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浩然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2022-11-15陈进雨储浩然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面瘫眼睑针刺

陈进雨, 储浩然

1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38 2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61 3 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临床研究所 安徽合肥 230038

周围性面瘫,古称“卒口僻”“吊线风”等,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以一侧面部口眼歪斜、肌肉运动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1]。周围性面瘫是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可发于各年龄段,无明显季节性,我国发病率约26~34/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大于女性[2-3]。目前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多认为与病毒感染、循坏障碍、神经功能紊乱、自身免疫反应等相关,对其治疗也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予以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改善循坏等药物,但多疗效欠佳且副作用大[4-6]。中医针灸在治疗面瘫病方面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尤其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可以温通经脉,调节面部气血,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7-9]。

储浩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后留校至附属针灸医院工作于今。先后师从于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国家名中医马骏教授,研习针灸及脾胃疾患的诊治。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7年,发表论文60余篇,不仅擅长运用针药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也是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笔者有幸随储师学习两年有余,受益颇多。现将储师运用温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浅析如下以共习之。

病因病机

周围性面瘫,中医学上将其归属“面瘫病”范畴,又称“口㖞”“卒口僻”“吊线风”等。最早载于《灵枢·经筋》:“卒口僻……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认为其病因在于感受风寒、风热之邪。隋代医家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言:“风邪入足阳明、手太阳……遇寒则筋急引颊,使口㖞僻”,提出“口㖞僻”病位乃足阳明、手太阳之经,病因为风寒之邪。《金匮要略》曰:“浮者血虚,络脉空虚……正气引邪,涡僻不遂”,提出面瘫病是因气血亏虚,头面失于濡养所致。后明代张景岳先生在其著作中也指出,口眼㖞斜有寒热之别,但若无气血亏损,则“虽热未必缓,虽寒未必急”,林佩琴《类证治裁》亦言:“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认为虽有风、寒、热等外邪入侵,但其发病取决于机体的气血盈亏。故总体来说,中医学多认为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外邪乘虚入体,致面部阳明经筋气血阻滞,经筋失其濡养为面瘫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正气亏虚是该病的根本病因。

治疗方法

储师认为面瘫病多因患者阳明经气血不足,外邪(多为风寒)乘虚入侵阳明经脉所致。治疗上多取手、足阳明经穴,阳明经筋以排刺,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手法多以补经气、通经络。储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了温针灸足三里在面瘫病的治疗中不可或缺,温针灸借艾灸温通、温养之效,既可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又可疏通面部经络从而促进康 复[10-11]。具体取穴及操作如下: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主穴: 阳白、鱼腰、攒竹、四白、颧髎、颊车、下关、翳风、风池、牵正、地仓、夹承浆、合谷、足三里。次穴:风寒甚者,加风府;风热甚者,加曲池;风痰甚者,加丰隆、内关;倦怠乏力者,加三阴交、气海;鼻唇沟浅者,加迎香。操作:常规针刺,阳白平刺透鱼腰,风池行泻法,足三里行提插捻转补法,余穴平补平泻。针刺得气后,足三里、翳风行温针灸,2炷/穴,留针30min,未施灸穴位期间行针一次。

正如“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之所过,病之所治”所言,储师指出局部取穴可以疏筋通络、行气活血,而循经远端取穴亦可通调经络,补气活血。阳白位于少阳、阳维脉交界处,其下分布面神经颞支,主眼动,以阳白平刺透鱼腰激发二穴之经气,可促进额纹恢复[12]。颧髎、攒竹穴善治眼中赤痛及眼睑瞤动,用于眼睑闭合不全者。地仓、下关、颊车穴同属足阳明胃经,主治口眼歪斜、流涎、眼睑瞤动等症状[13]。牵正、夹承浆穴为经外奇穴,主治面肌麻痹、三叉神经痛,可疏风清热,是治疗面瘫的经验要穴。面瘫病多由风邪外袭,遂取风池以祛风散邪。《四总穴歌》曰:“面口合谷收”,故治疗面瘫病合谷穴必不可少,可疏散表邪,调理气血[14]。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过面颊,于人中处左右交叉,故面瘫急性期取对侧合谷,后遗症期考虑到“倒错”现象可取双侧合谷[15]。

孙思邈在其《千金翼方》中提出,诸病皆是由于气血壅滞,失于宣通,当以针开导之,以灸温暖之。温针灸结合针刺与艾灸的优势,可增强疏通面部经络、调畅经筋气血之效。不仅可减轻局部炎症、改善面部微循环,还能提高面肌兴奋、收缩性功能,加快面神经功能的恢复[16]。储师治疗周围性面瘫多取“翳风”、“足三里”两穴施以温针灸。翳风,当乳突与下颌角间凹陷处,乃面神经干通过茎乳突穿出处。翳风穴施以温针灸,既能通过针刺祛风邪、散寒邪、调气机,又借艾灸温热之效达到通脉止痛的功效,减轻局部炎性反应、水肿,改善面部循环,利于面神经逐步修复[17-18]。储师认为,面瘫之为病,概因正气不足,素体亏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治面瘫不可不言脾胃,不可不取足三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补虚扶正之要穴,针刺该穴可益气生血,固本扶正,助正气驱邪外出。现代研究也证明[19],温针灸足三里穴能使热能药效深入肌肤腠理,调节免疫功能,改善神经受损症状,促进炎性反应的吸收,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病程,从而促进面瘫康复。储师临证取足三里,行提插捻转补法,强调得气,后再施以温针灸,言若能有经络感传则更佳。

