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钦州市推进广西工业强市建设研究:内涵、成效与展望

2022-11-14陈金源邹文凤

商业经济 2022年4期
关键词:钦州市钦州工业

陈金源,李 燕,邹文凤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2.北部湾海洋发展研究中心,广西 钦州 535000;3.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广东 珠海 519080)

2021年8月29日,中共钦州第六次代表大会报告上许永锞书记首次提出“努力建成广西工业强市”,为构建钦州新发展格局指明方向。“十三五”阶段,钦州基本完成了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重大工业项目布局,由工业兴市逐步过渡至工业强市阶段。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新时代钦州市建设工业强市的新内涵与新进展,总结掣肘钦州建成广西工业强市的新问题,研判“十四五”时期工业强钦的战略要点,以期为政府部门协调推进钦州工业强市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一、钦州市推进广西工业强市的新内涵

钦州推进工业强市建设的本质,即以高水平工业为杠杆撬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自1995年钦州港鹰岭作业区广明油气码头开工建设起,钦州工业立市计划伊始,至2008年5月,国务院批准建设钦州保税港区,标志以临港产业为主轴的工业兴市正式启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在自贸试验区、陆海新通道等政策叠加优势下,钦州市逐步搭建起工业强市的四梁八柱。区别于工业立市与工业兴市的存量积累、要素开放与单极发展,工业强市更强调增量创新、制度开放与高质量协同发展,为钦州推进工业强市建设注入新内涵。第一,强调数字工业新赋能。以大数据、云计算、5G为代表的新兴数字经济,是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传统工业价值链攀升的重要动力,进一步要求钦州打造数字工业新高地。第二,突出绿色工业新基调。与以往粗放、低效且高能耗的工业模式不同,工业强市对工业经济绿色集约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碳达峰、碳中和指标下倒逼钦州建设绿色智能工业新体系。第三,推进工业开放新格局。更加强调在世界范围内工业分工体系地位与工业竞争力。第四,凸显工业高质量协同新发展。即重视传统工业向服务型工业转型,传统工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融合,实体工业与虚拟经济协调发展,打造广西工业强市的“钦州品牌”。

二、钦州市推进广西工业强市的新成效

(一)工业助力经济新增长,实现高增速向高质量转换

工业是强钦之基,是助推钦州经济内外双循环的重要产业。钦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钦州“工业兴市”以来,工业增加值由124.85亿元攀升至2018年的533.14亿元,年均增速达20.7%,工业投资保持稳步增长,年均增长15.2%,钦州工业实现高速增长。2019年钦州为落实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主动优化工业结构,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引进长周期可持续的工业科技,主动降缓工业增速,2019-2020年工业增加值下降至451.77亿元与390.13亿元。受新冠疫情外部冲击及工业增加值持续走低的逆境下,钦州工业经济占全市GDP比重由2015年的21.6%逆势增长至2020年的28.1%,2020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49.8%,制造业投资增长47.1%,工业科技引进增长7.8%,工业经济成为引领钦州经济增长的新突破口,钦州工业实现高增速向高质量转换。

(二)数字经济赋能新业态,钦州数字工业从无到有

一是数字工业顶层设计基本完成。201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为推动钦州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工业建设提供基本遵循。2020年7月钦州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成立“数字钦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21年10月钦州市政府编制《钦州市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21-2023年)》,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领域政策相继出台,标志钦州拉开数字工业建设新时代。二是数字经济赋能钦州战略性新工业。2021年钦州主动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先机,以华为数字小镇、数字产业园为载体平台,积极引进华为数字科技、上海京颐科技等300多家数字企业,启用广西首个5G云招商中心、中国—东盟跨境数据中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上云”率达100%,新认定重点工程技术中心、工业实验室12家,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工业项目36项,技术交易额达5.2亿元。华谊集团工业气体岛项目智能工厂项目入选广西数字标杆项目,数字赋能推动钦州石化工业、电子工业、机械制造业等传统工业数字升级,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工业快速崛起。

