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化茶产业SWOT分析及其发展策略研究

2022-11-16刘新永池敏青林国华马求凤伊泽文李其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22年17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

刘新永,池敏青,林国华,马求凤,伊泽文,李其生

(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科技信息研究所,福州 350003;2宁化县农业农村局,福建 三明 365400)

0 引言

宁化县地处武夷山东麓,属中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区,年均温15~18℃,≥10℃的年积温5600℃,无霜期214~248天,年降雨量1700~1800 mm,年均日照1757 h。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热、气、水条件极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1]。

目前,宁化县正全力推进“两米两茶一稻种”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茶产业存在着品牌影响力不强、企业竞争力弱、全产业链发展不均衡、三产融合程度不高的问题,限制了宁化茶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3]。为了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省茶产业的指导精神,并融入“林深水美茶香”的三明生态茶品牌形象宣传,从推进宁化现代茶产业园建设,推动主产区发展标准化茶园,以及特色茶产区重点发展‘孔坑茶’和‘富硒茶’等本地特色茶品种,打造5条宁化本地特色的“森林康养+客家+红色”茶文旅融合旅游线路,从而形成一园三区五线的茶产业发展格局,助推宁化茶产业转型升级。

1 宁化茶产业基本情况

2020年宁化县茶园面积2600 hm2,其中无公害茶园1400 hm2,发展绿色茶园100 hm2、标准化生态茶园600 hm2、富硒茶种植面积 67 hm2,年产毛茶 5340 t,其中乌龙茶3800 t,年产值2.1亿元。全县16个乡镇均有栽培茶叶,主产区为中沙、城郊、湖村、河龙、石壁等5个乡镇,茶园面积占全县的60%。栽培茶树品种有‘铁观音’、‘福云系列’、‘金观音’、‘金牡丹’、‘安吉白茶’、‘龙井’、‘福鼎大白’、‘福大直播种’、‘福鼎大毫’、‘黄旦’、‘毛蟹’、‘梅占’、‘本山’、‘肉桂’等品种。宁化是多茶类产区,主要生产乌龙茶、红茶和绿茶。当地特色茶品种孔坑贡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全县茶类新型经营主体3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注册茶类商标近20个。在种植和加工环节推进追溯全程化,在茶加工企业推广清洁化加工。致力于打造“客家+红色”的茶旅融合品牌形象。

2 茶产业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地理环境条件优越,为茶适宜种植区 宁化县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境内山岭耸峙、丘陵起伏,丰富的温、光、热、气、水条件极适宜茶树生产发育和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全县现有宜茶山地6000 hm2,为发展茶叶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宁化本地土壤属红黄壤,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在安远镇、泉上镇、治平畲族自治乡分布着富硒土壤,为发展富硒茶种植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2.1.2 生态环境优良,适宜康养休闲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97%,空气质量居福建省县级城市前10位,被评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9%以上,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居全省52个县(市、区)的第6位,城区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湖村镇、城南镇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治平畲族乡获评“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创建中国森林康养人家2个、省级森林村庄4个、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天鹅洞洞天福地康养基地、蛟湖小镇等森林康养项目正在逐步推进。

2.1.3 茶产业已有一定基础 宁化县于2010年被列入全国重点产茶县。现有茶园2600 hm2,年产值2.1亿元,涉茶产业链6亿元。拥有3家茶类省级龙头企业、1家茶类市级龙头企业、15家茶专业合作社、5家茶种植场、规模化茶叶加工厂9家。3家茶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1家企业获得有机食品认证,6家获SC认证。2017年‘孔坑茶’获得农产品地理保护认证。两家龙头茶企各引进一条全自动不落地加工生产线,鹤翔春茶业建成福建省首个茶叶栽培设施大棚。

2.1.4 拥有本地特色的茶品种资源 宁化县具有发展多类茶的基础,特别适合生产绿茶、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全县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占比85%,14个主栽培品种中86%为省级以上优良品种。泉上镇延祥村孔坑保存有10 hm2半野生老茶树,2009年被列入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区。治平畲族乡的高地、高峰等村高海拔山区保存有150 hm2的野生茶树。中沙乡已种植富硒茶67 hm2。

2.1.5 深厚的茶文化底蕴 宁化是纯客家县,有“客家祖地”之称,具有悠久的饮茶文化。加上宁化建城历史早,名人多,许多文化名人留存的茶诗、茶文也为宁化茶文化增色不少。宁化石壁还保存着独特的客家擂茶文化,也是独特的吃茶习俗,2007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化种茶历史悠久,‘孔坑贡茶’已有600多年历史;‘宁化酸茶’相传是400年前东华山寺(白水顶寺)开基祖师弟子所赐;治平畲族乡的高山野生茶也见证了畲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而形成客家文化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茶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极大助力。

