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森林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拆迁地块景观设计
——以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七地块为例

2022-11-19桑晨艳

现代园艺 2022年6期
关键词:树种森林生态

桑晨艳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81)

1 城市森林建设的现实背景

北京城市化进程正处在高速增长期,与此同时,城市生态问题日益增多。为此,北京全面开启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在经过大量考证与评估后,城市森林建设成为了北京市改善和修复城市生态系统的核心理论基础[1]。

从官方数据可知,2015 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关于规划建设森林公园的提案,明确提出要将森林公园引入城市的理念。2017 年北京园林局颁布了《北京城市森林建设指导书(试行)》,在这指导背景下,市内展开了一系列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

2 城市拆迁地景观设计探讨的必要性

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导致大量的拆迁腾退,人们意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城市拆迁地”被更新改造成“绿地”。与传统新建和改造相比“城市拆迁地改造”并不具有代表特征,设计上依然更注重景观化的表达,创造牵强的文化表达方式,对拆迁地的现状资源利用和改造不够充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不符合当下所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因此,如何让“城市拆迁地”景观建设在城市森林建设的背景下发挥更高的生态、景观、文化和功能性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展现自我的独特性,是主要探讨的问题。

《北京城市森林建设指导书(试行)》中提出城市森林的概念是指具备森林的景观外貌及结构特征,以高大乔木为主体,发挥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同时兼顾休闲游憩功能的种植形式。

主要建设要点归纳起来有以下3 点:森林的外观形态,生态的内核本质,科普的延展功能。

3 实际案例分析——北京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七地块

3.1 项目建设背景及概况

2018 年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两带、一环、一心”的绿色空间结构,“一心”即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总建设面积约11.2km2。以原东方化工厂为项目中心基址,对其进行生态治理,形成生态修复内核,外围建设多个特色公园,满足公共设施服务,集市民休闲活动和生态于一体。

七地块位于绿心西南角,是森林游憩环的一部分,分别属于生态科普区和雨洪蓄滞区,总面积73.67hm2。本研究主要分析七地块北部生态科普区,2018 年习总书记在城市副中心参加了义务植树造林活动,后续设计中便以义务植树林为代表景点,将该区域及周边定位为生态科普区,以展示森林中的生态技术,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提供青少年生态科普教育为特色。

案例旧址为村庄及工业厂房建筑拆迁区,拆迁后场地内遗留了原民房墙基,建筑的碎砖瓦,废弃渣土,电线杆等材料,遗留了一定数量的现状大树,另有四处地上构筑物,后经沟通证实为原军用设备遗迹。

3.2 项目设计构思

在城市森林的建设背景下,本文案例“城市拆迁地”景观设计应该区别于传统城市绿化林地。通过构建森林空间骨架,营造生态多样性基底,挖掘现状的可再生资源利用价值,体现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

如果项目只是在生态上可持续,并不能让人们产生情感共鸣,那么人们除了“可持续性”这个概念本身就再也记不住别的了[2]。生态的可持续性是基础,要进一步让景观具有游憩性,将设计的场地变得有趣,让人们会自发地去参与、维护,并对场地本身的文化有一定纪念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层次地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近年来,生态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的学者从荒野、营造城市绿色空间等维度研究棕地中自然演替而成的生境生态价值[3]。基于此,结合本文案例“城市拆迁地”的场地性质,带着一定的实验和研究性,决定在景观设计上保留一定程度的“荒野性质”,除去“人工属性”开辟一块自生植物区,随着自然的更替,研究区域内的生物结构会呈现出怎样的动态变化。

3.3 项目设计与城市森林理念的结合

3.3.1 人工模拟自然构建森林的外观形态。(1)近自然群落营建,多种模式组合(异龄异形)。人工模拟自然最重要的策略是模拟自然的群落结构,具体做法是运用异龄异形树混交,复层结构种植。案例设计中避免采用大面积片植混交形式,最大片植量不超过50 株,片植落叶乔木林以间距6m×6m,20 株的规模居多。大部分还是采用相同树种间不同规格混交栽植,或不同树种不同规格营造自然的群落形态,苗木规格的跨度落乔胸径12~35cm,常绿高为3~10m。经过试验表明,胸径跨度需在5~10cm,高度跨度在2~3m,才可看出明显的异龄效果。

