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参与性的街区路侧绿带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2022-11-11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张维妮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绿带参与性绿地

文/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 周 倩 张维妮

0 引言

当前我国城市已进入存量规划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普遍提升,在工作、家庭、学业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压力,对生活环境品质的要求发生变化,往往希望在绿地中得到不同的景观体验,而当下一些绿地缺乏参与性,难以满足时代要求。街区路侧绿带是人们日常活动相对频繁的道路绿地,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载体。高品质的路侧绿带设计可激发街区活力、带动街区发展、满足街区居民的短时活动需求,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故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基于参与性对街区路侧绿带的景观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使路侧绿带最大程度发挥功能,形成重文化、重互动、重体验的城市景观空间。

1 相关概念

1.1 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由于个体的参加而使环境发生变化,强调场所的吸引力[1]。参与性景观设计是指在绿地中加入参与性景观元素以满足使用者需求,从而促进景观与人实现良性互动的设计,充分考虑人的需求,如心理需求、行为需求等。参与性景观不仅具有观赏性,而且可通过参与性活动触摸和感受,具有互动性、观赏性和娱乐性[2]。

1.2 街区路侧绿带

城市道路绿地是指城市道路范围内由绿化植物及景观小品组成的以视觉观赏为主的景观,包括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其中道路绿带包括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3-4],如图1所示。街区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因素,是指由4条道路围合而成的区域。街区路侧绿带是指街区内的人行道与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地,是街区居民可快速到达的城市场地,承担多种城市功能。

1城市道路绿带示意(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 现存问题

2.1 忽略交通功能

一些街区的路侧绿带为了绿化而绿化,忽略了其作为城市重要景观空间为使用者服务的本质,未根据使用者切实需求进行景观设计,未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往往过度强调绿化功能,忽略了交通功能,出现一些乔灌木种植位置不合理的情况。

2.2 景观质量较差

街区路侧绿带植物种植模式较为单一,多为前景花草,中景灌木,背景乔木。这种传统模式固然可为道路绿地增加绿化量,但吸引力不足,不利于提升街区参与性。同时枯树枯枝等不能得到及时清理,影响街区整洁。部分路侧绿带只在城市规划的基础上简单地植草植树,可停留、使用的空间少之又少,人性化空间缺失。

2.3 缺少文化内涵

城市的地域特色是景观设计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但当前大多街区路侧绿带设计缺少文化内涵,甚至一味地追求打造网红打卡地,忽略历史、文化等要素,出现同质化现象[5]。人流密度较大、宽度大于8m的路侧绿带需在景观小品、基础设施等景观要素中注入该城市的地域文化特色,充分发挥绿地景观的职能,使居民在日常活动中感受地域文化,建立文化认同感。

3 时代任务

3.1 提供活动空间

冰冷的城市空间会对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心理健康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并以各种“城市病”的形式表现出来[6]。街区的路侧绿带需为居民提供日常游憩活动的空间,方便居民茶余饭后进行休息、交流,实现精神放松,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

3.2 提升城市形象

如今城市的建筑密度日益增加,标志性建筑可体现城市发展状况,良好的绿地环境可体现城市面貌。环境优美、设施齐全的路侧绿带不仅可为居民提供丰富、有趣、舒适的活动场所,而且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展现独特的城市品位。

3.3 传承历史文化

街区路侧绿带中需加入富有历史文化要素的宣传栏、景墙、雕塑等景观小品,将地域特色融入城市绿地,传播历史文化的同时丰富绿地景观,为居民带来丰富的空间体验,感受历史文化。CJJ75—97《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规定路侧绿带大于8m时可设计为开放式绿地或与街旁公园结合,便于居民进入并进行舞蹈、健身、下棋、品茶等文娱活动,促进精神文化传播。

4 设计策略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需将居民需求列为优先考虑要素,使政策善意和人文关怀传导至城市的每个“神经末梢”[7]。景观有人的参与才更具活力与生机,不同人群对城市景观的需求不同,研究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可为街区路侧绿带的景观设计提供方向,提高其参与性和利用率,实现为民服务。

4.1 不同人群使用需求分析

4.1.1 未成年人

不同年龄段的未成年人使用需求不同。儿童对色彩比较敏感,对安全性要求较高,需要色彩搭配科学合理、安全性能好的围合性空间;大龄儿童随年龄增长喜欢结交朋友,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需要科普教育空间和体验活动空间等趣味性高的空间;青少年运动量较大,活动范围较广,需要一些具有冒险性的绿地空间。

