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储浩然合募配穴艾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型)经验*

2022-11-15陈亮亮许海储浩然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枢中脘大肠

陈亮亮,许海,储浩然

1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0061

2 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中医院 安徽安庆 24660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肠功能紊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其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应激、饮食、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1]。最新的罗马Ⅳ标准依据排便异常时粪便的性状将 IBS分为腹泻型(IBS-D)、便秘型(IBS-C)、混合型(IBS-M)、不定型(IBS-U)4个亚型。其中IBS-D在临床最为常见,患者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常伴随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本病西医治疗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包括止泻药、调整肠道菌群药物以及肠黏膜保护剂等,往往收效甚微,病程迁延难愈,导致患者苦不堪言。相比而言,艾灸治疗疗效优越。

储师尤擅长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并基于临床,传承创新首次提出合募配穴艾灸治疗的方法,疗效显著。笔者有幸师承于储老师,随诊左右,受益颇多,现将吾师运用合募配穴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IBS-D根据其临床特点可类属于中医“泄泻”、“腹痛”等疾病范畴,其病位在肠腑。目前认为,其发病原因包括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脏腑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致脾失健运,水湿运化失权;致枢机失畅,肠道传导失司,发为本病。储老师认为IBS-D的基本病机是肝郁脾虚,湿阻中焦。本病病程迁延,多虚实夹杂,以脾胃虚弱为本,临证治疗时培补脾胃为本,兼以疏肝、理气、渗湿、清热。在本病的治疗上,储老师主张以艾灸为主,避免因胃肠疾病对药物吸收所造成的影响,减少消化道的负担,并在临床治疗时首次提出以合募配穴艾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方法。治疗的同时还应针对患者焦虑、易怒、不眠等精神症状配合心理疏导,如《理瀹骈文·略言》所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甚于服药者矣”,使患者能了解本病的性质,放松心情,调适情绪,解除思想顾虑,树立信心,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做到精神平和,饮食有节,起居有常,这样才能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辨证施灸

1 脾胃虚弱型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大便夹有粘液,腹痛隐隐,纳差,食后腹胀,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质淡,苔白,舌胖有齿痕,脉细弱。治以健脾和胃、化湿止泻。取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脾俞、胃俞。

2 肝脾不和型

症见:素有胸胁胀闷,常因抑郁恼怒或精神紧张而发病,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肠鸣,矢气多,便下粘液,排便不尽感,嗳气,少食,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或弦细。治以调和肝脾、健脾疏肝。取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大肠俞、脾俞、肝俞、期门。

3 脾肾阳虚型

症见:大便稀溏,杂有完谷,黎明必泻,腹痛喜温喜按,腹泻经年不愈,形寒肢冷,少腹冷痛,腰膝酸软,遗精遗尿,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细弱。治以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取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关元、肾俞、脾俞、气海、命门。

艾灸治疗IBS-D

《医学入门·针灸·灸法》说:“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复温也;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火就燥之义也。”。孙思邈指出:“灸火,大有奇功。”艾灸具有“温热”“温通”与“温补”三重功效,通过疏经通络、温补脾阳,从而达到调补止泻之作用[2]。

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对IBS-D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其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障碍、脑-肠轴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免疫功能紊乱和肠道低度炎症以及肠道菌群失调等产生, 体现了灸法多靶点、多环节的作用特点[3-4]。

合募配穴法

配穴使用历史悠久,在《灵枢》中便有配穴的相关记载。“合治内府”,“脏病取募”,又有“合募二者上下远近配穴,一升一降,纵横交织消除腑病”之说,因此储老师在临床治疗时分别选取足阳明胃经及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足三里和上巨虚,胃和大肠之募穴中脘和天枢,合募配穴治疗IBS-D,疗效显著。

合募配穴法顾名思义即为取下合穴伍同名经募穴的配穴方法。下合穴主治内腑疾病,通降为顺,募穴亦主治内腑疾病,此种配伍取穴法意在增加协同作用,使疗效倍增,常被用于治疗六腑疾病。六腑腑气均下合于足三阳经上的六合穴,通调六腑之气,可视为“本”“根”,募穴位于胸腹不部,靠近脏腑,可视为“标”“结”。合募配穴法同时也是经络理论“标本”、“根结”临床取穴的代表之一,将四肢与驱体紧密联系,以协调气机升降,经气聚散。募穴与下合穴,一穴在上,一穴位下,在上者横向联系脏腑,位下者纵向沟通脏腑,上下斡旋,远近呼应,则腑气调,阴阳合,病症除矣。

1 合治内腑

《素问·咳论》云:“治腑者,治其合”;此处“合”即指合募配穴中的6个下合穴而言,其均布于膝关节周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中“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灵枢·四时气篇》:“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灵枢·五邪》:“……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皆调于三里。”皆体现了下合穴在六腑病证治疗中的重要性。

2 腑病取募

徐灵胎曰:“募音暮,气所结聚处。”意指募穴乃脏腑之气深聚胸腹之所。募穴根据其脏腑所在的解剖位置,依次进行排列,与相应脏腑的位置非常接近,现代解剖知识证明募穴所在位置与其相应脏腑位于同一神经节段,形成了以脏腑-募穴的相互对应关系。

