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中的作用及教学能力提升

2022-11-14包晓娟

活力 2022年9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教师队伍

包晓娟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济南 2503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四史”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拓展的重要补充剂、重要来源和支撑,二者无论是在具体内容方面,还是在价值观的培养等方面的契合度都是非常高的,因此也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把“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是指在思政课堂上用最直截了当的方式去展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并融入思政教育教学理念。而承担起这个“融入”任务的则必定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是每一个思政课教师的重大使命。不可否认的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以期助推思政课教书育人目的的实现。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关于“四史”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储备不足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势必会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不仅体现在理论素养上,更直接体现在知识储备上。思政课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修养,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史学素养,能够从历史的发展规律中正确把握“四史”内容,能够系统地分析和梳理“四史”之间的内在逻辑,把握其现实意义。教师要做好思政教育的“引路人”,第一位的必定是以学识理论来说服人,史学理论知识必不可少。然而在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专业背景要求、相关理论素养、对口知识储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只有一部分教师具备历史学背景,这使得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整体史学素养不强,史学水平参差不齐,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四史”的教授内容单一且枯燥

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讲授存在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信息以高速进行传播分享,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传统的思政课已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需要,这对教学形式的丰富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挑战和要求。然而,事实却是部分教师并未做到与时俱进,多数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没有进行创新,教学方式老旧,采用的仍是强硬灌输、填鸭式教学的方法,授课方式只局限于使用PPT讲解,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并且很少组织实践参观和课外学习,导致教学形式过于单一,使得思政课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教学效果不佳。

(三)部分思政课教师讲解“四史”教育内容的契合度不高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对“四史”教育内容的讲解较为枯燥,部分教师把“四史”的教学内容集中在理论讲授上,忽略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缺乏吸引性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对生涩的历史内容缺乏情感共鸣。

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四史”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准确。在“四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受专业素养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效取舍,也很难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动线,导致在开展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对史料素材的选取不能和教学内容很好地契合,弱化了学生对“四史”内容的理解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四史”教育在思政课中的育人效果,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四史”教育资源的利用。例如,高职院校选用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高度凝练了有关“四史”的内容,部分教师对社会主义发展史部分涉及较少,认为课本不着重描写的内容没有必要向学生过多地讲授,学生也没有必要进行系统学习,以至于思政课教师在对“四史”的讲解中较少涉及社会主义发展史这部分内容,不能够清晰地向学生介绍社会主义的“前世今生”,学生对此部分内容出现学习空缺。

(四)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有待提高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重任,而思政课也是一门集思想性、理论性及政治导向性于一体的教育课程,要想出色地上好这门课,思政课教师的素质能力必须过硬,如历史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等。因为,想让学生学好“四史”,光靠发挥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真理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去加强引导。但目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仍处于发展阶段,部分教师还不具备独立承担“四史”教学的能力,并且部分思政课教师不是历史学相关专业毕业的,有一部分教师甚至不是马克思理论相关专业毕业的,因此缺乏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知识,在理解相关的理论和理论体系方面也存在不到位、不深刻的问题,致使思政课的理论性、思想性和深刻性降低,说服力也大大降低。因此,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能力不高将是掣肘“四史”教育更有效地融入思政课的瓶颈。

(五)对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想要上好一堂生动的、优秀的思政课,关键还是在于教师。要将“四史”教育更好地融入思政课中,其关键力量也必然是这支教师队伍,队伍的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相关成效,所以搞好这支队伍的建设是极其重要和必要的。“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但当前,某些高校却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在科研晋升等方面等同于其他专业课教师进行要求和管理,忽视了其教学任务的艰巨性。少数高校在新进教师方面重科研、重出身的倾向十分严重,放松了对专业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尤其是在史学理论等方面的培训严重不足,致使思政课教师在“四史”教育中力不从心。

二、从教师角度分析“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

(一)思政课教师应自觉增强理论学习,丰富知识储备

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上要讲透、讲好“四史”内容,必然要先对其了然于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曾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我们不能让理论知识成为停留在半空中的空话而不落地,最主要的是将其落到实处,要让广大群众去掌握理论,从而去跟随、使用和发扬这些理论。思政课教师要想教好“四史”这门必修课,就必须先上好课、学好课,具备扎实的“四史”知识和“四史”素养,才能有底气将“四史”教授给学生。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利用课本资源、讲座论坛进行学习,还要利用网络资源,如微博、微信等平台,手机报,资讯客户端等多平台网络,通过新媒体平台与其他教师共享学习成果,拓宽视野和知识面,以加强学习的带动性。

