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畜禽养殖集中免疫失败的原因及对策

2022-11-18田卫祥高玉艳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2年10期
关键词:针头畜禽机体

●田卫祥 高玉艳

(1.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田横镇政府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山东 青岛 266211;2.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政府农业农村服务中心 山东 青岛 266213)

每年春、秋两季通过对畜禽集中免疫,可预防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保障农村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集中免疫后的一段时间采集免疫畜禽血清进行免疫效果检测,经常发现一些经过免疫的畜禽抗体水平较低,甚至无抗体产生,出现免疫失败。本文就农村集中免疫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1 免疫失败的原因

1.1 免疫操作不规范

农村免疫操作人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低,在免疫接种各环节存在不规范操作,导致免疫效果较差,具体表现如下:

1.1.1 器械消毒不严格免疫过程中使用的器械消毒不严格导致畜禽注射部位感染化脓,或未保证一针一畜而造成交叉感染。其中也包含养殖人员不能及时、准确地判断动物的健康状态,不能辨别疾病的发生以及类型,从而由于疫苗注射操作不规范,导致了疾病的快速传播。

1.1.2 疫苗的保存和运输不当疫苗保存和运输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较大,相关人员应严格按照疫苗说明书要求的温度进行保存。保存不当易造成免疫失败。农村养殖户较为分散,在免疫期间若疫苗未使用保温箱和冰袋储存,长期处于高温环境,免疫效果将显著降低。

1.1.3 免疫操作不当不同疫苗的注射方法不同,若未严格按照说明书推荐方法注射,容易造成免疫失败,如常用的禽流感灭活疫苗为颈部皮下注射,口蹄疫疫苗为颈部肌肉注射。疫苗注射剂量也有严格的要求,接种剂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免疫效果。例如,接种时飞针会造成注射剂量不足,导致机体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造成免疫失败。注射部位不正确、接种人员未选择合理的注射器也会导致免疫失败。操作人员为了方便经常选用针头较粗的针管进行接种,但由于针头较粗、较短,使用后会留下较大的针孔,导致疫苗无法注射到较深部位,机体不能有效地吸收疫苗,甚至会造成疫苗外流,导致免疫失败。

1.1.4 疫苗使用不当疫苗选择不合理,接种人员未根据当地疫病流行特点选择合适的疫苗进行注射,因此无法达到良好的免疫效果。疫苗接种前未提前从冰箱中取出解冻恢复至室温就直接接种也可造成失败。疫苗稀释不正确,冻干疫苗在稀释时未使用规定的稀释剂,或未严格按照稀释倍数要求稀释,以及稀释后放置时间过长等也会造成免疫失败。

1.1.5 多种疫苗同时接种疫苗接种人员为节省接种时间,将几种疫苗同时接种,不同疫苗间会产生干扰,导致免疫失败。如在肉鸡生产中,传染性喉气管炎弱毒疫苗的接种时间,要和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等疫苗接种时间至少间隔2周以上;禽脑脊髓炎弱毒疫苗免疫后14 d内,不得接种其他疫苗。鸭瘟疫苗和鸭肝疫苗不能同时注射。

1.2 疫苗质量问题

农村养殖户为降低养殖成本,从不正规的疫苗生产厂家购入疫苗,导致疫苗质量不合格,效价不达标。疫苗储存过程中若储存不当也会造成疫苗质量下降,例如瓶盖松动,冻干疫苗失去真空,油乳苗颜色变化,底部出现沉淀等均说明疫苗质量受到影响,无法起到免疫作用。

1.3 畜禽问题

1.3.1 饲养管理模式陈旧农村畜禽养殖多以散养为主,导致各种营养素缺乏。农村养殖人员文化水平低,对营养供应的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导致禽畜缺乏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对外界不良环境抵抗能力差,从而导致疫苗接种后抗体浓度较低,免疫失败[1]。

养殖环境未定期消毒,导致圈舍及周边环境存在大量病原体。免疫期间,畜禽容易受到病原体感染,机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会影响免疫质量,导致免疫失败。

在农村为了提高抓捕效率,会采用暴力方式,导致畜禽机体出现应激反应,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导致免疫失败。

1.3.2 母源抗体和免疫抑制疾病干扰新生畜禽机体内母源抗体浓度较高,此时接种疫苗容易导致免疫失败。为了有效预防母源抗体的干扰,通常应加大剂量进行免疫。传染病会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例如蓝耳病、传染性法氏囊等。因此,在集中免疫期间可对患有免疫抑制疾病的畜禽暂缓接种疫苗。

