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音乐歌唱教学策略

2022-11-20孙海娟

名师在线 2022年22期
关键词:歌唱素养音乐

文 /孙海娟

引 言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过程中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众所周知,小学音乐课程由不同模块构成,如歌唱模块、鉴赏模块等。这些模块正是实施音乐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立足点。其中,歌唱是以人声为媒介的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是个体表现音乐、抒发情感、发展素养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歌唱教学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1]。但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关系密切,缺一不可。因此,在实施歌唱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还要引导学生欣赏优秀作品,感受其中的审美因素和文化内容,由此发展审美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一、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策略

音乐是具有审美功能的学科,是不可多得的美育资源。审美感知能力不仅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维度,还是音乐学科审美性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有力推手[2]。在实施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时,教师要以歌曲为抓手,引导学生感知美、体验美,促使学生认知歌曲内容,同时发展审美感知能力。

(一)感知歌曲中的美

歌曲是音乐美的载体,展现着多种多样的美,如情景美、情感美等。教师应创设歌曲场景,引导学生体验,使学生欣赏美、感知美,提高歌曲认知能力,为有效演唱歌曲奠定基础。基于此,在实施歌唱教学时,教师应研读歌唱内容,挖掘多样美,创设教学情境,驱动学生感知歌曲中的美。

以《牧场上的家》为例,这首歌曲描绘了美丽的家园生活,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歌曲内容和情感正是审美因素的具体体现。对此,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要以歌曲内容和情感为抓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具体而言,教师可利用微课展现美丽的牧场生活。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作用下,自发走进美丽的自然场景。此时,学生与蓝天白云、清水绿草等进行互动,无形中受到自然美的熏陶。借此机会,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看到如此景色,大家的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继续欣赏自然美景,用生动的语言赞美自然美景。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情境,不仅直观地感受到了场景美和情感美,还切实地产生了歌唱兴趣。由此可见,让学生感受歌曲中的美,有利于学生走进歌曲,深入探寻其中的美,为提高审美感知能力奠定基础。

(二)表现歌曲中的美

审美表现是学生增强审美感知能力的途径之一。歌唱本身是一项具有实践性的活动。已有实践证明,在不断歌唱的过程中,学生会发挥自主性,加深对歌曲内容的认知,尤其会深入品味歌曲中的多样美,增强审美感知能力,提升审美水平[3]。因此,在开展歌唱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歌曲内容后,应给予其歌唱机会,促使其运用适宜的方式展现歌曲中的美,由此提高审美水平。

以《敲起我的小木鼓》为例,这首歌曲描绘了佤族人民载歌载舞的热闹场景,体现了佤族人民的欢乐之情。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先利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佤族和木鼓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拓宽视野,建构文化认知。接着,教师采用范唱的方式演奏钢琴,引导学生听、唱歌曲,掌握歌曲内容及其演唱方法。然后,教师设计动作编创活动,引导学生体验。例如,针对第一部分,教师敲击大鼓,并进行歌唱。在歌唱到“羊买啊赛罗”这一衬词时,教师引导学生拍手。在动作的支撑下,学生边歌唱边表演,亲身感受衬词的民族音乐色彩和生活欢乐情趣。按照此方式,教师继续引导学生用动作表演其他衬词。通过一次次表演,学生不仅理解了歌曲内容,还切实感受到了歌曲中的美。基于学生的体验情况,教师组织编创活动,鼓励学生迁移体验经验,随着乐曲编创相应动作,并亲身演绎动作,借此表现乐曲中的美。在已有经验的作用下,大部分学生积极动脑,结合乐曲内容及其中的多样美,编创各种动作,并积极表演。最后,教师弹奏钢琴,学生伴随音乐翩翩起舞,自然而然地营造出美的场景。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多样的审美表现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审美感知水平,增强审美感受力,还可以提高创造力、表现力等,有利于发展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艺术表现能力的策略

艺术表现能力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是学生在遵循原作情感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创作的活动。教师在歌唱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学习所得,应用多种策略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提高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

(一)在角色扮演中进行创造

角色扮演是学生亲身体验的具体方法。在参与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多样活动,逐步建构歌曲认知,积累歌唱经验。体验情境是学生有效歌唱的“法宝”。边体验情境边歌唱可以提高学生情感认知水平,有效培养其积极情感。角色扮演是创设情境的方法之一。实践证明,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会充分发挥个性,用不同的动作、神态等进行展示,有利于提高创造能力[4]。由此,在小学音乐歌唱课堂上,教师应尊重学生,引导其角色扮演,展现个性。

以《山村来了售货员》为例,在歌唱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乐曲场景:赶路、吆喝、山谷回声、山村活跃、选购、告别和继续前进。同时,学生感受到了唢呐的音色。教师尊重学生学习所得,以歌曲场景为依托,引导学生扮演售货员和购货山民这两个角色。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售货员”用不同的动作、表情等展现卖货场景,要求“购货山民”应用适宜的方式展现购买场景。部分学生在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经历了购物活动,储备了买卖经验。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这部分学生自觉迁移生活经验,设想各种买卖场景,并将想象场景和歌曲场景结合起来,应用多样的方式加以展示。大部分学生通过表演、欣赏,感受到了“售货员”和“购货山民”的喜悦之情,深刻地体会到歌曲中的幸福之情和愉悦情绪。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积极创造,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同时还使学生自然而然地锻炼了艺术表现能力和审美感知能力,促进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在跨学科中进行创造

