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的渗透

2022-11-19季淑红

读与写 2022年2期
关键词:西方人交流英语教学

季淑红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学校 福建 南平 353000)

文化和语言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语言依赖文化,文化的载体是语言,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然而在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讲解语言的外在表面形式和语法知识结构,而常常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输入,笔者认为,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对语言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而且要加强不同语言文化环境对语言交际的影响,加强语言的文化输入,不断增强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克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给英语交流带来的影响和阻力,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进行无误解交流。

1.在英语日常教学中增强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在日常教学中增强文化教育,是引导学生逐渐克服跨文化交流阻碍的基础。语言的不同文化是跨交流的绊脚石,如果学生不了解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交流起来就会产生误解。如果一个企业公司想让产品在国际经济市场畅销,不仅该公司的产品质量及服务管理需要过硬,而且该公司还需要进行深入了解他国的文化,使自身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其他方面符合他国的心理需求。例如,中国人基本认为龙是吉祥的象征,然而西方人对龙不是这样理解的,他们甚至把龙理解为张牙舞爪的不祥之物。假若企业家不了解这些,轻易把自己含有龙字的产品推往西方市场,那么,这样的产品能引起西方人的购买欲望吗?我想应该是难以有市场效应的。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也是如此,如果不了解西方和中方在文化方面的不同之处,就会造成交流上的误解。因此,我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增强文化教育,使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不同之处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2 增强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教育是扫除跨文化交流绊脚石,是实现正确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关键。英语教学属于语言教学,语言能力是交流能力的基础。然而,掌握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有了正确的交流能力。英语能力不仅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同时也包括英语社交能力,也就是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工作往往比较注重语言的外在表面形式和语法知识结构的讲解和传授,而往往忽略了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教学,而不同文化教育的缺失会阻碍正确使用英语进行无误解交流。

1.3 文化的渗透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促进多元文化在中学职业英语教学中的渗透。这不仅可以让学生轻松学习英语,还可以开阔视野,扩大知识的积累,从而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做出贡献。当教师向学生教授多元文化时,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并学习用英语句子表达的英语语言技能。更好地理解情绪,提升学生英语水平。

1.4 多元文化的渗透能够有效的降低文化差异,降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难度。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巨大差异,学生学习英语更加困难。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鼓励学生发展专业的英语技能,促进多元文化在教育中的渗透,让学生轻松学好英语。通过促进多元文化渗透到课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背景,进而缩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促进学生前面发展。

2.在日常教学中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教育

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增强文化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些方面的不同之处,指引学生扫除跨文化交流中的这些阻碍,逐步消除交际中的误解。由于篇幅的因素,我仅列举中西方文化不同之处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几个方面的困扰:

2.1 对他人的称呼。由于受数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人非常重视亲属关系和长幼辈分,对长辈的称呼不能直呼其名,不然则有失尊重和礼仪,而在西方家庭成员之间,对他人的称呼不分长幼尊卑,互称姓名或昵称是他们的常态,对爸爸、妈妈直呼其名也是常态,西方人一般称呼男性的长辈为“Uncle”,称呼女性长辈为“Aunt”,对“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的称呼也简单的归为“brother,sister,cousin”。在中国,情况显然不是这样,中国人必须明确区分资历,年轻人和老年人的关系,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没有教养的。

假若不知道对方的姓名,西方人一般用“Sir”和“Madam”来称呼,假若知道对方的姓名,一般简单用“Mr.、Miss、Ms.、Mrs.”来称呼他(她)。中国有尊重老师的传统,“老师”这个词汇不仅仅表示一种职业的名称,更表示对人的一种尊称。如果仅仅粗略从“teacher”的字面含义来理解,把“张老师”称为“Teacher Zhang”, 这就造成一种文化误解,会让西方人不明就里,因为在英语中“teacher”等词只表示一种职业的名称,不能作为称呼语来称呼他人,不能作为对人的一种尊称,这是西方和中方不同文化造成的。因此,在对他人的称呼方面,西方和中方是存在文化发展不同的,教师应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多多了解这些方面的不同,指引学生扫除这些不同之处,学生才能逐渐走出正确使用英语进行无误解交流的误区。

2.2 与他人打招呼。平时打招呼的时候,中国人多数会问:“你要去哪里?”或者“你吃过了吗?”。但是在西方,假若这样打招呼,会让对方感到很不舒适,原因是西方人会把这些话理解为一种“涉及个人隐私的提问”,会感觉对方在窥探自己的隐私,所以他们会不高兴。“Hi”、“Hello”,或说“Morning!”(早上好!),或说“Nice to see you.”、“Long time no see.”等等通常是西方人跟他人打招呼的常见方式。

2.3 表达感谢之意。在中国,“谢谢”这两个字一般极少在家庭成员之间使用,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样说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而在西方,“Thank you.”的使用场合非常广泛并且使用频繁,哪怕是子女跟父母之间,姐妹兄弟之间也经常道一句”Thank you.”,西方人不认为这样表达会有距离感之存在。