2.1.6 旅游文化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 宁化为闽江、赣江、韩江三江源头,素有“宁化只饮自家水”之谚。主要旅游资源包括以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牙梳山省级森林公园、朝天寨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资源;以石壁客家祖地、东华山、宁化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以北山革命纪念园、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广场、淮土镇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群、石壁镇陈塘红军第四医院为代表的景点列入中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其中特色资源是客家祖地,优势资源是山水溶洞。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是福建规模最大的溶洞群,是世界罕见的地下河水中石林。宁化县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基地”的称号。石壁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入选福建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客家祖地、长征出发地、天鹅洞列入福建省旅游精品线路。丰富而独特的旅游资源为茶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1.7 海外客家人脉资源丰富、联系密切 宁化是千年古县、著名侨乡,是举世闻名的客家祖地,目前客家后裔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达1亿多人,在海外分布广、数量多,且经济活跃度高,2016年福布斯发布的财富超10亿美元全球富豪榜中有24位是东南亚闽籍华商。每年10月中旬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乡亲都会回来参加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祭祖活动已经成为客商联络、洽谈、投资的重要平台,为宁化吸引外资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在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建设深入推进背景下,宁化不断加大政策投入力度,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和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为宁化茶产业的外向型发展提供了先发优势。

2.2 劣势

2.2.1 投资吸引能力较弱 宁化地处闽赣交界,境内多山,交通不便。距离福州、南昌、厦门、泉州等大城市距离均超300 km,交通运输时间长、成本高,不利于客商投资和当地休闲旅游业发展。宁化是区域农业大县,农业产值占比较高,而带动作用大、附加值高的二三产业较为落后,导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高,限制了当地的消费水平。劳动力外流严重,科技支撑能力弱,吸引投资竞争力不足。而且宁化是闽江重要的发源地,地区生态保护要求高,对落地企业有严格环保限制,因此也对吸引外部投资造成不利影响。

2.2.2 人才资源支撑不足 一是专业人才缺乏,乡村振兴关键靠人,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宁化县由于缺乏产业支撑,本地就业机会少,收入水平低,年轻人出去不愿回来,高端人才引进不来,导致产业发展缺乏专业人才支撑。二是青壮年劳动力不足,长期以来,年轻人大量外流,农村缺乏有能力、能干事的青壮年劳动力,老龄化、空心化问题突出,导致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组织化、规模化推进困难,不利于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和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2.2.3 财政投资能力有限 一是支农任务重,宁化是农业大县,每年用于支持农业的各项财政资金1.5亿元左右,但是农业投资面宽、项目多,很大一部分资金是有固定任务的农业补贴、应急救灾和专项改革任务,能够用来支持茶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二是财政资金来源少,宁化工业基础差,税收来源少,加上近年来企业减税减负,依靠税收增加财政收入空间有限。向上争取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已经成为宁化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2.4 茶类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 宁化茶产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加工销售链条占比不高,导致茶产业链附加值较低。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目前茶产业发展存在有规模缺组织、有组织缺龙头、有龙头缺带动力的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数量多,实际运行少,生产服务功能弱,主体间缺乏合作与联系。茶产业的品牌影响力不足,目前只有‘孔坑茶’获得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且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大路货多,高端产品比例低。茶文旅融合发展滞后,宁化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优越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但从调研来看,目前发展多围绕第一产业,没有将茶产业与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很好的融合发展,品牌价值提升空间很大。

2.3 机遇

2.3.1 茶叶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中国是最大的茶叶消费市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健康和品位的需求越来越重视[4-5]。茶叶具有降低胆固醇和血压、抗氧化、抗压力、抗焦虑、提高免疫力、减肥瘦身等保健功能,健康属性明显的茶品需求在年轻群体中日益增加,年轻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时尚化,特别是高品质的茶叶需求量会越来越大,这给开发多样化的茶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6]。

2.3.2 茶叶产区向优势种植区集中明显 宁化县作为茶叶适宜产区,四季分明、降水充沛、气候温和,丰富的生物种类,具有完整自然生态圈,森林覆盖率高、生态环境好、土壤肥沃,有利于出产高品质的茶叶。为加快转变茶产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绿色发展,福建省出台多项扶持政策,鼓励全省茶叶发展向优势产区集中。宁化县作为产茶适宜区、全国产茶重点县,应抓住这个机遇,做大做强茶产业。