另外,思政课教师应当是察古知今、广闻强记的,既能够立足民族和历史发展去看待问题,又注重站在国际视角去解决问题,发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帮助学生明辨是非,为学生“传道受业解惑”,从而更好地积累、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储备。

(二)思政课教师应主动转换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形式

思政课教师是“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桥梁和主力,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学策略、教学形式的创新。

首先,要坚持史论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注意厘清历史发展脉络,阐述史实,揭示历史真相,正确处理史与论的关系,坚持“论从史出”,积极发掘“四史”中的育人资源,以史料为依托,抓住逻辑主线,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将“四史”讲述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地方优秀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讲好“四史”故事,突出“四史”中的典型素材,并启发和引导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爱国、爱史的热情。

其次,创新教学形式。例如,各校都非常重视线下思政实践课程,尤其是与“四史”相关的部分,应当让大学生去切身体会和感受历史,真正理解中国人民的“四个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再次,丰富创新教学手段,发挥媒体宣传引导的作用,借助新媒体的平台优势,让学生体验情景式、实践性的教学,让静态的“四史”理论“动”起来,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思政课学习兴趣,增强课程的趣味性。积极转换教学策略,创新教学形式,能够让思政课教师更加灵活有效地讲好“四史”故事,这是检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试金石,也是检验学生学习“四史”的重要一招。

(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四史”资源,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四史”中包含非常丰富的、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教育资源。例如,对于动人的历史故事、鲜活的历史事件等,要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找到与思政教学内容相契合的点,将其融入教学中,嵌入课堂中,让学生在了解史实的过程中接受思政教育。与此同时,“四史”的时间跨度较长,内容也丰富繁多,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善于提取相关内容,与思政课有效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四史”之间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的信息接收能力,改善部分思政课内容相对枯燥单一的现状,增进“四史”内容的生动性和可理解性。

其次,要善于用大局观和大历史观来设计思政课程建设规划,厘清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张力,借助思政课这个主阵地和平台讲透“四史”。

最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重课堂内容与“四史”内容的前后联系。例如,在给学生讲课时,既要彰显历史,也要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注意用学生喜欢的语言语气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深入领会“四史”内涵。

(四)思政课教师应积极提升素质能力,促进教学应用

思政课教师队伍无论是在学科背景、研究方向方面,还是教学年限、职称评定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也必然会在“四史”教育教学方面有所差异,如知识储备、素质能力、教学水平等。因此,提升队伍的素质能力是核心关键。

首先,思政课教师必须定期参加相关的教育培训,加强“四史”教育学习,逐步提高“四史”教育的教学应用能力。例如,通过培训,思政课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运用“四史”教育资源,运用教师自身的积极影响,引导学生接受思政教学,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四史”教育背后的历史事件和故事,从而增进学生的思政感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发挥“四史”教育的重要作用。

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发掘“四史”教育素材的能力,整合创新“四史”元素教育教学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较高的思政教学水平和多重教学方式的过程中提升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中,在日复一日的教育中,增强爱国意识和情怀。

(五)各教育部门及各高校应提高认识,加强队伍培训和建设

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既是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保障,又是保证思政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各高校应当明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是“四史”教育及各门思政课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一是资金资源的支持和保障方面。资金的投入要充分、充足,资源配置要确保及时跟上,做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建设的规划,并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总规划及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当中,从基础性层面保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平稳有序推进。

二是高校方面应定期做好面向教师的“四史”教育培训,拓宽教师培养培训的途径和渠道,以思政教育为载体建立“四史”教育新模式,全面促进教师成长。

三是高校应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过程当中出现的新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及时解决,这就更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四史”方面的学科建设,以及队伍的引领性建设。

结 语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充分认识“四史”教育的重要意义,更要认识到思政课教师的桥梁作用,重视队伍建设。本文分析了思政课教师在推进“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针对性路径,希望能够进一步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提高育人实效性。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教师队伍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扎实推进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广泛开展“四史”宣传教育
在“四史”教育中培育新时代学生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