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2-11-21李海燕杨允菲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藏羚羊生物学思政

李海燕,杨允菲,孙 伟

(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被生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吉林 长春 130024)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是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进一步强调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程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深入梳理课程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3]。足见培养具有高思想素养和过硬专业素质人才是新时代的迫切需求。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精神追求等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课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4-5]。良好的课程思政表现为高校教师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内在品行,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素养同步提升[6]。为了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基本载体作用,高校专业课程授课教师应始终如一地把立德树人作为课程思政的根本任务,通过课程自身的特点把思政教育巧妙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进行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的同时,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本文以东北师范大学保护生物学课程教学团队的思政教育实践为例进行相关论述。

1 保护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学科优势

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是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作为生物科学、环境科学、林学、农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通常要求学生预修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基础课程,因而其涉及的专业知识繁多、内容广泛[7-8]。以2014年出版的由波士顿大学生物学教授Richard Primack、中科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员和中科院动物所蒋志刚研究员主编的《保护生物学》为例,其涉及生物多样性(分布、相关概念、价值)、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物种灭绝和7个主要影响因素)、种群和物种水平的保护(小种群问题、应用种群生物学、建立新种群、迁地保护)、生态系统和景观水平的保护和恢复(保护地的建立、保护地网络设计和管理)和可持续发展遇到的挑战(地方、国家水平和国际途径的保护)等内容[9]。

由上述的内容框架可以看出,保护生物学的核心内容同当前全球突出的生物资源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锐减、珍稀特有动植物濒危灭绝加剧、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以及生物多样性亟需保护密切相关,同习近平同志倡导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密切相关[10]。因此,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进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刻不容缓的背景下,在进行保护生物学理论和实践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生物保护意识、生态环境保护动机、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国家民族自豪感的渗透教育,进而达到寓思政教育于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正是保护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独特优势所在[5,11]。

2 保护生物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学生、教师、学校、国家和社会层面。学生层面,通过对保护生物学相关基础理论和保护实践知识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热忱;教学活动中生物保护思想的渗透,能够增强学生关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物保护意识;通过对保护物种违法案例的介绍,树立了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通过我国特有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案例等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层面,通过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元素的系统挖掘和梳理,能够巩固教师专业知识理论和提高教学质量;践行“教育者先受教育”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理念;促进教师的思政教育理论基础,提升教师的思政教育素养;进一步树立育人意识,主动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促进高校教师积极创新课堂教学和育人模式[12];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学校层面,有利于促进学校生物学相关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和教学理论的提高。国家和社会层面,真正达到“育人”的目标,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 保护生物学课程思政案例

保护生物学的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师能够随时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这里主要通过教师讲授、学生自学自讲和学生实践活动3个案例进行论述。

3.1 教师讲授案例

该案例为“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因素之过度开发的影响”的讲授,通过真实的实例尤其是我国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的威胁和保护的例子最能触动学生,《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Pantholopshodgsonii)为一个代表性的实例。由于对地球上最精细、最昂贵的藏羚羊羊绒的贸易需求,曾经的藏羚羊被大规模捕杀和非法出口,导致我国青藏高原上的藏羚羊从20世纪初的100万头以上,锐减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5万头左右。许多昔日藏羚羊集聚之处,仅能看到零星的藏羚羊,这个古老的物种已经走向濒临灭绝的边缘。在此情况下,我国逐步建立各级别的藏羚羊自然保护区,同时严厉打击违法盗猎活动,逐步加大了对藏羚羊的保护,并加强相关法律的制定、宣传和执法力度,才使得西藏境内的藏羚羊种群数量逐步增加。截至2021年1月4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藏羚羊野外种群已经恢复到30万只以上。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通过详实的数据、触目惊心的盗猎照片和各种姿态的藏羚羊照片,以及执法工作者在反盗猎视频中面临的危险和所付出的代价、保护工作者的精心保护、央视大型系列纪录片《藏羚羊大迁徙》的呈现和教师的讲解,深深地触动学生的内心。通过生物保护思想的渗透,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关爱和人类共同家园的保护意识;通过对违法盗猎分子的惩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期冀未来能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为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2 学生自学自讲案例

该案例紧密结合2021年10月12日在我国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5个第一批国家公园。学生自学自讲内容以“国家公园发展概况和现状”为主题,教师提前给出内容框架,学生自行分组抽签确定自学自讲内容,要求小组成员密切协作,充分参与,教师根据每个人的参与度给出相应的成绩。学生自学自讲的形式包括PPT讲述、视频展示、舞台剧等。经过2周的准备,学生的展示超出了预期。在自学自讲展示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世界各大洲代表性国家的国家公园发展概况、公园体系和我国国家公园发展现状的介绍和分析,系统掌握了国家公园的相关知识。

3.3 学生实践活动案例

该案例结合东北师范大学进行的关于征集“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短视频作品的比赛活动,旨在宣传倡导“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理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引导学生坚定做生态文明的践行者、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经过课堂上的介绍和宣传,学生自主成立了竞赛小组,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基于所学保护生物学基础知识,主要围绕“科普知识”这一主题进行准备。准备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发挥特长,共同完成文案的撰写、视频拍摄、剪辑、制作等工作。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生物保护宣传活动的热情,利用所学向社会大众积极传播生物保护知识,同时提升了学生热爱生命、关爱人类共同家园的生物保护意识。

4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是当前我国培养思想素质高尚和专业素质过硬的合格人才的迫切需求,贯穿高校教学过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承载着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3]。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教师践行“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积极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各自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和育人模式,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保护生物学课程具有进行思政教育的自身知识体系和满足当前生物资源保护的独特优势,利于学生生物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家民族自豪感的培养和提升。寓教于保护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是我国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藏羚羊生物学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藏羚羊如何安全“过公路”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政课“需求侧”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生物学概念教学研究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一只叫卓玛的藏羚羊
藏羚羊会怎么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