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高质量办学学校文化建设

2022-11-08黄唯真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二村小学

教育 2022年40期
关键词:学校课程文化

黄唯真 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二村小学

无根之木岂能参天?无源之水岂能不息?什么是学校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自然是学校文化。

学校作为一个发展的系统,一般而言,学校文化由外至内可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学校的校舍、环境所表达的文化色彩,通俗说也就是环境文化;浅层的行为文化——学校成员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营造的文化氛围,如课程文化;内层的制度文化——蕴柔性文化价值于刚性的制度规范之中,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发展的保障系统;深层的精神文化——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即理念文化。各个层面的文化通过协调一致的动态作用,实现着对人的真正“改造”,也正是在这样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中,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得以实现。

一、形成理念文化,推动思想变革

理念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灵魂,引导着整个学校师生共同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也引导着学校共同体的发展走向。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规划设计,必须以理念文化为指导,用理念文化统领整个学校的文化建设。

(一)有效传承,优化理念

学校历史的传承对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学校优良的精神传统,学校发展中的关键人物及其思想、业绩,历任校长的办学经验等。2021年恰逢上南二村小学(以下简称“上二”)临近“四十不惑”,也正是新四年规划拟定工作的启动年,校长带着班子成员拜访建校校长,翻阅大量的档案资料,深入学习历任校长的办学理念;召集老师、家长深度会谈;走进学生中间,倾听孩子们的心声,充分感受学校的人文氛围。在“走近”到“走进”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对话”文化在学校的深入人心,体会到“人心聚则成,人心散则败”的深刻道理。于是进一步融汇了学校精神,将新一轮四年规划的办学理念确定为:对话启迪智慧,多元筑梦童心。希望“聚焦对话管理、对话教学、对话德育,启迪智慧成长;着力多元课程、多元师训、多元评价,筑梦童心飞扬”,力求在有效传承的基础上优化并高效发展。

(二)凝练校训,深入人心

作为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文化的倡导需要把价值引领演化成师生共同体的具体行为方式,只有明确直白、简单朴素、好学好记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我们深挖学校精神内涵,将校训凝练为一个“和”字。这一个“和”字意义深远,是一种文化、一种态度、一种关系、一种思想,萌芽于首任校长所说的“团结奋进”,充分诠释了学校四十年的优势发展源于每一个上二人积极的团队合作和团结奋进;也深化于上二历任校长借“对话文化”对这一思想的全面推进和发展,蕴含着谦和,它代表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上海的城市精神。人和,是一种共融共进的文化,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合,表达着教与学的紧密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和乐,学校和而不同的管理思想,师生知行合一的成长之乐。

在制定、修订、完善四年规划的整个过程中,学校办学理念进行了优化调整,“和”字校训逐步深入人心,许多可喜的变化在悄然发生:管理团队多元参与,从“被动执行”转变为“主动思考”;全员聚力“双减”落地,聚焦课堂,创新作业,减负又增效;课后服务充分挖掘校内外专业力量,打造动静相宜的精品社团,不仅增量,更是提质;家校社三位一体,构建充分互动的德育生态环境,孵化活力家庭,培养健康快乐成长的活力少年。

(三)充分宣传,达成共识

一个团队,只有明确了奋斗方向,工作才有动力,资源才能聚焦,团队成员才能将目标转化为自觉行为。

为了更快更广更深入地增进全体师生员工以及家长群体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学校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宣传、研讨活动。学校特邀首任校长解读学校核心文化;现任校长领衔、中层干部参与,设计、介绍学校四十周年标志,阐述其中蕴藏的“和”内涵;家委会上,向代表们介绍学校新四年规划并听取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学生及家长中间,大范围征集校歌、校园文化周边产品的设计创作。此外,我们还通过公众号等自媒体开展四十周年“和”标志的文字内涵解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师生全面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后,学校的理念文化不再是静态的文本拟定过程,而是成为师生自我教育的过程。这一系列活动凝聚了人心,也加深了师生及家长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因为“和”,学校的管理团队分工不分家,规范管理高位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学校的老师和学生相处更融洽,主动发展的专业获得感不断增强;家校社联系更紧密,共融促共进,携手共进追求卓越的文化蔚然成风。因为人人谦和,事事人和,处处和合,上二人才得以共享和乐。

二、升级制度文化,明确行为标准

学校管理是学校运行的中枢系统,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就是要优化学校管理,激活学校各因素的活力,确保学校高效运转。因此,我们给每个职能部门制定出明确且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并加强制度的执行力,规范过程管理,促使制度内化为广大教职员工的行为习惯,并积淀成学校的共同制度和文化观念。