(三)自贸试验区成工业新载体,特色开放工业体系雏形初现

截至2021年8月底,广西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累计引进工业项目119个,占总项目的81.5%,总投资2870亿元,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5.8%,占钦州全域的60.4%,继“两国双园”园区开放平台后,自贸试验区逐步成为钦州工业体系新载体。第一,工业承载力显著增强。近年来,钦州港片区顺利实现上海华谊、湖南埃索凯、浙江恒逸等巨头企业“引进来”,主动承载全国三千亿级新能源临港重工业,工业集聚效应明显。第二,工业外向性趋势明显。钦州本土企业如金风科技、广西卓能等走向东盟,推动钦州海上光电工业、风力工业“走出去”。第三,钦州“一县一业”特色工业格局基本形成。灵山县重点打造机电设备制造工业集群,浦北县重点开拓林木加工工业集群,钦北区重点推进新能源与物流工业集群,钦南区重点建设石油化工临港工业集群,环绕自贸试验钦州港片区100公里范围内的高效协作“钦州特色”工业生态圈雏形初现。

(四)创新引领绿色工业新布局,绿色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2018年钦州市单位GDP能耗较上年下降1.8%,单位GDP电耗下降1.86%,绿色基调逐步成为钦州工业新转型的重要着力点。一是构建绿色工业常态化监管体系。在“双碳双控”指标下,钦州市开展“高耗能、低效率”落后产能的排查与淘汰工作,2018-2021年共审查289家高能耗工业企业,淘汰24家富锰渣公司与70家散乱污企业,实现落后产能与绿色工业新布局的“腾笼换鸟”。二是实现经济支柱工业绿色转型。钦州市持续推进临港石油化工体系绿色升级,恒逸高端绿色化工化纤、华谊化工新材料等“领头羊”工业基地率先开展全产业链绿色创新转型,钦州港自贸试验区率先试点“活性炭集中再生、喷涂集中共享”VOCs制度创新与压力测试。三是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互补性国际产能合作。钦州在石化、临港与海洋工业具有资本与技术的比较优势,与东盟国家资源密集、劳动密集型产业具备技术梯度与产能互补基础。自2018年以来超57家钦州工业企业投资东盟,如钦州中豪矿业、广西中船分别在老挝与文莱转移锡矿项目与临港工业,引进新加坡新浦公司高端绿色科技,绿色工业结构持续优化。

三、钦州市推进广西工业强市的新问题

(一)工业短板问题突出,工业高质量发展后劲乏力

一是工业短腿问题凸显。一方面,钦州经济体量不足,难以同时支撑多个千亿级工业项目。2020年钦州市GDP仅1387.96亿元,同年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GDP达3176.9亿元,广东工业强市佛山市GDP达10816亿元,不及柳州经济体量的1/2,不及佛山经济体量的1/7,陷入“追兵临近,标兵渐远”困境。另一方面,保证工业维稳的大项目、大产业不足,引领工业恢复与发展的瞪羚企业数量较少,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等工业新业态规模偏小。二是工业基础偏薄弱。受全球石化工业周期性停产以及全球新冠疫情突发公共危机影响,钦州原有的工业供应链遭受严重冲击,直接导致2020年钦州采矿工业下降37.1%、石化工业下降28.8%,工业制造业下降15.4%,部分进出口临港工业链遭遇断链危机。三是生产性服务业支撑工业力度不足。钦州金融业发展滞后,2020年钦州金融业仅占国民经济的7.7%,工业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同时,科技研发、物流服务、市场营销等“上下游”服务业支撑工业率偏低,钦州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后劲乏力。

