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与学习内容“交往”障碍分析及应对策略*
——“情感-交往”型课堂的化学教学

2022-11-19

江苏教育 2022年75期
关键词:旧知交往氯气

张 弛

近年来,我国教育较为普遍地存在着过度重视认知而忽视学生生存状态与心理感受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人是情感性存在的这一基本现实容易被忽视或漠视。为此,朱小蔓教授针对性地提出了情感教育理论,此后又专门面向课堂教学提出了极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情感-交往”型课堂教学主张。该主张要求教育者把课堂中的“人”找回来,把人的感受和学习规律考虑进来,形成一种融合情感教育、课程育人、情感德育和教师情感素质提升为一体的课堂教学生态。

一、“情感-交往”型课堂的基本指标解析

依据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交往对象,朱小蔓团队成员将“情感-交往”型课堂的“交往”具体划分为三类形态:学生与学习内容的交往、学生与他人的交往、学生与自我的交往。[1]根据障碍因素分析法,这三类交往的障碍在性质上实则还包含着三个不同的层级:不愿交往、不能交往、不会交往,同时又涉及三个维度:认知维度、情绪维度、情感维度。(见下页表1)

表1 三类交往障碍的层级和维度

本文将主要分析其中的“学生与学习内容交往”这个类别,从情绪、认知、情感三个维度进行障碍分析,寻求相对应的解决策略。

二、与学习内容交往的障碍分析及应对策略

(一)情绪维度

化学学科知识是对客观自然世界的描述和概括,它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所以必然有其直观、形象的一面,但这多处于初学阶段。随着对问题分析的深入,由现象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诸如数据分析、原理探讨、经验提炼等,都是相对抽象的,学习起来会比较枯燥,难度也相应提高。这就导致许多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时积极性很高,到后来又渐渐丧失兴趣和信心。作为教师,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处以高中化学必修2 模块的“甲烷”一节为例,教师可以从能源危机问题引入,探讨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甲烷资源的开采。再联系生活实际,指出现在很多家庭都开始使用甲烷作为燃气,然后利用照片展示不同燃料燃烧对环境的污染。结合燃烧热值相关数据,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甲烷的污染较小、燃烧效率较高,从而对学习对象有了价值认同和研究的兴趣。接下来,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甲烷分子的正四面体空间构型。此时知识的抽象性陡增,此处可用生活实例结合实验操作加以说明和验证。首先展示一张照片(见图1),说明用细绳将尾部捆在一起的四只气球全都是处于同样的一种非平面(四面体)状态。进而,教师再让学生利用橡皮泥、双面胶、火柴等物品搭建甲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加深学生的认识。

图1 正四面体形态的气球照片

2.知识与生活较远而感受不到学习的价值——揭示价值策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每一次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必然都伴随着特定的情绪情感体验,特别是价值感的体验,对于个体而言没有价值感的知识是会被抛弃的。

有些化学知识和学习对象离生活较远,甚至给人留下的是负面印象,例如氯气。不当的教学方式还会加深学生的这种误解:许多教师喜欢用氯气泄漏造成事故为例,探讨氯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引入这堂课的教学。我们不妨换种引入方式,首先展示一瓶氯气,然后展示储运液氯的钢瓶以及公路上来来往往运输氯气的车辆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氯气的需求量这么大?明确生产盐酸、制造塑料、合成农药、自来水消毒、冶炼金属等诸多领域都需要用到氯气。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氯气的价值,从而有了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氯气性质的动力。

3.课前不好的情绪带入课堂——关爱和激励策略

不好的情绪状态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效率,而学生在课堂里情绪低迷的状态也许并非源自本堂课,可能在课前与同学发生了矛盾、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或者是因为近期学习情况不理想。作为一名合格、成熟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情感识别、觉察能力,这是教师情感素养的重要组成。

从进入教室开始,教师就应当迅速环视全体,诊断学生的总体状态,要能较敏锐地发现其中的异常。如果时间来得及,教师可以在课前主动询问相关学生的情况;课堂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助相应学生集中注意力;课后,教师也可进一步与相关学生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这些艺术家显然忽略了技与艺是不分家的,技中包含艺的因素,艺亦隐藏于技中。宗白华曾认为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技术,中国古代艺术家,例如许多手工艺大匠,实际上就是技术家。因此他认为无论是现代还是将来,艺术都应该重视技术的训练。不仅如此,黑格尔也认为人们或许将技术看作与艺术无关的一种单纯的技巧,但是每个艺术家都必须运用某种材料进行创作,而天才的特有本领就是能够完全驾驭材料。要成为天才,则必须熟练掌握技巧和手艺。

