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中的国家安全教育

2022-11-21刘雪晴邵志豪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选择性资源教材

刘雪晴,邵志豪

(1.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

1 问题的提出

为响应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探索的号召,上海市委、市政府在2014年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的育人格局,使其他学科课程能够配合思政课进行协同育人[1]。青年一代作为时代发展的受益者,可以快速便捷地获得信息,吸收思想,所以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更加重视思政教育,不仅要依靠思政课,也要依靠其他学科力量。国家安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教学课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上第一次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安全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阐述了国家安全教育,为国家安全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2]。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丰富了我们对国家安全内涵的理解。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安全不仅包括国土安全、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等传统的国家安全观,还包括文化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和信息安全等新时代国家安全要素[3]。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渗透国家安全要素,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观。

地理作为一门融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于一体的科学,涵盖了环境教育、资源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国家安全要素,适合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地理课程一直致力于渗透国家安全教育因素,但是显性渗透国家安全教育的教材相对较少。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材中首次介绍了资源安全、环境安全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其内容选取与国家安全教育主题相契合,并且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当中有很多适宜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案例,同样也适合在其他地理教材教学中使用或者进行概念单元教学,因此对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的分析和研究很有必要。本文针对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材中蕴含的国家安全元素进行阐述并将其与教学内容进行结合,为高中地理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提供参考。

2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中的国家安全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为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这三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旧版教材还是在其他必修、选修课程中都有涉及,学生对于资源、环境这两部分内容并不陌生,教材把这些内容抽提出来与国家安全结合,要求学生以创新的视角、科学的视角重新看待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以新的思路谋求新的发展,以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内容选取体现了科学性和创新性,所以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在实施国家安全教育时有其独特优势。

2.1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载体

2.1.1 资源安全教育

我国针对耕地、能源以及海洋资源都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足以彰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重视程度。学生并不是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当中第一次接触资源的学习,但是之前的学习主要停留在理性知识层面的学习,侧重于“求真”,并未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人文因素,比如学生在初二时详细学习了我国的自然资源,了解了我国资源的基本特征,并且学习了我国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一些基本特征,对我国的资源情况有了大体的了解。但是由于初中的学习主要停留在地理特征层面,所以学生对于人地矛盾的概念、资源观念方面学习较少。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把资源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国家层面,要求教师不仅要进行资源的基础知识教学,更要挖掘资源教育当中蕴含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学习学生知道我国人口数量较多、耕地资源不足的国情,理解我国为何把耕地安全放到重要位置,萌生保护资源、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之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理论知识中的国家安全要素,阐明知识背后的社会价值,结合实例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让学生形成节约资源、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

2.1.2 环境安全教育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发展的千年大计,是我国走特色发展之路的重要方向。我国高度重视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事件,在战略行动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通过学习我国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上所采取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警惕性,树立环保意识,从而履行公民应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关于人地关系的探讨又是地理学发展过程中永恒的主题,因此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一脉相承。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方面,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中第一章就阐述了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人类与自然环境具有对立性和统一性。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基础,自然环境具有服务功能,但同时自然环境也是人类发展的限制,人与地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教师要深入挖掘环境问题当中的人地关系,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明白为什么我国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2.1.3 国土安全教育

我国拥有辽阔的领土和领海,国土面积大,国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观,让学生知道我国领土安全的重要性。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中有很多可以实施国土安全教育的内容载体,比如通过学习耕地资源、海洋资源从而知道国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我国的版图、领海划分知道我国的领土权益和重要战略地位。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无法直接感受到领土争端的严峻性,所以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切身感觉到国土安全的严峻性,让学生知道海洋资源具有关键的战略地位,领海开发和权益维护是我国的重要发展策略。学生通过了解我国的海洋国情和海洋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海洋权益的组成,认识到领海安全的重要性,对海洋纷争事件保持正确的态度,积极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新时代背景下,只有让学生理性、客观地认识国家的基本情况,才能理解和支持国家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从心底对国家发展策略具有认同感,从而树立国土安全意识。

