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商文化与海外文化影响下的蔡氏古民居装饰纹样研究

2022-11-09贾祺悦陈嘉杰陈祖建

四川建筑 2022年5期
关键词:蔡氏古民居闽南

周 维, 贾祺悦, 陈嘉杰, 陈祖建

(福建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泉州在历史上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在近代这一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本土民居建筑文化在与外来建筑文化在不断的碰撞中逐步发生演变。建筑作为艺术的综合载体,装饰是其中最具视觉冲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之所以将蔡氏古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是因为无论是形式、色彩还是图案纹样都丰富多样、精美绝伦,堪称闽南建筑装饰的“博物馆”,极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次,其所在地泉州,曾是南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具有独树一帜的地方特色和风格特征。本文将从蔡氏古民居的闽商文化和海外文化入手,分析其代表性的建筑装饰纹样,从而加深我们对闽南建筑装饰文化的理解。

1 蔡氏古民居的历史背景与装饰特色

1.1 历史背景

蔡氏古民居所在的地区在历史上属于移民社会[1]中原文化也随着中原居民一同到来,因而闽南民居带有诸多中国民居古建筑特点也是无可避免的。同时,闽南地区又位于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周边各国自古代就保持着密切的交流,这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水乳相交。根据材料记载,早在秦汉时期,闽南地区就已经同世界诸多国家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出海谋生是历代人成家立业的选择之一。宋元时期,北方战火纷飞,南方则相对和平安逸,因而全国商贸中心移至福建,泉州更是被称为“涨海声中万国商”,一跃成为国际贸易大港。有不少闽南人在海外安家,加之其畅通的海上交通,更是有大批的人选择了出洋闯荡,从而促使东西方思想间的碰撞更加激烈。异域风情与本土文化渗透融合,闽南民居受到海外文化的影响是理所应当的。

1.2 闽南传统民居装饰特色

中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是闽南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在对外贸易中,泉州以宽广的胸怀,吸收了各国文化的精华,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中西文化共同繁荣发展,在建筑装饰上留下了独特的历史遗迹。这种中西文化的碰撞不仅体现在建筑装饰的图案上,也体现在装饰的手法和材料上。比如,建筑外廊方柱柱头用的是西洋花卉装饰,屋檐下门廊间还有鱼雁金猴、吉祥符号等多种跟中国传统民间故事有关的浮雕,西方洛可可的曲线元素与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结合得和谐、巧妙;这种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是泉州人在借鉴西方建筑和装饰图案的基础上,将其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升华而来。中西方文化的激情碰撞,不但没有违和感,反而在中西传统文化意蕴上找到了难能可贵的契合处、平衡点。

古今文化的兼收并蓄是蔡氏古民居建筑装饰的第二大特色所在。蔡氏古民居于清朝时期开始修建,传统的中华文化题材和新文化新事物的结合是蔡氏古民居又一装饰特点,它体现了闽南人博古通今,与时俱进的性格特征。首先是古今文化内容的融合体现,泉州人有着鲜明的海洋文化因子,也具有汉文化的文化特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亦商亦儒成为当地人的普遍生存方式,建筑装饰自然也体现了相应的文化内容。如门上的木雕纹样,内容既有传统的耕读文化、中原传统的八仙形象,也有体现商贸往来的现实图案。这样的构图形式形成一种蒙太奇的画面效果,看似毫无关系的3个内容,却穿越时空和谐地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谙熟当地的民俗文化,还可以探究当时的新鲜事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其次就是古今材料的运用与搭配。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材料以砖、木、石、瓦等为主,而水泥、玻璃、花砖则是从近代引进的建筑材料,这两大类建筑材料的有机结合,丰富了近代闽南传统民居的装饰内容与形式。泉州发达的海外贸易,为蔡氏古民居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带来了便利条件,这些传统的、现代的多种建材结合应用到同一个空间环境中形成优势互补,不仅能加强建筑结构的强度和耐用性,新建筑材料还营造出新颖、别致、活泼的时代风尚[2]。

2 闽商文化在民居装饰纹样上的体现及装饰手法

闽商是对从事产品生产、商品交换、对外贸易、金融业务等活动的福建商人的统称[2]。闽商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闽南泉州商贩,其原因可以概括为3点:其一是土地资源少,人口资源多,人地矛盾突出,为谋生计只好下海经商。其二是泉州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海岸线长,天然的良港众多,有利于海洋贸易。其三是16世纪海禁政策的放宽,为海外贸易创造了客观条件。如此一来,繁荣的海外贸易极大地提升了其经济实力,为建筑的建造打下了经济基础。虽然闽南地处东南沿海,远离中央管控,但是闽商文化依然深受传统中原正统文化的影响。如蔡氏古民居的建造者蔡启昌,依然秉持着“久远之业,商不如农”和“不忘故土,衣锦还乡”的传统中原文化思想。总体来说,闽商文化是中原正统文化、商贸文化、海洋文化的结合,这些文化都在蔡氏古民居的装饰细节上都有所体现。