在深入研究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发现跨学科教学之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提倡跨学科教学。音乐是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如音乐是听觉审美,美术是视觉审美。学生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进行绘画,可以构建听觉审美和艺术审美的联系纽带,有利于提高音乐认知水平和审美感知能力。由此,在实施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时,教师要研读歌唱内容,探寻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借此组织跨学科活动,驱动学生创造。

以《忆江南》为例,在歌唱课堂上,学生吟诵以“江南”为主题的诗歌,反复倾听、歌唱歌曲,脑海中浮现了美丽的江南景色。教师立足学生的学习情况,先鼓励他们与小组成员交流,表述自己想象到的江南美景。在表述的过程中,学生碰撞思维,进一步感知江南的自然美景,增强了热爱与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小组交流,大部分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望,想要展现江南美景。于是,教师提出任务:“请大家画出自己想象的江南景象。”在提出任务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忆江南》这首音乐,并鼓励学生跟着吟唱。在倾听和吟唱的过程中,学生切实发挥自主性,联系交流所得,在脑海中继续想象江南美景,做到“下笔如有神”。在绘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展现了自己的艺术天分,用不同的色彩、线条等展现自然美景。学生边绘画边体验,加深了对歌曲的认知,切实感受到细腻、轻快盈动的音乐特点。由此可见,实施跨学科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获得创造机会,锻炼音乐表现力,还能使学生提高审美水平。

三、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的策略

音乐是文化的结晶,也是文化的载体[5]。音乐学科是文化进校园的有力“助手”。在实施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时,教师要认真研读歌曲内容,挖掘、呈现文化因素,使学生建立文化感知,并借此提高对歌曲的认知。

(一)在听故事中理解文化

故事教学法是实施音乐教学的有效方法。因为音乐是具体故事的依托,如作者的人生故事、社会的发展故事等。故事内容大都形象、有趣,契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便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施歌唱教学时,教师要研读歌曲,挖掘其文化因素,并将其编创为小故事,然后根据教学需要,发挥教学语言作用,为学生讲述故事内容,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理解文化。

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例,国歌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力度展现了雄壮、激昂的情绪,凸显了人民与苦难做斗争的坚定信念,抒发了浓浓的爱国之情。学生只有了解国歌的创作故事,方能唱好国歌,培养积极的情感。对此,在实施教学活动前,教师要利用网络途径收集与国歌有关的故事,如国歌的创作背景、聂耳的人生故事、国歌的创作故事等,并加以整理,形成生动的故事。在课堂上,教师把握教学时机,有针对性地讲述不同的故事。例如,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利用课件呈现艰苦抗战场景,并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相关故事。在视觉和听觉的作用下,学生走进历史,感受国破家亡的危机,体会军民抗战的艰难,顺其自然地产生爱国之情。教师把握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看到这一场景时,大家有什么感受呢?想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呢?”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考,踊跃作答。大部分学生提到“大喊”“呼号”等。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引出国歌,引导学生一起歌唱,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此教学不仅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建构音乐文化认知,还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便于用歌唱形式展现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理解水平。

(二)在歌唱中理解文化

歌唱是音乐歌唱课的重头戏,也是学生理解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融音乐文化于歌唱教学,可以在丰富歌唱教学活动的同时,使学生理解音乐文化,提高歌唱学习效率。因此,在实施歌唱教学时,教师往往以歌唱环节为抓手,运用适宜的方式呈现音乐文化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

以《花儿与少年》为例,这是一首回族民歌,体现了回族的音乐文化特色。《花儿与少年》有不同的版本,体会不同版本的歌曲是学生把握回族音乐文化特色的关键。对此,在歌唱课堂上,教师先引导学生倾听手风琴独奏的《花儿与少年》,使学生初步感知回族音乐特色。接着,教师用生动的语言介绍“花儿”,使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然后,教师依据不同乐段,引导学生欣赏、探究,了解乐曲的旋律、情绪变化等。在学生认知乐曲内容后,教师播放不同版本的《花儿与少年》,并就此提出任务:“和小组成员合作欣赏,对比不同版本的歌曲,感受回族音乐文化特色。”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细心对比,自觉交流,切实地分析不同版本乐曲的特色,增强对回族音乐文化特色的感知能力。教师则立足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点拨,使他们完善感知经验。之后,教师鼓励学生歌唱,展现回族音乐文化特色。实践证明,学生通过体验多样的歌唱活动,不仅掌握了乐曲内容,还了解了民族音乐文化特色,有利于提高音乐文化理解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实施小学音乐歌唱教学时,教师应以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三大维度为指导,依据歌曲内容,选用适宜策略,创设多样活动,驱动学生体验,促使学生逐步建构乐曲认知,掌握歌唱方法,自然而然地发展审美感知能力、创造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核心素养发展水平,进而提升歌唱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歌唱素养音乐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歌唱十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