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2022-11-16☉郭

小学生 2022年25期
关键词:理趣桌椅过程

☉郭 舟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面向学生生活能力发展,注重知识传递、操作实践、思维发展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要走出传统综合实践活动课“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的藩篱,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思辨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遵循思维逻辑结构的发展阶段,将实践过程化为具体的活动步骤,通过具体的实施环节,根据成果展示、过程回溯、环节重组、活动延伸等过程的不断优化,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角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实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一、成果展示,在“理趣”中引发认知

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哲理与趣味的课程”[1]。理趣,既包含道理而又有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呈现出完整的实践成果。借助成果展示,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是指向学生对成果的理解。“理趣”是小学综合实践成果的鲜明价值。在活动中,教师要从导入环节开始,将学生引向对成果的认知。

首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需要“理趣”。小学生受年龄特点与发展阶段的限制,一般很难集中一节课的注意力,需要教师在不同阶段以具体的任务作为兴趣的起点。在上课伊始,教师借助成果展示,有利于将学生迅速带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在“小小降落伞”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出示一个降落伞手工作品,同时借助谜语导入,将学生引向了对降落伞的研究,有助于课堂上探究实践的开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导入环节,设置有趣的游戏,呈现精彩的作品,设计精心的对话,都有利于“理趣”的发生。

其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性质决定了需要“理趣”。综合实践是一门综合性、探究性、实践性的课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趣,一是表现为“实践”是需要理论支撑的,是通过实践活动指向真理过程的;一是表现为“实践”是有趣的,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是从学生自然兴趣萌发开始的。在活动中,教师需要从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操作性、趣味性、社会性等角度思考,让学生在理趣课堂中自然生长。如在“巧用压岁钱”的学习中,“理”表现在知识层面,即“压岁钱”的来历,科学的理财方法,表现在生活层面,如有计划地合理消费;“趣”表现在“压岁钱”与《燕京岁时记》中的“压祟”故事息息相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最后,活动的过程与方式指向了“理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走向“实践”的过程。如在“风筝的制作与放飞”综合实践活动中,对于风筝的制作,需要经历“扎、糊、绘、放”四个活动过程。“扎”就是让学生经历对骨架材料的选取,动态平衡的选择;“糊”是将蒙皮平整地粘贴在骨架上,目的是增大受力面积,帮助风筝顺利起飞;“绘”是对风筝进行装饰,美化风筝;“放”是风筝起飞。在这些综合实践过程中,“理”表现在对风筝的科学认知上。如果学生缺乏必备的风筝制作知识与制作经验,则风筝很难顺利地制作完成。因此,从“扎”的角度,选择的材料要轻、细、实;从“糊”的角度,糊的过程要巧、精、活;从“绘”的角度,绘的形式要色彩鲜艳,色块显著,富有审美情趣;从“放”的角度,要研究风向、风速等。“趣”,一是表现为童趣。“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放风筝的活动自古有之,一直伴随着儿童的童年生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之一;二是表现为兴趣。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制作风筝,放飞风筝的乐趣,帮助儿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童年生活;三是表现为情趣。风筝当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子,包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将学生从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社会的“大课堂”中获得发展,有助于学生的情趣生长,有助于学生的兴趣激发,有助于学生的童趣萌生。

二、过程回溯,在“拆解”中激活体验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指向动手能力发展与思维能力进阶的课程。学生思辨意识的发展,需要回到对实践过程的回溯,通过具体的“拆解”活动帮助学生激活知识的联系,在体验中进行学习。干国祥老师在《理想课堂三重境界》一书中指出:“发掘知识这一事物的伟大魅力在于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依据综合实践学科活动性质,了解具体实践项目的制作方式与方法,是课程的中心内容。

例如,在《废旧物品再利用》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对于身边常见的废旧物品,发现其“魅力”,就是从带领学生认识资源开始,让学生了解废旧物品就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学生了解废旧物品的利用价值与利用意义,不断强化学生节约资源、爱惜资源的意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教师首先出示各种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成的工艺品,让学生进行欣赏。当学生看到这些造型各异,形态丰富的工艺品后,立刻就被其吸引。这时候,教师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讨论这些工艺品是由哪些材料组成的。在主问题的支架驱动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分析,不断在对材料的思辨中增加对废旧材料的认知。接着,教师再让学生通过“分解”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废旧物品。“分解”的本质是对物品的二次开发,是学生思维的应用。在分解活动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活动的方法。一是从思辨发展角度出发,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思考,通过逆向思维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物品的组合规律;二是从记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编号等方式,对每个零件进行编号;三是从次序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流程图的形式,对分解的过程进行记录,帮助学生获得整体的认知建构。

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很快就能够获得分解的本领,厘清分解的任务。在具体的探究实践中,教师需要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角度,不断予以正面强化,帮助学生产生参与的积极性,获得参与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建构与操作实践,发展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后面的作品创作打好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复杂的认知理论经历了二度开发,学生在操作中走向了能力的发展,在形象思维中经历了抽象思维,获得了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的发展。

