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务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救助SWOT分析

2022-11-09周玉燕曾柳艳张新花

中国医院院长 2022年6期
关键词:医务社工救助

文/周玉燕 曾柳艳 张新花

医务社工须加强多方合作,创立和引入救助项目促进救助常态化,在学术界与实务界开展医疗救助研究与实践。

新医改以来,医务社会工作得到一定的发展,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疗卫生体系中的福利传递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或医院内设社工岗位开展服务,助力医疗慈善事业的发展。

英国医务社会工作的起源是开展贫困患者的救济工作,在美国医疗救助同样是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可以追溯到1921年的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当时的工作内容包括患者的社会情况调查、开展个案服务及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救助资源。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提出了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对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及社会的意义,不仅能减轻患者经济方面的压力,更是传递了社会福利与关怀,有效补充现行医疗保险政策的不足。

在实务的研究中也提出,医务社会工作在医疗救助中能够发挥独特的功能,不仅更精准、科学、常态地开展医疗救助工作,同样也确保了救助的时效性。

基于已有研究,本文对医务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救助的SWOT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促进医务社会工作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SWOT 分析法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运用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客观地研究和分析被分析对象现实情况,从被分析对象自身潜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的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4个方面开展定性综合分析评估,确定被分析对象的优势和缺陷,了解其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SWOT分析法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医疗卫生管理等行业,在社会工作领域的运用也非常普遍。如下对医务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救助SWOT进行分析。

医务社会工作团队在开展医疗救助时遵循助人自助的原则,秉持“以人为本”“尊重接纳”“人在情境中”等理念,竭尽全力为救助对象提供服务。在医疗救助过程中,以专业理念和价值观与案主建立关系,践行社会工作的价值和理念。在收集救助对象的资料后,对复杂的情况与问题能保持中立、非批评的态度,此外,医务社工所具备的价值观与服务意识正是医疗救助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有助于提升医疗救助工作队伍的整体服务理念,帮助救助对象解决问题及获得成长。

医务社工的介入使医疗救助行为更精准、有效地实施。医务社工通过专业评估,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全面掌握救助对象的信息,精准地分析与评估救助对象的需求,并根据救助对象患病情况,结合掌握的医疗救助资源,为救助对象精准匹配救助资源,从而制定可行性、科学性的救助方案。医务社工作为第三方,根据医疗救助资源方的要求与救助对象的费用发生情况,精准把握救助力度,避免“重复救助”或“求救无门”,同时作为救助对象与救助资源方之间的桥梁,推进救助进程,确保救助实施。

基金会、NGO等慈善组织往往会选择具有医务社会工作背景的医院进行合作,不仅是因为社工具有专业的价值与理论知识等,更重要的是社工能够扮演多种角色,促进救助目标的实现。医务社工在参与医疗救助的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包括资源链接者、中间人、服务提供者等。医务社工链接各类救助资源,建立医疗救助资源库,从而帮助患者申请社会爱心人士、基金会、NGO等方面的援助。中间人即医务社工作为患者与基金会之间的桥梁,协助患者申请救助,减轻经济负担。医务社工为患者提供医疗救助资源的信息、协助其申请救助、开展心理疏导等都是服务提供者的表现。医务社工扮演了多重角色,关注患者多方面的需求,体现了积极的救助理念。

医务社工实践领域狭窄,实务经验不足。国外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都与慈善医疗救助事业密切相关,但是从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实际服务内容可以看出,医务社会工作主要负责医院内的志愿服务、心理疏导、病友成长等个案或小组工作,医务社工在医疗救助方面的经验不足,大大影响了医务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救助的服务效果,不利于医疗救助慈善事业的发展。

资源链接者角色是各领域社工经常扮演的角色,通过资源链接与整合,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优质和全面的服务,并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在开展医疗救助的过程中,如何满足救助对象多元化的需求,是医务社工需要思考及解决的问题。医务社工具有资源链接的能力,但是社工并不是万能的,为救助对象链接的救助资源是有限的,医务社工提供救助服务,链接救助资源后,救助对象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从而影响了救助对象对医务社工的评价,不利于后续服务的开展与跟进。

社会工作具有一套专业的服务方案与介入流程,服务的开展有专业要求,例如小组工作服务对小组成员、服务次数、服务时长、服务场地等均有要求,但是在医院这种非典型的场域下,医务社工难以按照专业要求开展服务,往往面临干预周期有限、工作场地嘈杂开放、工作环境充满挑战等困境。医务社会工作由国外引入中国时间较短且发展速度缓慢,目前对本土理论、方法、实践的探索时间不长,尚未形成系统综合的应对医疗卫生领域各类问题的经验与方法,医务社工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同样也面临非典型场域的困境,针对医院场域的特殊性,需要对医务社工的专业方法和技巧提出更高的标准,也需要密切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而推动医疗救助服务工作的开展。

目前,医务社会工作参与的医疗救助包括政府项目,与基金会、NGO等合作。另外,多数医院的没有募捐资格,即使具有募捐资格,也存在资金的筹集能力不强、筹集渠道有限等困境。医务社会工作参与医疗救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3个方面:一是政府的救助项目,例如残联部门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二是各类基金会资源,通过互联网与基金会取得联系,开展某些病种的专项救助;三是作为患者与社会救助的中间桥梁,帮助患者链接“轻松筹”、社会爱心人士筹集善款。不管是政府的救助项目还是与基金会资源合作,医务社工基本扮演项目执行者的角色,按照资源提供方的要求开展救助。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这个关于深化医改的重要文件中,首次聚焦医务社工,确立了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医药体制改革、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发展医务社工制度上升为国家战略。此后,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出台的一些政策文件中都可以看到“医务社会工作”的身影,倡导医院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开展社工服务,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机遇。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的意见》,提出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保障,支持医疗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发展,丰富救助服务内容,这将直接推动医疗救助领域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