2.3.3 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得到大力扶持 宁化县近年来大力推进“两米两茶一稻种”特色产业发展,政府对茶产业的投入逐年加大。大力推进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推广茶树优良品种和清洁化生产,打造“红色+客家”茶文化品牌,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广‘孔坑茶’等宁化本地特色的茶类品种,为宁化茶产业的差异化竞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2.3.4 中央和上级政府对闽西北革命老区扶持力度不断加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2021年1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是‘十四五’时期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激发内生动力,发挥比较优势,努力走出一条新时代振兴发展新路[7-8]。中央及上级政府在政策、财政、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宁化等革命苏区极大的支持。2021年浦梅、兴泉铁路和莆炎高速建成通车,方便了沿海和广东及内地客源来宁化旅游、康养、休闲,为促进全县休闲旅游业发展提供极大的助力。

2.4 挑战

2.4.1 茶叶低端市场过剩,市场竞争加剧 茶叶作为经济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各地种茶面积不断增加,茶叶市场特别是低端市场出现饱和甚至过剩情况,如若不能提升茶叶质量和档次,陷于低端市场竞争,茶叶经济效益将不断下降,进而影响本地茶农的种茶积极性,对本地茶产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9-10]。

2.4.2 品牌影响力不足 现今茶叶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业链间的竞争逐渐从产品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11-12]。目前宁化县的茶品牌数量少,而且存在影响力不高、带动力不强、宣传力度不大、对消费者的引导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较低等问题。缺乏像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等知名公用品牌。尽管‘孔坑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但作为宁化县茶公用品牌推广有待进一步加强。茶叶企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缺少营销策略与战略规划,营销人才匮乏,销售网络体系建设滞后。宁化县由于缺乏区位、技术和资金的原因,虽拥有天然优质的茶园和娴熟的手工制茶技艺优势,但没有塑造出叫得响的品牌,品牌不强已成为宁化茶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短板。

2.4.3 产业链不完善,茶产业附加值较低 宁化县茶叶仍以一产的种植业为主,茶叶加工以干毛茶占比较高,精加工茶占比低,在茶叶食品、饮料、保健品、茶具研发等领域仍是空白。2020年宁化县茶叶产值82500元/hm2,涉茶产值6亿元,茶叶二三产附加值约4亿元,吨茶产值1.2万元。2019年安溪县茶叶产量6.5万t,涉茶产值175亿元,吨茶产值27万元。相比安溪县,宁化县茶叶附加值较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原因是产业链不完善、深加工能力不足,三产融合程度低,限制了茶产业附加值的提升。

2.4.4 茶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 宁化县拥有良好的文化传承与茶园风光、民风民俗等人文资源,一直致力于打造“红色+客家”茶文化旅游路线。目前全县有农家乐12家、休闲农业园区17家、乡村特色小镇7个,规模500万元以上有11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超过3700万元。从企业数量和年营业额分析,休闲农业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收入不高。茶旅融合产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茶产业与本地特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结合仍不紧密,茶文化产业链尚未形成,茶旅融合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 宁化茶产业发展思路

研究表明,中国的茶产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实现转型升级。(1)发展标准化规划化茶园,提高规模效应,以降低种植成本[13-14];(2)发展本地特色茶品种,实现差异化竞争[15-17];(3)提升茶精深加工比例,增加茶产业链附加值[18];(4)开拓销售渠道,实现品牌化经营,提升产品竞争力[19-20];(5)促进茶文旅融合发展,提升茶产业的带动辐射效应[21-22]。

根据宁化县的本地资源及优势,宁化茶产业的发展思路如下。

(1)利用宁化县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茶适宜种植区的有利条件,在主要种植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集中连片建立标准化茶园,实施生态无公害种植技术,发展智慧茶园,实现茶园全程机械化,降低人工投入成本,提高种植效益。同时发展具有宁化地方特色的茶品种,大力推广‘孔坑茶’、平治畲族乡‘高山野生茶’,以及‘富硒茶’,通过茶产品的地域特色实现差异化竞争,提高宁化茶的品牌知名度。

(2)拓展完善宁化茶全产业链,改善宁化茶产业一产比重占比高、茶叶附加值低的局面。推行茶叶初制厂清洁化加工,引进名优茶全程清洁化、智能化、连续化生产线,提高茶叶加工的档次和质量。大力发展茶产品深加工,打造客家擂茶品牌,将茶与客家小吃和美食结合,开发深加工产品,从而提高茶产业的附加值。

(3)利用宁化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优良的生态环境,与茶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宁化茶的“森林康养+客家+红色”的品牌形象。茶文旅融合发展符合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使茶不再仅是生产性的农产品,同时兼具高端服务业功能,从而提升了产业链附加值,提升茶产业的经济效益。

4 宁化茶产业发展主要建议及措施

4.1 推进集约化、标准化茶园建设

利用城郊乡、中沙乡、石壁镇、湖村镇、河龙乡等5个主产乡镇,创建8~10个集中连片33.3 hm2以上的标准化茶园,按照“规划科学、梯层等高、园地植树、梯壁留草”的原则开展基地建设,做到“山顶戴帽,山腰结带,山脚穿鞋”。完善茶园基础设施,开展“五新”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技术和国家级、省级茶树优良品种。