(二)工业开放程度较低,工业贸易“比较优势”尚未显现

一是工业开放程度偏低。2008-2020年钦州对外工业开放度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平均工业开放度仅6.4%,而同期北部湾城市群平均工业开放度达7.2%,低于同期所在城市群平均水平。比较而言,2020年南宁市规上工业总产值4070.8亿元,平均工业开放度达14.7%,远高于钦州工业开放水平。可知工业开放对于钦州工业总产值拉动力度有限,推进工业企业的“走出去”与“引进来”仍有较大攀升空间。二是工业货物贸易逆差严重。近年来钦州市货物进出口始终处于逆差低位,2008-2020年货物贸易逆差呈波动扩大的趋势,2020年钦州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17.6亿元,出口81.7亿元,进口135.9亿元,货物贸易逆差高达54.2亿元,逆差缺口值较2019年上升10.2亿元。多年处于货物贸易逆差低位,易使钦州陷入工业低端制造陷阱,长期低附加值的工业惯性不利于工业结构调整与工业价值链升级,深刻揭示钦州亟须打造进出口龙头工业,建立钦州工业开放“比较优势”。

(三)工业人才缺口成新问题,人力资源结构性难题愈发严峻

随着北部湾城市群的开放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新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钦州成为最具发展潜力城市之一,形成对人力资源的旺盛需求,钦州由以往的劳务输出大市转而出现人才缺口结构性新问题,各类工业园区均出现企业缺工、招工难的供需失衡新现象。以钦州港片区为例,高精尖型科技人才缺口达48.7%,管理型人才缺口达22.1%,刚需型劳工人才缺口达51.6%,人才缺口呈现科技创新人才与劳工人才两头需求大,中间管理型人才需求小的沙漏型难题。同时,钦州存在农村农民工找工作难、学校高素质人才流失的问题,企业不愿招低学历农工、高素质学生不愿到本地工业企业的“三角困境”阻滞钦州工业进一步发展。岗位与人才的匹配鸿沟愈发扩大,农工人力资本转换协调难度加大,留住人才要素成本上升,亟待构建人力资源保障体系以疏解人力资源结构性难题。

(四)工业数字化绿色化不足,规范合理监管体系亟需构建

一是数字科技、绿色技术的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不足。钦州数字工业、绿色工业仍以引进国内外先进设备与生产经验为主,“卡脖子”问题仍然存在,自主研发符合钦州实际的绿色工业系统与智能工业科技较少,“工业产业-学校机构-研发部门”产学研联动的成果转换率偏低。二是数字工业、绿色工业“上下游”垂直延展性不足。钦州工业企业绿色化、数字化升级仍以领头企业与石油化工重点行业单点平行转型为主,局限于工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效应较弱,跨产品、跨行业全链条全周期的数字协同转型与绿色互补升级模式尚未构建。三是“两山”转换难度较大,鲍莫尔病数字鸿沟存在。大生产与高耗能是工业的一般特性,工业企业在“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选择上陷入两难。同时,数字科技尚未成熟,数字安全问题仍可能阻滞工业生产,合理规范的绿色监管体系与数字要素市场亟需构建。

四、钦州市推进广西工业强市的新展望

(一)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助力钦州工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深化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钦州工业增长方式提质见效。深耕传统临港工业产业升级,引入临港工业新能源、新技术,推进以传统船舶航运为主的港口工业逐步向港口金融、航运服务、海洋科技等高端价值链攀升,推进传统工业向服务型工业延伸,同时携手钦州四县域,推动临港新业态逐步向“一县一业”的子产业纵深发展,探索“工业+电商”“工业+旅游”等新模式,培育新“双新”战略产业逐步厚实工业基础。二是优化工业与生产性金融业的创新融合机制,以生产性服务业补齐工业短板。重点引导融资租赁、工业金融、工程保险业务能力强的大型金融公司入驻,逐步搭建与钦州工业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同时,完善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以金融顾问制度及“桂惠贷”政策为抓手,开展“线上+线下”深层次多样式的融资对接工业活动,引金融“及时雨”解决工业企业融资痛点问题。三是建立突发公共危机应急预案体系。汲取新冠疫情工业链断链教训,编制全市工业恢复应急预案,自贸试验区内开展应对危机快速反应压力测试,形成“企事业-应急部门-社会力量”相互协调的前、中、后期突发危机应急预案体系。