病案举隅

案一:储某,男,54岁,2019年10月8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㖞斜5月余。现病史:患者2019年5月8日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侧耳部疼痛不适,至5月10日中午,患者发现左侧面部活动不利,左侧口角下垂、流涎,左眼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左侧鼻唇沟变浅。患者就诊于某三甲西医院,予以抗病毒、营养神经、激素等药物对症治疗后患者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后患者曾于2019年5月及7月先后入住某三甲中医院,予以针灸、拔罐、TDP等综合治疗后,患者症状较前稍改善,仍遗留有左侧口角歪斜,左眼睑闭合不全等症状,遂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医堂。刻下症:左侧额纹消失,皱眉不能,眼睑闭合不全,鼓腮时漏气,示齿右偏,左侧鼻唇沟变浅。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既往史:发病前曾有左耳疱疹病史。体格检查:神清,精神一般,左侧额纹消失,左眼睑闭合不全,睑间距5mm,左侧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示齿右偏,伸舌尚居中,舌淡苔薄白,脉细弦。辅助检查:2019年5月18日外耳镜检见左侧外耳道内可见少量疱疹;H-B分级Ⅳ级。中医诊断:面瘫(气血亏虚证);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治法:益气养血,温经通络。取穴:患侧阳白、鱼腰、攒竹、四白、颧髎、颊车、下关、翳风、风池、牵正、地仓、夹承浆、对侧合谷、同侧足三里。操作:穴位常规消毒,阳白平刺透鱼腰,风池行泻法,足三里行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翳风、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截取长度约15mm的清艾条点燃后置于针柄施灸,用硬纸板遮挡防止烫伤,燃尽更换一次,共燃尽两壮为宜。取针后于患者患侧面部闪罐至潮红为度。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1个疗程一般为6次。嘱患者避免劳累、受风,可自行按摩面部皮肤;若觉眼睛不适时,可用眼药水防止感染。

治疗1疗程后患者诉口角歪斜症状好转,面部紧绷感明显减轻,刻下:左侧额纹变浅,眼睑闭合不全较前改善,睑间距3mm,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仍右偏,漏水漏气症状减轻。治疗3疗程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左侧口角歪斜明显改善,左眼睑力量稍弱,用力可闭目,无露睛,左侧鼻唇沟基本恢复,H-B分级Ⅱ级。针刺3个月后基本恢复,未留有后遗症。

按:本案患者年逾半百,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经筋失调,筋肉失约,则出现口眼㖞斜、闭眼不能,迁延不愈,耗伤气血。结合舌脉,四诊合参,辨为“气血亏虚证”。该患者以耳部病毒疱疹致左侧口眼歪斜,虽在外院治疗但面瘫临床表现改善不明显,病程超过3个月仍遗留面部功能障碍已为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储师取穴以面部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配伍结合温针灸以补益气血,疏调阳明经筋。《医学入门》有言:“凡病药之不及,针所不到,必须灸之”,遂以足三里为主穴温针灸治之,使艾条燃烧的温热之效通过针身渗透到穴位内部,既可加强针刺效能,更能使灸法柔筋缓急、活血通络的作用通过刺激穴位而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案二:范某,男,13岁,2020年8月22日初诊。主诉:突发左侧口角歪斜10天。现病史:患者10天前吹风后出现口角歪斜,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诊断为 “周围性面神经炎”,予以泼尼松片、甲钴胺药物口服,未取得满意疗效。为求进一步诊治,遂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名医堂。刻下症:左侧额纹变浅,左侧眼睑闭合可,肌力弱,左侧面颊存食。纳眠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细。既往史:发病前曾有“吹风”史。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可,左侧额纹变浅,左眼睑闭合可,伸舌居中,示齿右偏,鼓腮漏气,耳廓及外耳道无疱疹,舌淡苔薄白,脉细。辅助检查:House-Brackmann分级Ⅲ级。中医诊断:面瘫(风寒外袭证);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炎。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取穴:阳白、鱼腰、颧髎、颊车、迎香、地仓、夹承浆、翳风、风池、对侧合谷、同侧足三里。操作:穴位常规消毒,阳白平刺透鱼腰,风池、合谷行泻法,足三里行补法,余穴行平补平泻法。翳风、足三里针刺得气后施灸,2壮/穴。留针30min,期间行针1次。取针后,于左侧面部闪罐至发热微红为度。隔日治疗1次,每周3次,1个疗程一般为6次。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受风。

治疗4次后,患者症状减轻,左侧面颊基本无存食,示齿稍右偏,左侧额纹、鼻唇沟仍较浅;治疗2个疗程次后口角歪斜症状基本消失,左侧额纹恢复正常,示齿居中,无漏气、漏水、存食等,后未再复发。

按:本案患者为少年男性,左侧面瘫10天,经人推荐来诊。本例患者舞勺之年,正气未充,加之风寒之邪侵入面部经络,致使气血不得调畅,筋脉功能缺于濡养,而发面瘫为病,结合舌苔脉象,辨证为“风寒外袭证”。面瘫病多因阳明经气血不足,外邪乘虚而入所致。故取穴多取手足阳明经为主,少年形体已冲,气血不足,复感风寒,罹患本病当灸足三里,余穴与常规取穴无异,治以祛风散邪,温经通络。

结 语

储浩然教授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多因素体阳明气血不足,复感外邪,其治疗当重视脾胃,不论老幼、病程短长,以温针灸“足三里”为要,发挥温针灸之优势,多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同时,储教授常言“百病皆生于气也”,临证中重视情志对病情的调理作用,注重与患者的沟通,通过关怀鼓励患者,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提高其治疗信心,亦可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面瘫眼睑针刺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清明的雨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眼睑病的一些常识
皱眉视物或因上眼睑下垂
患上眼睑假性黄色瘤要紧吗?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新疆抓获75名“针刺”嫌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