在标准化茶园开展智慧茶园试点,充分运用物联网、5G、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茶产业智慧种植服务平台,建立茶园环境监测系统、病虫害专家远程诊断系统,实现茶产业种植环节的可视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茶园配套水肥一体化设施、茶叶采收机器、植保无人机,建立一批茶机农艺融合示范区(点),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在产茶主产区扶持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升茶园机械化水平,以减少人工投入,降低茶叶种植成本。

4.2 大力推广普及特色茶

‘孔坑贡茶’作为宁化县的特色茶品种,不仅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且茶产品质量极佳,是打造宁化茶品牌的重要抓手。在‘孔坑茶’的源产地成立保护区,建立种质资源圃,对老茶树资源进行科学的保护,并进行良种茶选育、茶苗繁育与推广,在全县推广‘孔坑茶’,作为新植茶园的主推品种。宁化的安远镇、泉上镇、平治畲族乡分布一定面积的富硒土壤,适合种植富硒茶,结合‘孔坑茶’推广,打造富硒‘孔坑茶’,主打健康功能茶[23]。

4.3 加强茶文旅融合,丰富茶文化内涵

促进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的信息对接与要素融合,推进茶企在茶叶生产流通环节中融入文化旅游元素,鼓励扶持开发茶叶技艺非遗工场、茶主题旅游演艺、非遗体验、团建康疗、健康餐饮、茶浴茶疗等综合功能服务产品。加强健康、生态、文化要素提炼,使茶产品体现原产地文化、旅游和健康特色。发展茶园+摄影基地、茶园+养生、茶园+文化节、茶园+茶艺体验、茶园+营地、茶园+茶叶销售等茶园休闲游模式,以茶促旅、以旅带茶[24-25]。

宁化每年固定举办一些文化体育赛事,如石壁客家祖地祭祖大典、中国·三明宁化山地自行车公开赛、红色旅游文化节、客家武术大赛、客家丰收节、客家美食小吃节,利用各种赛事宣传宁化茶品牌,扩大宁化“客家+红色”茶品牌的影响力。深入研究、挖掘宁化县茶历史,推广客家擂茶、孔坑贡茶、茶礼、茶艺、茶人等茶文化。

根据全县的旅游资源以及茶园分布情况,打造“森林康养+红色+客家”5条茶文化旅游路线。

(1)茶文化研学旅游路线:牙梳山自然保护区-大洋梯田-鹤翔春生态茶园;

(2)客家茶文化旅游路线:客家祖地-客家文化特色小镇-老鹰山生态茶园;

(3)红色之旅茶文化旅游路线:凤凰山红军长征出发地-陈塘红军医院-宁化第一党支部-下曹古民居;

(4)森林康养休闲茶文化旅游路线:聚龙阁森林康养基地-蛟湖小镇-天鹅洞洞天福地康养基-洪光生态茶园;

(5)茶创意慢生活休闲体验路线:汀江源头-鸡公岽-高山野生茶园-宁化县治平畲族乡曲英家庭农场。

4.4 打造宁化茶品牌,提升市场营销能力

举办“茶王赛”、“斗茶赛”、名优茶鉴评、茶叶推介等茶事活动,组织茶企参加茶博会、展销会。利用社交新媒体加强宁化茶叶生产、茶事活动、茶叶产品、茶人、茶艺等方面的宣传报导,以茶为媒、以茶招商,提高宁化茶品牌知名度。

推动建立线上线下互动、服务体验融合、商旅文体协同、购物体验结合、规模业态组合的现代化茶营销渠道,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提高消费便捷程度。密切关注媒体宣传平台发展态势,及时调整宣传策略,多平台、多触点、多模式、多社群整合宣传,根据不同输出途径设计更有针对性的茶叶产品宣传内容,丰富宣传网络覆盖面。主动拓展销售途径,跨界开发和丰富茶叶采购平台,与保健茶、花茶等农特产品共享渠道。

利用国家级宁化电商产业园的先发优势,依托物联网、互联网、手机通讯网、广电网等网络,构建集B2B、B2C、O2O于一体的茶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帮助相关的茶园投入品等生产资料供应商、茶叶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大户等在该平台上实现信息共享、联盟营销。利用宁化海外客家人脉资源丰富的优势,搭建茶叶外贸电子商务平台,为国外客户和海外客家人提供购买宁化茶的便利条件,开拓宁化茶叶国际市场。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
2021年10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牛采茶叶》
2021年1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杭州龙井茶园
冬樱花绽放粉嫩香艳空中俯瞰美翻天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