从生理上看,募穴是五脏六腑之气汇集于身体的部位;从病理上阐释,募穴是病气出入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路径;从解剖角度分析,募穴位置对应于相应的内脏;从经络学的角度解释,募穴则是五脏六腑经气横向流注的具体体现。

《难经·六十七难》载:“五脏募皆在阴而俞在阳者,何谓也?然,阴病行阳,阳病行阴,故令募在阴。”明代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辨真》说“阳病行阴,当从阴引阳,其治在募。”《难经本义》认为:“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所以阴病有时而行阳,阳病有时而行阴也。故而募穴属阴,偏于治疗六腑病。

3 天枢配上巨虚

《玉龙歌》:“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循经考穴编》:“天枢正当天地交合之际,其为分清别浊之司可知矣。”天枢为大肠募穴,被认为是升清降浊之枢纽,因而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肠腑疾病,为治疗泄泻之要穴,能理气健脾,调节气机升降,起到利湿止泻、缓急止痛之功效,临床试验研究发现施以灸法治疗效果更佳。《难经·六十八难》曰:“合主逆气而泻”,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善治大肠腑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载:“大肠病者,肠中切痛而鸣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即泄,取巨虚上廉。”艾灸上巨虚善理气化滞,通调肠腑,既能治疗胃肠疾病,还可强壮身心,治疗各种精神、心理疾患,且能提高痛阈,抑制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痛觉传导,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4 中脘配足三里

中脘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为胃腑之气聚积之处,内通于胃腑之气,有健脾阳、理大肠之功,又是“治痰要穴”。

足三里属胃之下合穴,不仅具有调理脾胃、扶正培元之功,还可提高痛阈,抑制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痛觉传导,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为治腹痛之要穴。两穴共奏调理胃肠运化与传导之功,是治疗胃肠疾患的有效穴。

合募配穴灸法是储老师首次提出治疗IBS-D的治疗方法,并在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中均证实有效。

验案举隅

熙某,女,28 岁,2019 年 7 月 19 日初诊。主 诉:腹泻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伴腹痛4d。患者于2年多前出现进食生冷、寒凉,以及精神紧张时出现腹痛、腹泻,腹泻次数可达1~3次/d,泻后痛减。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行肠镜及其他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西医予以洛哌丁胺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每遇季节更替及情绪波时病情时有发作,4d前因工作压力过大,患者出现腹痛腹泻症状加重。症见:精神不振,腹胀腹痛,伴胁肋胀痛,胸闷,纳谷不香,夜寐梦多,小便可,大便稀溏,2~3次/d,舌淡,苔薄白,脉弦滑。查体:神清,精神软,心肺(-),脐周压痛(+)。西医诊断:IBS-D。中医诊断:腹泻(肝郁脾虚证)。治法:疏肝理脾。取穴:主穴:天枢、上巨虚、中脘、足三里(双侧);辨证取穴:肝俞、太冲(双侧)。以灸架或灸盒放至在相应穴位部位,连灸3壮,艾灸30min左右,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1周后患者腹痛、胸闷症状明显缓解,2周后大便次数减至1~2次/d,大便稀溏改善明显;4周后诸症除,便质基本成形。10周电话随访得知患者症状未再加重,偶遇受寒或饮食不洁时稍有不适,然自行调摄后可即刻好转。

按:《黄帝内经》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明代的李梴在《医学入门》中强调“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由此艾灸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本例患者为年轻女性,腹痛、腹泻与情志相关,结合舌脉,当辨为肝郁脾虚证,治宜疏肝理气,健脾助运。《灵枢· 始终》有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合募配穴法中下合穴与募穴分别位于人体的胸腹及下肢,上下启承,畅调气机。方中取大肠募穴天枢配大肠下合穴上巨虚,胃之募穴中脘伍胃之下合穴足三里,此为合募配穴,补益中气,调理肠腑;肝经原穴太冲、背俞穴肝俞可疏肝解郁,畅达气机。诸穴相伍使脾气得健,肝气得疏,气机得畅。同时本病患者常因饮食没有节制致使屡屡发作,不能根治,其责任在患者自身,寒凉饮食过度生冷不忌而致发作者不在少数,油腻、鱼虾、酒类、不易消化食物亦在禁忌之列。医生应指导患者饮食,食品应该多样化,不可偏食。因病程迁延,临床上还应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做好长期治疗的思想准备,坚持完成疗程,方能彻底治愈。

小 结

储老师认为IBS-D以脾虚为本,故在临证治疗时重视培补脾胃以养后天之本,合募配穴的根本重在脏腑,施以灸法,温脾阳,补脾土,调肠腑,理枢机,利水湿,止泄泻,缓腹痛。“合募配穴”法由王富春教授首次提出,以储浩然主任医师为首的研究团队,在过去数十年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中精研创新,将此配穴法与艾灸结合运用到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治疗中,并在本团队的前期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5-7],相关实验研究亦有理论支持[8-14],该方法在临床治疗IBS-D时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群众接受度高,易于在临床推广,并有望形成完整规范的IBS-D疾病诊疗体系。

猜你喜欢

天枢中脘大肠
要想肠胃功能好 按摩中脘不可少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大肠变懒了
穴位贴敷良附丸对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尊敬
两香煮大肠调便秘
尊 敬
长寿名穴保健康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
针刺治疗中风后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