(一)与时俱进,制度引领发展

教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如何让现有制度顺应社会发展、教育改革及突发事件的新要求呢?校长带领全体中层干部协同修订或增订各级管理岗位职责近四十份,通过中层干部修订职责、学习职责,从而明确职责,将职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成教师自律与他律的和谐统一。后续,我们又组织中层干部围绕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重点工作,如“双减”工作、“双新”课改、全员导师制等工作,合作修订或制定相关考核细则三十多份。新一轮学校绩效考核办法和分配方案也更趋科学化和时代性。我们关注全科质量,回应五育融合;关注改革内容,聚焦热点难点;关注学校荣誉,达成校荣我荣共识,确保了绩效分配能在学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中发挥激励导向和杠杆撬动的作用。《上海市浦东新区上南二村小学教师自主管理手册》“十四五”版本也应运而生,它明确了教职工的行为标准,保障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性,也提升了学校管理的工作效能。

(二)关注过程,复盘督促落实

白纸黑字的制度文本如何落到实处呢?专业棋手经常通过“复盘”提高棋艺,学校也注重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定期“复盘”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突破难点,从而改进和提高。

每周行政会,总结一周工作,讨论下周重点工作安排,明确人员及职责分工;每月中层干部填报《月汇报反馈表》,汇报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及时改进。每次我们都会进行多向沟通,达成共识,推动各项工作更有序、高效地开展。每一项重点工作或者重大活动结束,我们也已经形成了工作惯例,工作人员聚集在一起召开小结会,总结亮点及不足,为下次同类型工作提供经验与改善建议。每学期末,行政小结会必不可少,挖掘亮点工作,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每年年底,中层干部述职,全校教师参与民主测评。通过一系列过程管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管理队伍的岗位职责,强化管理人员为学校、为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意识。

(三)培养人才,跟岗促使成长

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宏观的战略理念引航,也需要当下科学规范的制度建设,更需要长远的人才储备。

为了进一步完善干部梯队建设,我们尝试设置校内跟岗锻炼机制。秉着“在工作中发现人才”的想法,让又红又专的年轻教师到学校管理岗位上学习和锻炼。这项机制的启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了教师参与到学校管理工作的热情及内驱力,学校也在工作中主动发现、挖掘愿意为学校出力,同时也善管理、乐奉献、有责任、敢担当的人才,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活力和整体管理水平。近年来,学校通过这一机制发掘并提升五位优秀人才到新的管理岗位任职,为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示范引领,激励促成共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为尊崇这样的思想,我们重视与师生的沟通与交流,更重视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感染整个团队。

学校党政工团通过各种渠道积极挖掘为学校各方面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在年度评优工作中,充分肯定他们的贡献,让他们的价值最大化体现。在学期考核中设置特殊绩效奖励,对勇挑重担、顾全大局、爱生奉献的老师给予特别的奖励,并且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身边的感人事迹,为全体教师树立优秀的榜样,以先进的个体带动集体,以鲜活动人的事例感染群体,促使老师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行职责。

在平时的工作中,作为党政干部的团队也总是身先士卒,示范引领。接到上级部门将学校改建为中转站的通知,我们无暇顾及个人安危,毫不犹豫收拾行装,拖着行李箱来到学校带领党员教师及职工积极投入到中转站的建设中。“双新”课改的号角刚刚吹响,主要行政干部第一时间召集学校中层管理人员聚集云端,系统部署“双新”培训规划,率先学习“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领衔开设专题讲座,对学校中心组成员及学科骨干团队进行《新课程方案》的解读,帮助老师们明晰课程改革新变化,加速新课改在校园的落地开花。

规范的制度明确了行为标准,这是刚性的“和”;榜样的示范提升了行为高度,这是柔性的“和”。制度文化与人文关怀的和谐乐章让校园里充满正能量,爱校爱生的事迹不断涌现。

三、优化课程文化,提升校园活力

课程与文化之间有着天然的血脉关系,课程源于文化,并逐渐演化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课程体系则是课程建设的高阶表达方式,可以系统彰显、传承与创生学校文化,全面发挥文化整体育人功能,也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竞争力的重点。

为此,准确把握课程体系与学校文化的内在关系,厘清二者互动共生的要点所在,并构建有效的推进机制,对学校文化建设与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确定主线,做好顶层设计

