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只冬季饲养管理及疾病预防

2022-11-16计淑云

吉林畜牧兽医 2022年9期
关键词:猪只圈舍猪群

计淑云

吉林省四平市铁西区郭家店镇综合服务中心(畜牧兽医服务站),吉林四平 136502

冬季气温降低,昼夜温差大,猪场容易出现潮湿的现象,各种疾病发病率骤增,同时给猪的生长,及繁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故冬季应特别注意加强饲养管理并积极改善硬件措施,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 养猪冬季要加强饲养

1.1 猪只在温度适中区能量的摄入是恒定的。但在低温临界点以下能量的需求增加,在高温临界点以上能量的摄入减少,这是猪只的生理决定的。

1.2 猪对高温的适应能力随着月龄的增加反而降低,猪对低温的适应能力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温度适中区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大。

1.3 增加日喂料量和改变饲喂时间。由于冬夜漫长而寒冷,饲喂时间安排应提前早喂和延后晚喂,或增加一次夜饲。低温采食量增加,所以母猪及育肥猪要适当增加喂料量,保证能量供给,防止饥饿和母猪掉膘,注意母猪不能饮冰水。

1.4 由于冬季气候寒冷,保证饲料营养水平,饲料配方设计也要与其他季节的不同,额外要增加能量、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添加比例。还要考虑新玉米的正确使用,要把水分考虑进去。在低温潮湿环境下,猪只育肥期的总耗料,会比舒适的温度条件下整个育肥期增加20%~30%。

1.5 正确使用新玉米:新玉米和标准水(14%)玉米的水分含量有差距,故同样50 kg的玉米所含能量不同,配方设计时要加以考虑。如:要求配置50 kg的全价料,添加14%水分的玉米32.5 kg的标准,假设新玉米水分为25%,公式:X(新玉米数量)×(100%-25%)=65×(100%-14%)。新玉米量是=55.9÷75%=37.25 kg。在配料时就要添加37.25 kg新玉米,故在使用新玉米时一定要考虑到水分,这样才能保证能量的满足。

2 养猪冬季要加强管理

2.1 改变圈舍湿度。由于冬季圈舍密闭程度高,猪只正常的体表蒸发、粪尿水分,及有时供水系统的损坏等,都会造成冬季圈舍湿度的增加。猪只适宜的湿度为65%~75%,而舍内冬季通常为85%以上,猪只体表潮湿散热量快、大,加之猪舍建筑材料不利于水蒸汽的散发和吸收,湿度加大导致热量损失加快。同时要减少凉风阴冷,及时消除粪尿,减少冲刷用水,起到防潮湿作用。

2.2 改变空气质量。冬季通风和保温是矛盾对立的,为了保温、通风少、空气质量就差,舍内、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猪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发病比较严重。

2.3 增加光照。冬季猪舍由于密封光照差,日照时间短、照射面积小,要在日粮中多添加维生素D、钙、磷。另外光照不足不但导致舍温低、而且更会导致大量细菌滋生,增加了发病风险和概率。

2.4 猪舍内尽量保持安静。嘈杂的环境会使猪只烦躁不安活动频繁,猪只相互攻击出现咬尾、咬耳、拱腹。免疫力、抵抗疾病能力下降。

2.5 恶劣环境给猪只造成的影响,表现为以下几点:①基础母猪:由于环境的不舒适,造成母猪繁殖问题增多,尤其母猪不发情,这是因为用于维持体温、生理平衡的营养加大,用于储存的营养减少。营养首先满足自身营养需求、多余的才会用于生产繁殖。就大大减少了母猪胎次,或减少窝产仔猪数,增加年非生产天数、增加母猪的饲养成本;②母猪奶水质量、数量下降,供给胎儿的养分减少,胎儿体重小,均匀度不好,成活率低,由于仔猪的生理特点会引发低血糖症。其他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也随之提高;③保育猪、育肥猪饲料报酬率低、饲养成本增加、疾病发病率、死亡率也会提高。

3 对现有猪舍尽可能采取各种保温措施

3.1 低温潮湿的猪舍环境是猪体损失热量最快的,也是对不同猪只最大的应激。育肥舍与母猪舍的温度保持在18~24 ℃,这时母猪最舒适、繁殖力最佳,育肥猪生长速度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故冬季猪舍温度指标可以说是决定猪场经济效益的好坏。

3.2 加大饲养密度,增强圈舍的封闭程度,要修好门窗,防止漏风,圈舍顶棚用木板,加锯末石灰等隔热吸潮物。

3.3 圈舍内合理应用垫料。如果圈舍设施允许的情况下可用锯末作为垫料较好。

3.4 建造圈舍时应当充分考虑光照问题、舍的不同用途、光照强度的需求也不同,根据设施用途科学合理设计。

3.5 建立圈舍供热系统。根据本场的实际情况可选择地热、暖气供热、热风炉供热等设备。

3.6 增加每天清粪尿次数,最好干湿分离,可减少冲圈次数,最大限度降低湿度。3.7 在东北特殊的自然气候情况下、诸多猪场舍内空气质量比较差,尤其是氨气、一氧化碳、硫化氢气体超标,要选择每日气温较高的时候进行通风。