2.4 表达赞美之意。西方人谈话时,赞美往往作为谈话开始的一种方式之一。赞美的方面涉及个人物品、长相、某方面的才能等等。然而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认为谦逊是一种美德,在别人过分夸赞自己时,常会觉得不自然不自在,也就常会推辞甚至自贬一番,这让西方人体会和理解不了这些,原因是在西方,对于他人的赞美,最得体的就是说一句“Thank you.”回应对方。例如:在中国,有人表扬你,“你的英语说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西方,对“Your English is perfect!”的回应,一句“Thank You.”就显得非常得体了,不必多言,假若你的回答是“Oh,no,my English is poor.”会让对方不理解甚至感觉莫名其妙。

2.5 询问他人姓名。欲了解对方姓名的时候,“What's your name?”可能是有些学生会用的句子,其实,西方人在谈话刚开始时一般会先道出自己姓啥名谁,如“I am......”,这时对方自然会回应,随后说出自己的姓啥名谁。就算是填表或面试等这样的重要场合,如果需要了解对方姓名,一般也不会问“What's your name?”,而是说“ You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对方会有被审问的感觉,所以当我们用英语交流时,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文化差异,避免交流中的误解。

2.6 接受礼物时的回应。在节日和习俗方面,西方也有很多与中方不同之处。在节日方面,除一些共同节日之外,西方和中方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Double-ninth Day(重阳节)、Tomb-sweeping Day(清明节)、Spring Festival(春节)、Mid-Autumn Day(中秋节)等;西方有Christmas Day(圣诞节)、Halloween(万圣节)、Thanksgiving Day(感恩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等。在习俗方面,中国人接受他人礼物的时候,一般会先极力推辞,之后接受后也不急着当面打开瞧瞧,以免让人产生贪财之疑。然而在西方英语文化中,人们接受他人礼物的时候,一般情况都会当着送礼人的面当场打开观看礼物,并同时说上几句赞美的语句,表现出欣然接受的样子,还会当面道一声感谢,常说“Oh,how nice!Thank you.”或“Oh,I like it. Thank you.”等等。

2.7 词汇的深层次文化含义。很多词汇在历史长河的使用过程中积攒了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含义,因此,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老师应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深层次文化含义的解释,避免单纯只从词汇本身的表层知识做讲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同一个词汇,可能有不同的深层次含义。例如,汉语中“狗”这个词有时有贬义,“鸡鸣狗盗”、“”、“人模狗样”、“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都具有贬义,而西方人认为狗应具有勇敢和忠诚等词的褒誉,有时还把人比作狗,如“a luck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累极了”用“dog-tired”。还有,假若你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 the red”,别误解为“盈利”之意,相反,它意为“亏损、负债”。这样的例子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我们老师应不断将这些融入到我们平时的日常教学中。

2.8 时间观念方面的不同。西方人的时间管理观念极强,时间等同于金钱的观念深入骨髓,所以他们对平时事务一般都会提前做出仔细的计划和安排,并按照计划好的时间来开展事务。在西方,假若你想访问某个人,那么你应该事先与对方预约好时间和地点并说明理由,这个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中国人在时间处理上随意性比较突出,很多时候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严谨依据事先的计划和安排来开展事务,西方人对中国人在时间处理上的随意性常常感到不理解也不认同。

3.几种融入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与探讨

融入传统文化发展教育的方法挺多,教师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的不同之处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认识,使学生了解和明白西方和中方存在很多不同的文化环境。

3.1 依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各单元的主题设置,恰当地展开主题,将中西文化差异教育融入到各单元的主题中。

3.2 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让学生感受和体会西方文化。

(1)经常播放一些英语电影的片断或介绍西方文化的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深切感受到西方和中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

(2)教师有争对性地开展一些介绍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不同之处的专题讲座。

(3)鼓励学生进行适量的课外阅读。向学生提供一些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文,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有计划地泛读和精读,让学生对西方和中方在文化方面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做更加深刻和全面的了解。

3.3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结合课外材料对学生进行文化的渗透。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正式进入信息时代。在中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讲解不同的文化,让学生逐步了解中西学习文化的差异,全面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电影、纪录片等,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其它文化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的渗透,因此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其他文化,提高学生记忆力。例如,该项目的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示其他国家的风俗和传统,帮助学生对其它文化的了解。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电影可以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加深他们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加快他们的英语水平。

3.4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以文化内容为主进行文化的渗透。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只有了解每个国家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内涵的教师才能增加文化课程的渗透,加深学生的记忆。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中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这类生活的研究,提高对国外文化材料的渗透,如饮食、服装、礼仪等。通过培养对这种更广泛使用的文化类型的洞察力,教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以个人隐私的相关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课程中比较和评价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中国文化,从而加深学生的记忆。例如,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do you make? 、Are you married? 等等等。整个设计是保密的,但在我们国家这是最简单的问候[6]。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学,比较分析两种文化,回忆学生的知识,对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文化和语言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笔者认为,在英语日常教学中不能简单地只重视对语言知识的讲解,我们老师还应增强语言文化的输入,领会文化不同和它对语言造成的影响,在平时日常教学中不断增强西方和中方文化不同方面的输入,引导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克服文化不同带来的阻碍,在英语沟通中,走出交流的误区,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从而为能够正确使用英语进行无误解交流建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西方人交流英语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交流平台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