2 防止免疫失败的对策

2.1 加强培训、考核及宣传教育

农村集中免疫主要依靠村级动物防疫员来完成。为了保证疫苗接种质量,必须加强防疫人员的技术培训,使其熟练掌握更多的操作技能和相关知识。通过提高防疫人员的职业素养,保证疫苗接种成功。同时加强防疫人员考核,建立相应的奖励和淘汰机制,提高防疫人员积极性,逐步建立一支专业的防疫队伍。加强对动物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帮助农村养殖户了解免疫的重要性。同时帮助其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保证饲养环境卫生干净。宣传教育引导养殖户严格执行畜禽申报制度。做到引种前申报、引种时检疫、落地申报、隔离观察,防止引入的畜禽出现疫情,导致疾病大规模暴发。同时指导养殖户严格遵守用药制度,禁止使用违规药物,严格执行休药期,保证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2]。

2.2 正确使用疫苗

从正规疫苗生产厂家购入疫苗,保证疫苗品质优良。同时加强疫苗的冷链管理。疫苗是生物制品,温度对其影响较大。因此必须按照其温度要求对疫苗进行储存和运输。在疫苗使用前应持续对其进行冷藏。防疫人员应配备专门的冷藏箱,避免疫苗长期暴露于高温环境下,导致疫苗质量受损。免疫前对疫苗和稀释液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一旦发现疫苗封口松动,出现变色、沉淀等现象,应立即舍弃。定期对疫苗有效期进行检查,及时清理过期疫苗。

2.3 规范操作方法

疫苗注射前应对使用的器械和针头进行消毒和清洗,保证一畜一针头。免疫时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进行操作。冻干疫苗应选用专用的稀释液进行稀释,稀释时应用稀释液冲洗2~3次。稀释后的疫苗置于阴凉处保存,避免阳光直射。稀释时间越长,疫苗保护效率越低。因此,夏季冻干疫苗在稀释后4~6 h内要用完,小反刍兽疫疫苗需在稀释后40 min内注射完毕。冬季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6 h。随后按规定的注射方法和剂量进行疫苗接种。油乳疫苗使用前应摇匀,避光保存,12 h内使用完毕。对于未开封的疫苗禁止反复冻融。根据畜禽体型大小,选择合适的针头进行注射。接种前,工作人员应准备足量的注射器和针头。根据接种疫苗的种类选择不同型号的针头。通常肌肉注射时,猪、羊选用12~16号、长2.5~4 cm的针头。牛选用16~20号、长2.5~4 cm的针头。皮内注射可选用细针头。疫苗注射前,养殖人员应使用消毒剂对注射器械及机体注射部位进行消毒。同时做好疫苗接种记录,根据相关部门规定填写档案和免疫户口册,必要时要加施免疫标识。

2.4 加强饲养管理

疫苗接种期间,养殖人员应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营养供应充足,确保机体产生充足的抗体。免疫过程中捕捉畜禽应尽量轻柔,避免出现应激反应。注射期间还应准备抗过敏药物,保证发生过敏反应时能及时进行治疗。

2.5 定期监测,及时补免

疫苗接种后,工作人员应定期对畜禽机体内抗体水平监测。对于抗体浓度不达标的畜禽应进行加强免疫,保证群体免疫力度维持在90%以上。猪瘟、蓝耳病、小反刍兽疫、新城疫等冻干活疫苗接种3周后进行抗体检测;禽流感、口蹄疫等油乳剂疫苗可在接种1个月后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对于抗体合格率低于70%的养殖场应进行补种,从而提高免疫质量,防止疫情发生,降低养殖损失。

畜禽交易频繁。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地兽医部门对畜禽移动监管难以落实到位,运输车辆清洗、消毒以及100%产地检验难以实现,畜禽流通导致疫情传播不断,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相关规定,加强对当地流通领域的检疫监管。禁止高风险区域的畜禽调运到低风险区域。点对点调运期间禁止中途卸载。

2.6 加强流行疾病调查

对当地高发疫病进行调查,同时根据各类疫病情况有针对性地接种相应的疫苗,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接种疫苗前,需对畜禽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解,避免对患病或妊娠的畜禽进行接种。新疫苗接种期间应先小范围内进行注射,确定无过敏情况后,方可进行全面注射。详细了解养殖场药物使用情况。疫苗注射前后应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出现药物排斥反应导致免疫失败[3]。

2.7 积极推进农村兽医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

按照当地相关部门关于加强农村兽医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成立农民专业技术合作社,并在此基础上推行集中免疫、整村推进、适时补免的模式。定期对免疫密度、抗体水平、疫情发生情况等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及时提供防疫补助资金。

3 总结

综上所述,造成农村畜禽集中免疫失败的原因很多,操作不规范、疫苗选择不当、饲养管理水平差等均可导致免疫失败。为了提高免疫成功率,减少疫情发生,当地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帮助其规范操作。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定期监测,及时进行补免,从而防止疫情发生,降低养殖损失。

猜你喜欢

针头畜禽机体
胰岛素针头可以重复使用吗
邓俊峰作品选
饲粮锌在畜禽机体中的作用
柴油机机体常见损伤的检修
浅析12V240ZJB柴油机碾瓦烧轴
报复
早春预防畜禽感冒五措施
如何做好春节期间畜禽管理
各尽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