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五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2-11-15钱雅楠邱东升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面神经面瘫电针

钱雅楠,邱东升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 350000;2.厦门市中医院,福建厦门 361000)

面瘫在祖国医学中属于“口僻”、“吊线风”等范畴,由于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少阳经络,加上起居不慎,正气相对不足,导致经气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面瘫病。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多为急性起病,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高峰期多在3天左右达到,周围性面瘫约占70%[1]。周围性面瘫又称为贝尔面瘫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因各种原因引起面神经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主要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可知,面瘫的发病率已达0.02%~0.03%,我国的年发病率显著高于欧美国家[2]。周围性面瘫经过治疗后多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可恢复如常,部分患者可遗留后遗症。

目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主要集中于药物治疗,如激素治疗、抗病毒治疗、神经营养药、血管扩张剂等[3],其主要目的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缓解受压神经,恢复神经功能,改善临床症状。西药治疗早期起效迅速,但远期效果不甚理想,且药物副作用大,对于一些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应用西药治疗需谨慎。

针灸作为一种绿色、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具有简便、有效等优势,可以疏通经络、调气和血。在针灸的刺激作用下,能兴奋患侧面神经,加快淋巴及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快速吸收,解除血管痉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4]。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多种多样,本文对近五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和总结。

1 传统针刺疗法

1.1 浅针法 浅针以轻柔的手法作用于面部肌肉,对十二经络的浮络和孙络进行刺激,调动气血运行,缓解患侧僵硬的面部肌肉,恢复面部肌肉功能。陈凤业[5]对治疗组给予浅针疗法加常规针刺,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率(40%)显著高于对照组(15%)。郭婉清等[6]采用针刺联合浅针治疗本病,在常规面部针刺的基础上加用浅针治疗,结果表明针刺联合浅针治疗可有效改善血流供应,并有助于提高治愈率。于爽等[7]研究证实多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又通过表面肌电图进一步发现在超早期介入治疗能加快面瘫恢复,提高周围性面瘫的治愈率。

1.2 巨刺法 目前对于何时加入针刺治疗,部分医家还有很大争议,巨刺法在早期针刺健侧部位,既不会加重神经水肿,又能通过调节健侧肌肉,促进面部肌肉平衡,加快患侧恢复。唐南淋等[8]发现巨刺法的疗效显著优于针刺患侧,且具有安全性高、远期疗效好的优势。李瑞超等[9]将急性期周围性面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健患侧均进行针刺,对照组仅予患侧针刺,健患侧同治的疗效显著优于患侧组,且复发率低、远期效果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1.3 半刺法《灵枢·官针》记载:“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罗文[10]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毫火针半刺法作为治疗组治疗,结果可知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高于对照组(71.11%)。周英等[11]试验得出半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疗效确切,优于单纯使用西药。

1.4 透刺法 盛国滨等[12]研究显示,使用透刺法治疗面瘫效果显著优于传统针刺疗法,透刺法在用穴精简的同时能增加穴位的刺激量,通过针感的传导来扩大治疗范围,从而减少疼痛并缩短治疗时间,使患者易于接受。王陆[13]随机将7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电针,试验组则采用透刺+电针,结论可得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44%)显著高于对照组(77.78%)。刘川等[14]采用表面肌电信号作为客观指标,客观地量化反映透刺法的治疗效果,表明透刺法疗效显著优于传统针刺,是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2 电针

王燕[15]试验得出电针疏密波联合常规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优于单独使用针刺,能提高临床疗效。矫翠翠[16]通过对比电针和传统针刺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新西兰兔,发现电针治疗后其神经元形态、存活率得到改善,神经轴突生长状况良好,为临床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也有许多研究报道,电针联合梅花针、中药、艾灸、放血、拔罐、推拿等方法[17-18],均能减轻面部症状,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3 灸法