2.1.4 国家安全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永不过时的话题,国家安全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突出新时期的特色,发挥各科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伟大复兴这一主题,实现学科育人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不仅要不忘初心,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基因,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投身于国家建设当中,只有这样爱国主义才是有生命力的,才能助力祖国实现快速发展。既要培育学生对于祖国的深厚情感,也要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所以地理教学不仅要渗透国情教育与国家安全教育,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同时也要认识到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不是狭隘的爱国主义。学生通过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的学习可以对自己国家内部的发展保持理性、辩证的态度,探索更为绿色、合理、可持续的发展方式,知道保护资源、爱护环境也是爱国行为,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能亲身实践爱国行为。我国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在追求本国利益时也照顾其他国家的发展,彰显我国的大国担当,所以学生在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中既可以了解我国绿色发展之路,又能了解我国的国际担当,形成对国家的认可和敬佩之情,从而形成爱国、报国之情。

2.2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要点设计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重要参照,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是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良好教材载体。其中知识层面的教育主要表现在教材的文本中,案例和图片则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精神,问题研究等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观的同时落实思政教育要求。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的第一部分是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二部分是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最终落脚到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意义,旨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各版本教材章节的划分方式不同,但是基本结构相同,其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选择性必修三结构框架图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材内容较为宏观。在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国家安全的具体要点选择合适素材。对于显性素材,教师需结合国家政策或者时政热点进行教学设计;对于隐性素材,教师要深入挖掘,尽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本文以2019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教材为例,分章节阐述选择性必修三中蕴含的部分国家安全要点,介绍其教学思路及教学意图。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国家安全教育要点设计思路及教学意图

续表

3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教学策略

3.1 丰富地理学科国家安全教育教学方式

国家安全教育既有知识层面的教育,又包含情感层面的教育,要求学生通过在各个学科中学习相关知识,从而深入了解国情与形势发展,理解国家政策的实施,从而激发爱国报国热情,投身祖国建设之中。所以教师在进行资源安全教育内容的教学时,要遵循主体性和学科性两个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要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维护祖国国家安全应该从每个人做起,应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所以教师在进行教育时要从学生出发来设计课堂或者作业,比如结合研学旅行、研究性学习、辩论赛或者情景教学等学习方式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各个学科都要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地理学科在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时要凸显地理特色,紧密结合地理知识、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国家安全知识。比如在自然资源的学习中,可以进行家乡自然资源调查研究,既可以让学生掌握知识,增加参与度,还可以了解国家的资源政策,培养家国情怀。

3.2 构建地理学科国家安全教育专题学习

资源、环境的学习不仅在选择性必修三中有所涉及,在其他教材当中也有涉及。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进行整合,作为专题进行学习,建设具有国家安全要素的专题课程,使学生形成对思政要素的完整认识,同时在认识资源、环境问题以及国防安全问题时能有相应的逻辑主线,比如构建认识美丽中国专题学习,学生通过美丽中国这个思政要素的专题学习既可以了解我国的绿色发展之路,知道我国在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方面的政策与措施,了解我国的生态国情,还可以在感受祖国的美丽、壮阔的同时激发爱国报国热情,从而能够投身美丽中国的建设之中。

3.3 创新地理学科国家安全教育评价方式

国家安全教育不仅包含知识层面的学习,还包含情感和行为层面的学习。所以评价方式更要多元和创新,更应该具有体验性,体现参与感。过去我们的评价主要体现在书面测试上,这种考察方式对一些理论型的知识较为有用,但是对情感和行为表现则显得略为片面,所以在地理学科当中要创新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制作黑板报,举办朗诵比赛、辩论会,撰写科技小论文等方式进行。不同的目标领域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察,改变过度重视等级、过度重视量化的评价方式。比如通过科技论文的撰写既可以展示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掌握情况,又能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研究的过程,更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清晰的论点,展示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发现自身闪光点,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地理角度出发,撰写科技小论文,锻炼学生的研究能力。

在中国迈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尤为重要,要全方位和全过程地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地理学科新教材特别是选择性必修三的修订为地理学科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良好抓手,让地理学科成为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让“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模块成为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良好题材。选择性必修三将资源、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相关联,如果可以找到恰当的契合点,隐形教育的作用将远远大于显性教育的力量,所以地理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或其他课程资源当中蕴含的国家安全要素和情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资源观、环境观、安全观。同时,教师在教授相关内容时要提升思想高度,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为祖国做贡献的愿望,从而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选择性资源教材
教材精读
我给资源分分类
选择性听力
资源回收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选择性××
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形成生物学概念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