(2)利用运河西大街改造机遇,打造公园森林骨架。建设过程中恰逢运河西大街改造,场外移入常绿乔木188 株,规格从高3~4m 至高8~10m,以高6~8m 规格为主,品种有雪松、油松、白皮、云杉;落叶大乔木370株,规格从胸径15~20cm 至胸径35~40cm,主要品种有国槐、白蜡、洋槐、五角枫、栾树等;落叶小乔木584株,地径20~25cm 至地径7~8cm,主要品种有碧桃、海棠、樱花等。

场外移入的大规格乔木保证了100%林荫全覆盖园路体系,撑起了整个地块的森林骨架,大规格的落叶小乔木用在节点和场地周边,孤植片植皆成景,丰富了林的季相变化,优化了林缘景观和竖向结构层次。

(3)合理利用现状植被优势,单株成林。现状包含一定数量的国槐、毛白杨等,胸径均达到了20~25cm 及以上,单株成林,利用现状的植被优势,围绕现状大树设置节点,打造景观,从细节处窥得森林之貌。如穿过2 排现状国槐,设置园路,与远处的景墙形成对景,形成深邃狭长的空间。围绕现状毛白杨林设置儿童活动场地,形成林荫又开放的游憩空间,这些空间感受都让人仿佛置身于森林之中。

3.3.2 生态基底内核的构建。(1)以乡土树种为主体。乡土植物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是维持整个群落稳定的基础条件,并且对物种保护、体现地域文化性、实现低维护景观都有重要意义。

项目开始时,参考《北京市城市森林建设指导书》,并进行实地考察得出优势乡土树种,以国槐、雄性毛白杨、栾树、白蜡、元宝枫作为骨干树种。乡土树种占比约87%,品种约120 种。

(2)突出生物多样性,营建动植物共存空间。经研究发现,诸多区域工业废弃地上自由演替形成的特殊林地,相较于其他林地,此类场地的物种多样性更丰富[3]。本案例的“城市拆迁地”是工业拆迁和村庄拆迁的复合,在原村庄拆迁建筑遗址上开辟一处自生植物区,分类整理建筑的碎砖瓦和植物枯枝败叶,堆置起来,用建筑的旧砖围合墙体,避免人为的干扰,让植物在自我更新演替中发展,丰富物种多样性。

城市动物种群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必要及核心参与者[4]。如果缺乏如城市鸟群这类食物链中上层物种的参与[5],城市植被的除虫,更新,维护只能由人工进行,然而滥用杀虫剂等人工手段又会污染土地。唯有足量的动物群体参与到城市森林公园的演替中,才能实现生态的长久稳定平衡。

如何吸引动物的共存,生存空间的营造是关键,设计中做到了以下3 点:①设计较大斑块的油松林,白皮松林,每个斑块面积约2000m2,林下栽植耐荫地被组合,减少游客干预界面。②栽植食源,蜜源性植物,桑树,柿树,金银木,山楂等。③预留小动物通廊,为小型动物的穿行提供不受人为打扰的空间。

3.3.3 “园”的功能叠加——游憩体验功能+文化科普宣教功能。在具备森林的外观和基本的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城市森林”的目标是让人能参与自然,理解自然,从而自发地保护自然。在此背景下,本案例“城市拆迁地”应该发挥其特性优势,重视“园”的游憩体验性和文化科普宣教功能。

