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

2022-11-20上海闵行区协和双语教科学校单子宇

家长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心理健康德育

□上海闵行区协和双语教科学校 单子宇

心理教育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对保证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近年来随着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得到了学校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德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但是结合现状分析,德育在学校广泛实施,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有所不足,因此导致两者难以实现深度融合,整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校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实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在这一基础上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创新,提高教学实效。

一、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

(一)教学内容方面的交叉性

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层面具有一定的交叉性,具体表现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认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内容方面的交叉性。其中学校德育的关键在于认知教育,通过一系列教育措施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具备理想信念,培养其创新能力,同时能通过法律、道德等有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主要内容包括心理的评估、预测以及相关健康教育手段等,能及时发现学生潜在或存在的心理问题,健全其心理,培养其人格,所以两者在内容方面交叉性明显。

两者的内容层面的交叉性能决定两者在融合方面发挥优势互补、协同并进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和效果。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积极引入德育有助于改善教学效果,也能保证德育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反之,如果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在日常生活、学习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问题便能调节自身心理、情绪状态,并且具备良好的处理问题能力,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增加。所以两者的融合不仅表现在内容的交叉,同时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二)教育目标方面的一致性

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分析,其主要目标为解决学生成长阶段存在的心理问题,使其具备健全的人格,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具有高素质、良好道德素养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因此德育侧重于对思想道德修养。虽然两者的教育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方向一致,最终的目标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积极实施德育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只有保证其心理健康才能提高德育实效,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

(三)两者融合是提高心理教育成效的主要途径

在新时代背景下,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均为学校教育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两者内容上具有交叉性,目标一致,主要任务均为培养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认真分析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特征,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两者的充分融合,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实效。

对学生来说,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首先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两者息息相关,在这一基础上,无论是面对学习还是生活,都可以做到积极向上。从两者的教育层面进行分析,两者在内容、目标契合的基础上,德育的实施助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进而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使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二、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教育的区别

(一)教育内容的不同

上文提到两者在教育内容方面具有一定的交叉性,而两者教育内容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面向独立个体,通过各类符合心理特征的手段、方式推动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发挥个体潜能,具体包括人际关系、人格问题、心理障碍矫治等。德育以推动社会稳定发展为目的,使学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推动社会向一致目标前进,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方法的不同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讲座、间接咨询等形式,主要方法为个别交谈,在交谈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心理动态,采用心理学相关知识、手段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教学方法以心理学相关知识为指导;德育虽然也包括个体交谈方式,但更多为课堂教学、参观、访问等形式,更为注重言传身教。另外在教育范围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面向大众,如果学生存在德育问题,往往情况较轻。而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学生主动与教师的沟通,出现问题相对严重。

因此,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教育存在异同,这也为两者的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实际教学阶段,教师需充分认识到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异同,实现两者的优势互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要保证德育导向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同时积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德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结合学生个体实际,在这一基础上充分考虑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阶段在心理层面、精神层面的需求,同时认真分析其与环境的关联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相关知识。除此之外,以人为本不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也是其他全部教育活动开展的基础性原则。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融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德育为先是学校德育的基础理念,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问题的了解,如道德品质相关问题、心理问题等,通过两种教育的融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与心理素质。

(二)注重家校社的联合,建立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校并不是心理教育和德育开展的唯一场所,同时需提高对社会、家庭的重视,建立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需积极联合学校和家庭。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有至影响,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均具有明显影响。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健全,在这一阶段,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均对学生有直接影响,另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家校联合。对家长来说,需要认识到两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积极配合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的了解。其次,社会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实现学校与社会的联合十分必要。社会能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价值方面的指导,同时能为其指出正确的发展方向,并且也是学校物质支持的来源,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信息化时代下,需要加强对网络媒体等宣传阵地的利用,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力度。另外,学校和社会的联合需要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的正确性,坚持核心价值观的领导,最后,社会和家庭的联合也十分必要,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条件。社会方面对一些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为其在学校安心学习提供物质保障。家庭需要肩负重任,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将塑造健全人格作为课程评价标准,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

健全的人格是保证良好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人格对人的发展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需要以是否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主,在明确这一标准的前提下,将健全人格的培养纳入德育体系中,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目标。另外,人格是否健全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前进与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认知体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供良好的指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帮助学生树立健全人格,而德育的深度融合则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基础上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奠定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同时深受德育的影响,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以塑造健全人格为主要评价标准,在这一基础上提高教育实效,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

四、德育视角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措施

(一)提高教育队伍的心理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体系的关键一环,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新开素质,促进全身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学校一切教育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与执行者,教师的综合素质对教育效果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专业能力强、基础知识扎实、责任意识强的优秀师资队伍。首先,学校需要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师具备扎实的心理学理论知识与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德育教师需加强对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避免在教学阶段过于依赖自身经验以及其他非专业的理论知识,具备扎实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基本素养的必然要求。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需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次,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避免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乏味。基于对学生心理状况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组织与学生心理状况相符的实践调查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在新媒体背景下,教师需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如通过QQ、微信等方式与学生沟通,解答学生疑问,加强对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避免学生发生心理问题。

(二)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

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和普通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关注其生活、学习情况及心理需求,进行德育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分析这部分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方法。残疾学生、贫困学生构成了学生的特殊群体。对贫困生而言,通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重视其显示需求,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引导方式使学生正确认识贫困,同时为学生创造和谐、友好、温馨的人际交往环境,采取有效的措施缓解学生的身心压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多给予其支持和鼓励,加强引导,以合理、有效的教学、疏导方式给予学生充足的关注,为其提供相应的帮助,做好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对学校与教师而言,需要加强与残疾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采取有效的心理疏导措施。另外需要关注该类学生的生活环境,积极引导同学、朋友给予其关心和帮助,为其营造健康、和谐、稳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优化与完善德育内容,培养学生心理素质

首先,教师需树立人文关怀理念,在开展课程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引用情感调试教育手段,使学生能在学习及日常生活阶段发现自身心理状态、情绪状态变化、发展规律,同时帮助其掌握调控情绪的方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其次,教师不但要及时解决实际存在的相关问题,还要关注思想层面存在的问题。育人与助人共行,能积极、深入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学习问题,采取有效的手段引导、帮助学生处理问题,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其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人际关系教育也是德育的主要部分,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创新,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无论是学校生活、学习,均能处于和谐、稳定的环境下。人格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及思想道德素质。通过不断优化与完善德育内容,对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需要充分融合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教育效果。

(四)强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也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隐匿性的特点,不但能体现学校的综合形象,对学生良好心理、道德素养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密切,因此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加强对互联网平台的利用,在校园内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在潜移默化地作用下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其认知能力,逐渐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其次需要充分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相关活动,例如演讲比赛、知识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最后,充分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符的文化教育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加强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学校需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进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心理健康德育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国德育》
使命·境遇·行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乡村学校德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