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黑河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022-11-13翟立强

对外经贸 2022年5期
关键词:一流应用型专业

翟立强 姚 岚

(黑河学院,黑龙江 黑河 164300)

一、引 言

2019 年4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要求力争在3 年内面向全国高校建设1 万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 万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遴选采取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分类、分层次评审,基本覆盖全部专业,每个专业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数量将会按照专业点总数的一定比例进行名额分配。专业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双万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全面振兴本科教育阶段,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并已成为我国“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及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重要举措。

国内学者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研究观点包括:陈岩,高洁(2021)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专门设计了调查问卷,构建研究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满意度的诸多因素,得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满意度影响因素存在不同的结论,并就如何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实际效果提出针对性建议。崔日明,李丹(2019)针对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质量国家标准的研制过程、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发展定位、标准框架、基本内容及特色项目等内容进行详实解读,进而促进相关高校更好地以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为参照,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赵晓俊(2019)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研究背景,在分析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外贸企业岗位需求,提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应从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革新教学模式方法、强化产教融合等建议。杨青龙,宣烨(2019)认为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体系是正确认识国际贸易基本活动的基础,建议围绕“如何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体系”等四个方面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胡勇(2015)在课程创新背景下选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学生作为试点,这部分学生用毕业设计代替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以实训软件为工具,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努力尝试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与应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何守超等(2015)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对“班企合作”实践教学新模式进行了阐释及经验介绍,并对其现实意义及推广应用进行了有益探索。梁荔(2014)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训体系的构建,应明确实训教学的目标与定位,整合校内外实验实训资源,加强基础实验、课内实验和综合模拟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综合以上学者观点,我们发现多数学者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目标、实验实践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但是在教育部提出“双万计划”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与省级一流专业,进而提升一流本科教育水平等方面缺乏探索与实践。因此,已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存在的不足也为本文留下了研究空间。

二、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内涵

重视与开展一流本科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等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与履行人才培养基本职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我国“双一流”建设的组成部分及有力支撑。2015 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双一流”建设正式提上日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成为诸多“985”“211”高校努力追求的目标,当然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一流本科教育的弱化与削弱,在“双一流”建设指导意见中已明确表示,应强化本科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把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双一流”建设的基础任务。2019 年4 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从国家层面引导一流本科教育的着力点具体到专业上,围绕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构建质量标准与路线图,使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建设点成为培养一流专业人才的重要平台。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遴选与评审按照部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分别实施,各专业名额按照专业数量的一定比例分配,进而使我国各类、各层级高校都有机会参与“双万计划”,都可以申请与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而提升专业内涵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以本科教育为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地方应用型高校参与“双一流”建设的可能性不大,也很少以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为发展目标。地方应用型高校多是结合办学历史与发展实际,明确办学定位与服务面向,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优势与劣势,采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战略,与同类高校实现错位竞争。“双万计划”的实施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通过参与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养培养,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进而切实提升本科教育水平与培养人才质量。

三、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性与全程性原则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体现高校全员育人的特征,针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从学校层面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团委、发展规划、财务、二级学院、后勤等部门全员参与,系统制定专业建设路线图、发展目标、具体举措、保障措施等,将发展目标拆分成各子目标,结合各专业定位与发展实际,反复论证,思想统一和任务明确后由二级学院负责具体实施。按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要求,应逐步树立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质量文化观念,形成招生、培养、实践、就业、毕业生跟踪评价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多链条有机衔接,互相补充,将质量意识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而逐步构建人才培养保障机制。

(二)需求性原则

地方应用型高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以外的地级市,以政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构建,主要培养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因此,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以用人需求为导向,通过广泛社会调研、用人单位反馈等方式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专业发展定位,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利用区位优势在特色上下功夫,采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战略。

(三)创新性原则

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除了采取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战略以外,还应将质量意识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在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方式、实践实训基地、毕业生跟踪评价等各环节实施改革创新,突破传统观念与固有做法的束缚,通过创新争创一流。

(四)权责一致原则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一项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从学校层面建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后不能简单的制定目标与分解目标,将责任与任务下放给二级学院,而是制定与完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相关制度,赏罚分明,明确规定学校、学院、系三者之间的权力、义务及专业发展决策的具体流程,使专业负责人、系主任等相关参与人知道工作任务、保障措施与资源配置权等关键信息,权力与责任相一致,确保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

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中有1 级指标11 项、2 级指标32 项,

为我国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从学校、专业层面制定了详细的标准,从而引导专业建设各参与人各司其职,按照标准完成相应的具体任务与目标。黑河学院于2006 年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10 余年来不断提高专业内涵建设水平,通过改革创新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实施专业综合改革,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2019年入选黑河学院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 年入选黑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力争为我国地方应用型高校提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水平提供借鉴。