2.1 中轴对称纹——主次分明的中原正统文化

汉人在历史上曾经4次迁移至闽地,因其文化的先进性而被广泛接受并逐渐处于主导地位。中原文化的精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中正平和”,建筑风格的演变则是人们重视礼制、崇尚儒学的物化表现。闽南民居受中原建筑文化的影响,讲究中轴对称布局,主次分明[3]。同时,古建筑有很多都带有中原传统的民居装饰图案花纹。吉祥图案的使用十分注重“对称”的思想与原则。这些都是“致中和”“究人伦”等思想的外化和以中庸与礼教思想作为底蕴的表征[4]。在民居装饰纹样上,大到镜面装饰,石基柱础,小到门簪雀替,大都以中轴对称形式布置,很少单独存在。在蔡浅厝的门装饰纹样上(图1),格局大都采用以中门缝为轴对称,装饰技法有浮雕、透雕、阴雕等。涤环板采用了透雕的精湛的装饰雕刻方法,呈现出具有镂空感的装饰美感。门上部分与下部分采用不透光处理,增加门的私密性。门的隔扇装饰也通常雕刻有奇珍异宝或是花鸟虫兽,体现出装饰的人文气息与祈福意义,赋予了装饰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气质。中轴对称的纹样不仅给建筑平添几分庄重威严,更加赋予建筑新的韵律和美感。传统门窗装饰艺术是反映闽南人生活追求的重要载体。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闽南人在历史上形成了相对复杂的文化核心,但最具代表性的生活追求是“儒”与“商”的双重身份[5]。

图1 蔡浅厝门窗装饰

2.2 古钱套纹——拼搏进取的商贸文化

在中国,铜币不仅代表着货币价值,而且象征着财富,是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五财之一“财”的生动体现。铜钱的种种特点让古代人民极其自然地将其视为喜庆吉祥的象征,法备天地,天覆地载,万宇一统,因而也具有君临万方,皇权至上的意义。这种象征意义深得始皇心意,因而铜钱又象征着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其次铜钱有幸福富裕,荣华乍现的含义,最后,铜钱还有辟邪而祈求好运的含义。在蔡氏古民居上,古钱套的形意图谱被广泛运用于窗格外墙等装饰部位(图2)。古钱套纹在蔡氏古民居里有多种呈现方式,首先是最简单的古钱套纹样,通透度较大[6]。其次就是一大一小2个钱套纹相套,纹样复杂,寓意财源滚滚。

图2 古钱套纹窗格

还有就是以古钱币为底纹,与海棠花形成组合纹样,寓意“金玉满堂”。蝙蝠因为谐音“福”,因而也常常被设计为图案。总之图案变化多端,寓意也各不相同,令人回味无穷。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士农工商之中,商人常被排在末尾。一旦从商,就与仕途无缘。但是福建由于远离中原文化区,中原风气对其影响相对较弱,商人不仅未被轻视,他们的行为表现在很大程度上也冲击着这种传统的等级与制度观念。蔡氏古民居中就有很多带有古钱套纹的装饰,彰显了闽南繁荣的商贸文化对建筑文化的显著影响,也反映了闽商文化与中原文化难以割舍的血肉联系。

2.3 海浪纹与海洋生物——开拓创新的海洋文化

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与海洋有关、缘于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文化,是人类因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物质的、精神的、行为的和社会的文明生活内涵[7]。与内陆文化相比,海洋文化更崇尚强大的力量和自由的精神,具有更大的冒险精神、包容精神和创新精神。泉州,临海而建,要分析泉州传统民居的成因、形态和审美内涵,就不得不把他们与海洋文化联系起来。比如建筑色彩,传统的泉州民居叫做红砖厝,色彩上大面积的使用了红色,在色彩心理学上,红色代表热情主动,反映了海洋文化影响下泉州人民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除此之外,蔡氏古民居建筑还喜以水族动物作为装饰,蟹和虾算是其中之一。之所以将这2种海洋生物作为装饰纹样,原因大概有2点:一是虾蟹为海洋生物,取其防火驱火之意。其二是因为虾蟹有钳与硬壳,双眼圆突,雕刻在建筑上,可以监察鬼魅,保护一家平安[8]。不同的水族生物有不同的寓意,生动活泼,体现了闽南沿海地区雕饰的海洋文化情结。

3 海外文化在民居装饰纹样的体现及装饰手法

泉州在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阿拉伯、波斯、印度诸国异邦不仅带来了异域的文化,也带来了多样的建筑形式[9]。传统民居风格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无论是建筑材料还是建筑技艺,都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基因。因此,闽南传统建筑既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对称、完整、独立的特征,又具有西方建筑的先进性和当代性的新文化特征。对于建筑装饰来说具有华丽夸张的特点。弧形的屋顶、高大的燕尾、花式的剪胶、堆砌的水车、斑斓的镜面墙,以及白色花岗岩映衬下的血色烟烧砖,处处表现出闽南建筑的独特风格。它体现了多元化、综合性的海外文化特征。

