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校本必修课程实践探索
——以南通大学为例

2022-11-20张晓玲

江苏教育 2022年6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心理素质辅导

张晓玲

一、课程建设历程

2005年初,南通大学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出台了《南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意见》,提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面向全体大一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修课程的要求。

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牵头组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与集体备课小组(以下简称“备课小组”)。经过一年的研讨和准备,备课小组制定了课程实施方案、教学大纲(试行),完成了集体备课、培训师资等工作。从2006年开始,“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在大一年级所有专业的本科学生中开设。在课程开设的实践探索中,课程建设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在开设“第一课堂”(指课堂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了配套课程的“第二课堂”(指与“第一课堂”教学主题相匹配的朋辈团体辅导活动);2010年,又增加了“课后实践训练”。至此,南通大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修课程三位一体的课型结构基本形成。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成效

在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备课小组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指导课程建设,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施方案得到进一步完善。该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型结构、教学模式、课程教材、课程评价、师资队伍、课程管理与保障等方面形成较完善的体系,取得以下8个方面的成效。

1.课程目标性质定位准确

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最终目标。基本目标为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让大学生知晓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帮助大学生面对常见的成长议题,运用心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去化解;学会识别心理疾病和危机,及时主动求助,预防心理疾病和危机事件的发生。最终目标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引导大学生拥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科学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人生,优化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全面成才。

2.课程内容贴近学生实际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备课小组对学生进行调研,确立了与当代大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教育导论、心理适应、自我意识、生涯发展、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情绪调节、恋爱情感、人格发展、创业心理、疾病预防、珍爱生命等12个主题,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3.课型结构设置科学合理

在课型结构设置上,该课程遵循心理素质形成的科学规律,分设“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课后实践训练”3种课型。“第一课堂”可以让学生获得心理健康素质基本知识理念,以及常见心理困扰的应对方法;“第二课堂”通过结构化的团体辅导活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体验、分享与感悟;“课后实践训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经验不断内化,转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4.教学模式方法先进灵活

依照“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该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一课堂”一改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探究式、体验式教学模式,以主题导入—启发思考—活动体验—讨论分享—总结点评为主要环节。常用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心理测验、课堂讨论、视频选播、总结点评及课外实践活动等,辅以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学手段。

“第二课堂”针对“第一课堂”的学习主题,借鉴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开创的成长性结构式团体辅导的活动模式,由热身游戏—体验活动—小组讨论—大组分享—总结点评等环节构成,形成系统的配套活动方案。“第二课堂”的具体实施依托大学生心理协会三级组织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互助教育的作用,选拔大学生心理协会的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作为朋辈辅导者,辅导大一班级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为了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学校建立了严格的考勤、考核制度,任课教师、各学院心理辅导员、各级心理协会干部三管齐下进行指导与监督,让每个学生在活动参与、体验、分享、感悟中获得成长。

5.课程校本教材特色明显

学校编著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依照主题内容分设12章,每章分为“知识篇”“成长篇”“应对篇”和“课后拓展”4大板块。其中,“知识篇”围绕主题呈现核心知识理念;“成长篇”结合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遴选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几点内容,提出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应对篇”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容易引发大学生困扰的5~6个议题,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其产生原因,并提出具体可操作的应对策略;“课后拓展”包括知识拓展、心理学实验或经典故事、身边的成长案例3个部分,供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和评估,备课小组还创编了《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与评估手册》(以下简称《训练与评估手册》),学生人手一册。该手册配套教材的12个专题,由课前评估、成长期望、学习领悟与实践、课后评估、未来发展5个部分组成。它既是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心理成长的真实写照。

6.课程评价体系客观全面

课程评价体系由评学、评教、调研三部分组成。评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个人成长。平时成绩占70%,其中“第一课堂”占40%,主要对学生的课堂活动表现与《训练与评估手册》的记录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分;“第二课堂”占30%,依照“考核评分标准”对学生每次活动的表现进行评分。课程结束考核占30%,依照《训练与评估手册》中的要求,每个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写一篇不少于1500字的成长总结报告。在评教环节上,除教务处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网上评教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还设计了更为详细的针对“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评价表,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评教。课程调研在课程结束后进行,学校广泛征集学生、教师对课程的建议。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为学校不断完善课程建设、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7.课程师资队伍培训到位

课程师资队伍主要由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专业教师、从事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的分管书记、各学院辅导员等组成。师资队伍培训多途径进行,一是严把任课教师准入关,通过课程系统培训、资深教师“传帮带”、组织听课等对新任教师进行严格培训,试讲合格后才能上岗;二是定期组织课程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分享优秀课件、体验活动、典型案例、教学视频等成果,让教师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三是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指导;四是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学术交流会议。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已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具备专业能力的课程师资队伍。

8.课程管理保障体系完善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与保障体系的建设,总结出4个方面的管理经验:认识到位,科学规划;实践探索,开拓创新;整合资源,健全队伍;完善制度,力求落实。这些经验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与保障。

三、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反思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校本必修课程不仅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事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心态。课程评价调研显示,该课程取得了明显实效,但依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有待改进:一是少数班级“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佳,这可能与师资队伍中少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能力水平有限有关;二是少数班级“第二课堂”朋辈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不佳,这可能是由于对朋辈辅导者的选拔不够重视,导致朋辈辅导者的态度和能力存在差异;三是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制度措施齐全,但在少部分学院或班级存在落实监管不到位的情况;四是学生心理素质评估的量化标准不够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备课小组将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在保障课程师资队伍素质水平、培养朋辈辅导者能力、拓展“第二课堂”活动、提升监管落实措施、完善课程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心理素质辅导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01—02合刊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