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介·战争·动员: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日报》的舆论动员研究

2022-11-21王旭东

传媒论坛 2022年16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社论动员

王旭东

《东北日报》于1945年11月1日在沈阳创刊,1954年8月31日随着行政区域的变革而撤销。《东北日报》 发行期间,见证了解放战争、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具有重大历史价值。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日报》积极响应“和平民主团结”的号召,动员东北解放区军民争取和平与胜利,通过报纸揭露蒋美反动阴谋、宣传党的方针与政策、动员后方人民支援前线和发展生产等等,《东北日报》对东北乃至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东北日报》舆论动员的必要性

(一)政治局势:抢占东北

日本投降后,东北地区暂时由苏联接管,成为国共政权的真空地带。相较于关内广大地区,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好,重工业基础强大;东北地区紧邻苏联,地缘位置优越,成为国共的一块必争之地。1945年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计划;12月2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要求解放东北。此时,国民党方面也利用《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规定,在美国的帮助下不断向东北派兵,准备接管东北。

(二)思想环境:日伪的奴化及国民党的“正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沦陷区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法西斯统治。除了惨无人道的军事侵略外,日本侵略者还推行以殖民主义为核心的奴化、同化教育,以实现其“大东亚共荣圈”。日本侵略者设立各种奴化教育机构、禁止学生阅读关外书籍、编纂法西斯主义教科书、推广日语等等,通过各种奴化教育压制了进步思想、淡化了东北人民的民族意识、摧残了东北人民的身心健康[1]。此外,由于东北地区长期与关内地区阻断联系,很多东北群众对共产党并不了解,盲目信从国民党政府的“正统”,对国民党政府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三)舆论生态:国共双方的“失声”

东北地区沦陷之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的新闻事业进行了残酷镇压,大批报馆被关闭、报人被捕杀、电台被捣毁。日本侵略者推出“一国一社”政策、成立伪满弘报处等机构,对东北地区的新闻事业进行了垄断统治。日伪统治者利用《大同报》《盛京时报》等汉文报纸来欺骗老百姓。中共虽然在当时也创办了《救国报》《中国报》《南满抗日联合报》[2]等报刊来宣传其抗日主张,激发群众抗日情绪等,但是由于受到时局的限制,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影响力较小。国民党在伪满地区的报刊也都是数量小、影响弱。总体来说,抗日战争结束后,国共双方在东北舆论场上都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

二、《东北日报》舆论动员的主题:战争、土改

1946年7月7日, 东北局发布了进行土地改革的决定,报纸也确定了今后报纸的中心任务是报道战争和土地改革。这两大中心任务也成为《东北日报》进行舆论动员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一)揭露与赞扬:战争硝烟中的舆论动员

1.揭露反动派的内战阴谋、败退

解放战争初期,不少东北人民被国民党反动派“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所迷惑。因此,在这段时期《东北日报》刊发了大量的消息、社论等文章来拆穿反动派的阴谋。在第一期报纸,《东北日报》便刊登了新华社消息《反动派挑拨内战,沿途袭我北撤部队》,揭露了国民党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并对我军进攻的真面目。《东北日报》还发表社论《以坚决的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反对美国帝国主义分子,帮助蒋介石屠杀东北人民》等,进一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帮助下挑起内战的卖国独裁行径。此外,画家华君武的一系列讽刺漫画,尤其是塑造的身着美国大兵服饰的蒋介石这一角色,生动形象、极具有战斗性,成为抨击反动派的一大利器。

与国民党反动派内战阴谋“遥相呼应”的则是反动派在战场上的不断失利。“给了这个志大才疏的人一个下马威,打得他头破血流”[3],展现了敌人的狼狈形象。《重创顽军完成光荣任务,我军自动撤出四平》《民主联军一年来歼蒋正规军22个师》等文章通过报道国民党军队被歼灭等揭示了反动派的腐败、无能,宣扬正义必胜的信念。

2.赞扬共产党的民主诉求、胜利

破除东北人民对国民党的“正统”观念,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最为有效的办法便是让东北人民了解党的民主政策,从根本上相信党。《东北日报》对党的主张的宣传主要是通过领导人谈话以及社论体现出来的。1946年的元旦社论指出:“关于和平,我们坚决主张:已经发生的内战,必须立即停止,东北绝不许化作内战战场……关于民主,我们坚决主张:实行地方自治,由人民当家,由人民管理自己的事。”[4]东北局通过《东北日报》阐发了共产党的和平愿望以及民主主张,号召东北人民团结起来,建立联合政府,自己当家作主,有效实现政治上的动员。

此外,报纸对我军的英勇作战、节节胜利也进行了大量报道。在1947年1月至1947年3月“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东北日报》刊发了100多篇消息、20多篇通讯作品以及4篇评论,仅塔木战役就刊发了《其塔木战斗的英雄们》《爆炸英雄任子厚》等30多条消息和通讯。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和报道,不仅极大鼓舞了东北人民的士气,也使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以及党的作战能力得到有效传播,让更多的人加入了党,投身于解放战争中。

(二)解放与号召:土地改革中的舆论动员

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决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东北地区由于长期遭受封建压迫和殖民压迫,大批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土地问题在东北地区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土地改革,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

1.宣传党的土地政策,号召群众参与运动

在“五四指示”发布之前,《东北日报》就发表了《林枫同志发表谈话,阐明共产党对于东北时局的具体主张》的头版文章,提出要“反对增租增息、实行减租减息。合理解决土地纠纷、调整土地关系……使农民有地耕种”。[5]1946年3月30日,《东北日报》转载《解放日报》社论文章《减租减息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进一步阐述了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的重要性。此后,《东北日报》又刊发《开展生产运动的前提》《解决土地问题是深入群众运动的中心》等社论文章宣传党的土地政策。东北日报社还将党的一些政策以及社论等文章,汇编成小册子在解放区发行;除了刊发文章,《东北日报》还派遣报社工作人员下乡、建立读报小组等方式进行政策宣传。