3.1 火焰山花与镜面墙——尽显伊斯兰风韵

在闽南传统建筑中有一种在歇山式屋顶两旁架起的三角形的墙面,这便是“山墙”。蔡氏古民居的山墙形状以马背形三角形为主。“山花”是众多墙体中最为突出的装饰,它是采用泥塑、交趾陶、彩绘装饰等工艺手法做出的各色的装饰纹样(图3)。值得一提的是,蔡氏古民居的山花装饰显示出浓郁的伊斯兰风格,山花的装饰花纹以伊斯兰藤曼纹饰为主。这是一种类似于中国传统缠枝花卉纹饰的一种,以藤曼为载体,穿插枝叶花果等,繁复却依然能保持清晰的脉络。镜面墙也被学者称为“镜面壁”(图4),位于外立面两旁的墙面上,一般用经过黑色烟熏的红砖或白石砌成。在蔡氏古民居中有一些墙面喜欢用红砖来拼贴或镶嵌,这也是外来文化影响下的产物。以烟炙红砖拼贴成的镜面墙,组砌成“龟背纹”“几何纹”“海棠花”等各式纹样,都可以隐约看到伊斯兰教风格的影响。

图3 体现伊斯兰风格的山花装饰

图4 装饰纹样的镜面墙

3.2 鱼尾狮与大力士——南洋文化的体现

闽南地区自古便是我国有名的华侨之乡。闽南人在明清时期开展的繁荣的南阳海上贸易活动,在无意之间促进了中外文化间的互动交流,闽南建筑的装饰风格也因此受到了显著影响。闽南建筑在近代时期的作品,更能彰显出南洋风格的建筑装饰。

蔡氏华侨民居建筑群使用的建筑材料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南洋。在近代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建筑材料自然能够引起异质惊艳的视觉审美刺激,并且成为闽南近代侨居建筑的地域文化性格的一个重要表现[11]。在蔡氏侨宅中的的彩楼厝后轩地面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经由海外运抵而至,如水泥、巴洛克风格花砖、木雕装饰材料的楠木,还有小姐绣楼使用的绿釉葫芦瓶式栏杆等。蔡资深年少时曾随父亲到菲律宾经商,在回乡建造大厝时即在建筑装饰上融入了南洋的风格,在蔡浅厝东护厝的排水口作浮雕鱼(图5)纹样装饰。排水口在闽南传统民居建筑中也是很一个重要的部件,这是南方的地理位置和气象条件决定的。鱼尾狮是新加坡的吉祥物,宋时期临海而居的闽南人出海打渔、靠海而生,同时明清时大批人出洋,侨居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大批海外华侨致富后荣归故里新建房屋时,外来题材装饰自然也得以直接运用。

图5 南洋特色鱼尾雕

蔡氏古民居中,在雕刻方面还出现有一些大力士形象。这一形象时至今日在体现出雕刻家炉火纯青的技术的同时,也反映了闽南地域文化对于外来西方文化的吸收运用。大力士的形象多出现在地袱束腰、柱础等具有受力特征的建筑部位上,给人一种受力与支撑的稳重感。大力士形象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在其形象的设计与雕刻上也能感受到匠心独运的精巧与别致。大力士的形象多呈半蹲状,给人以一种发力和受力之感。每个大力士的神态也并非是整齐划一的,有的形似苦思冥想的智者,有的就显得有些憨态可掬,还有的给人一种短小精悍之感。并且在服饰上也具有地方性和民族性,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4 结束语

装饰一词在清华大学的李砚祖教授[12]的《工艺美术概论》一书中阐述为:“装饰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为要求,改变和美化事物,形成合乎人类需要、与人类审美理想相统一相和谐的美的形态”。闽南蔡氏古民居广泛的题材与内容、精彩绝伦的装饰纹样与带有传统闽商文化特征与海外文化相结合,多维度创造出来的人居环境,极大程度地美化了人们的视觉与心理,深刻彰显了闽南独特的地域文化。希望通过研究蔡氏古民居建筑群装饰文化,能为中国现代建筑装饰体系的构建提供相应的借鉴经验,为时代发展背景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建筑装饰艺术风格的形成创造理想化的文化根基。

猜你喜欢

蔡氏古民居闽南
三次型蔡氏电路的设计及应用*
七绝•四弄
闽南文化传承
古民居保护方法及举措
——以安徽蚌埠“湖上升明月”项目为例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基于三次多项式的蔡氏电路设计与硬件实现
闽南,闽南
关于主-从混沌蔡氏电路系统滞后同步的若干新判据*
简述古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数字摄影在地方古民居保护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