“珍珠一颗又一颗,如何将它们串成项链呢?”这是前一轮政府督导专家给予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价,亦是学校发展的新命题。

为此,学校召开现场会,聚焦学校课程建设。高屋建瓴的专家和我们本校的教师代表一起成就了顶层设计;校长室召集课程管理部的成员商议对策,达成共识,促使计划落地。经过广泛听取意见,大家普遍认同:新四年,学校在原有丰富课程的基础上,以“和”字为课程文化核心词,充分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聚焦“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全面发展,将国家育人目标,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学校育人目标结合,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并优化,从“和则融、和则真、和则灵、和则生”四个维度搭建课程框架,通过革新学习方式,创新课程实施策略,着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富有活力、充满幸福感的SNEC 校园,让每一个生命绽放亮丽色彩,实现“和韵上二,同向未来”的目的。其中“SNEC”指向四个关键词:融、真、灵、生。

(二)立足课堂,提升教育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学校通过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构建富有活力的学习课堂,努力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课程和教学骨干,用“和而不同”的理念引领教学向高处和深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实施后,学校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以“着眼减负 聚力增效”为主题召集各学科组开展多元、多层、多维的学习培训。老师们组内精诚合作,跨组延伸研讨,优化作业管理,向三十五分钟课堂要质量。立足课标,确定作业目标;立足学情,丰富内容形式;立足问题,落实差异辅导;立足激励,优化评价方式。校长带头,带领各学科分管深入一线课堂,每学期听课几十节,涵盖全年级、全学科,做好课堂观察员,挖掘闪光点,发现真问题,指导开展师生及家长问卷调查,着眼教学活力的提升,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策划开展“活力杯”教学节,上下合力共同商讨活动方案和评价指标,聘请各学科专家指导不同层面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说课撰写、案例评比等,聚焦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关注作业设计的科学有效,努力打造真诚对话、主动合作、共享互助的活力课堂。

万事开头难。为了让一年级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顺利度过适应期的小幼衔接,学校结合学科特点制定了各学科听课评价表,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两方面制定评价指标,通过学生自评、师评、家长评等方式,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研讨过程中,听课教师除了关注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度外,尤其注重学生课堂习惯的养成,结合两份观察表,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维度,结合习惯观测要点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检测学生课堂习惯的达成情况。发现习惯漏洞及时向任课教师反馈,指导改进。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各年级学生和家长对学校“双减”工作的满意度普遍很高。其中,学生满意度总占比98.6%,家长满意度总占比98.4%。

(三)拓宽渠道,丰富课程内涵

学校聚焦“和”文化,着眼综合素养,着力五育并举,开设丰富多样的拓展型和探究型课程,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促使教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整合,力求让学生享受到知行合一的成长之乐。

1.上二欢乐谷:孵化广泛兴趣爱好

“上二欢乐谷”课程是很受学生及家长欢迎的拓展课程。学校着眼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从自主选课到多元课程实践体验,从搭建舞台展示风采到参与管理服务他人,让孩子们能够在“欢乐谷”这个迷你社会中体验医生、警察、服装设计师、主持人、摄影师等各式各样的角色,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增强能力,还能收获不一样的成长体验,不一般的成长快乐。

2.绿色欢乐颂:培养绿色生活习惯

“绿色欢乐颂”是孩子们津津乐道的探究课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围绕五大主题开展探究活动:我是绿色环保小使者——宣传有方;我是垃圾分类小达人——参与有力;我是节约能源小卫士——实施有道;我是绿色生态小农夫——种植有趣;我是变废为宝魔术师——巧手有智。以此培养学生的绿色生活习惯、绿色生活方式和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

3.谷谷工作室:搭建自主管理舞台

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鼓励更多学生服务集体和他人,锻炼才干,孵化未来职业理想,学校打造了“谷谷工作室”,设立了四个部门:金话筒部、智多星部、乐管家部和画神闲部。每一位愿意为学校、为班级出力的队员都可以竞争上岗,实现了“我的谷谷我做主”。

金话筒部负责各类广播的导播与活动的主持;智多星部参与各类活动的策划;画神闲部承包了各类活动的海报设计及装饰工作;乐管家部中,安全护导员让欢乐谷课程的课间安全有了保障;画神闲部为学校的宣传工作助力精彩……孩子们在“谷谷工作室”像模像样地履行着作为学校小小管理者的职责,收获着服务大家的幸福感。

