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研究

2022-11-09丁光明周宇

大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校园文化精神

丁光明,周宇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淮安 223300)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纲要》指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4月19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随着全球化、多元化、网络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爱国主义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新时代如何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紧跟时代步伐,培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新课题。

一、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外部环境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球发展大势、国际格局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生产关系变革,有力重构全球经济结构,国际格局发生深刻的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发生百年来最具有革命性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在政治、经济、贸易上的联系日益增强,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社会文明不断碰撞,西方文化正悄悄地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文明代沟和制度竞争,给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新时代西方国家在军事、经济不再占有优势的情况下,试图通过西方价值观的输出来扭曲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价值观。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全世界人民的生活秩序。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最广泛、最生动的爱国卫生运动中,充分彰显了中华儿女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中国人民的全民抗疫成为一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中国的疫情防控成果与西方国家相比,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少数政客把新冠病毒溯源问题政治化,有悖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就需要人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二)适应内部环境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回应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迫切需要加强爱国主义精神教育,以树立广大青年的人生理想,振奋精神,凝聚力量,为实现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四史”教育,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青年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深刻理解党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坚定广大青年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深刻认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欺骗性。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之际,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回顾历史,从党史学习中汲取营养,厚植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广大青年的爱国热情。

(三)适应网络时代发展的需要

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互联网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体验效果佳等特点,符合大学生的个体特征,使大学生乐于接受,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危害性也愈发明显。网络中的个人享乐主义、西方自由主义、封建迷信等思想严重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加上网络的开放性特征,网络信息不受时空限制,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同时,也存在着文化渗透。

目前高校校园普遍存在着“手机文化”,大学生通过手机很容易接触到海量信息,但其传递的信息很多具有极强的“非规范性”。面对层出不穷的热点事件以及众多的评论,由于当代大学生人生阅历浅、三观尚未成熟、缺乏足够的辨别是非能力,传统文化思想极易被弱化,很容易成为不良文化的牺牲品。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掌控网络新阵地制高点,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因势利导,抢占主流,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二、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内在耦合

(一)爱国主义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高校发展过程中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由高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一切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高校价值观念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在社会主体价值观传播过程中,校园文化是其重要的传播主体,同样承担着培育、弘扬爱国主义的责任。爱国主义是校园文化的应有之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爱国主义,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育人,实现高校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教育功能。

(二)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涵育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作用,育人功能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功能,也是校园文化的终极目标。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就是校园,当他们长期置身于校园优良的精神环境,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切实感受爱国主义精神、身心愉悦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感知社会的进步、时代的成就、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受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拼搏进取的爱国情怀,激发他们昂扬向上的斗志,涵育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校园文化的凝聚功能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高校校园文化中倡导的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朴实的爱国主义精神,能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不断强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校园中开放式的橱窗、网络平台、人文景观、名言警句,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在各个重要纪念日,开展红歌比赛、瞻仰伟人故居、聆听人物报告会、参观红色纪念地等活动,以生动真实的情境式教学全方位提升广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时代使命感得到极大增强,大大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凝聚力量,实现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

(四)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教育大学生理性爱国

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少,三观正处于发展完善时期,对问题的认识有时还不够成熟、理性。习近平总书记曾讲道:“要把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与扩大对外开放结合起来。”理性爱国就是处理问题不盲目、不冲动,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先,热爱祖国,不做有损国家利益的事。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要求所有师生的言行必须建立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允许的框架下,通过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校园文化在塑造广大师生的道德情操、意志品质、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同时也为大学生确定了正确的前行轨道,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并不断约束广大师生的行为,引导大学生理性爱国。

三、校园文化视域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良好氛围

1.建立健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体制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势在必行。高校党委要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高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领导的顶层设计作用,自觉担负起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工作的主体责任,从思想认识、顶层设计、制定方案、行动落实、效果评价等方面统筹学校的各方力量,形成党委集中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对他们不断进行思想熏陶、引领、强化、认同,以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加强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融入更多的爱国主义元素,营造出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高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建筑、人物塑像、校史馆、文化长廊、橱窗等载体,特别是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史、地方史、民族史的文化浸润作用。如一所大学多年办学历史积淀的具有自身特色的风格建筑,如江苏的雨花英烈精神、周恩来精神、新四军铁军精神、淮海战役精神,又如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女排精神等,情境式的教育能够不断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构建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丰富内涵

1.高校要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正面引导作用

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去认识世界,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高校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的伟大贡献,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力弘扬基于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情怀

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生活方式。校园文化活动与爱国主义的紧密结合,会让大学生亲身体验爱国主义的强大力量和无穷魅力,自然而然地强化自身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读书会、讲座等,开阔视野,增强历史使命感;学生可通过红歌比赛、红色影视鉴赏、红色纪念地参观等,传承历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通过重大纪念日会演、演讲等,深情表达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观看重大体育赛事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高校应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力军作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丰富他们的课外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培育他们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与感悟爱国主义

理论源于实践,最终又应用于实践。高校要根据时间、空间的实际情况,顺势而为,因时而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实践,大学生能了解实情,合理表达自己的想法,能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

(三)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爱国主义精神培育的重要阵地

1.优化网络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不尽相同,如近代社会以“救亡图存”为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建设发展”为主题,进入新时代则以“民族复兴”为主题。因此,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也必须重构,即加强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强化国民意识,正确认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自觉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正确认识民族的发展历史,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践行初心使命,坚定责任担当,落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加强公民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2.强化网络秩序管理

为保障网络信息安全与大学生规范使用网络,网络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迫在眉睫。国家层面要从法律法规上加大网络监管力度,查处不良网站,促进国家互联网产业健康发展;高校层面也应建立专门的网络监管机构,及时屏蔽、删除不良信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上网,规范网络行为,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网络世界,学会甄别不良网络信息,在网络中不断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同时,高校可利用网络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硬核”保障。

3.推动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高校应开辟全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牢牢掌握网络舆论阵地的话语权。高校应积极引进现代网络技术,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打造专属大学生的学习平台;建立一支成熟的网络工作队伍,充分发挥辅导员与网络评论员的舆论导向作用,对一些不良言论及时监测与控制,避免事态扩大。高校可充分利用微信、微博、超话、抖音等现代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占领爱国主义教育新阵地,推动校园爱国主义教育网络平台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校园文化精神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拿出精神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