“城市拆迁地”与普通城市绿地最大的不同在于原有场地的遗迹与设计之间能产生联系。可通过新的理念循环利用拆迁废弃物,不仅能解决拆迁遗弃物处理、排放问题,还可促进城市生态化、低碳化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能源的消耗[6]。与此同时,拆迁遗弃物的利用也提升了游“园”的趣味性,在游园的过程中,通过旧物新造让家长重拾记忆,也让孩子从中了解父母年代的历史故事并重获童年乐趣,时光记忆在游憩中传承,从另一个角度宣传生态文明建设。设计详情有以下2 点:(1)因地制宜,废弃物利用再设计。①现状渣土堆微地形,打造基本空间骨架,营造小氛围空间。②利用原村庄的建筑肌理重建自生植物区,以红砖为主要元素设计景墙,围合出多个独立的小空间,废弃砖瓦堆置起来,栽植小灌木和播籽先锋植物,不需要人工维护,未来这个区域逐渐被自然演替的原生植被替代,人们可以通过围墙上的漏窗观察这一进程。这样的环境也是昆虫和一些小动物的栖息地,不同空间连通设计了小动物通道,满足小动物的通行。保留利用原场地内的大树作为观赏树,场外移入构树、洋槐、白蜡、国槐,新栽植柿树、银杏、白皮、山杏、山楂等乡土乔木,灌木主要栽植胡枝子,金叶连翘,糯米条,胡枝子等节水抗逆性强的品种,并以观赏草作为主要地被品种共同营造自然原生态的氛围。③现状村庄废弃的电线杆改造成爬藤廊架,廊架下设计休憩座椅,人们坐在爬满紫藤的廊架下,产生情感的共鸣。④保留雪莲针织厂仓库房外墙,改造成儿童活动区,原遗址的3 面墙壁正好形成环抱式格局,2.8m 的墙体提供了天然高差,儿童游憩设施依墙而建,墙体与儿童设施融合在一起,形成天然的扶手和围栏,孩子们抚摸充满历史痕迹的墙壁登台阶上上下下,趣味融融。在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安全隐患,旧墙翻新,做了结构加固处理。墙体外立面展示场地内原状照片,并设计了一组屋顶造型的廊架,意在再现旧址风貌,人们驻足停留在此,勾起人们旧时的回忆。

(2)多元空间的体验方式。前文提到本案例现状保留了几处废弃的军用设施,围绕军用设施外围设计了植被遮挡,内部设备本体在时光下也逐渐被荒野植被所侵占,上演着变化与更替。为观察到这一进程,设计了一组高架栈桥,贯穿全园,串联多个重要节点,自生植物区,儿童科普乐园等,这种更高维度的视角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感受,人们从“鸟”的视角游览全园,与自然更加贴近。不仅如此,高架栈桥与儿童乐园结合,桥下设计秋千攀爬网等设施,儿童可从不同的视角体验空间的变化,增加了游憩的趣味性,在玩乐中进行科普文化的宣教,寓教于乐。

4 结语

(1)本文案例与城市森林建设相结合,其中构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质,如多大的林斑大小混交才可达到最大化的生态效益?乡土树种的品种单位面积达到多少才可形成较为稳定的群落模式?及多大规格的苗木设计才能维持短期景观与长期生态效益的平衡?这些问题都将在以后的设计中慢慢实践,经过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才能逐渐成熟。

目前,日本明治神宫是城市森林营造的典范,2019在考察中发现有以下6 个特征:①前期树种选择上遵循适地适树原则:以松树、橡树、楠树、椎树等树为主要树种。②选择丰富的植物类型:乡土树种、外来树种、慢生树种、速生树种混合利用。③选择丰富的植物品种:明治神宫造园初始拥有树木品种365 种,经过100 年的自然更替选择,剩下247 种。④节约成本,以小规格树木为主,少量使用大规格高质量苗木,形成自然的群落模式。⑤低维护,少干扰,通过植物自身的优胜劣汰,形成主要树种与次生树共生的自我稳定结构。⑥明治神宫不追求短期的直接景观效益,注重长远的生态效益,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形成稳定生态循环,动植物和谐共生的环境,这点是国内的设计很难达到的高度。

(2)案例“城市拆迁地”建设中产生较多的拆迁废弃物,设计师的初衷是循环利用废弃物,延续其生态和景观价值,在实际项目中由于废弃物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短期内效果不明显,改造会因此夭折。但从长远生态效益上来说,废弃物利用充分体现了景观可持续发展,大大降低项目成本,并且从景观效益上来说,废弃物也是比较前卫的新型材料,其表现形式也拓宽了设计思路。所以,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条例,加大对拆迁遗弃物再利用的支持与研究,对其进行合理开发、运用及分类[6]。

猜你喜欢

树种森林生态
珍贵树种黄檀栽培技术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树种的志向
树种的志向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人工营造混交林树种的选择与配比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哈Q森林
哈Q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