(一)专业定位与特色优势

专业定位应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面向清晰,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黑河学院坐落于素有祖国北疆明珠之称的黑龙江省黑河市,是中俄4300 多公里边境线上我国境内唯一一所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学校积极打造“国际化”办学特色,依托区位优势,构建“专业+俄语+实践+双创”对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学校发展定位与办学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突出打造“对俄贸易合作”专业特色,逐步构建“边贸+跨境电商”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学生掌握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黑河片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政策、规则及流程,服务沿边经济和地方发展的国际经贸应用型人才。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办学特色,逐步建立专业发展优势。一是人才培养凸显特色。融合中俄优质教育资源,创建对俄贸易方向实验班,打造“中国教师+俄罗斯教师+行业教师”的师资队伍,着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构建校内外、国内外(与俄罗斯远东高校)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多方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通过中俄协同、校地协同、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坚持培养落地人才。三是服务边疆区域经济发展。发挥黑龙江省自贸试验区(黑河片区)黑河学院研究中心、远东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等科研平台作用。

(二)深化专业综合改革

1.扎实推进新文科项目建设

充分利用我校对俄办学优势资源,采取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方式,扎实推进省级新文科项目建设《发挥中俄“双子城”区位优势 “五新五融”对俄经管法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将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专业知识融入对俄经贸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边贸+跨境电商”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重点解决我国国际经贸人才培养的同质化问题。建立对俄贸易方向实验班,依托地缘优势,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打造中俄边境地区“对俄贸易合作”专业特色。

3.打造对俄贸易特色课程

围绕对俄贸易特色,加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交流合作,共同建设《俄罗斯概况》《商务俄语》《世界经济》《管理学》《跨境电子商务》等特色课程,出版了《国际贸易理论与对俄贸易实务》《外贸单证理论与对俄单证实务》《国际商务谈判与对俄企业谈判》等国内对俄特色教材,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通晓俄罗斯外贸市场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精通现代国际贸易实务能力与社会责任意识的自我完善能力。

4.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建立学生专业社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衔接,鼓励专任教师在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与创新创业大赛,申报创新创业项目,逐步完善强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问题,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素养的融合与强化。

(三)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我国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在二级学院内部设立的教学组织实施机构,是贯彻执行学校、学院的教学管理、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任务的基本单位,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形成课程、教材、实验实训等教学资源集成优势为目标,深化专业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系逐步完善基层教学组织规章制度与人才培养方案,在集体备课、课程设计、公开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功能与作用,并通过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选派《国际贸易实务》《金融学》等课程教师到政府、外经贸企业挂职锻炼,打造特色课程,并聘请外经贸企业人员为兼职教师并授课,强化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功能。

(四)构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完善专业教学保障制度

在遵循学校和学院教学相关制度基础上,完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质量管理相关文件、日常教学管理流程及教学材料撰写规范;以系、教研室为基本单位实行集体备课制度和新进教师、新开课教师试讲和听课制度。

2.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科学构建教学质量决策指挥系统、教学标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反馈整改系统,确定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内容,设定教学质量监控流程与环节,制定或调整政策措施与主要监控环节的质量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与优化。

3.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除了定期开展学生评估外,坚持同行评估即校、院两级督导制度,结合学生角度与教师角度进行共同评价,避免对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单一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立了学生评估、学院分管领导听课、专业督导听课制度,加强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督导评价等多层次的教学过程管理,保障专业教学质量。

五、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发展思路与推进举措

(一)发展思路

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以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为主线,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为着力点,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验实践教学为依托,按照国家本科专业质量标准调整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引入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对俄经贸人才培养特色,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努力培养能够服务中俄经贸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推进举措

1.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根据专业发展定位和用人单位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俄罗斯语言与商务(对俄贸易特色方向)、国际贸易(跨境电商)技能等专业限选课方向,构建融知识、技能和素质为一体,以学生培养为中心,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2.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与俄罗斯远东地区高校交流有所减少,应创新交流模式,通过共同举办线上学术会议、实践教学观摩、学术讲座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太平洋国立大学等高校拓展合作领域,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专业国际化水平,为黑河自贸片区、边民互市贸易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的建设输送适用人才。

3.继续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校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形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设置综合性实践环节,不断加大校内外实习基地投入,增加中俄边境口岸、黑河自贸片区等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聘请行业企业人员为校外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学科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项目,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4.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进一步规范培养过程与程序,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信息反馈,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重点环节的质量监控,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

5.注重课程建设质量

不断革新教学方法,推进双语(英俄)教学范围与编写对俄方向特色教材,继续支持省级、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性,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6.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规范专业培养过程与流程,强化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教学信息反馈、实习、毕业论文等重点教学环节质量监控,实施全方位、全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建立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信息采集数据库,掌握学生与社会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逐步提升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契合度。

猜你喜欢

一流应用型专业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