2.报道土改进展,展示解放群众成果

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大致可以分为清算分配阶段、“煮夹生饭”、砍挖运动以及平分土地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东北日报》都进行了详细追踪报道,生动展示了土地改革时期的壮丽景象,让东北人民实实在在看到土改带来的解放成果并自觉加入土改之中。1946年1月17日,《东北日报》刊发《安东省各县农村清算斗争蓬勃展开》,介绍了安东省各地在民主政府帮助下如火如荼地开展减租清算运动,农民打击了坏人,分得了钱财和土地。除安东省外,“江北区之泰和分区,没收伪民生振与会社及汉奸朴寅喜之水旱田共九〇·六二垧,已分配给该区五个屯的贫苦农民”。《沈阳市郊区卅万农民减租斗争热火朝天,清算所得已有一千余万元》[6]《东丰镇安村分地后贫雇农普遍上升》等文章也介绍了各地的土改运动进程。对于土改中出现的问题,《东北日报》也不进行回避,而是大胆指出并批评,如发表《福禄村检查工作中发现“夹生饭”现象》《伪张屯长组织假农会,借清算恣意敲诈工作团扫清坏蛋农民得见青天》以及《高潮与领导》,指出土改运动中的不足,号召纠正“左”的错误。

三、《东北日报》舆论动员的特点

(一)坚持党性原则,遵循党报传统

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解放日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版,宣传成为党的新闻工作的重点,并在理论上确定了党性原则为党报的工作原则,《东北日报》在创刊伊始就积极践行党报的党性原则。《创刊词》指出:“最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所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的建国方针,也就是本报今后努力的方向。”[7]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日报》负主要领导责任的同志为社长李常青以及总编辑李荒。他们都参加过抗日战争,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很强的党性。李常青曾在晋察冀边区从事过宣传教育工作,李荒曾任《晋察冀日报》时事主编,两人既懂政治又懂新闻,是典型的“政治家办报”。

作为一张地方报纸,《东北日报》在1945年11月至1948年11月三年的时间里,共全文转载《解放日报》以及新华社社论136篇,它还大量转载毛泽东、周恩来、彭真、林枫等领导人的讲话,积极宣传中共中央东北局的通知,力争把党的声音传到每一个群众的耳旁。此外,曾彦修、成仿吾、于毅夫等地方干部也积极向报社投稿,一方面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舆论的引导力。

(二)多种题材并行,增强传播效果

作为纸媒,《东北日报》充分利用消息、通讯、社论、漫画等各种新闻体裁,多角度来展现解放战争时期党的工作,动员群众。社论是报刊编辑部思想意志的集中体现,它是报纸的灵魂与旗帜,体现着报纸的方向。在解放战争期间,《东北日报》以转载、专论、来论等方式发表社论300多篇,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社论这面大旗来宣传党的主张、教育群众、引导舆论。华君武等人的漫画作品通俗易懂,即便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普通百姓也能够看个大概,受众范围特别广,在当时很多版画上都出现了《东北日报》上的漫画。军事通讯也是《东北日报》的一大特色,刘白羽、华山等人便是当时著名的军事通讯记者;《东北日报》还专门创办《新闻通讯》专栏,广泛吸收工人、士兵等基层人员加入通讯员队伍,落实党的“群众路线”。

1946年3月24日《东北日报》开始在第四版出版副刊,《忘掉它,这屈辱的形象》成为其第一篇副刊作品。《东北日报》副刊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诗歌、散文,它还翻译了大量苏联作品,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它不仅仅丰富了解放区百姓的精神生活,它还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群众的观念,动员群众参与到革命中来。

(三)凝聚广泛共识,扩大群众基础

《东北日报》通过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强烈对比获得东北群众对党的信任和追随,凝聚政治共识。在国统区生活的百姓遭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苦不堪言,“它们(国民党)可以在马路上随时把坐在车上的人拉下来,自己坐上去,如有人反抗,立马就是几个耳光”[8],而解放区的贫雇农不但分得了土地,还有东北民主联军在春耕时节下地帮助务农;国民党在解放战场上连连失利,丢失大片土地,而共产党军队则是不断接管新的解放区,群众夹道欢迎,各地的劳军运动成为一股群众性的热潮。

《东北日报》还通过不断报道国际形势帮助群众树立全局战争观,凝聚战争共识。《东北日报》开设《国际一周》栏目,介绍英、美、法等大国以及印尼等周边国家的情况,介绍各类民族解放运动,阐明世界反法西斯和帝国主义统治的大潮,号召群众顺应时代潮流,自己解放自己。《东北日报》的报道不仅仅涉及农村的贫雇农,还报道城市的工人、职工以及小商人;它不仅仅关注男性,还用大量篇幅介绍东北地区的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儿童的教育问题。《东北日报》通过报刊舆论的作用,凝聚群众广泛共识,从而动员最广泛的群体。

四、结语

《东北日报》的创办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一家在炮火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红色报刊。《东北日报》在解放战争期间充分发挥了党报的作用,充当党和人民的喉舌,它坚持党性原则,用社论、通讯、消息、漫画、文艺作品等多种方式制造舆论、引导舆论,从而动员工农兵等阶层,推动了土地改革和东北解放战争的顺利完成。《东北日报》不仅仅是群众了解当时战争情况的重要资料,也是传承党的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社论动员
音乐迪斯尼
渤海根据地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蒙古文期刊特点分析
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社论如何引导舆论
解放战争时期延边地区的剿匪斗争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解放战争究竟打了几年
《纽约时报》社论批评美国陆军发布的虐俘事件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