三、环节重组,在“建构”中发展思维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实践内容综合性很强,有服务学生生活的,有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指向审美意识发展的,有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有进行品格提升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正因为如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也需要更为丰富的方式与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首先,内容重构。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打破学科的界限,让不同学科共同参与到课程中,在五育并举中走向立德树人,在操作实践中走向思维发生。例如,在“神奇的降落伞”综合实践活动中。从语言角度,教师可以通过一则谜语导入,让学生了解降落伞的主要形式;从科学角度,教师可以将降落伞下降快慢与承载物的轻重、伞面的大小、伞面的封闭性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艺术角度,降落伞的伞面可以进行设计,设计出来的降落伞可以进行装饰;从体育与健康的角度,学生在进行降落伞“放飞”的过程中,就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将不同学科、不同素养的内容联系起来,组合起来,重构起来,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共同发展。

其次,程序重构。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活动的程式,要提取并抽象出具有普遍规律的程式结构。例如,在进行“小车跑起来”的实践活动中,一般分为如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是作品了解。教师借助视频呈现“小车”组装的过程,让学生结合视频资源了解“小车”的基本构造与组装顺序;第二环节是作品分解。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基础,对“小车”进行逆向拆解,通过拆解获得反向的组装程式;第三环节是零件组装。学生利用已有的零件,联系视频内容进行组装,进行操作实践;第四环节是作品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对“小车”的理解,将具有独特创造属性的作品向同伴进行介绍。程式重构的过程要特别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每一个环节都要指向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最后,思维重构。怀特海指出:“知识的建构要经历浪漫——精确——综合运用的阶段”。[3]这三个阶段实际上就代表了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发展。程式重构的过程与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同步发展的,找到其中的联系点,有助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走向“运用”。例如,在“小车跑起来”的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小车”的拆解比较简单。但是,基于已有的零件重新进行建构,则显得非常复杂,需要学生思维的参加。因此,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作品的“升级换代”,走向作品的重组,这样的过程是与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相一致的。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中落实课程目标,达成课程任务,实现人的完整发展。

四、活动延伸,在“拓展”中形成思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需要立足课堂,走向课外,要打通书本与生活的通道,让学生在丰富的拓展活动中获得思辨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基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从主题出发,基于项目化的学习,不断强调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让实践能力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下获得长足的进步。

例如,在学习六年级上册《我们的朋友——鸟》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课堂上做“小鸟的家”,撰写“护鸟建议书”,形成爱鸟护鸟的意识之后,需要在具体的生活中去爱鸟护鸟。教师可以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一是在生活中认识鸟,了解鸟;二是在生活中感受鸟对于生态平衡的价值意义,将爱鸟护鸟的方法运用在生活实践中。由于学生打通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界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如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学生会发现校园的樱桃树在五月份成熟后,殷红香甜的樱桃吸引了成群的鸟雀前来啄食。如何正确处理“人鸟争果”的矛盾,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思辨问题。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学生就需要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能力发展水平,找到平衡的解决方案。例如,将樱桃树蒙上一层纱帐保护果实;如在樱桃树四周扎上稻草人吓唬鸟雀;如在樱桃树附近投放谷类为鸟雀提供其他的觅食机会等。当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实践的方法也就获得了。

再如,在《让桌椅变变脸》的活动拓展中,教师可以从古代桌椅向现代桌椅拓展。首先,教师通过展示古代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桌椅,让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了解古代桌椅的样式、材料、结构、功能;其次,教师展示现代桌椅,让学生了解随着时代的变化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有了更加多元的选择,现代桌椅的造型、色彩、功能也发现了显著的变化;最后,让学生联系古代桌椅与现代桌椅的异同,找到其中共同存在的功能与价值,找到异曲同工之妙。再结合生活的需要,说出其中包含的不同之处有哪些。教师还可以从现代桌椅向未来桌椅拓展。关于未来桌椅的设计,首先,教师让学生根据桌椅基本的功能与价值,想象未来桌椅还可以进行哪些方面功能的优化,可以进行哪些造型的改变,如何进行新型材料的运用等;其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设计未来桌椅,学生可以借助不同的材料,进行创意设计,在手工操作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教师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计的“未来作品”进行意图阐述,让学生把自己的思维转换成具体的语言。在活动延伸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已有的实践能力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将具体的思维认知转化为具体操作的思维行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获得发展,指向学生生活能力的提高。

弗雷德蒙德· 马利克认为:“外转——内化循环的建构模式可以走向思维的合规律性。”[4]思辨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教师要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模式,从思维出发,在实施的过程中从成果展示开始,在“理趣”中引发认知;从过程回溯进行,在“拆解”中激活体验;从环节重组实施,在“建构”中发展思维;从活动延伸出发,在“拓展”中形成思辨,不断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与思维力,将学生引向理性思维的培养。

猜你喜欢

理趣桌椅过程
理趣与诙谐的有机融合——习志淦新编历史剧丑角艺术探微
高价办公桌椅让日本市长挨骂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冀军校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角落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