4 冬季养猪要加强猪群的防疫

由于冬季气温多变、昼夜温差较大、潮湿、空气质量差、光照不佳等诸多应激因素,容易诱导猪只发生的疾病有很多,如疥螨、流感、支原体、副嗜血杆菌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胃肠炎、链球菌、口蹄疫、圆环、蓝耳、非瘟、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等。造成疫病管控困难,小范围内疫病(尤其呼吸道疾病)迅速传播、免疫能力下降,影响增重、甚至提高猪只死亡率。为此有些疫苗、菌苗是规模化猪场冬季必做的,如猪瘟、支原体、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口蹄疫、圆环、伪狂犬、细小病毒。也可药物定期进行保健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发生。注射疫苗时每种疫苗间隔时间为7 d,且注苗前后7 d内禁用抗生素。要保证每头猪用一个针头或每窝用一个针头。

5 冬季猪场常发的呼吸道疾病综合征

猪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混合感染,临床上以呼吸异常为特征且皮肤出现明显病理变化的统称。

5.1 该病对猪群的危害

5.1.1 保育猪;断奶猪只患上该病后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缓慢、发病频繁且反复次数多、僵猪出现比例增加,治疗费用增加。这时因为仔猪自身免疫机能尚未健全、保护性母源抗体消失。加之受到断奶、营养及环境应激便会诱发本病。发病率25%~60%,病死率20%~40%,越小死亡率越高。治愈的猪只后期育肥效果不佳。

5.1.2 育肥猪:患上该病后推迟上市、饲料报酬低、肉质质量下降。猪群患病后用药及时且对症几乎都能够痊愈,除个别猪只外。(个别猪只会随病程的延长临床上出现逐渐消瘦、毛色苍白、顽固腹泻,这样的猪只失去了继续治疗和饲养的价值。及时给予淘汰)。

5.1.3 母猪:感染该病后繁殖方面处于亚健康状态。大大减少母猪年提供断奶健康仔猪头数。

5.1.4 公猪:感染该病,失去配种能力,失去种用价值。

5.2 流行特点

该病在入冬猪舍封闭(为防寒密封)、开春猪舍解封时多发,应激会导致场内流行。

5.3 主要病源

5.3.1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病原体体主要有: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巴氏杆菌、波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现实猪场中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多为猪肺炎支原体与萎缩性鼻炎、多种病毒和细菌的混合感染较多。猪支原体肺炎、萎缩性鼻炎也多发,几乎规模化猪场都有。还能诱发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和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

5.3.2 非传染性病因。饲养管理水平不同的猪场发病情况也不同。发病率高低与饲养管理水平、饲养环境、卫生状况密切相关。还与饲料有无霉变、猪群流动引起应激反应程度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5.4 临床症状

发病猪只咳嗽、气喘急促、打喷嚏、跛行、关节肿大、犬坐、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生长迟缓、皮肤发白、体温升高、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甚至呼吸困难,末端皮肤发绀等各种症状不同。

5.5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治疗和预防

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由于是细菌+病毒混合感染,机体所表现出临床综合症状,故用药时既要考虑细菌又要考虑到控制病毒。不同地区、猪场条件不等,管理水平不同,病情也有一定差异性,病程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样。

5.5.1 加强饲养保证饲料质量,提高猪体的抗病能力。

5.5.2 加强管理。尽量减少猪只应激,搞好猪舍卫生。引种时注意呼吸道疾病(东北各规模化猪场几乎都有呼吸道疾病只不过轻与重之分)。冬季每天在阳光最充足温度最高时定时通风。

5.5.3 人员管理:工作人员经淋浴,更换衣、帽、鞋后才能进舍。各舍工作人员不准随意串舍。

5.5.4 猪群流动情况:猪群要定向流动即配种→妊娠→产房→保育舍→育肥舍→出猪台。避免交叉感染,场内禁止饲养牛、羊、犬、猫及禽类。

5.5.5 仔猪:1日龄与4日龄各注高免疫球蛋白一次。同时于1、2、3日龄各口服一次微生态制剂。3日龄补铁补硒。也可在1、2、3日龄每头口服庆大或卡那霉素各一次。

5.5.6 仔猪断奶前3天注射猪用转移因子。仔猪断奶前、后7 d,饲料中加入药物,连续饲喂14 d。

5.5.7 猪舍密封前一周,开春猪舍解封前一周育肥猪群饲料中加入西药和中药,连续饲喂一周。

5.5.8 生产母猪,于产前、产后各饲喂7 d加入药物的饲料。

5.5.9 猪场常用西药:泰妙菌素、氟苯尼考、土霉素、林可霉素、强力霉素、阿莫西林、头孢等。(泰妙菌素与土霉素、金霉素或强力霉素配合使用抗菌效力增加4倍以上)。猪场常用中药:柴胡、板蓝根、大叶青、黄芪、双黄连、清开灵等。

猜你喜欢

猪只圈舍猪群
深度学习在猪只饲养过程的应用研究进展
基于姿态与时序特征的猪只行为识别方法
羔羊安全过冬留意五方面
一种畜牧养殖圈舍的设计
小规模养猪对常见猪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饲养密度对猪群生产性能及健康的影响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冬季种猪蹄裂的防治方法
中国猪文化与国人健康(甲篇)
为什么整群猪围攻一头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