(二)推动招强引优与跨境合作新结合,打造工业开放新优势

深入实施招强引优新工程,吸引一批大、强、优工业项目落户,是钦州“弯道超车”推进工业开放的重要途径。在招强方面,积极招揽国内外龙头工业企业,重点引导大型海洋工程、石化产业等与钦州港适配的工业入驻,强化进出口“独角兽”企业持续引领工业开放。在引优方面,着重引导在数字工业、绿色工业具有技术比较优势的海内外企业,推动外贸工业由劳动要素驱动向创新要素驱动升级。再者,推进开展工业跨境合作新项目,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产能合作。在合作载体上,探索“两国双园”升级版,推进钦州石油化工、临港产业的跨境经贸合作区“飞地经济”建设,如中国-东盟石化全产业链基地,挖掘工业外贸新增点。在合作规则上,适度放宽海内外工业企业准入门槛,探究RCEP在工业领域经贸规则合围的制度创新,构建制度型工业开放新优势。在合作领域上,注重高端制造科技与工业服务领域的供应链互补合作,鼓励本地工业企业主动开展面向东盟基础工业建设,投资设立境外濒海工业基地与工业研发中心,破局长期国际分工的低端锁定,培育钦州工业资本与工业科技开放“竞争优势”。

(三)共建多领域多层次合作平台,引领工业数字绿色转型

一是高质量打造工业转型单一窗口。政府尽快研制《钦州市工业企业数字转型与绿色升级三年规划(2021-2023)》,对处于转型“阵痛期”的企业实行政府补贴与极简审批,建立保障绿色规范、数字安全的政府监管平台。二是高水平建设北部湾“湾区智库”新平台。对标高端工业制造项目,在新建钦州市智库联盟的基础上,深入联动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龙头企业研发中心与工业协会,组建钦州人才工业数字化绿色化科研攻关团队,加紧突破钦州数字工业与绿色工业“卡脖子”问题。同时,以湾区智库为抓手,研编钦州工业强市指标体系与数据库,建立常态化评估机制,为数字工业、绿色工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高标准建设工业合作协同示范基地。以自贸试验区为合作共建平台,探索大型数字、绿色工业企业与广大中小企业开展“一对多”帮扶制度,推动开展形式各样的合资合建协同转型项目,鼓励重点石化工业与其他行业共创数字化、绿色化生产服务共享平台,在数字电商、人工智能、绿色金融等领域延长数字工业与绿色工业产业链,推进“上下游”产业链条数字协同与绿色转型。

(四)营造宜居宜业制度环境,破局人力资源“三角困境”

宜居宜业的制度环境与优质生活圈,是疏解工业人才缺口、企业用工难的重要基础。一是探索新建“科研自由港”,聚集工业创新人才。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人才聚集的虹吸效应,赋予钦州港工业园区更大的人才选择自主权,率先试点境内外人才引进与人才负面清单制度创新。同时,借鉴东莞华为终端研发基地经验,建立钦州青年创业谷与海内外人才离岸创新基地,为工业科研人员跨境流动、科研设备开放共享提供制度便利。二是构建人力资源保障体系,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一方面,建立精准招工服务激励机制,实行就业补贴优惠政策,多渠道地向农村劳动力特定群体定向推送招工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外工回流,加紧破除阻滞人力资源配置的体制障碍,削弱户籍制度、分配制度引致市场割裂的负面效应。三是畅通产学研一体化合作机制。进一步发掘高校、实习基地与研发部门利益共同点,政府部门出台毕业生就近就业优惠政策,工业园区高质量打造工业学院实训基地,高校与工业园区签订一对一合作协议,引导高校应届生扎根钦州。另外,畅通交通体系、布局商业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环境、完善法律保障也是逐步破局人力资源“三角困境”重要条件。

猜你喜欢

钦州市钦州工业
童画世界
黑白灰
秋季去钦州赏秋“海蚝”情
翠湖边上 吉人茶楼 轻奢器 钦州陶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钦州学院教师学生作品选
工业技术
尖耳兔小电之志向不同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