次危机是动摇资本世界根基的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至2012年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率跌至1%或者更低。当前,新冠疫情在世界蔓延了近三年,更是对全球经济增长形成了全面挑战。

其次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垄断资本不断加深对劳动的剥削和压迫,形成了世界范围和世界规模的资本积累,加剧了全球生产相对过剩和贫富分化。财富分配失衡甚至极端化,民众对政府的信任赤字引发抗议,引发“阿拉伯之春”“法国黄马甲运动”、欧洲难民危机等,由经济问题引发的系列冲突给社会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西方自由民主温情默默的面纱背后是资本逐利的暴力本性。

由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分配问题、种族问题、南北发展问题正凸显在人们面前,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加深,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失业率上升,人类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以资本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危机正在我们眼前出现,它表明,资本至上的逻辑是狭隘、霸道且不符合历史潮流的。当前,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政府提出:“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以国内促区域,以区域带全球,同时全球经济复苏,逐渐增长的需求也会推进区域和国内的循环发展,提升世界经济发展质量,从而构建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世界市场。

二、展望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一)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逻辑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以来,世界市场萎缩,外部环境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我国内部发展条件和要素禀赋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已经悄然改变”[7],国际大循环的动能和带来的收益明显减弱。我国外贸依存度由2006年的67%降低到2019年的32%,国内需求对GDP的贡献率稳步上升。随着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等收入群体逐渐扩大,我国经济内部循环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根据国内外经济环境和条件变化,“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8]是完全必要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顺应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转变、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明确了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的路径选择。

(二)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以至今后一段时期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首先,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优势。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继续扩大有效需求群体规模;持续释放内需潜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降低循环成本,建立现代支付体系、流通体系,消除城乡壁垒,挖掘县乡消费潜力;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新型基础建设、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编者注),加大5G技术、大数据对生产力的支撑。其次,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补齐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短板,培育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需求侧管理,根据需求改革供给,打通堵点,连接断点,以人民实实在在的生产生活需要为着力点,“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9]

国内国际相互促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一方面,以国内循环促进国际循环,国内大循环越是通畅,越能形成对全球商品和资源要素的吸引力。依托14亿人口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绝对规模,不断激发创新潜力,“让中国市场成为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10]当前,共建“一带一路”的成果表明,中国对中亚、西亚等周边经济体形成的辐射带动力,规模经济效应开始显现,下一阶段,将有越来越多的经济体融入我国的大循环,国内循环的地理区域将不断向外扩展,自然形成国际大循环。另一方面,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坚定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对标国际一流,以开放、服务、创新、高效的发展环境吸引世界人才和企业到中国安家落户;发挥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创新和开放高地的龙头辐射作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来提升我国产业链水平,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从世界汲取发展动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循环内容来讲,“要逐步构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现代化经济体系。”[11]它超越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主导下以资本为中心,以资本增殖为唯一目的狭隘发展模式。以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战略方向。就循环方式来讲,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同时,更好造福各国人民,有望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意义

(一)超越以资本盈利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以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基础,超越以资本盈利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相应提高。加快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要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以应对疫情冲击和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比2020年增长21.4%,比2019年增长23.9%,年度进出口规模再上新台阶,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增速更快。一方面,全球经济贸易恢复性增长有利于我国外贸增长,另一方面,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有力促进了进口快速增长,我国经济稳中向好,确保了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全球市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升了我国经济在世界市场中的占有率。

(二)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破除霸权剥削现象

一是以不断扩大的有效需求为引擎,破除以高杠杆操作金融市场获利的霸权剥削。扩大内需的主体不仅包括中国人民,更包括中国周边、“一带一路”沿线甚至世界各国人民。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凭借国际金融垄断资本带来的霸权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和剥削,容易造成全球通货膨胀,致使贫富差距悬殊。我国始终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以生产使用价值为要点,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用,引领实体经济发展,避免经济金融化,对于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是动摇“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促进全球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市场和国家调节有机结合的优势,依靠市场牵引需求和供给之间高度对接。为实现更高水平互利共赢,中国积极开展双边、多边和区域合作,不断扩大参与循环的市场主体乃至国家的广度,带动资金、人才、技术、商品走出去,对国外民生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和建设,基于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的差异,为投入和产出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为合作国家创造就业岗位,为世界经济的互联互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平等开放、相互促进的国际经济格局,区别于“以西方为中心”的少数资本家获利,能够形成新的区域分工,发展成为以点带面甚至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和国际循环,从而促进全球生产力发展。

(三)开辟互利共赢的合作道路,破除资本主义掠夺性积累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中对资本对外扩张的描述,特别强调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之后所使用的公开的、暴力的、对劳动工人剩余价值进行剥削的生产性积累。但在今天,资本主义国家更多依靠非生产性积累,即资本生产领域外的暴力掠夺积累财富,特别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新帝国主义成长起来后,资本主义的暴力掠夺方式更加隐蔽了,它常常“利用通胀、金融危机、债务陷阱等遍及世界的危机制造和控制剥夺性积累”[12]。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大卫·哈维所讲的“掠夺性积累”,实质是曾经奠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诞生基础的资本原始积累的常态化和当今延续。

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者,也是推动全球经济秩序公平发展的重要力量。得益于全球主要经济体财政支持和新冠疫苗广泛接种,世界银行预计全球经济在2021年将增长5.5%,在2022年将增长4.1%。要在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增强我们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13],必须立足自身实际,深化改革,畅通国内大循环,通过国内经济的顺畅循环创造更多需求,同时国际经济复苏增长也为各国合作提供更多机遇。

四、结语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影响至深,但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相比,今天的资本主义和世界市场呈现许多新特征。当前,资本主导下的世界市场的历史局限性正以各种方式显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加速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进历程。通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市场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面对当前全球发展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许多新的战略性倡议,包括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理念、新主张。全球化应该是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全球化,符合世界人民共同的发展期待,世界市场也不应完全遵循资本至上的发展逻辑,应当更加关注全球人民的切实需求。中国将切实付诸行动,团结各方力量,共同做大世界经济,共同分享全球经济的蛋糕,以自身的发展融入世界市场,以自身的努力促进世界市场机制的完善,积极引导世界市场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共同打造一个更加包容开放、发展繁荣、普惠共赢的世界市场平台。

猜你喜欢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资本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重构与发展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资本策局变
“一带一路”倡议是对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的新实践
第一资本观
历史的必然: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的提出与理论内涵
VR 资本之路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零资本”下的资本维持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