3.1 温针灸 罗权等[19]将6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温针灸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实验组总有效率(96.97%)高于对照组(78.79%)。任毅[20]通过在药物治疗前后介入温针灸治疗,对疗效、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进行评分,发现尽早介入温针灸对面瘫的治疗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温针灸将针刺与艾灸完美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共奏行气活血、疏风散寒的功效,起到消除面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恢复的作用。王学军等[21]采用温针灸治疗本病,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艾灸治疗,结果表明温针灸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有助于提高疗效。

3.2 热敏灸 针刺疗法的精髓正如《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言:“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陈日新教授则根据针刺得气的理论得出了“灸之要,气至而有效”[22]。热敏灸感是指艾热悬灸热敏穴位时产生的传热、扩热、透热、局部不热远部热、表面不热深部热、非热感觉等灸感,能激发经气,灸到病除。李文建等[23]采用热敏灸联合西药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独使用西药对比,其总有效率、面部残疾躯体功能评分、TFGS评分、面部残疾社会生活评分均显著更优,证实热敏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切实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张波等[24]在热敏灸加针刺的基础上配合热敏脐灸,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标准评估,热敏脐灸能进一步激发经气,提高疗效,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4 联合疗法

4.1 针刺联合穴位埋线 王淑兰等[25]将10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药配合电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穴位埋线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23%,对照组为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周彩虹[26]的研究也证实穴位埋线配合针灸不仅能促进面瘫恢复,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还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2 针刺联合药物 赵玮等[27]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针刺的基础上联合牵正散外敷于周围性面瘫患儿面部,经10天治疗后,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儿依从性高,在临床上值得推广。毛健[28]采用补中益气汤内服联合面部针刺的方法,内外同治周围性面瘫,取得较好的疗效且缩短了治疗时间。贾莹梅[29]将86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则加用针刺和防风汤熏洗;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4.3 针刺联合罐法 走罐法是一种动态拔罐术,吸附在面部后进行移动,通过牵拉面部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改善面神经功能。刘晓静等[30]以针刺结合面部走罐作为观察组,经4、8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单纯毫针针刺组,能提高面瘫治愈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风池是临床常用穴,佘畅等[31]试验证实在风池穴行梅花针叩刺,放出血液后行拔罐疗法,可去宛陈莝,引邪外出,再联合针刺治疗,加快消除面神经水肿,恢复面神经功能。

5 特色疗法

自血疗法是抽取自身静脉血注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高国强[32]根据诊断标准选取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单纯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足三里自血疗法,总有效率高达97.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5.7%。足三里为保健要穴,能扶正补虚,自血疗法可改善面部微循环,增强肌细胞活力,提高治疗疗效。戴丽娟等[33]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加用眼区穴位(肺区、上焦区、脾区)治疗,治疗组治愈率为96%,对照组治愈率为87.5%,面瘫后遗症的发生率降低,治疗所需时间减少。袁惠清[34]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结论可得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在保护受损神经和促进神经纤维再生的基础上加快面神经的恢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临床治疗周围性面瘫提供了诊疗思路。王伟良[35]发现针刺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在改善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板滞不适等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6 小结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治疗方法,在急性期多使用浅刺针法如腕踝针、浅针、浮针、半刺法治疗,恢复期多加用电针、刺络放血、透刺法、滞提法等进行治疗。在临床上,何时加入针灸治疗还有待商榷,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所谓的“最佳治疗期”,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使用合适的治疗手段,以期达到最好的疗效。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上,应深入研究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制,注意患者远期随访,关注面瘫后遗症的发生率,量化面神经损伤的程度,研究影响周围性面瘫发生率和治愈率的因素,优化设计方案,实行样本量大的临床试验,为针灸应用于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猜你喜欢

面神经面瘫电针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排石汤结合电针穴位治疗泌尿系结石的临床分析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电针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电针联合两色金鸡菊提取物对糖尿病肾病大鼠肾脏Vimentin、α-SMA、TGF-β1及p-smad2表达的影响
单纯性中耳畸形多平面重建CT检查和手术结果比较
肌电图监测技术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