“和”文化串起课程“项链”,优化了课程体系,打造了真实对话、主动合作的活力课堂,构建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活力课程。着眼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立足课程建设,从自主选课到多元课程实践体验,从搭建舞台展示风采到参与管理服务他人,学校通过课程文化建设,培养了恪守规范、勤学善思、乐观友善、乐于奉献的活力学生。

四、打造环境文化,教育润物无声

美国斯坦福大学首任校长David Starr Jordan 曾在开学致辞中说:“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的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

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场所,也是陶冶学生性情、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学习生活环境。从“墙”到“文化墙”,寄托的是不同文化的表达需求。不论是楼道、走廊等公共区域的墙面,还是教学大楼建筑外墙,学校努力让文化墙开口说话,通过多样化的呈现方式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同时彰显学校浓郁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底蕴。

(一)围绕主题的墙面文化

为了让“和”文化渗透进每一项工作,学校发布海报,面向全校教师招募并组建校园文化建设团队,发布倡议“我的校园我设计”,鼓励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新一轮的校园文化设计中来,号召大家深入学习学校新四年规划,在充分理解新办学理念的基础上,为走廊、门厅、留白的墙壁、沥青的地面以及专用教室环境等校园文化设计献计献策。希望上二人用手中的笔绘出心中的梦想校园,通过有主题的画和无声的诗,融知识性、教育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处处彰显环境的教育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目的。

一楼以“和则融”为主题,展示师生团队的合照,营造共融共进的团队氛围。二楼以“和则真”为主题,展现学校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真实、真知、真情”。三楼以“和则灵”为主题,“欢乐谷”中学生的灵动、灵气、灵活的瞬间通过静态画面呈现出活力和生命力。四楼以“和则生”为主题,体现师师、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共同成长、共创共生的荣誉和成果。各条走廊的设计寓意着上二校园拥有共融共进的氛围、求真务实的文化、鲜活灵动的课程、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二)互动灵活的体验空间

灵活的学习空间能够促进师生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学校也巧妙设计了可以灵活转变、提高趣味互动性的对话墙。

学校在低年级教学楼的每层走廊设计了“对话互动墙”,幼小儿童可以用彩色的磁条拼出喜爱的造型,也常常在老师的引导下,将优秀作业在此展示。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对话墙的制作,多样的互动装置让原本生硬的墙体鲜活生动起来。趣味丰富、利于思考和探索的墙壁文化环境,大大提升了童趣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三)享受快乐的实践舞台

校园很小,但是如何让资源最大化、更优化?学校在改建过程中,特辟“童乐区”,供孩子们攀爬架、滑滑梯、荡秋千……让孩子们去探索、去挑战,让童年更有趣!老师在孩子们探索童乐区前做好安全教育,教会他们自我保护;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实践安全准则,让校园的教育落地有声。

中高年段校区,学校将目光锁定于楼顶天台,规建一片菜园,让孩子们担当都市小农夫,在劳动中享受特别的教育,体会特别的快乐。学校生态园借着项目化学习的东风,由学生设计、种植、管理、维护等。我们全力以赴创造一切机会,为孩子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在这里将学到的知识与本领运用于实践中,获得自我价值,留下快乐、鲜活、温暖的童年记忆,也为创造美好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凸显特色的弈苑景观

我校是上海市围棋协会先进单位,也是围棋一条龙项目实验学校,十余年之久的围棋特色声名远播。为了让围棋文化内外兼修,我们齐力打造“弈苑”——围棋文化小楼。站在学校操场,映入眼帘的便是教学楼墙体上最引人注目的一方立体棋盘。几枚黑白棋子从棋盘上飞出,如同孩子们放飞的思绪与想象。零星几颗散落在几米之外弈苑阳台的外墙体上:一颗笑脸相迎,挥舞双臂,仿佛正热情招呼师生们前去交谈;一颗攀缘于阳台之上,似乎欲跃入二楼的围棋教室,与孩子们共享对弈的乐趣。一墙一景皆有蕴,一图一文均育人。学校将围棋元素渗透在校园的角角落落,也将围棋文化融到育人的点点滴滴。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无声的墙壁饱含着知识营养,能使有限的空间发挥无限的作用,让整个校园成为一本“活”的教科书,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启迪学生,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坚信,无声的学校文化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师生的一言一行,激发老师们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唤醒学生们奋发向上的无穷力量,也终会彰显出我们独特的文化魅力,推进学校更加高质高效地发展。

猜你喜欢

学校课程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