通过北上广地区的实践与探索,医务社会工作的成效显现,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可以看到医院领导班子的认可与支持对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在一篇关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医务社工与医疗救助的文章中提出,医院领导对医务社会工作有正向的认知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将促使医务社工在医院体制内获得合法的地位与开展服务的前提条件,即医院的“介入认可”。在获得了“介入认可”后,医务社工得以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例如病房探访、志愿服务、医疗救助等,满足了患者多元化的救助需求。

政府是医疗救助的主体,但近年来慈善医疗救助快速发展,优势显现。根据学者刘继同的研究,目前我国提供医疗救助资源的有民政部门、医疗保障部门、工会组织、妇联和团委、民间组织、工作单位、功能与地域社区、国际组织和公民个人等,这些单位、组织或个人提供的资源各异,需要加以整合,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医务社工的出现,使各类资源得以整合,医务社工了解政府医疗救助政策,熟悉各类慈善医疗救助信息,在医务社工的帮助下,救助对象能获得官方、民间和个人3个方面的经济救助。

2009年卫生部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文件,鼓励医院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为医院的社会工作做了功能性定位,体现了国家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支持和政策引导。但是通过政策梳理也可发现,缺乏国家层面出台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在国家出台的文件中,在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等文件中均有提及医务社会工作,多是倡导医院开展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暂无单独针对社会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展的文件或法规,直接与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医疗救助领域相关的更甚。

我国对于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暂无文件规定,根据张一奇等学者对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实际情况对比研究,医务社会工作的服务范畴包括心理情绪干预、社会功能恢复、家庭及社会支持重建、医疗救助、社区健康教育、临终关怀等服务。从医务社会工作引入发展至今,国家对医务社会工作一直没有统一完善的标准,各个医院独自发展,服务内容各异,医疗救助服务仅是医务社工众多工作内容中的一小部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许多医院社工部没有开展医疗救助相关服务

医务社工提供医疗救助服务的主要目标是帮助患者获得经济援助,各类资源方提供救助资源是本身社会效益诉求的体现,会设定一定的救助原则、标准与范围等,例如存在病种、年龄、患者所在地等的限制,会制约医务社工为患者提供服务,从而存在一定的慈善救助局限。例如医院社工部通过资源链接,挖掘到了某基金会的早产儿救助项目,该项目除了早产患者家庭可以申请救助,其他疾病种类的患者不能申请,社工若未掌握更多的救助资源,将不利于与服务对象的交流及后期服务的实施开展,甚至会中止服务。

在医院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患者、家属、医务人员等缺乏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识,对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服务等不了解或模糊不清,没有认识到医务社工的价值与意义,社工在医院处于边缘化的尴尬地位。医务社工开展救助服务往往需要与医护人员协同合作形成救助队伍,医护人员则认为医务社会工作在救助工作中可有可无,社工部门掌握了医疗救助资源,所以临床科室才需要与医务社工合作,若是医院的其他行政部门掌握了医疗救助资源,同样不会影响救助工作,忽略了医务社工的专业性与意义。

建议

首先,医务社工须加强多方合作,积极开展服务,获得认可。医务社工开展医疗救助服务切忌单打独斗,应联合临床科室、救助资源方、医院行政部门、志愿服务群体等协同开展医疗救助服务,通过多方协调、跨专业合作,以救助对象为中心,满足其经济、生理、心理和社会需求,同时医务社工将专业的方法、技巧融入实践过程中,激发救助对象抗病信念,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仅提高救助效果,也有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此外多部门的合作不仅为救助对象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也让团队成员见证医务社工的服务促使救助对象获得的成长及改变。

其次,创立、引入医疗救助项目,促使救助常态化。医务社工开展医疗救助依赖第三方的资源,限制了救助行为,成立基金会或者与基金会、慈善组织合作创立、引入医疗救助相关项目,解决医务社工缺乏稳定的救助资源、慈善医疗救助资源的受助范围与程度受限等困境,探索成立医院的基金会,或者与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合作开设专项救助项目,并引进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的管理理念,合法合规接受社会捐款,组织手工义卖等活动,扩展项目的资金来源,增加救助项目总体额度,促使医疗救助常态化开展。

再次,学界与实务界应该开展医疗救助研究与实践。纵然开展医疗救助服务的医院不在少数,也举办过医务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实践相关的论坛,但是通过文献回顾发现,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还很欠缺,学者与实务工作者们要积极开展研究与实务探索,形成研究报告、实务型论文、案例集等,通过学术交流,探索本土的服务模式、理念、工作方法。此外,利用网络媒体,宣传报道医务社会工作的相关案例,增加公众对医社工的认知,同时引导关注贫困患者,吸引企业、爱心人士等对这一领域的关注。

猜你喜欢

医务社工救助
A Social Crisis
青春社工
Two angels for teens amid pandemic 疫情下的青少年天使
惟愿共克时艰 战“疫”必胜
音乐作品
致逝去的医务者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浅析救助行为人请求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