4.1.2 青年人

当代青年人忙于工作、家庭事务,精神压力远大于其他类型人群,需得到有效疗愈,调节情绪,缓解压力,对交流空间和私密空间需求较大,故设计需注意休息空间的设置。

4.1.3 老年人

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反应能力、记忆力、分辨力及灵活度都有所下降[8]。这类人群更需要休息交流的空间,植物配置太过复杂不利于老年人识别位置,简洁美观的植物配置与铺装设计更适宜。老年人中身体素质较高者需要合理的活动场地和完善的活动设施。

4.2 设计策略

4.2.1 植物

植物是街区路侧绿带景观设计的重点,是需要首先考虑的景观要素。当前路侧绿带的植物设计过于注重景观的观赏性,较少考虑人的心理、行为需求和感官体验,无法使人与景观形成良好沟通,降低了使用感、参与感和体验感。在植物配置时除考虑观赏性,还需考虑生态性、科普性、地域性、时序性及体验性。

1)生态性 植物配置不仅需考虑植物个体的生长,而且需注重其与周围群落的和谐性,以形成不同的组团从而更好地发挥生态功能。同时,尽量避免采用有毒、带刺、易引发过敏及落花落果的植物。

2)科普性 当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在植物配置时,可选用中小学生在生物课、自然课中学过的植物类型,并放置展示牌,使其在课余时间也能学习知识,增强探索能力,从而实现寓教于乐。

3)地域性 选择本土植物有利于提高植物成活率,便于后期养护,同时实现对本土植物的保护,体现城市地域特色。

4)时序性 考虑植物发芽、开花、落叶的时间问题,科学合理地搭配不同观赏期的植物,实现四季有景。

5)体验性 提高路侧绿带的参与性最重要的途径是体验性与互动性设计,植物的五感体验是指人们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种感官对植物产生的感受。视觉体验方面,可运用枝叶形态独特、色彩鲜艳的植物吸引行人目光,形成良好的视觉感受;听觉体验方面,风吹树叶、雨打芭蕉如同优美的音乐,可通过与自然要素结合提供独特的听觉体验;嗅觉体验方面,可运用芳香植物,如丁香、薰衣草等,不仅可丰富嗅觉体验,而且可引来鸟类集聚,同时形成别样的听觉体验;味觉体验方面,虽然鉴于卫生问题不提倡随意摘取果实,但理论上通过种植结果的植物可丰富味觉体验(见表1)。

表1 街区路侧绿带景观设计常用植物

4.2.2 构筑物

座椅、廊架、景观亭、宣传栏、指示牌等是街区路侧绿带景观中最常见的构筑物。座椅可选用移动式,便于使用者根据个人需求自由移动位置,增加便捷性;廊架、景观亭可选用竹、仿木等材料,并种植攀爬类植物,居民可在此乘凉休憩,感受自然气息;路边可安置宣传栏、指示牌等,宣传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韵等,造型、色彩、风格设计需考虑居民的需求,以吸引居民停驻阅读;还可适当设置儿童娱乐设施等,提高儿童的参与性。

4.2.3 硬质铺装

硬质铺装效果易受色彩、图案等影响。在色彩选择上,可进入的路侧绿带需考虑周边居民的心理感受,如老年人使用率较高的路侧绿带可选用饱和度较低的色彩,儿童使用频繁的路侧绿带可选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铺装图案可运用文字或科普类内容,增加科普性,使居民在游玩的同时增长文化知识。

4.2.4 照明系统

当前许多街区路侧绿带的设计只注重日间的视觉效果,忽视了夜间的使用感受。日间繁忙的工作和学习导致人们缺少户外交流放松的机会,夜间去室外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可选用光线较为柔和的灯具,营造适宜夜间活动、交谈的氛围,同时减少光污染,避免灯光对视力造成危害,灯具造型可设计得较为新奇,以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

5 结语

路侧绿带是道路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居民日常接触相对频繁的绿地系统。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大背景下,基于参与性对路侧绿带进行人性化、精细化、科学化设计十分必要。现阶段景观设计应由形象化向人性化转变,提高公众在绿地景观中的参与性,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城市人居环境。

猜你喜欢

绿带参与性绿地
北京不同道路绿带银杏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解析当代大都市区绿带规划、建设与治理
——以上海环城绿带为例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构建个性化的城市细胞膜
浅谈城市道路造景中的植物配植
走进绿地
在感性消费时代的创意包装设计
数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参与性对中职旅行社计调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