(二)认知维度

1.没有预备性知识或旧知无法与新知识交往——先行组织者策略

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会对陌生的新知识感到畏惧,产生抵触情绪。有时是因为的确缺乏预备性知识,而有时仅仅是无法在旧知与新知之间形成有效联系。根据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有关理论,如果能够给学习者呈现有效的引导性材料,帮助学生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学习过程将会容易许多。

例如,“物质的量”是高中阶段化学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所熟知的问题或概念来解释这个新概念。例如,一盒火柴中有100根火柴,我们就把100根火柴视作一个集合体,称其为1 盒,10000 根火柴就是100 盒火柴。用“盒”来描述数量时,会使数字更小、表述更简洁。然后进行概念迁移,借用刚才集合体的思路来对这些微观粒子的数目进行整合——1mol粒子这样的集合体,其中所含粒子的数目为6.02×1023,这就好比一盒火柴中含100 根火柴一样。如此,就便于学生理解了。

2.预备性知识模糊,与新知识交往不能有效实现——巩固旧知、同伴互助策略

学习新知识往往建立在学生已学旧知的基础上,当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旧知时,却常常发现学生无法将新知与旧知之间进行有效勾连。

例如,教授新概念“水解常数”时,这个概念至少建立在水解、化学平衡常数、水的离子积常数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如果学生对其中任何一个概念认识不清,都会造成对新概念理解的困难。这里可以借助实例法,以强碱弱酸盐醋酸钠为例,分析它的水解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和意义。

3.不会或不习惯使用特定的学习方法和方式——教方法、促习惯策略

特定知识需要相对应的特定的学习方法和方式,化学有许多特定的专用化学语言,诸如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电子式等等,如果不能用或不能熟练应用化学语言来描述、记忆和理解化学的问题,也无法继续深入地学习。

例如,有的学生在描述化学物质时,常常用报英文字母和数字的方法来描述,把硫酸读成“H 二S O 四”;而在描述化学反应时,又会用数学的方法来描述,把“+”读作“加”,把“=”读作“等于”。这样的表达方式反映出他们是在用记背英语单词和数字公式的方法来理解和记忆化学物质及反应的,是难以形成长时记忆和深度思维的。作为教师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及时帮助学生纠正,鼓励学生使用化学语言。

(三)情感维度

1.教材内蕴的情感比较深,不能直接感染学生——展现或赋予情感策略

认知需要和情感并行发展,失去情感支撑的认知是难以维持的。[2]例如,解释配位键的形成过程和含义。以NH3和H+之间形成配位键为例,首先明确在NH3中N原子已达到了8电子的稳定结构,教师继续解释:“我们常说要让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其他人一起富裕,此时的N 原子就是这样的人。它已达到了稳定结构,而它发现一旁的H+很可怜,外面还缺2 个电子才能变得富裕。于是,它毫不吝啬地拿出自己的一对孤电子对来与H+共用,这样大家都满足了稳定结构。”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趣味的同时,更体会到了其中的情感内蕴,形成了不易磨灭且很容易被调取出的“情感记忆”。

2.没有体悟到学科的特殊美感——揭示和展现学科美策略

化学是美的,它拥有语言之美、现象之美、外形和结构之美、精神之美等诸多方面的美。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

首先,化学具有简约之美和形式之美。化学符号、化学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等化学语言,它们的形式显然是非常简约的,但它们所包含的意义却十分丰富。其次,化学具有现象之美和外形结构之美,化学的现象之美主要通过颜色、形状和状态、气味等来体现;外形之美诸如金刚石、水晶、胆矾、钟乳石等等。最后,化学具有精神之美。这主要是指科学工作者为了化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为了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辛勤地、默默地付出着,他们的精神是值得学生学习和发扬的。

3.与学科相伴的特定道德情感不足——激发和培育道德情感策略

这里的道德情感是个广义概念,是具有情感特性的道德心理机制[3],包括质疑、奋进、欣赏、包容、分享、合作等背后的情感和精神品质。

例如,化学学科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对已有知识产生疑惑、质疑的过程,是不断探索未知、证明或证误的过程。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和探索的精神,同时还应当有帮助、支持其他同学共同进步的心态和心量,学会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与他人合作、协作,鼓励和欣赏别人的进步。这样的群体一定是不断进步的,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在其中的存在感和价值,都有为集体激励自我、追求卓越、奉献力量的志向和决心。

猜你喜欢

旧知交往氯气
构建“素养为本”的化学智慧课堂——以“氯气的发现与制备”教学为例
岁末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转化思想
少数民族大学生交流、交往、交融途径的思考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多渠道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导入”
不定方程讨论法在化学解题中的应用
无污染氯气制备贮存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